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採礦將成為地球資源短缺的解決方案

2020-11-19 電子發燒友

太空採礦將成為地球資源短缺的解決方案

cnBeta.COM 發表於 2020-11-18 11:03:58

北京時間11月1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接下來的50年裡,即便是保守估計,也將有20億至30億人湧入汽車、房屋和最新科技產品等市場。隨著人口高峰即將到來,人類對地球的影響也日益嚴峻——漁業崩潰、瀝青砂耗盡以及野生動物不見蹤跡的枯木林。

多麼慘澹的前景!疫情肆虐再加上災難性的山火,未來形勢更加令人憂心忡忡。但是,如果我們打算繼續在這個星球上發展和繁榮,我們將不得不面對這一現實。只是,一個亙古不變的問題是:我們從哪裡獲得資源?

有些人認為,解決方案在外太空。

在2016年的Recode大會上,傑夫·貝索斯雲淡風輕地建議,我們「不希望生活在一個倒退的世界裡,一個我們不得不控制人口增長的世界。」根據貝索斯暢想的未來,「地球將被規劃為住宅區和輕工業區。」像採礦這類對環境造成沉重負擔的作業,將轉移到地球之外。

貝索斯的暢想更像是科幻小說中的場景。但人類也確實已經在朝著這個方向前進。

奔向太空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會放棄重工業。我們學習製造在冰冷的太空中維持生命所需要的東西,以便及時讓我們的地球喘口氣。

建立太空工業基礎的競賽也已經開始:馬斯克許諾2028年之前在火星上建立基地;貝索斯自己的太空公司藍色起源正在研究「人類在月球上的可持續生存」;NASA的月球門戶(Lunar Gateway)是一個永久性的空間站,計劃於2020年底之前投入使用。

四十年來,火箭發射成本已從每公斤8.5萬美元降至不到每公斤1000美元。NASA希望在未來數年內可以將發射成本進一步壓縮到每公斤100美元以下。這一趨勢,讓太空開採倡導者兼Skycorp的執行長丹尼斯·溫戈越來越確信,太空開採的新時代已近在咫尺。他再次強調說:「在月球上開展工業活動,可以讓我們的地球變得更加美好。」

溫戈認為,將原材料從月球運回地球,無異於「將泥土從雅加達運回美國」。與之相反的是,太空開採將設法在冰冷、遙遠的採集地直接就地加工原材料,從而追求利潤最大化。溫戈設想,在不久的將來,一個太陽能月球基地將可以為採礦作業提供千兆瓦級的電力。

在溫戈看來,月球表面是進行工業加工的理想場所。溫戈計算得出,「地球上所能得到的最佳真空度為10-5託爾」。(大約是海平面標準壓力的一億分之一)。「但是在月球表面,真空度是10-12託爾。」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有效地將月球浮土(覆蓋在月球表面的碎石)加工成有價值的材料。

溫戈說,當你「將浮土加熱到2000攝氏度以上時,其中所含的金屬氧化物會分解成金屬和氧氣。氧氣可以壓縮存儲起來,或用於呼吸。」這可以形成一個自我維持的系統。雖然不能完完全全地物盡其用,但這個系統可以讓採礦中的廢棄物遠離我們賴以生存的賦予生命的生態系統。

溫戈認為,月球可以成為新開採技術、發電廠和組裝協議的試驗場所。經過驗證的作業,然後可以從地球和月球向外繼續輻射到小行星帶。據估計,小行星帶的礦物尤其豐富。儘管建立地球外工業的前期成本非常高,但最終的回報或許超出我們的想像。

開誠布公

太空開採帶來的經濟和生態利益,讓菲利普·梅茨格非常同意溫戈的想法。梅茨格是中佛羅裡達大學太空研究所的一名行星科學家。梅茨格謹慎地表示,「我們很快將朝著這個方向發展,這是不可避免的。隨著機器和人工智慧的不斷改善,以及地球上這些行業帶來的環境影響和成本日益增加」,太空開採將越來越可行。但是,如果沒有思慮周到的透明度和立法措施,新的太空工業潮可能會導致無法預料的災難。

前NASA導航員、現德克薩斯大學航空工程與工程力學教授莫利巴·哈爾,對健康的外太空資源開採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在未來的擴張過程中,哈爾認為,我們可以從古代的原始土地管理方法中汲取經驗。

他說,當評估一個新領域,如月球或小行星時,「這並不意味我們不能開採資源,甚至也不意味著我們不能賺更多錢。這只是說明,我們不能將這些東西視為己有。」按著這個思路,立法可以指定礦產豐富的空間領土為公共資源。獲取資源的價格將隨之由管理者承擔。而用來起草這類立法的契約自1980年代以來一直在發展,意味著它們可以作為未來立法的基礎。

