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探索太空的十大理由

2020-12-24 天文在線

倒數開始

人類已經到過了月球,機器人也已經去了火星,我們為什麼在不停探索?請看太空探索相關圖片。伊戈爾 切卡林/格蒂圖片

早在1969年人類登陸月球之際,就有人預測,到21世紀初期,太空旅行會成為人類的日常,屆時我們可以去參觀太陽系的行星,還有可能參加星際大冒險。

可惜,這一設想尚未實現。事實上,已經有人提出質疑:我們還有必要去太空旅行嗎?登月還不滿足嗎?美國應該把他們的太空探索項目交給私人公司-甚至可以交給其他國家來做。

但是那些致力於讓人類成為真正的宇宙民族的人們提出反擊,他們認為太空探索會在各領域為人類帶來切實的利益,諸如健康、礦藏以及安全,在精神層面也大有益處。這裡列舉最強有力的論據來說明太空探索的必要性。

10. 為小行星的毀滅性撞擊提供庇護

我們的星球大概每一萬年都有可能遭遇一次小行星撞擊。難道我們不應該提前準備好嗎?安傑伊 沃傑茨斯基/格蒂圖片

如果不想走上恐龍滅絕的老路,就需要保護我們避免被小行星撞擊而毀滅。據NASA研究,基本上每隔10000年,就會有一顆足球場大的巖石或鐵石小行星撞擊地球表面並引起巨浪,足以淹沒全球沿海地區。

然而真正的猛獸-大約100米寬(109碼)甚至更大的小行星-才是我們真正需要害怕的。這種撞擊會釋放出充斥著滾燙巖石碎片的大火風暴以及遮天蔽日的煙塵,掃平森林田野,人類和其他生物由於飢餓而慢慢死去。一個資金充沛計劃合理的太空計劃,能夠讓我們提前很長一段時間發現危險物體靠近地球,然後發射航空器使其在該天體上安裝並引發核爆炸,以中斷或改變該天體的撞擊路線。[來源: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SS(英國海軍科學部)]

9.太空探索會帶來更多偉大的發明

太空毯,一個迅速幫人們暖和起來的物品,由NASA的科學家發明。彼得 穆勒/格蒂圖片

最初為美國空間計劃列出了一個長長的由小零碎,材料和進程組成的清單,後來發現了其他可以在地球上的應用-這些東西太多了,NASA甚至有一個專門的辦公室是用來重新調整這些太空科技產品的用途。像我們都知道凍乾食品,但實際上還有很多東西。舉個例子,在上世紀六十年代,NASA的科學家研發出了一款含有金屬反射劑的塑料塗料。 如果把它用在毯子裡,毯子會將使用者80%的體溫反射回其自身-這可以讓事故受害者以及馬拉松運動員賽後保持體溫。

另一項默默無聞的創新技術是鎳鈦諾,一種柔韌有彈性的合金,原本設計用來保證衛星在折入火箭後可以重新恢復打開。如今,牙醫用它做成的工具來給患者做牙齒矯正器。

8.有益於人類健康

人體軀幹模型,在國際空間站上(2001年),測量輻射對人體器官的影響,使用類似於在地球上訓練放射科醫生的軀幹。格蒂圖片 由NASA提供

僅國際空間站就為地球產生了數十項醫學創新成果,例如使藥物直接指向腫瘤的治療癌症的方法;便於護士操縱超聲波並將結果傳遞給數公裡外的醫生的配件;以及可以在核磁共振儀內進行精密手術的機械臂。

NASA的科學家們致力於避免太空人們在太空的微重力環境下骨質流失和肌肉萎縮,同樣也在幫助製藥公司測試普羅利亞的效果,這是幫助上年紀的人治療骨質疏鬆的一種藥。在太空中進行測試更加簡單,太空人在太空中每個月會流失大約1.5%的骨質,而地球上上年紀的女性要每年才能流失1.5%的骨質才會達到骨質疏鬆。

