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婦女的心靈寄託——花木蘭

2020-09-20 江湖丨那些事

迪士尼真人版電影《花木蘭》上映後話題不斷,其中引發觀眾熱議的就是女主角花木蘭新增一個設定,在真人版裡她不再是平凡女孩,而是天生擁有渾厚內力的少女。這一改編,讓不少動畫版粉絲不滿,認為真人版《花木蘭》失去原味。不過翻閱歷史,唐代以後不少文人都各自創造不同形象的木蘭,其中以明清的改動最大。而花木蘭英勇代父從軍的形象,更成為明清婦女的心靈寄託。


明清插畫裡的木蘭形象

自唐代以來,木蘭的故事已大受歡迎,不過明清社會風氣極為看重婦女貞節,女性普遍有纏足陋習。因此這時文獻裡的花木蘭,也無可避免地也「被」裹了小腳,而木蘭的任務除了在戰場上建立豐功偉業外,更需要在滿是男人的軍中保住貞節。因此木蘭如何不被看穿女兒身,就成為明清文本的刻畫重點。

雖然明清的木蘭文本仍以《木蘭辭》為基礎,不過其內容隨著社會變化,除了原本的合家團圓結局外,竟多了一個以木蘭自盡做結尾的版本。如元代侯有造所創作的《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因皇帝欲納木蘭為妃,逼得木蘭以自盡這樣激烈的方式來拒婚。成書於清初的《隋唐演義》,木蘭的結局與侯有造版相仿,同樣走上自盡絕路。而《忠孝勇烈奇女傳》裡的木蘭,則是三上陳情表,原打算皈依佛門、守喪撫弟,最後還是自盡結束生命。


清代赫達資畫麗珠萃秀冊梁木蘭

為何木蘭在榮歸故裡後,會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呢?其實與木蘭的女兒身被識破有密切關聯。因為她被發現了真實性別,所以招來天子的慾念,妄想將她納入宮中為妃,或是因出過遠門、不再保有貞節,儘管木蘭是個行忠孝之事的好女兒,依然被視為天理難容的妖孽。這一切都因為她隱瞞性別,使得衣錦還鄉時,濃厚的欺君罪惡感隨之而來,逼得木蘭只好以死明志。


禮教下男裝女裝大有不同

而細看元代幸福結局的木蘭文本,也大有問題,依然有著對女性、女兒的不公。如明代徐渭(1521-1593年)的《雌木蘭替父從軍》、清代永恩(1727-1805年)《雙兔記》與清末《北魏奇史閨孝烈傳》,木蘭在恢復女兒身後,就必須放下代父從軍的種種,以獲得「寬恕」便於解決女扮男裝不容禮制的問題。因此美滿結局裡,木蘭花費十年所建的軍功,其成果皆由弟弟或丈夫接收,木蘭則回歸於家中,好符合明清禮教對女性的要求。

元代以後的木蘭,其女裝與男裝之間的變換,並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麼簡單,而像是現代人所說的「性別標籤」。換上男裝的木蘭,就像是暫時抹去身上原有的「女性標籤」,而周遭的人們在不見她原有的性別下,給予其高度肯定,而木蘭也得以更自在地發揮所長。

不過一旦被識破,則象徵重新貼上「性別標籤」,木蘭就必須回到女性該有的「原位」。上述無論哪種結局的木蘭,其結局多有所被動,而木蘭自己的看法呢?她真的願意心甘情願回到家中嗎?


1998年迪士尼動畫《花木蘭》

李桂玉彈詞作品《榴花夢》 一探木蘭怨氣

木蘭無法與外人道的心思,或許可以從清代女彈詞家李桂玉(1821-1850年)的作品《榴花夢》加以揣測。這部彈詞巨著講述一代女將桂桓魁(桂碧芳)的生平,李桂玉將其形容為古今未有的全人「是仕女班頭、文章魁首。抱經天緯地之才,旋乾轉坤之力,負救時之聞僅見」,桂桓魁可說是集賢臣、名將、英主、哲後與良母於一身,但當她以男裝功成名就後,同樣面臨恢復女兒身的危機,來自皇帝、父母、未婚夫、姐妹等人的壓力排山倒海而來。

