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新龜兔賽跑:馬斯克與貝索斯的太空競賽

2020-11-24 IT時代網

【新知】新龜兔賽跑:馬斯克與貝索斯的太空競賽

人類從來未曾否認過對太空的幻想:電影和書籍中對外星人、蟲洞、高維空間的描摹充分顯示了人們的想像力。而人類史上與太空的標誌性關聯始於1969年的美國:由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主導的「阿波羅計劃」順利實行,阿波羅11號成功載人登上月球,實現了人類的一大步。

然而緊接著「挑戰者號」和「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災難使得14位太空人喪生,「阿波羅」之後NASA一蹶不振,美國人民對太空逐漸失去了興趣。

沒有人希望登月是人類與太空最後的聯結,但太空這個一說起來就覺得浩瀚無邊的領域,要想取得大的突破,燒錢必不可少。因而很長一段時間,與太空有關的計劃都由NASA和美國政府主持發展。

不過,淨資產值極高的企業家們,一旦同時具備想像力和冒險精神,便不會在太空的投入和探索上畏縮不前:微軟合夥創始人保羅·艾倫、輟學的英國億萬富翁安迪·比爾、維珍航空創始人理察·布蘭森,包括現在太空領域動作最大的埃隆·馬斯克和傑夫·貝索斯都是為了太空夢豪擲千金的富豪。

今天,在付得起錢的前提下,藍色起源、SpaceX、維珍航空能夠提供普通人去太空旅行的服務,這一切離不開以上提到的企業家們。在《新太空競賽》和《下一站 火星》兩本紀實作品中,兩位分別就職於數字商業新聞網站Quartz和華盛頓郵報的記者記錄了以馬斯克和貝索斯為代表的企業家們,在太空旅遊商業和私人化上所做的鬥爭與決策。

與平日更多關注的理性企業家想像相比,在這本書中,讀者更能看到富豪們的另一重想像——為人類未來而努力。

為自由競爭而戰

個人投資太空領域的業界流傳著這樣的笑話:在太空領域,變成百萬富翁最快的方法是什麼?從億萬富翁開始做起。

高失敗率除了源於行業本身對精密性的要求及跨越大氣層時的變數,聯邦政府最初對該產業加諸的限制也是重要原因。

當時,NASA、五角大樓(美國國防部的辦公大樓)和行業中堅如洛克希德和波音的合作項目有許多,私人航天公司被認為是暴發戶公司,沒有得到生產火箭合同的資格。這相當於私人公司要和美國政府資助的公司競爭,不公平之餘更會影響火箭製造市場的自由競爭,抬高成本。

因形狀得名的五角大樓

億萬富翁安迪·比爾(Andy Beal)作為一個對航天領域抱有強烈熱愛的數學天才,希望能夠打破局面。

1997年,比爾創建了比爾航空航天公司(Beal Aerospace),計劃發射一枚不需要花費兩億美金的火箭,並接管了德克薩斯州麥格雷戈的一個曾經的軍事試驗場地用於測試。而在推進過程中,比爾對既得局面公開表示了不滿,他曾在華盛頓的一次聽證會上說,「在公平的競技場上,我們對自己的能力有自信。但我們面臨的最大風險之一,就是政府可能會出於好心對場內的競技者或獎或懲,這可能會不恰當地使市場傾斜,本質上這是內定了誰勝誰負。」

但敢言、火箭發射試驗成功均未改變比爾航空的命運,沒過多久,NASA宣布了一項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太空發射倡議」計劃,稱將會開啟一個百億級項目,旨在開發設計能代替太空梭並可重複利用的太空工具,這逼死了得不到補貼一直燒錢的比爾航空。

就在NASA宣布此決定的同年,2000年10月,比爾選擇關停公司,還在企業聲明裡提到:「只要NASA和美國政府還在選擇並資助發射項目,私人發射公司就不可能存在。」

比爾的失敗表明光掌握火箭科學的知識是不夠的。下一個想要開創太空領域的人必須在華盛頓、法庭和輿論上掀起戰爭,對抗比爾無法擊敗的既得利益群體。

不過,公司關停後,比爾航空曾發射火箭的土地沒有閒置太久,因為埃隆·馬斯克接手了。

馬斯克不是心血來潮。科幻小說迷的身份加上NASA對2029年有一顆小行星可能砸向地球的預估,使得他開始嚴肅考慮解決方案:找另一顆宜居的行星。而金星大氣酸度太高,水星又離太陽太近。於是,他把寶押在了火星上。