7.勵志的太空探索

天體物理學家尼爾·戴格拉斯·泰森說過,太空探索讓人們對科學及相關領域產生濃厚的興趣。湯瑪森 博徳/電信圖片/格蒂

如果想創造一個我們的孩子渴望成為偉大的科學家和工程師,而非節目主持人,說唱歌手或華爾街金融巨頭,坐擁商業帝國的世界,鍛鍊並啟發他們是關鍵。

作為天文學家,電視《宇宙》的作者和主持人,尼爾·戴格拉斯·泰森告訴國家公共廣播電臺:「我會站在八年級的學生面前,問他們誰想成為一位航天工程師,可以設計出一架比你父母乘坐的飛機節能20%的飛機?這麼問完通常有如石沉大海平靜無波。但是如果我問他們誰想成為一位航天工程師,設計一架可以在火星稀薄大氣層飛行的飛機?班裡最棒的學生就會成為我的追隨者。」

6.國家安全與之息息相關

2011年5月23日,奮進號的最後一次任務期間,國際空間站和對接的奮進號太空梭在地球軌道上飛行。有哪個國家可以獨自向另一個國家發射太空武器的?保羅 內斯伯裡-ESA/NASA 格蒂圖片

美國需要偵測並阻止敵國或恐怖組織部署太空武器或襲擊他們的導航、通信以及監視衛星。而當美國和其他像俄羅斯和中國這些1967年《外太空條約》締約國中的實力大國,一旦看到空間中蘊含的巨大利益,條約中禁止各國掌握太空主權的規定將變成一紙空文。

即使已有眾多太空探索項目私有化,美國仍想要確保他們的公司可以去月球或其他行星採礦而不必擔心闖入者會篡奪其主權或竊取其產出[來源:Minter]。因此,通過NASA的太空能力支援外交至關重要,在必要之時,可以將其轉化為軍事力量。

5. 我們需要來自太空的純淨資源

火星上的妮莉槽溝地帶由火星探索任務攜帶的歐米伽光譜儀探測發現,是火星上最大的粘土礦之一。宇宙歷史檔案/由格蒂圖片提供。(妮莉槽溝被美國宇航局火星科學實驗室列衛漫遊者探測器在2011年的備用登陸點)

宇宙中含有金、銀、鉑及其他稀有物質。 一家預計在行星上採礦的私營企業成為了關注的焦點,但是太空礦工不必到那麼遠的地方去尋找財富。

比如說月球,可能含有大量的氦-3資源(主要用於核磁共振以及為核能提供清潔燃料),由於地球上的氦-3日漸稀少,它的價格已經被抬到每升5000美元。人們還相信月球上可能有很多地球上十分稀少的如銪、鉭等在電子器件、太陽能電池板等其他高級精密儀器上有大量需求的元素。

來源:奧萊特

4. 世界各國可以和平共事

來自不同國家的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聚餐,2001年英國大百科全書/UIG/格蒂圖片

早些時候,我們提到過關於太空國際衝突的一些不詳的觀點。其實也未必會變成那個樣子,國際空間站的多國合作已經給出了很好的解決方案。美國的太空項目也會允許其他大大小小的國家參與進來,一起為太空探索努力。

一份戰略和國際研究中心在2006年 發表的文件,由在華盛頓的專家組完成,其中指出了國際合作的各種益處。其中一點包括了均攤高額成本,另一點是,國際合作可以讓像美國和印度這樣的國家之間建立更加強大的外交關係,並為雙方帶來新的工作機會。[來源: Broniatowski et al.]

3. 可以解決真正的終極問題

2010年世界科學大會在曼哈頓的巴特利公園揭幕了一座舉行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雕塑

查爾斯 莫斯託勒/ 巴克洛夫特 / 格蒂圖片

2013年,一項芬頓郵報的投票結果表明,有大約一半的美國人相信宇宙中存在著其他生命。這其中又有四分之一的人相信外星人已經造訪過我們的地球。[來源: Swanson]

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們從地球向太空中發出的所有試圖與外星文明建立聯繫的信號都無功而返,也有可能地球上空的大氣層幹擾了信號的傳遞。所以外星文明研究人員急切地想要將更多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送入太空軌道。一顆預計在2018年發射的衛星將研究太陽系外的遙遠星球的大氣層是否存在有生命的化學特徵。[來源: Kramer] 這只是開始,會有更加積極的太空探索去尋找外星人存在的線索,最終這也許會幫助我們回答那個終極問題:宇宙中是否有我們的同伴。

2. 人類要充滿探索精神

NASA前行政長官麥可·格裡芬說過,我們之中有誰不知道看見某物的奇蹟,神秘,敬畏和魔力。。。前所未見?尼古拉斯 卡莫/法新社/格蒂圖片

我們的祖先從東非散布至世界各地,從那時起,就從未停止過遷徙。地球上的領土已經被我們瓜分殆盡,想要像我們的祖先一樣,就得尋找新的去處-無論是去月球來個短途旅遊,還是花上幾代人的時間去星際遨遊。

