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鐵花:始於戰國、盛於明清的中原文化奇葩,傳至今日卻瀕臨失傳

2020-12-25 騰訊網

洪爐入夜熔並鐵,飛焰照山光明滅。忽然澒洞不可收,萬壑千巖灑紅雪。尋著兒時的記憶,又想起那綻放在黑夜裡的絢爛鐵花。白駒過隙,忽然而已,幾十年過去,再也沒有親眼目睹過打鐵花的宏偉瑰麗。

2008年打鐵花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項始於戰國、盛於明清的中原文化奇葩,傳至今日卻瀕臨失傳。作為一項傳承了千年之久的民間技藝,不應該就這樣銷聲匿跡,本文將詳細的介紹打鐵花這項傳統的民間習俗,希望大家能多來關注。

打鐵花表演

打鐵花是來自民間的煙火表演,表演需在寬闊的場地搭建一丈高的花棚,棚頂鋪有不易燃燒的柳枝軟綿,樹枝上綁著各式鞭炮煙花,棚頂中央再立一丈高的老杆,同樣綁上鞭炮煙花。

花棚邊設有熔鐵爐具,表演時需將鐵塊加熱到1600°熔成鐵汁,用新鮮柳樹製成的花棒舀出鐵汁,通過猛擊花棒使得鐵水衝至花棚,鐵汁落在花棚上瞬間炸開,同時點燃花棚上的鞭炮煙花,一剎那絢爛多彩、聲如洪鐘。

十幾個打鐵花的匠人,一棒接一棒,一人跟一人,整個打鐵花的場面,好不精彩。技術好的老師傅,可一次性擊中老杆頂部的鞭炮,次行為稱之為中彩,中彩的師傅還會有特殊獎勵,那是相當榮耀的一件事情。

除了搭建花棚之外,打鐵花還有一種相對較為簡單的操作方法,打鐵花的匠人把鐵塊熔成鐵汁之後,用一個提前浸溼的木勺子,舀起鐵汁拋向天空,或者是直接甩在牆上,在鐵汁迸開的一瞬間,火星四射,璀璨奪目。

打鐵花的起源

打鐵花的歷史,可以追溯春秋戰國時期,古代中國的冶金技術,遠遠優於其他國度,隨著採礦煉鐵業的發展,打鐵花就已經初備雛形。

關於打鐵花還有這樣一個故事,相傳在春秋時期的某座城市裡,一天深夜突然遭到襲擊,有一位士兵在情急之下,把熔爐中用來鑄造兵器的鐵汁潑向敵軍,霎時間火光四濺,猶如神靈下凡一般壯觀。

其他士兵見狀,連忙舀起鐵汁,以同樣的方式潑向敵軍。敵軍哪裡見過這樣的陣式,嚇的倉皇逃竄,城市也在電光火石之間化險為夷了。就這樣,打鐵花就開始流傳了下來。

後來,打鐵花逐漸演變成了宗教儀式,老樂山道士們為了祭祀太少老君,每逢春節就會集金銀銅鐵錫五工匠來祭拜祖師爺。工匠們列隊而行,一路吹吹打打直到老君神像前,沿途的各鐵鋪都要設貢品來迎送。

道士們手持笙簫管笛絲等樂器為工匠們助威,平日裡工匠們生產的香爐火盆之類的鐵製品,也是不跟道士們收費的。

後來在傳承的過程中,又增加了鞭炮、煙花,形成了一種比較喜慶的表演項目。

到了明朝、清朝時期,打鐵花的表演已經非常盛行了,打鐵花的匠人們通常都赤膊上陣,1600°的鐵汁被一勺勺的舞向天空,舞的高的能有好幾丈高,朵朵鮮豔的鐵花在夜空中綻放,場面相當壯觀。

然而,打鐵花流傳至今,卻面臨著失傳的風險,會打鐵花的老匠人正在逐年減少,年輕人卻都不願學這危險的技藝。打鐵花需要將鐵塊加熱到1600°,那是相當危險,現在沒有家長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去學習這麼危險的技藝。

打鐵花的文化傳承

打鐵花難以得到傳承,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打鐵花過於危險。好多人都好奇,打鐵花會不會燙到人呢?打鐵花會不會汙染環境呢?

打鐵花需要將鐵塊融化,溫度有1600°,這如果潑在人身上,那是非死即傷。所以打鐵花的匠人,一定要是膽大心細,容不得半點馬虎,鐵花打的越高、越散,越不容易傷到人。

一勺鐵汁潑出去,必須像天女散花一樣,完全散開,在空中鐵汁凝成細小的鐵屑,在下落的過程中降溫冷卻,如果是在冬季表演,那麼冷卻的速度就會更快,類比電焊機,看似紅色鐵屑如洪水猛獸般撲來,實際上一落地也就沒什麼溫度了,基本上不會燙傷觀眾。