不顧身邊人勸阻,2002年3月14日,馬斯克創立了SpaceX(太空探索技術公司),並在一年之內就造出了第一枚火箭「獵鷹1號」 。2003年年底,SpaceX把這個七層樓高的火箭放到一輛定製的拖車上,跨過了整個美國運到華盛頓。在警方護送之下,火箭沿著國家廣場走過獨立大道,最終停在了航管局總部門前。

「獵鷹1號」成功發射

高調的舉動背後,是馬斯克想要顛覆現有格局的瘋狂野心。在這次堪稱「行為藝術」的表演後,馬斯克接連發動「攻擊」:

2004年,馬斯克把他的潛在客戶NASA告上了GAO(政府問責辦公室),起因是NASA沒有開展競標而把獨家供應合同直接給了另一家商業太空公司奇石樂。

2005年,SpaceX起訴了洛克希德和波音合併後的公司ULA(聯合發射聯盟),指責該合併「完全摧毀了向政府出售火箭發射服務的競爭」。

2014年,SpaceX又抓住美俄政治關係不佳的時機,以ULA使用俄制發動機發難,意圖打破 ULA 對五角大樓合同的壟斷。

馬斯克的激進與另一家私人太空公司的創始人傑夫·貝索斯形成了鮮明對比。

龜兔賽跑

2000年9月,亞馬遜CEO貝索斯成立了藍色運營有限責任公司,即藍色起源的前身。自此,貝索斯就對這家公司緘默不語,直到2005年才第一次向媒體公布了公司計劃:造出能夠經由小軌道飛行進入太空邊界且載客量達到三名或更多的火箭。

貝索斯與藍色起源

從發展軌跡來看,藍色起源似乎落後SpaceX一步。

2006年11月,藍色起源發射了「戈達德號」測試火箭,不過火箭只爬升了285英尺,遠不及SpaceX超越了亞軌道太空飛行的首次發射。而且三個月前,SpaceX與NASA已經籤訂了2.78億美元的合同。

對下一步要發射的「新謝潑德號」,藍色起源依舊保持審慎。一般,藍色起源只有實現了預計成果才會通告媒體;而馬斯克總是迫不及待地把任何進展公之於眾,無論成功或失敗,人們總能第一時間在直播中見證「獵鷹1號」、「獵鷹9號」、「龍飛船」的發射。

不過,無論是信仰「慢就是順,順就是快」的貝索斯,還是「埋頭苦幹,辛苦耕耘」的馬斯克,二人都滿意自己的步調,作者也形象地將二人風格比作「龜」與「兔」。

其實2004年,兩人還一起吃過晚餐。「我們談了談火箭工程,」馬斯克回憶道,「在技術上,他明顯就搞錯了,我當時還想儘可能地給他最好的建議……我確實盡力給了他好建議,但大部分他都無視了。」

馬斯克向公眾介紹「重型獵鷹」火箭

兩人能夠坐下來靜心交談的機會隨著雙方公司野心擴張、不斷發展變得不再可能。

上文提到,2014年,SpaceX試圖用ULA使用俄制發動機發難,打破其壟斷五角大樓訂單的現狀,事情本應該很順利,但藍色起源站在了ULA一邊——將公司製造的發動機BE-4出售給聯盟,這使馬斯克的攻擊變得毫無意義。

競爭在2015年變得更為激烈。「新謝潑德號」搶先實現飛進太空後又垂直著陸,這意味著火箭不再是一次性的消耗品,降低成本實現更廣泛的商業化有了更大可能,而這是SpaceX和藍色起源從創立時就想完成的目標。

僅一個月後,SpaceX 的「獵鷹9號」就做到了同樣的事——準確來說,還是有一定差別的:「新謝潑德號」只是一枚高18米的亞軌道火箭,「獵鷹9號」卻是貨真價實可以把衛星送進地球軌道的運載火箭。