在2007年的一場演說中,NASA前行政長官麥可·格裡芬將太空探索的「合理的理由」和「真實的理由」做了個區分。合理的理由可能會寫成經濟利益和國家安全,而真實的理由則包括好奇心,競爭力和建立豐碑。

「我們之中有誰不知道看見某物 奇蹟,神秘,敬畏和魔力,哪怕是在電視上也前所未見,這種經驗是太空機器人任務帶給我們的?」格裡芬還補充道:「當我們是依照真正的理由去做事而不是根據合理的理由去做事的時候,我們就會創造出最大的成就。」

1. 我們可能需要向太空殖民以延續種族

電影《紅色星球》,2000年上映。一隊太空人去火星考察那裡是否適合人類居住。弗蘭克 康納/華納兄弟/新聞人物

目前,我們已經有能力將衛星發射到太空中,來幫助我們控制並對抗森林大火、原油洩露、適宜人類飲用的蓄水層的衰竭等這些來自地球的生存壓力。[來源: Fowler]

然而急速增長的人口,永無止境的貪慾,無視環境惡化所帶來的嚴重後果都已經對我們的星球造成了毀滅性的傷害。根據2012年的一項問卷調查顯示,多數科學家估算地球的容載量是80-160億人口-目前我們的人口已經超過了70億[來源: UNEP]一些未來學家由此推論我們應當儘快為太空殖民做好準備。你的生活-或者你的子孫後代-可能都要依賴於此。

作者有話說:太空探索-與你息息相關的十大理由

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時候,我還是個孩子,那時我和我的小夥伴們都還相信,終有一日,我們能夠飛向太空去大冒險。我不能說現在我已經不再做這樣的夢了,但我依然記得在九十年代中期的時候,英國的鄉村歌手比利·布拉格曾經錄過一首歌,與我產生了奇妙的共鳴。在《太空競賽結束了》,布拉格唱到了孩提時代凝視著月亮,夢想夜晚在寧靜之海上漫步。

幾十年後,他和他的小兒子凝望著同一片天空,他兒子問他:「為什麼他們要離開?」布拉格嘆息,「太空競賽早已終結,我卻無法控制自己去想我們已經無處可去了。」儘管歌詞十分優美,但我仍要帶著敬意表示對他最後的這個觀點的不認同。我會繼續相信人類終將成為真正的宇宙民族,這也是我們的必行之路。

