洪爐入夜熔並鐵,飛焰照山光明滅。忽然澒洞不可收,萬壑千巖灑紅雪。尋著兒時的記憶,又想起那綻放在黑夜裡的絢爛鐵花。白駒過隙,忽然而已,幾十年過去,再也沒有親眼目睹過打鐵花的宏偉瑰麗。
2008年打鐵花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項始於戰國、盛於明清的中原文化奇葩,傳至今日卻瀕臨失傳。作為一項傳承了千年之久的民間技藝,不應該就這樣銷聲匿跡,本文將詳細的介紹打鐵花這項傳統的民間習俗,希望大家能多來關注。
打鐵花表演
打鐵花是來自民間的煙火表演,表演需在寬闊的場地搭建一丈高的花棚,棚頂鋪有不易燃燒的柳枝軟綿,樹枝上綁著各式鞭炮煙花,棚頂中央再立一丈高的老杆,同樣綁上鞭炮煙花。
花棚邊設有熔鐵爐具,表演時需將鐵塊加熱到1600°熔成鐵汁,用新鮮柳樹製成的花棒舀出鐵汁,通過猛擊花棒使得鐵水衝至花棚,鐵汁落在花棚上瞬間炸開,同時點燃花棚上的鞭炮煙花,一剎那絢爛多彩、聲如洪鐘。
十幾個打鐵花的匠人,一棒接一棒,一人跟一人,整個打鐵花的場面,好不精彩。技術好的老師傅,可一次性擊中老杆頂部的鞭炮,次行為稱之為中彩,中彩的師傅還會有特殊獎勵,那是相當榮耀的一件事情。
除了搭建花棚之外,打鐵花還有一種相對較為簡單的操作方法,打鐵花的匠人把鐵塊熔成鐵汁之後,用一個提前浸溼的木勺子,舀起鐵汁拋向天空,或者是直接甩在牆上,在鐵汁迸開的一瞬間,火星四射,璀璨奪目。
打鐵花的起源
打鐵花的歷史,可以追溯春秋戰國時期,古代中國的冶金技術,遠遠優於其他國度,隨著採礦煉鐵業的發展,打鐵花就已經初備雛形。
關於打鐵花還有這樣一個故事,相傳在春秋時期的某座城市裡,一天深夜突然遭到襲擊,有一位士兵在情急之下,把熔爐中用來鑄造兵器的鐵汁潑向敵軍,霎時間火光四濺,猶如神靈下凡一般壯觀。
其他士兵見狀,連忙舀起鐵汁,以同樣的方式潑向敵軍。敵軍哪裡見過這樣的陣式,嚇的倉皇逃竄,城市也在電光火石之間化險為夷了。就這樣,打鐵花就開始流傳了下來。
後來,打鐵花逐漸演變成了宗教儀式,老樂山道士們為了祭祀太少老君,每逢春節就會集金銀銅鐵錫五工匠來祭拜祖師爺。工匠們列隊而行,一路吹吹打打直到老君神像前,沿途的各鐵鋪都要設貢品來迎送。
道士們手持笙簫管笛絲等樂器為工匠們助威,平日裡工匠們生產的香爐火盆之類的鐵製品,也是不跟道士們收費的。
後來在傳承的過程中,又增加了鞭炮、煙花,形成了一種比較喜慶的表演項目。
到了明朝、清朝時期,打鐵花的表演已經非常盛行了,打鐵花的匠人們通常都赤膊上陣,1600°的鐵汁被一勺勺的舞向天空,舞的高的能有好幾丈高,朵朵鮮豔的鐵花在夜空中綻放,場面相當壯觀。
然而,打鐵花流傳至今,卻面臨著失傳的風險,會打鐵花的老匠人正在逐年減少,年輕人卻都不願學這危險的技藝。打鐵花需要將鐵塊加熱到1600°,那是相當危險,現在沒有家長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去學習這麼危險的技藝。
打鐵花的文化傳承
打鐵花難以得到傳承,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打鐵花過於危險。好多人都好奇,打鐵花會不會燙到人呢?打鐵花會不會汙染環境呢?
打鐵花需要將鐵塊融化,溫度有1600°,這如果潑在人身上,那是非死即傷。所以打鐵花的匠人,一定要是膽大心細,容不得半點馬虎,鐵花打的越高、越散,越不容易傷到人。
一勺鐵汁潑出去,必須像天女散花一樣,完全散開,在空中鐵汁凝成細小的鐵屑,在下落的過程中降溫冷卻,如果是在冬季表演,那麼冷卻的速度就會更快,類比電焊機,看似紅色鐵屑如洪水猛獸般撲來,實際上一落地也就沒什麼溫度了,基本上不會燙傷觀眾。
打鐵花對匠人的要求極高,並不是什麼人都可以打的,在保證了安全的前提下,還要變著花樣打,要打的漂亮,還要打的壯觀,每一勺鐵汁,都要精確的把握它的擊點和落點。
如果擊點把握的不夠準確,打出來的鐵花難看不說,還很有可能傷到觀眾和自己。所以,打鐵花對匠人的要求是相當苛刻的,只有經歷了多年的培訓和實戰,才能上臺表演,可謂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打鐵花的匠人都被稱之為鐵火勇士。
打鐵花相對煙花而言,危險了很多,但是對於環境造成的汙染卻比煙花要小的多,打鐵花時不會有二氧化硫等此類有毒氣體的產生,只是會有一些鐵屑灑在地上,收集起來還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一種環保煙花。
現在隨著社會的進步,打鐵花這種傳統的表演方式,逐漸的退出歷史舞臺,雖然大家都很希望看到打鐵花,卻很少有人願意做打鐵花的工匠,收入不能保證不說,還特別危險,而且很難學成。
現在的年輕人,有更多的途徑去學習那些沒有危險且更加賺錢的技藝,這就導致了打鐵花的發展走向窮途末路。現在國內能表演打鐵花的團隊,已是寥寥無幾,而且其中幾乎就沒有年輕人。
打鐵花的技藝傳承了幾千年,它不應該在我輩失傳,雖然它危險困難,但我們還是要努力將它繼續發揚光大,讓我們的打鐵花文化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作者-
老黑,自由撰稿人,喜中國文化,愛歷史傳承,盡綿薄微力,揚卓越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