當父親逼迫她換回女裝時,桂桓魁則直言抱怨:「都道孩兒閨內女,不應隨朝掛錦衣。不知兒受千般苦,卻把殘生換一官」。最後在皇帝的命令下,桂桓魁不得不穿回女裝,而她的內心感受則是「一天怒氣衝霄漢,萬道嗔容鎮九霄」。

最後桂桓魁在無法擺脫的巨大壓力下回歸家庭,不過她後來立志清修,斷絕夫妻情緣,脫離夫家。



與明清才女產生共鳴的木蘭

即便在明清文本中木蘭最終是悲劇更有怨氣,但木蘭一生的經歷,對於充滿才華但受禮教束縛的明清婦女來說是個嚮往,引起了她們的共鳴。明末清初的才女顧若璞(1592-1681年),她讀完徐渭所做的雜劇《四聲猿》(內收錄《雌木蘭替父從軍》)後,以花木蘭為題創作一闕詞《讀《四聲猿》調寄《沁園春》》:

才子彌衡,《鸚鵡》雄詞,錦繡心腸。恨老瞞開宴,視同鼓史;摻撾罵座,聲變漁陽。豪傑名高,奸雄膽裂,地府重翻姓字香。玉禪老,嘆失身歌妓,何足聯芳?木蘭帶父沙場,更崇嘏名登天子堂。真武勘陷陣,雌英雄將;文勘華國,女狀元郎。豹賊成擒,鸘裘新賦,誰識閨中窈窕娘?鬚眉漢,就石榴裙底,俯伏何妨?

《讀《四聲猿》調寄《沁園春》》

同為女性,顧若璞在這闕詞裡頌揚了木蘭與「女狀元」黃崇嘏(約生於883年,曾女扮男裝當過七品司戶參軍,有理政之才,後人稱為女狀元),對於她們勇於走出閨閣、保家衛國的氣概表達最高的讚賞與認同。而詞末的「就石榴裙底,俯伏何妨」,為今日「拜倒石榴裙下」的由來。

相隔22年,迪士尼再次改編花木蘭的故事。單看電影中花木蘭與鞏俐飾演的仙娘這兩個角色,可能迪士尼有參考明清以來各個木蘭文本,想以此結合西方個人主義與現代女權,以營造出女性擺脫社會禮教的束縛,找到自我。可惜由於東西方文化差異,導致迪士尼真人版《花木蘭》的劇情無法像明清才女共情木蘭一樣,引起觀眾共鳴。

(完)