作者: PATRICK J. KIGER

FY: ISHUCA·柳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好書推薦】一本人類宇宙探索的百科全書 《DK太空之旅》
    「孩子從小應該多去了解世界、探索世界,只有在這個過程中,才能慢慢了解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這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旅行!你可以搭乘火箭飛入太空,可以和尼爾·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漫步,還可以在國際空間站裡飄來飄去……人類對太空的探索不止這些,越來越多的人正投身到這項事業中來。今天科學家們探索的重點是什麼?
  • 「索尼太空娛樂項目」有多厲害?人類在探索太空上永無止境!
    事實上,人類對宇宙的探索永無止直徑,太空計劃不僅僅是為了有一天讓人類離開地球,而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了解人類自己,了解這個藍色星球人類的共同家園。此前,SSEP是由索尼、東京大學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共同打造的太空娛樂項目。
  • 讓我們慶祝人類過去、現在和未來在太空探索方面的...
    尤裡之夜,也被稱為「世界太空派對」,是一場紀念人類太空探索的全球性慶祝活動。它於每年4月12日舉行,並以1961年4月12日首位進入外太空的人--尤裡·加加林(YuriGagarin)的名字命名。尤裡之夜也是為了紀念1981年4月12日首次宇宙飛船任務--STS-1的發射。
  • 讓我們慶祝人類過去、現在和未來在太空探索方面的成就吧
    尤裡之夜,也被稱為「世界太空派對」,是一場紀念人類太空探索的全球性慶祝活動。它於每年4月12日舉行,並以1961年4月12日首位進入外太空的人--尤裡·加加林(YuriGagarin)的名字命名。尤裡之夜也是為了紀念1981年4月12日首次宇宙飛船任務--STS-1的發射。
  • 人類為什麼要探索太空,這些原因可能大多數人都還不知道
    我們為什麼要離開地球,為什麼我們要探索太空今天我們就來好好探討一下這些問題首先地球是好好的,至少對人類來講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在不斷的惡化中,氣候變化,海平面上升,土地沙漠化自然災害增加。如果有人說地球是獨一無二的,那麼所有的星球也沒有一個會適合人類居住不知道人類為什麼要去探索太空,不如我再告訴你一些和你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東西吧,手機,相機,筆記本電腦,滑鼠粘扣,奶粉,煙霧探測器,凍乾食品。這些都是因為太空女性而發明的,還有無線耳機,耳溫槍、淨水器等等。
  • 庫布裡克執導電影《2001太空漫遊》影評:人類啟蒙之宇宙探索之路
    太空題材的電影在最近幾年可謂出類拔萃,在最近幾部這種類型的電影中無論是特效製作還是故事情節都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這也是筆者比較喜歡的電影類型之一了。下面讓我來介紹一部被譽為「現代科幻電影鼻祖」的老電影《2001太空漫遊》,該片於1968年上映,年代比較久遠了,但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知道,影片中各種帶有預見性的場景在接下來的30年時間裡逐步成為現實,並對今後太空探索技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片由著名導演斯坦利·庫布裡克執導,改編自亞瑟·克拉克的科幻小說,獲得當年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實至名歸。
  • 先於行業「上天」,《挑戰吧太空》是一次人類「行走在生存邊緣」的探索
    志願者組成的「太空探索小分隊」,將在擁有豐富經驗的航天專家的指導和幫助下,接受15天高強度的訓練和13天密閉火星生存體驗。 在這28天裡,「太空探索小分隊」雖不用像《火星救援》中被" 遺留 " 的馬克一樣,用處理過的隊友的排洩物作肥料去開墾土豆地,但他們將面臨的困境絕不比 " 種土豆 " 簡單,單是為期15天的前期太空訓練,就夠「太空探索小分隊」喝一壺了。
  • 人類太空探索總是需要馬斯克這樣的人,沒有他也會有別人
    太空探索公司SpaceX有個星際飛船(Starship)計劃,其需要就是通過建造太空飛船和重型火箭,從而建立一個重複使用太空運輸系統,實現廉價的星際旅行。前幾天SpaceX測試星艦的星飛船SN8,經過近6時45分左右的飛行,未能實現平穩著陸,爆炸了。
  • 太空科幻電影發展簡史:從《月球旅行記》到《星際探索》
    這部電影反映出了太空探索早期人們對太空的態度:好奇、嚮往、充滿童趣的想像。就像我們在童年時期總幻想登上月球、火星,發現一個與眾不同的奇妙世界,人類探索太空的童年時期同樣充滿了這些天真的幻想。早期太空科幻電影的蓬勃發展體現了人類早期對太空探索的態度:憧憬、好奇、浪漫主義色彩濃厚,同時較少關注複雜的現實問題與人性問題。這是太空科幻電影、太空探索的童年時期,擁有孩童般的稚嫩、天真與無拘無束,之後人類再也不會以這樣的眼光看待黑暗的太空。
  • 霍金談探索太空:已計劃讓星際旅行變成現實