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我們的地球將如釋重負。毫無疑問,外太空的礦產資源十分豐富。我們如何供養未來數十億人類的解決方案也觸手可及。太空開採是一種富有前景的多極解決方案。但我們肩上的責任也是重大的:避免前人犯下的生態錯誤。
責編AJX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第4170回:行星採礦太空淘金,深入探索太空基石
    人類出現了地球種族、火星種族,還有小行星種族,小行星種族其實就是曠工。小行星採礦是從小行星和其他微型行星,包括近地天體中開採原材料,這些材料可用作太空建造或運回地球。小行星上擁有的豐富的水和碳、硫、氮、磷等資源,能夠為深空探測設施提供燃料和水,是深入探索太空的基石。
  • 地球資源充分利用後,該去太空「淘金」了
    太空裡其實存在著大量資源,這些資源是以各種不同的形式漂浮在太空中,如果我們能夠把這些資源帶回到地球使用,或者在去往火星的過程中使用這些太空資源,那將極大降低天文科學探索的成本,並且使得這個「天文探索——商業價值——回饋天文」形成了閉環。
  • 日本太空採礦飛船隼鳥2號滿載而歸,即將於年底返回地球
    說起太空採礦業,估計很多人會浮想聯翩。畢竟在茫茫的宇宙中,有無數的星球,上面充滿了地球上沒有的礦物或者稀有礦物,比如黃金和鑽石等。隨著人類航天技術的進步,國外已經註冊了好幾家太空採礦公司,正在向著太空中的寶藏做積極準備。
  • 上太空挖「寶」盤點地外星球採樣返回大戲
    例如,日本「隼鳥2號」小行星採樣返回探測器在完成對龍宮小行星採樣任務後,將於今年底返回地球;而美國首個小行星採樣返回探測器「奧西裡斯-雷克斯」也在今年10月對貝努小行星進行了採樣。地外星球採樣返回,正成為空間探測的一大熱門。
  • 人類探索太空的十大理由
    即使已有眾多太空探索項目私有化,美國仍想要確保他們的公司可以去月球或其他行星採礦而不必擔心闖入者會篡奪其主權或竊取其產出[來源:Minter]。因此,通過NASA的太空能力支援外交至關重要,在必要之時,可以將其轉化為軍事力量。5.
  • 韋伯太空望遠鏡將成為地球的另一隻「眼睛」!
    2021年,美國宇航局的下一代天文臺——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將進入太空。一旦開始運作,這一史詩級的任務將繼承其他太空望遠鏡——如哈勃、克卜勒和斯皮策的任務成為地球的另一隻「眼睛」。這意味著,除了研究一些最偉大的宇宙奧秘外,它還將尋找可能適合居住的系外行星,並試圖確定它們的大氣層特徵。
  • 《星際穿越》當地球老了,人類將去太空殖民
    未來的地球,自然環境惡化,土地乾旱沙漠化,沙暴天氣經常光顧人們日常生活,許多動植物滅絕,農作物也難逃滅絕的命運,還能種植有收穫的只剩下玉米,也是因病害逐年減產。地球上的人們面臨的最大難題,是溫飽問題。庫珀不接受布蘭德的計劃,他認為最應該做的是拯救地球上現有的人。布蘭德提出了B計劃,還是小隊人員去探索新星球。而布蘭德教授則在地球上研究解決引力問題,一旦問題解決,地球人將展開大批移民行動。另一邊,庫珀的小女兒墨菲從書籍中發現摩斯密碼,意思是「留下」。墨菲不同意父親離開自己,去太空中探索新的人類出路。
  • 若海水瞬間變成了淡水,能解決水資源短缺?科學家:別高興的太早
    ,造成了目前淡水資源短缺的情況。說了這麼多關於海水的問題,那麼今天小編要說的是,如果地球上的海水都變成了淡水,會發生什麼?Ready?Go!在海水變成淡水的一瞬間。地球上的淡水危機將徹底得到解決。可大部分人類卻絲毫沒有意識到,危險,正在悄然降臨。
  • 嫦娥五號上升器長眠月球,避免成為太空垃圾
    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專家說,受控離軌落月可避免上升器成為太空垃圾,避免影響國際社會後續的月球探測任務,這是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對人類和平探索利用太空的重要承諾。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其實能夠感受到地球表面的垃圾已經成災,幾乎所有大城市都被垃圾所包圍,如何減少、無害化、綜合利用是全球的難題。甚至,德國還在學校中還開設了「垃圾課」。
