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風千裡
「颯爽英姿五尺槍,曙光初照演兵場。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
——毛主席
9月11日,延期了近半年的迪士尼電影真人版《花木蘭》,終於在國內各大院線上映,卻引來惡評如潮,不少影評網站的評分一路走跌。此前,受疫情影響,該片最終放棄在全美影院上映,只得改為網絡發行,因此國內院線便成了這部《花木蘭》挽回票房敗局的最大希望。
上映之際,片方更是開足馬力進行推廣。結果卻是,國內觀眾似乎並不買帳,原因也並非只是該片對我傳統文化的解讀,對木蘭從軍故事內核的理解過於生硬,而是相比於98年版獲得普遍好評的動畫版《花木蘭》,其劇情邏輯、特效和人物刻畫,實在讓人難以接受。甚至有不少觀眾看完真人版《花木蘭》後,立刻開始重溫動畫版,真人版的失敗,襯託出動畫版當年的成功。
劉亦菲飾演的花木蘭形象
實際上,動畫版《花木蘭》的迪士尼主創們在進行創作時,原本是希望完全捨棄掉《木蘭辭》中代父從軍的故事主線,而將其完全包裝成一個美式色彩的成功學故事,但最後他們發現,主角花木蘭在失去了「代父從軍」這個動機後,整個故事就變得十分生硬。在經過多次修改後,主創們還是將代父從軍的核心內容放了回去,98版花木蘭的故事也因此重新豐滿起來,雖然當年迪士尼對中國文化的解讀依然顯得十分稚嫩,但對《木蘭辭》中體現的中國傳統孝文化和家國情懷的尊重,成功塑造出迪士尼動畫中前所未有的「出身平民卻不以嫁給王子而改變命運」的公主形象,並迅速贏得包括中國在內的全世界完全觀眾的青睞,並引發了關於女性主義的大討論。
98年上映的動畫版《花木蘭》雖然摻入了不少美式要素,但因對木蘭辭精神內核的尊重,使其大獲成功
豫劇中的花木蘭形象
無論是古代從《木蘭辭》引申出來的各種戲曲、劇目、話本、小說,還是迪士尼的動畫電影,花木蘭「代父從軍」的初始動機,是誰都無法繞過的精神內核。在傳統文化中,雖然男尊女卑的社會準則被認可了上千年,但女性從軍並不為傳統社會排斥,而出於孝悌之義和家國情懷披甲出徵、英勇殺敵的女性,還會被人們所稱讚與傳頌。
正所謂「巾幗不讓鬚眉」,如花木蘭這樣的女性英雄形象,在中國比比皆是。早在商代晚期,商王武丁的側妃婦好,就曾是帶兵出徵的女將軍。西晉時期,襄陽太守子女荀灌在敵兵圍城之際,率領十餘名近衛突出重圍,搬來救兵解圍,一時傳為佳話。唐初,唐高祖李淵的三女兒平陽公主就親自組織反隋義軍,短短數月就拉出了一支格外精幹的大軍,並屢立戰功。到了宋代,楊門女將的故事開始廣為傳頌,兩宋之際追隨其夫韓世忠抗擊金兵的梁紅玉,也成為後世家喻戶曉的女英雄。就算是到了封建禮教對女性最為桎梏的明清,還湧現出了秦良玉、沈雲英和馮婉貞這樣的巾幗形象。可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女性是可以與男性一起衝鋒陷陣、肩負起家國興衰乃至天下興亡重任的。
河南安陽,殷墟博物館前的婦好雕像
到民國時期,女性開始進入到經過近現代理念訓練和組織的新式軍隊中。北伐時期,武漢成立黃埔軍校武漢分校,並正式招收女性學員,深受進步思潮鼓舞的當地女性踴躍報名,在1926年首次招生就錄取了213名女生,這其中就有日後著名的抗聯女戰士趙一曼,這些女學生兵被統一編成女生隊,所學課程和訓練強度絲毫不遜於男學員。值得一提的是,武漢分校招收女生的計劃,曾受到來自保守勢力的極力阻撓,但在開明人士的堅持下才得以順利實施。這些軍校女生畢業後,紛紛投身轟轟烈烈的革命,成為舊中國婦女解放的領軍人物。
黃埔軍校武漢分校首屆女生隊畢業官生合影
我黨的武裝力量,則給予了那些勵志當巾幗英雄的女性提供了更多便利和保障。女兵的身影在人民軍隊成立之初就已經活躍起來。早在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期間,就有30多名女兵在起義軍中承擔救護和宣傳工作,有一部分甚至直接參與了一線戰鬥,她們大部分是來自黃埔軍校武漢分校的女生隊。後來部隊南下行軍,這些女兵跟隨大部隊,不顧疲憊地照顧傷病員,表現出極強的毅力。幾乎在同時,毛主席領導發動秋收起義時,也有不少女兵參與。廣州起義期間,第四軍軍官教導團還專門成立了由10多名女戰士組成的女兵班,在起義後期,她們受命在珠江北岸長堤的天字碼頭阻擊敵人的進攻,最終全部壯烈犧牲。