相關焦點

  • 《花木蘭》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瑰寶。評迪士尼影片《花木蘭》
    《花木蘭》由迪士尼電影出品、劉亦菲主演。電影描寫了《花木蘭》自幼習或,長大後女扮男裝替父從軍。馳騁沙場奮勇殺敵,危難中救山皇帝,立下大功,獲得封賞。電影說的是唐朝皇帝,而《花木蘭》是南北朝詩歌中的英雄。若想了解《花木蘭》就得從詩歌《花木蘭》開始。
  • 從《花木蘭》看好萊塢如何誤讀中國女權
    這首詩幾乎沒有提到花木蘭是一位扮靚士兵的時代,也沒有提及民族主義或捍衛國家的願望是花木蘭決定擔任父親職務的動機。與現代的描述不同,木蘭的早期版本缺乏愛國主義情感。相反,學者們爭辯說,他們優先考慮婦女在家庭中的角色而不是保家衛國責任。
  • 電影《花木蘭》一次文不對題的文化挪用
    雖然真人版《花木蘭》改編自動畫版的《花木蘭》,但從根子上說,影片還是來自於中國的「木蘭傳說」這個大IP,可惜的是,真人版《花木蘭》對「木蘭傳說」從細節到文化內涵進行了戲說,是一次文不對題的文化挪用。被戲說的細節有人說,《花木蘭》這部電影是中國定製片。
  • 電影《花木蘭》一次文不對題的文化挪用
    電影《花木蘭》9月11日上映,因為有「花木蘭」這個明顯屬於中國文化的大IP,以及劉亦菲、甄子丹、李連杰和鞏俐等華人演員擔當主演,這部電影還是非常受期待的。雖然真人版《花木蘭》改編自動畫版的《花木蘭》,但從根子上說,影片還是來自於中國的「木蘭傳說」這個大IP,可惜的是,真人版《花木蘭》對「木蘭傳說」從細節到文化內涵進行了戲說,是一次文不對題的文化挪用。
  • 《花木蘭》:認識花木蘭
    至於吐槽幼年花木蘭在屋頂跑酷、花家居然生活在土樓、木蘭的相親妝、鞏俐居然扮演女巫……可能是因為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個花木蘭,且又不能接受別人、特別是外人對花木蘭有另外的解讀。「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很正常啊。
  • 「木蘭再花」,我也愛她!!!
    該片已知的陣容也十分有看點,劉亦菲飾花木蘭;李連杰飾皇帝;鞏俐飾反派女巫;甄子丹飾將軍Tung,也是木蘭的導師;鄭佩佩飾演給木蘭介紹姻緣的媒婆……首支預告為了突出主題,基本上放棄了劇情介紹、特效炫技,也放棄了李連杰
  • 從《花木蘭》身上,我看到了屬於女性的新時代
    昨日,推遲五個多月的真人版電影《花木蘭》開始在國內正式上映,一時之間便引起了許多網友的關注及熱議01生於平民家庭的木蘭,從小喜歡舞槍弄棒,閱讀兵書,然而周圍的鄰居對該行為很是不解,甚至認為是大逆不道,因為這不符合嫁為人婦的傳統女性角色。有一年,邊關告急,朝廷徵兵。
  • 《木蘭詩》中的花木蘭,不僅不姓花,還有4位木蘭?
    它流行於北朝的民歌,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勳,回朝後不願做官,只求回家團聚的故事,等回到家鄉,她同伍的戰士才知道花木蘭是女兒身。這首詩的開篇描述的就是一個女兒家的日常,「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最後從戰場回來之後,會「當窗理雲鬢 對鏡貼花黃」。
  • 文字,心靈的寄託
    文字鋪就了生命的軌跡,印證著心靈的成長和歷練。斟酌和挑選我所喜愛的文字,組成那些詞與句或段與篇。有時寥寥下筆幾十行,有時洋洋灑灑數千言。苦也文字,樂也文字,文字寄託了我所有的情感。日子疊加成歲月,就這樣靜守著時光的變遷。
  • 「花木蘭」成功首映,木蘭精神引關注——淺談中國體壇女將崛起
    花木蘭》電影已成功在美國洛杉磯完成首映。新「木蘭」劉亦菲也被外媒稱做小女孩的新偶像。其實早在1998 年,迪斯尼就已將木蘭故事製作成動畫片《花木蘭》( Mulan) ,影片總收入達三億美元,成為迪斯尼利潤最高的影片之一。這部動畫片以美國文化視角對中國傳統木蘭故事作了新的改動。
  • 人民軍隊「花木蘭」燦若星河,南昌起義30女兵,大多出身黃埔