  • 說案丨越界採礦近800萬噸!檢察公益訴訟亮劍非法採礦
    根據綠色礦山政策須開挖沉澱池,但在開挖過程中建材公司明顯超出原有設計方案,至2014年11月累計越界開採各類石料131.09萬噸。經寧波市北侖區價格認定中心價格認定,採石場及後續建材公司越界開採石料近800萬噸總價5500餘萬元。
  • 太空殖民未必美妙,看看地球的現實紛爭就知道
    這位經歷了沙俄和蘇聯兩個時代的俄羅斯科學家提出了火箭推進計算的基本公式,為太空飛行奠定了理論基礎。他有一句名言:「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可能永遠生活在搖籃中。」 齊奧爾科夫斯基的豪言壯語激勵了無數追隨者,成為「太空擴張主義」的宣言。然而,地球真的只是人類的搖籃嗎?
  • 美國欲自封「太空警察」,打造龐大太空計劃,X-37b空天飛機只是探路
    日前,美國太空軍已經開始擴編,第一次徵兵已經拉開序幕。這似乎也讓我們看到了未來戰爭的模樣,戰場正在向太空蔓延。讓美國引以為傲的X-37b空天飛機,也已經第六次進入太空,執行它的「秘密任務」。那麼,X-37b距離投入實戰還有多遠?美國為它的太空戰爭還做了哪些準備。
  • 《流浪地球》隨著衛星飛向太空,國產電影太空首飛成功!
    2019年1月21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長徵火箭成功將帶有電影《流浪地球》片名的吉林一號」光譜02星發射升空。長光衛星搭載《流浪地球》發射成功不僅是國產電影首次上太空,同時還代表著電影《流浪地球》突破了地與空的界限。
  • 33歲女科學家向海水「要」稀有金屬,採用全新電化學方法提取鈾和鋰,開闢海水採礦新領域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能夠從佔據地球面積 71% 的海洋中提取到合適的礦物資源,並且對海洋生態基本沒有破壞,將會為資源可持續發展創造更多的可能。那麼如何在海洋中高效提取礦物資源,成為了未來能量元素提取的關鍵。芝加哥大學分子工程學院助理教授劉翀給出了解決方案,半波整流交流電化學方法(HW-ACE)提鈾和脈衝電化學插層法提鋰。
  • Blue Moon太空著陸器 將幫助美國人在2024年重回月球
    藍月亮是一種新的月球著陸器,「這是一輛令人難以置信的著陸器,」他告訴人們,「它將會飛向月球。」由液態氫提供動力,著陸器有一個能夠在太空中航行的機載系統。它還可以利用千兆網際網路使用雷射與地球進行通信。 微型衛星也可以綁在流動站的頂部並部署在月球軌道上。Blue Moon具有一個能夠映射月球地形的機載雷射雷達系統,以便選擇正確的著陸點。
  • 12集太空燃情巨製|從地球到月球
    12集電視劇《從地球到月球》(From the Earth to the Moon)呈現給了廣大觀眾,把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搬上了銀屏。而《從地球到月球》則全景式的刻畫了與登月有關的所有人。NASA的管理者、阿波羅飛船和登月艙的設計者、飛行中心的指揮員、太空人的妻子甚至報導阿波羅計劃的新聞記者,都在劇中佔有一定的情節。
  • 3D列印技術,改變太空製造業的同時,也改變著人類的未來
    將重型機械吊入太空既麻煩又昂貴。但很快,這將不再是個問題。卡達·奧康奈爾報導。(圖註:一個藝術家對小行星採礦前哨站的印象。)用「複製器」按所需創建任何物品,是星際迷航中成員的一大技能優勢。但如果我們能在太空建造,我們就有可能建造出在地球上承受不住自身重量的巨大建築:更寬敞的空間站,足球場大小的望遠鏡,能接收巨大太陽能的巨型衛星。當然也有專門的部分,例如柔性焦距透鏡組和太陽能電池將仍需要在地球上製造,而將一切連接在一起的支架當然可以在軌道上製造和組裝。
  • 美日太空聯合,加劇太空安全風險;美國產業政策「照亮」馬斯克商業帝國的啟示是?
    亞馬遜的星座方案軌道高度要明顯低於在建的部分其它寬帶星座。星座建設方案的很多細節仍不得而知,比如衛星由誰來造和亞馬遜希望何時將衛星部署入軌。亞馬遜尚未向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提出其星座的國內市場準入申請。並不是每有一項頻譜申請就預示著又有一個星座將化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