打鐵花對匠人的要求極高,並不是什麼人都可以打的,在保證了安全的前提下,還要變著花樣打,要打的漂亮,還要打的壯觀,每一勺鐵汁,都要精確的把握它的擊點和落點。

如果擊點把握的不夠準確,打出來的鐵花難看不說,還很有可能傷到觀眾和自己。所以,打鐵花對匠人的要求是相當苛刻的,只有經歷了多年的培訓和實戰,才能上臺表演,可謂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打鐵花的匠人都被稱之為鐵火勇士。

打鐵花相對煙花而言,危險了很多,但是對於環境造成的汙染卻比煙花要小的多,打鐵花時不會有二氧化硫等此類有毒氣體的產生,只是會有一些鐵屑灑在地上,收集起來還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一種環保煙花。

現在隨著社會的進步,打鐵花這種傳統的表演方式,逐漸的退出歷史舞臺,雖然大家都很希望看到打鐵花,卻很少有人願意做打鐵花的工匠,收入不能保證不說,還特別危險,而且很難學成。

現在的年輕人,有更多的途徑去學習那些沒有危險且更加賺錢的技藝,這就導致了打鐵花的發展走向窮途末路。現在國內能表演打鐵花的團隊,已是寥寥無幾,而且其中幾乎就沒有年輕人。

打鐵花的技藝傳承了幾千年,它不應該在我輩失傳,雖然它危險困難,但我們還是要努力將它繼續發揚光大,讓我們的打鐵花文化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作者-