廣州起義期間,帶領女兵班奮戰到底最終壯烈犧牲的遊曦,畢業於黃埔軍校女生隊
土地革命時期,全國各地的工農武裝紛紛成立了正規建制的婦女武裝,那些曾經深受壓迫的農村婦女,終於有資格和廣大男性一道參軍革命。她們有的負責後方生產工作,有的負責宣傳和傷員救治,有的甚至和男性一樣端起槍上陣殺敵。這些婦女高漲的熱情,極大地改變了傳統女性的地位和面貌。
在各地新成立的女兵隊伍中,海南瓊崖縱隊的女子軍最為傳奇。在瓊崖根據地成立伊始,就有不少婦女登門請求參軍,相比於其他地區,海南的婦女受壓迫較小,經濟上更加獨立,而且她們吃苦耐勞的品質和英勇無畏的精神,讓她們成為革命隊伍的優質兵源。1931年5月1日,瓊崖根據地女子軍特務連成立,這是人民軍隊第一支全部由女兵組成的連級作戰單位,下轄3個排。該連的女戰士全部留短髮,頭戴標誌性的紅軍八角帽,背上背著鬥笠,手臂上套著縫有「女子軍」字樣的袖章。除此之外,她們沒有統一的制服,穿的都是顏色和形制各異的粗布裝。她們的武器也是五花八門,從漢陽造,盒子炮,火帽槍,到長矛,弓弩,不一而足。
雖然條件極為艱苦,這支女兵連卻在實戰中表現出極高的遊擊戰素養,她們配合主力部隊轉戰全島,屢次成功伏擊敵軍,在1931年6月,她們在沙帽嶺支援紅三團,成功擊敗敵軍,殲敵近百人,繳獲大批彈藥,而此時距離她們初出茅廬僅僅一月有餘。不久在文魁嶺,女兵連更是首次獨立作戰,多次擊退進攻的敵軍,很快成為整個瓊崖縱隊中令人刮目相看的力量,更成為全國各根據地組織女兵力量的樣板。後來女兵特務連的故事被改編成革命樣板戲《紅色娘子軍》,更是風靡全國。
瓊崖根據地女兵形象
全面抗戰爆發後,被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的抗日武裝力量中,有數量不少的女兵,八路軍有學兵隊女生區隊,新四軍有軍部直屬教導縱隊女生隊。抗戰之初,這些女兵隊伍不僅直接奔赴前線參與武裝鬥爭、創建敵後抗日根據地,還與各根據地婦女聯合會一起,定期招收和培訓當地女青年,女兵隊伍不斷擴大。
這些女兵隊伍的學習、訓練和生活節奏全部嚴格與男兵一致,不僅要操練諸如射擊、刺殺等基本軍事技能,還要組織學習。許多參軍前大字不識、老實巴交的普通婦女,在女生隊的高強度訓練中脫胎換骨,成為素質過硬的革命軍人。在培訓結業後,她們陸續奔赴各抗日根據地,成為當地組織、宣傳、醫護和遊擊作戰的骨幹。八路軍和新四軍的女兵隊經驗證明,只要方法得當,無論是前線還是後方,女兵都能夠發揮出不遜於男兵的能量。
冀中抗日根據地婦救會的女幹部
參加軍事訓練的抗日根據地女民兵
早在東北淪陷後,在白山黑水之間也活躍著抗聯女兵英勇抗敵的身影。曾經畢業於黃埔軍校女生隊的趙一曼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1935年,趙一曼任東北抗聯第3軍第2團政委,一個女性能夠擔當團政委一職,這在當時的世界絕對是罕有的。當年11月,第2團被日偽軍包圍,為掩護主力突圍,趙一曼身負重傷被俘,日軍對她進行慘無人道的嚴刑逼供,但她始終寧死不屈,最終在次年8月從容就義。
要知道,日本人對女性地位極為輕視,女性只被允許參加醫護隊,而女性和男性一樣扛起槍械奮勇殺敵的畫面,對於日軍而言是無法想像的。趙一曼表現出的大義凜然,讓日軍極為震撼。
兩年以後,在日本關東軍在松花江下遊對抗聯進行圍剿時,抗聯西徵部隊中的由冷雲領導的數十名女戰士和大部隊一起奮勇突圍,最終僅剩的8人被日軍追到烏斯渾河畔,在彈盡糧絕之際,這8名女戰士義無反顧的跳入冰冷的河水中,全部壯烈犧牲,這就是悲壯的「八女投江」。在抗戰之初,東北抗聯的3萬名將士中,女兵就有688人,她們用汗水,鮮血和生命向世人證明,女性同樣有著抗擊外辱、共赴國難的覺悟與擔當!
在抗大學習的八路軍女兵學員
1944年,整裝待發準備奔赴抗日前線的八路軍女戰士
隨後,歷經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到對越自衛還擊戰等數次戰爭,女兵在軍中的地位不可撼動。這些革命時代的巾幗英雄,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為女性的解放樹立了樣板。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兵說歡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