為此,馬斯克和貝索斯二人在推特上為了競爭誰的發射意義更大而爭吵,場面一度不太好看。

但話說回來,沒有什麼比直接競爭更具有驅動力了,而又沒有人比在矽谷打拼出身的馬斯克和貝索斯更了解這一點。如果沒有全球第二大網上書店巴諾公司,亞馬遜不會成為今日的亞馬遜。如果沒有底特律,特斯拉也不會是今日的特斯拉。類似邏輯下,藍色起源和SpaceX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不只是興趣

回到故事的最開始,馬斯克和貝索斯都是科幻迷,並且貝索斯從孩童時期就對太空情有獨鍾:

他的外祖父曾就職於美國機密武器研發部門「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讓他自幼受到不少「科技與太空」話題的薰陶;

自5歲時在電視上目睹阿波羅11號登月,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激勵;

他甚至承認,「也可以說創立亞馬遜掙錢,就是為了能夠讓少年時候的太空夢想能夠繼續前進。」

不過興趣不足以支撐一個人投入巨大資金在隨時可能出事故、甚至會出人命的事業上,比如,馬斯克對去火星殖民的熱情除了出於行星撞地球時的「自我防禦」,更體現在他想為美國以及人類留下些什麼。

「我不希望我們的最高水平就是阿波羅計劃,」他說,「我不想要一個那樣的未來,那時我只能和自己的子孫說這就是我們做過的最好的東西。從小到大,我一直希望人類能在月球上建設基地,並且我們一定能去火星。但恰恰相反,我們在退步,這才是最大的悲劇。」

馬斯克還表示,「這將非常困難,可能會有很多人犧牲,而且一路上還會發生可怕的事情。但美國建國的歷程也是這樣的。」

他是這麼做的,「獵鷹9號」的幾次發射失敗沒有擊潰他的信心,能夠運送貨物的「龍飛船」成功到達空間站後,它的升級版「重型獵鷹」計劃運送太空人,這個更大型的火箭能夠推行馬斯克最開始殖民火星的目標。

2018年2月6日「重型獵鷹」攜帶一輛紅色2008款特斯拉Roadster跑車首次試射——還是馬斯克的張揚風格。雖然芯級火箭沉入了大西洋,結果沒有那麼完美,但人們感到移民火星的日子好像越來越近了。

特斯拉跑車太空飛行的概念圖

貝索斯也同樣有自己的信仰支撐。「我們的全部想法就是為了保護地球,所有的重工業都會進入太空——在太空中開發能源,留地球一片清淨,」貝索斯說,「這個星球是極其有限的,沒法滿足未來空前發展、千變萬化的世界對資源的需求。」他想用他的巨大財富在太空打下基礎,並將之作為遺產留給世人。

雖然二人的目標導向並不一致,但歸根結底,他們的出發點都已經超越了純粹的商業利益,而為了實現目標,競爭也仍未停止。

就在10月17號,SpaceX宣布幾近準備好用星船火箭在火星上建造永久的人類定居點,他們還計劃2022年開始利用星船前往月球,並在地球上進行點對點飛行;藍色起源也在2018年列出「藍色月球」計劃,計劃要在未來5年內開展登月任務。今年,藍色起源已經向NASA交付了月球著陸器模型供測試。

顯然,接下來又是無休止的燒錢大戰。但是,正是在種種不易下,這些「太空企業家」們的遠見和奉獻精神顯得尤為難能可貴。【責任編輯/林羽】

來源:資本偵探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於2015年,直通矽谷,專注於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網際網路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網際網路、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焦點