老黑,自由撰稿人,喜中國文化,愛歷史傳承,盡綿薄微力,揚卓越俗成。

相關焦點

  • 最年味之打鐵花 │ 美極了的中國煙火
    嚴格意義上說,確實是廣告,但它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宣揚非遺精神的廣告,是關於瀕臨絕跡的千年民間技藝打鐵花的廣告。它關乎親情,也關乎團圓,也關乎傳承。視頻最後,炫目而炙熱的鐵樹銀花,融化了劇中父親與遊子內心堅冰,也讓屏幕這頭無數在外漂泊,渴望歸家的遊子淚目。
  • 《羋月傳》穿幫,戰國公主竟成宋代太后
    熱播電視劇《羋月傳》中秦宣太后羋月造型 錯誤1:戰國羋月竟然穿戴宋代服飾 西周戰國至秦漢時期,皇后、嬪妃有相應的服飾《羋月傳》在冠飾加上了很多金飾品、珠翠,這不符合時代特點。「戰國至秦代的女性髮髻,高髻並不普遍,高大、巍峨的髮髻始於漢代末年,魏晉時期則趨向鼎盛,而且創新了更為高大的髮髻,比如說飛天髻、隨雲髻等。有的髮髻高約一尺。」比如盤恆髻形制為梳挽時將發掠至頭頂,合為一束,盤旋成髻,遠望如層層疊雲。始於漢代,盛行於六朝,沿襲至隋唐。
  • 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鐵花,十一空降豐臺盧溝橋紫谷伊甸園阿凡達國際...
    精彩演出免費看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千年非遺打鐵花來自春秋戰國時期的傳統煙火「打鐵花」是河南省目前僅存的大型民間傳統焰火素有「民間焰火之最」、「中原文化奇葩」、「中華第一鐵花」的美譽2008年被國務院和文化部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臺灣八大電視臺專訪攸縣非遺項目《打鐵水》
    11月18日,攸縣「非遺」項目《打鐵水》接受臺灣八大電 打鐵水現場     11月19日,株洲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攸縣《打鐵水》接受臺灣八大電視臺專題採訪,這也是株洲攸縣的「非遺」項目首次接受臺灣媒體專訪。
  • 愛奇藝《皓鑭傳》今日開播 戰國亂世展現家國情懷
    1月19日,新古典女性傳奇劇《皓鑭傳》在愛奇藝正式上線。該劇由聶遠、寧靜、王志飛特別主演,吳謹言、茅子俊領銜主演。《皓鑭傳》是愛奇藝繼全球爆款《延禧攻略》後推出的又一部精品大劇,該劇在戰國傳奇故事題材選擇、家國情懷和逆勢突圍的精神表達、秦趙兩國文化和禮儀展現等方面做出了諸多創新。
  • 山西低調的古鎮,至今沒有被旅遊團佔領,每晚還有打鐵花表演
    晉城市是山西省內比較低的城市,他的名字可能還沒聽說過的人很多,所以在這個城市很少看到外來的觀光團,但是,晉城的條件不算好,這裡的人文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市內人文古蹟達66處,真的要花時間來玩。
  • 景泰「打鐵花」 打出鴻運當頭
    > 景泰「打鐵花」是流傳於景泰的傳統習俗之一,源於明代中晚期,盛行於清代,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
  • 千年絕技「打鐵花」 上千度鐵水打出「鐵花火雨」
    因此,很多人給它取了一個很形象的名字「打鐵花」!金花四濺,鐵水橫飛,如同流星飛舞漫天,這是很多人在看完打鐵花表演後的觀感。雖然,打鐵花的呈現時間很是短暫,但其存在的時間卻十分悠久。據了解,打鐵花起源於宋代,鼎盛於明清,是一種由民間工匠共同祭祀太上老君而舉行的活動,後來演變為民間比較綜合的慶祝儀式。其實,在我國打鐵花表演形式多種多樣,比如河北張家口的打樹花、山西澤州的打鐵花。儘管全國多地有打鐵花的風俗,但要說最牛的,還得屬確山打鐵花,它在2008年被評為了「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 平陸打鐵花:神奇非遺,美妙絕倫
    去歲盛夏酷暑,為躲避炎熱,曾驅車前往部官垣面上的周倉文化園周末消夏納涼晚會觀賞打鐵花。打鐵花是民間焰火的一種,起源於春秋戰國,鼎盛於明清,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這是一種由民間工匠及道人共同祭祀道教始祖太上老君而舉行的活動,後來演變為綜合性民間傳統慶祝儀式。
  • 安徽79歲老鐵匠打鐵56年 不賺錢只為「守藝」
    李飛 攝大火爐裡引上火,手拉風箱呼呼作響,火苗伴著節拍歡呼雀躍,錘聲叮噹鐵花飛濺……12月22日,在安徽省肥西縣山南鎮,79歲的董成才正在鐵匠鋪裡打鐵。打鐵是一種傳統鍛造工藝,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這門老手藝也瀕臨失傳。79歲的董成才打鐵已經有56年時間,光是徒弟就帶出了15個。
  • 即將失傳的中華絕技,後繼無人,你願意傳承嗎?
    2008年汶川大地震襲擊了我國重要的羌族聚居區,眾多專精於本民族文化研究的學者不幸遇難,震後,在北川會吹羌笛的人,一隻手就能數過來。  No.7打樹花    打樹花,是用熔化的鐵水潑灑到古城牆上,迸濺形成萬朵火花,因猶如枝繁葉茂的樹冠而稱之為「樹花」,其壯觀程度不亞於燃放煙花。詩仙李白曾經描述打樹花:「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可見打樹花的壯觀。
  • 轟動瓷壇,馮小勇大師讓瀕臨失傳的古彩瓷重回中國陶瓷彩繪的巔峰
    古彩瓷是發展成熟於景德鎮、充滿本土民間氣息的釉上彩瓷,從時代性來講,古彩瓷是景德鎮當代陶瓷彩繪藝術中最傳統的類型但因為製作難度太大,已逐漸瀕臨失傳,為復興古彩,景德鎮成立了旨在以挖掘、發展古彩這一傳統陶瓷裝飾技藝為己任的科研單位--景德鎮古彩研究所
  • 《中原歷史名人傳》簡介
    一、項目簡介大型少兒古裝劇《中原歷史名人傳》是由河南廣播電視臺《小戲童》欄目與鄭州小戲星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與聯袂出品的大型少兒古裝教育連續劇,旨在傳播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培養文化童星。本劇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精髓,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孝、賢等貫穿始終,以中原歷史名人如武則天、嶽飛、花木蘭、諸葛亮、劉邦、劉秀、黃帝、穆桂英等為拍攝對象,將其經典故事通過新一代00後小朋友的親身演繹,來感受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了解中國的歷史名人,並在歷史名人經典故事的教育下快樂成長,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同時對廣泛宣傳中原歷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 延禧原班全新演繹,愛奇藝《皓鑭傳》今日開播
    1月19日,新古典女性傳奇劇《皓鑭傳》在愛奇藝正式上線。該劇由聶遠、寧靜、王志飛特別主演,吳謹言、茅子俊領銜主演。
  • 西安打鐵人打造數千古兵器 開博物館傳播冷兵文化
    據了解,家中祖輩打鐵的王海泉已是第七代傳人。目前為止,王海泉共打造出了400餘種冷兵器,共計6000餘件。  王海泉15歲就跟著父親學習打鐵技藝,後來憑藉著這門手藝,以打造各種農具維生。隨著傳統農具逐漸被機械化生產所取代,農具需求也逐漸減少,王海泉面臨著「轉型」。由於喜歡武術,加上打鐵技藝,從2012年起,他便開始製作中國冷兵器,謀求「出路」。
  • 明清婦女的心靈寄託——花木蘭
    迪士尼真人版電影《花木蘭》上映後話題不斷,其中引發觀眾熱議的就是女主角花木蘭新增一個設定,在真人版裡她不再是平凡女孩,而是天生擁有渾厚內力的少女。這一改編,讓不少動畫版粉絲不滿,認為真人版《花木蘭》失去原味。不過翻閱歷史,唐代以後不少文人都各自創造不同形象的木蘭,其中以明清的改動最大。
  • 《羋月傳》裡的服裝造型對了嗎?快來漲知識
    昨日,南京服飾史學者、金陵老年大學文史系教師黃強對揚子晚報記者表示,該劇服裝造型與戰國末期至秦朝的裝扮頗有出入,甚至犯了不少張冠李戴的常識錯誤。趙文瑄的冕冠垂旒搞錯啦  但《羋月傳》中,沒見到十二章紋。沒有十二章紋的服飾,就不符合冕服制度。  戰國妃嬪不流行「高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