    ——毛主席9月11日,延期了近半年的迪士尼電影真人版《花木蘭》,終於在國內各大院線上映,卻引來惡評如潮,不少影評網站的評分一路走跌。此前,受疫情影響,該片最終放棄在全美影院上映,只得改為網絡發行,因此國內院線便成了這部《花木蘭》挽回票房敗局的最大希望。上映之際,片方更是開足馬力進行推廣。
  • 耗資3億美金的《花木蘭》,有哪些中國文化元素?
    (本文選自今日頭條 文/山今 圖/網絡)電影《花木蘭》讀書時代看過迪尼斯動畫版的《花木蘭》,印象最深刻的是花木蘭的人設
  • 如何看待歷史人物花木蘭?
    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一直作為女性的典範,千古流傳,被萬千古代及現代女性所崇拜。近來,花木蘭的故事又被趙薇、陳坤等著名演員改編拍成電影,而且票房相當可觀,由此可見,花木蘭即使是在現在也仍然很受大眾的歡迎和喜愛。不可否認,這種女扮男裝的行為在古代確是女性尋求解放的一條出路,《再生緣》也是這樣的故事。
  • 《花木蘭》 真的爛
    花木蘭的口碑崩了,但是我並不以為意,這是我期待已久的電影,何況後疫情時代也沒多少電影可以選擇,所以無論褒貶如何,我都是要看的。有人拿好萊塢不懂中國文化說事,還舉例說,客家圍屋是明清時建築,而花木蘭故事發生在唐末;又說中國人的祠堂裡怎麼會掛紅燈籠?
  • 《花木蘭》到底問題出哪兒了?
    《花木蘭》終於上映了,但結果卻是出乎意料。《花木蘭》到底問題出哪兒了?》讓人毫無共情和代入感,花木蘭原是民間傳說,故事情節改動過大。,花木蘭在父母開明的教悔下,一直很期待自己能花家帶來榮耀。不過就在北方匈奴來犯,國家正大舉徵兵的時候,木蘭年邁的父親竟也被徵召上戰場,傷心的花木蘭害怕父親會一去不返,便趁著午夜假扮成男裝,偷走父親的盔甲,代替父親上戰場去。花家的祖宗為保護花木蘭,於是派出一隻心地善良的木須龍(Mushu)去陪伴她,這隻講話像連珠炮又愛生氣的小龍,在一路上為木蘭帶來許多歡笑與協助。
  • 珠寶人來告訴你,電影《花木蘭》為什麼是爛片
    要說疫情期間延期的電影,我最期待的有兩部,一是《姜子牙》,另一部就是《花木蘭》。具體電影如何,我不是電影博主,就不多扯了,還是來點我們擅長的,今天來扒一扒《花木蘭》裡的首飾。但是,南北朝時期北魏的花木蘭都能住進宋元時期福建的土樓了,咱就別講理論了,還是看首飾吧。
  • 《花木蘭》口碑撲街,但木蘭妝容值得你了解
    原創 晟道文化 看劉亦菲演的《花木蘭》了嗎?劇中,花木蘭的妝容引發熱議,微博話題#花木蘭妝容#也一度衝上熱搜,很多人直呼接受不了這樣的審美。根據《木蘭辭》中「天子」「可汗」等詞語,我們可以推測,花木蘭身處的時代背景為南北朝至唐朝時期。今天,以花木蘭所處的時代背景為例,我們談談在中國古代,女子喜歡什麼樣的妝容。
  • 迪士尼拍的花木蘭,不是中國的花木蘭!#花木蘭2020
    最後十幾個人基本輕易被射殺,留下花木蘭和兩個逃兵,這兩個逃兵臨陣脫逃是死罪,真會有士兵這時候敢不猶豫就往回逃?但是花木蘭在整部電影裡面幾乎沒有什麼成長,何況鳳凰出現的時間點也與木蘭的成長節點沒有什麼相關性。
  • 《木蘭辭》裡戰爭的殘酷性和電影花木蘭的去殘酷性
    作者:政經天一樓主韓和元神仙姐姐劉亦菲主演的花木蘭可以說是失敗的,尤其是電影開始部分。電影裡,將花木蘭塑造成了一個不愛紅裝偏好武裝的野丫頭、假小子形容,但《木蘭辭》裡明白寫的是:「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
  • 可怕的不是心靈孤寂,而是靈魂無所寄託
    孤獨是心靈的鎖,擺脫孤獨,就是掙脫心靈的枷鎖。孤獨經常伴隨著傷痛,冰凍於心,如墜落深淵、墜入黑暗,可怕的不是心靈孤寂,而是靈魂無所寄託,無處安放。其實沒有誰能夠真正讀懂你的內心,無法真正感受你的孤寂,因為每一個孤獨的靈魂,都是不一樣的存在。孤獨真的那麼可怕嗎?它其實是我們內心世界真實的需求。生命的河流,歲月無情地默默流淌,帶走塵埃,也帶走憂傷。這條河既是生命的線段,也是孤獨的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