  • 地球尚未流浪,馬斯克和貝索斯已在太空較勁二十年
    在過去二十年來,作為全世界最有錢的男人,貝索斯為人所知的是身份是:全球最大電商的創始人、有著麒麟臂的中年健身狂、出軌女主播的丈夫,而對於他的太空夢想和藍色起源這家公司,在最初幾年,鮮有曝光,可謂低調至極。 貝索斯的太空競爭對手伊隆·馬斯克,風格迥然不同。 2003年,馬斯克和他創辦的Space X爆得大名。
  • 馬斯克要去火星當總統?盤點三大玩家,2020太空競賽超出想像
    上世紀60年代,蘇聯和美國展開最後一次太空競賽,阿波羅11號登陸月球,但自那之後太空探索的進展已經停滯了幾十年。空間技術進展緩慢有多重原因。也許美國宇航局被官僚主義和政治所束縛,也許人類沒有意識到發展太空之旅的緊迫性。然而這一切即將再次發生轉變,太空競賽正在進行。
  • 世界首富,馬斯克的第一步
    上個月的一次訪談中,馬斯克稱自己財富的主要目的是加速人類向太空文明的進化,他曾不止一次表示,人類應當成為跨星球物種。2021 年 1 月 7 日,世界首富易主。據 CNBC 報導,當天特斯拉 CEO 埃隆 · 馬斯克的個人淨資產升至 1850 億美元,超越了亞馬遜 CEO 貝索斯成為全球第一富豪。
  • 馬斯克今年財富增加近1400億美元 身家僅次於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
    馬斯克今年財富增加近1400億美元 身家僅次於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 來源:站長之家 • 2020-12-21 09:55:49
  • 馬斯克尬舞開啟新一輪太空競賽,我們如何實現太空漫步?
    這不是黑暗森林中一次「I’m here(我在這裡)」的宣告,而是向全宇宙發布的「太空燈謎」。如果你通曉摩斯密碼,很快,答案便將揭曉——「HELLOEARTH(你好,地球)」,一個來自太空的問候。另一個問候自地球發出。
  • 貝索斯的長期主義
    當然,貝索斯對太空旅行的嚮往,並沒有停留在兒時的暢想上。恰如他在文集《發明與流連忘返》題目中提出的「流連忘返」,他在2000年的時候就秘密地創建了自己的太空探索公司藍色起源(BlueOrigin),在德州買了一大片牧場作為發射基地,嘗試設計可回收的火箭,以及下一代飛船。
  • 全球富豪榜首貝索斯個人資產總值突破1716億美元
    屆時,首次在國會公開露面的貝索斯勢必將面臨尖銳提問。不過,這場反壟斷調查也得到了一個科技界大佬的強烈支持,他便是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 X的執行長馬斯克。6月5日,馬斯克推特上稱:「是時候拆分亞馬遜了,壟斷是惡行。」科技媒體THE VERGE認為,近年來,馬斯克和貝索斯的商業布局高度重疊。
  • 新太空競賽興起?21世紀,我國能否異軍突起,走在世界前列
    1957年10月,史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斯普特尼克號,由蘇聯發射升空,太空競賽由此開始。此時,美國為了發射衛星,已經奮戰了幾個月,在聽到這個消息既震驚又憤怒。從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美國在技術領域一直以引領者自居,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美國認為自己是全球範圍內技術最先進的國家。
  • 第二次太空競賽的新邊疆
    網絡上有不少人認為航天領域是國家的事,雷軍只是譁眾取寵,更有嘲弄小米本身的核心技術還沒弄好,雷軍再怎麼折騰也成不了馬斯克。其實,大家對商業航天還存在不少誤解,就好像大家潛意識裡一定覺得造火箭比造車貴一樣。事實上,商業航天不止有Space X,中國也有很多企業在做,這也是第二太空競賽的主要特徵。
  • 俄航天集團總裁:美國正推動太空軍備競賽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總裁羅戈津在YouTube頻道的轉播中表示,未來的武器將部署在太空,美國正推動在該方向上的軍備競賽。他表示:「未來武器部署的地方,很可能不在地球上,而在太空中。今天美國人所做的事情,就是企圖將武器送入太空。很遺憾,這是實際。我們看到軍備競賽正在這一方向上展開。」
  • 中國「胖五」發射成功,美國就在月球「圈地」,太空競賽開始了?