    作者 | 楊陽11月5日,在騰訊WE大會上,霍金做了關於地球和人類所扮演的角色的演講,一方面思考人類的未來,另一方面研究探索太空、尋求其他潛在宜居星球的選擇。霍金認為,到2600年,世界將擁擠得 「摩肩擦踵」,電力消耗將讓地球變成「熾熱」的火球,這是岌岌可危的,而最好的方法就是移民到太空,探索人類在其他星球上生活的可能。霍金相信,生命在地球上是自然而生的,在其他條件適宜的星球上,生命的存在也必定是可能的。在太陽系中,月球和火星是太空移民地最顯而易見的選擇,木星和土星的一些衛星也存在可能。
  • 《星際探索》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太空電影?
    「《2001太空漫遊》」 他不假思索道。「剛上映的《星際探索》呢?」「它太沮喪(sad)了,像它和《地心引力》這類的太空片,它們都太沮喪了,太空是很激勵人心的!」我問完了我想問的問題,得到了出乎意料的答案,心滿意足地收工。
  • 太空的「犧牲品」:50年前被人類送上太空的猴子,結局怎麼樣了?
    大約在二十世紀中葉人類才真正的開始太空探索,人類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是前蘇聯的斯普特尼克一號,在1957年10月4日成功發射,在太空繞地球1400多圈,持續了將近三個月,最後入大氣層直接墜毀。因此美國開始了載人登月計劃,在1969年7月21號阿波羅11號成功著陸38萬公裡之外的月球,阿姆斯特丹在月球上留下了人類文明的第一個腳印,「這是我的一小步,卻是人類文明的一大步。」
  • 國際社會:中國探月成就助力人類太空探索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多國人士及媒體表示,中國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返回,標誌著中國探月工程再次取得巨大成功,這對全球太空探索事業具有重要意義。
  • 《星際探索》布拉德·皮特「臨危受命」勇闖太空
    網易娛樂11月29日報導 由布拉德·皮特領銜主演、入圍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好萊塢科幻災難冒險巨製《星際探索》12月6日全國上映,影片現已全面開啟預售,今日曝光「臨危受命」版預告。電影中皮特飾演的天才太空人羅伊,為解決地球上頻繁出現的潮湧危機,被派往太空揭開謎團拯救人類,發現了關於自己父親的驚天秘密!
  • 人類探索太空 通訊技術帶寬需增十倍以上
    如果人類想在太陽系內旅遊,需要更好的通訊技術。在我們期待月球和火星之旅的時候,現有的星際通訊技術遠遠滿足不了這樣的需求。 目前在太空中的各個探測器,通過無線電信號通訊,依靠大型無線電天線網絡的支持。太空船的接收器相對比較弱,因此需要向它發射很強的無線電信號。
  • 《星際探索》曝「迷失太空」版預告及制式海報
    由布拉德·皮特領銜主演的好萊塢科幻災難冒險巨製《星際探索》今日曝光「迷失太空」版預告,同期曝光的還有CINITY、IMAX、中國巨幕、杜比影院等制式海報,盡顯全新星際史詩的視聽震撼。預告中一場足以摧毀整個太陽系的神秘計劃初現端倪,皮特飾演的太空人羅伊將肩負揭秘真相拯救地球的重任,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或許還能找回多年來消失於廣袤太空的父親……浩瀚星海,孤身赴險,12月6日走進影院,跟隨男神皮特一起穿越太空解鎖終極真相!地球存亡在此一戰 硬核尋父驚心動魄電影《星際探索》全新曝光的「迷失太空」版預告,震撼揭秘片中至關重要的神秘「利馬計劃」。
  • 《無垠的太空》太空無垠,人類能走多遠
    具體的劇情就不細說的,也可參考我的前一篇《《無垠的太空》:人性的黑暗和黎明》,第三季最後一集是高潮迭起,人類終於對得起這篇劇集的名字:無垠的太空。無垠的太空已經展示在人類的面前,1300個可宜劇的宇宙等著人類呢?但是人類會不會認為這麼多空間已經足夠了呢?可能未必,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紛爭,任何時候這樣的話都不過時。
  • 人類能否阻止太空軍事化?
    能否阻止太空軍事化,涉及到人類和平利用太空的權利,並最終影響人類自己的前途命運。文/李贇  隨著太空科技的快速發展,世界各航天強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開拓著太空,太空空間和資源不斷得以深度開發和利用。但與此同時,太空也正成為下一個軍備競賽的場所。能否阻止太空軍事化,涉及到人類和平利用太空的權利,並最終影響人類自己的前途命運。
  • 《星際探索》:一首來自詹姆斯·格雷的太空詩歌
    而對他來說,在黑暗的虛空或封閉的太空艙裡拍攝,往好了說是一個障礙,往壞了說是一場災難。在《星際探索》的開頭,格雷提供了一個延長的極端特寫鏡頭,描述羅伊在執行太空任務時的緊張不安。在他頭盔的玻璃面罩上有純粹的怪異光線,但沒有幻覺的視覺。
  • 《星際探索》:一首來自詹姆斯·格雷的太空詩歌
    在周五上映的《星際探索》中,格雷折射出自己內心深處的觸動,展現出一種深刻的主觀性。在某些本質上,格雷在世俗所熟悉的現實主義的局限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走得更遠。在一部太空電影中,電影人需要克服的一個基本問題是對所要展示東西的需求。一部關於虛構未來中的假想生活的電影所要求的世界構建似乎與格雷的慣常方法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