    So……相比於上個世紀在美蘇之間展開的那場太空競賽1.0,除了民族情感和獲得壓制對方的戰略威懾力之外,大國之間,這次又在battle啥?更重要的是,「新太空競賽」和我們這些小老百姓的日常,有干係嘛?新太空競賽裡,藏著兩個金礦除了宏觀層面的國家安全,這一輪太空競賽之所以讓人感覺來勢兇猛,還有更現實的原因——有大把大把的錢賺。先說第一個金礦:商業火箭發射市場。
  • 馬斯克今年財富增加近1400億美元 僅次於全球首富亞馬遜CEO貝索斯
    目前馬斯克身家僅次於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後者淨資產為 1873 億美元,仍為全球首富。據此前報導,特斯拉下周一將正式被納入標普500 指數。資料顯示,馬斯克出生於南非的企業家,他同時具有南非、美國、加拿大國籍,並以SpaceX、特斯拉汽車、PayPal共同創辦人而聞名。馬斯克擔任SpaceX的執行長兼首席設計師、特斯拉汽車執行長兼產品架構師、SolarCity的董事長。他也是現代第一輛可行電動車Tesla Roadster的聯合設計者之一。
  • OneWeb 破產面臨收購命運,貝佐斯和馬斯克...
    而對亞馬遜掌門人傑夫·貝佐斯來說,收下 OneWeb 則是為他的太空夢想助力。亞馬遜的太空夢想他們都是看著科幻小說、做著六七十年代的太空夢長大的。現在他們有錢了,可以去實現這一切了。——科技作家阿什利·萬斯正如科技作家阿什利·萬斯所言,貝索斯和馬斯克們的目標已經不是地球,而是太空了,這裡我們就不再贅述馬斯克,我們來談談貝索斯的太空夢想。早在 2000 年,貝佐斯就成立了商業太空公司藍色起源(Blue Origin),計劃未來搭載付費乘客飛行。藍色起源是由貝索斯創辦的航天航空公司,目前已有超過 600 名員工。
  • 中美太空競賽往事
    美蘇把世界從「地表冷戰」帶到了「燥熱的太空競賽」,目睹這一切的新中國咬牙暗下決心:有條件要上,沒條件也要上。01. 入局:一定要比山藥蛋大美國衛星成功發射4個月後,北京傳出最高指示:不惜一切代價搞人造衛星。
  • 太空採礦將成為地球資源短缺的解決方案
    根據貝索斯暢想的未來,「地球將被規劃為住宅區和輕工業區。」像採礦這類對環境造成沉重負擔的作業,將轉移到地球之外。 貝索斯的暢想更像是科幻小說中的場景。但人類也確實已經在朝著這個方向前進。 奔向太空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會放棄重工業。我們學習製造在冰冷的太空中維持生命所需要的東西,以便及時讓我們的地球喘口氣。
  • 馬斯克今年財富增加近1400億美元 特斯拉股價大漲
    90 億美元,在今年埃隆 · 馬斯克因為股票大漲財富已經增加了1397 億美元,目前埃隆 ·馬斯克的身家竟達到驚人的 1673 億美元!按照這樣的勢頭,埃隆 · 馬斯克有望超過傑夫 · 貝索斯(Jeff Bezos)成為世界首富(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是全球最大的網上書店亞馬遜(Amazon)的創始人,傑夫·貝索斯淨資產為1873億美元)。
  • 還記得那輛被送上太空的特斯拉嗎?快來跟它一起打怪吧
    今年 2 月,馬斯克將一輛櫻桃紅的特斯拉和假人太空人送上太空。到現在,Roadster 和 Starman 已經在太空飄了 3 個多月了。最近,汽車博客 AutoWise 把它們的「太空歷險記」做成了復古像素風的射擊小遊戲。
  • 登頂世界首富後馬斯克稱「回去工作吧」 特斯拉車輛安全問題仍待...
    日前,特斯拉CEO馬斯克再次登上熱搜榜。這回,他多了一個新的名號——世界首富。截至1月7日美股收盤,特斯拉股價創新高,報收816.04美元/股,上漲7.94%,總市值達到7735.25億美元,成為全球市值第六大公司。
  • 來自矽谷的「傲慢」:馬斯克的千面思維
    SpaceX需要競爭對手 和貝索斯有分歧 斯威舍:我們再來說說SpaceX。你取得了不少成功。對了,太空衣設計也非常不錯。 馬斯克:我們確實為太空衣花了不少心思。
  • 馬斯克:回去工作!錢一半用於地球 一半...
    1月8日,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的個人淨資產升至1948億(合約人民幣1.2萬億)美元,超越亞馬遜CEO貝索斯1853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一大富豪。馬斯克身價飆升的原因是特斯拉股票大漲,1月7日,特斯拉股票突破800美元,報收816.04美元,上漲7.94%,最新市值7735億美元,而馬斯克持有特斯拉20%的股票,是特斯拉第一大股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