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女性影展始於2013年,影展的宗旨是通過展現國內外女性主義電影藝術,喚醒中國社會的女性意識以及對女性的尊重。通過30多部國內外優秀女性導演的作品,我們想傳達出這樣的聲音:女性擁有和男性一樣自由發展個性的權利,在社會上應該獲得和男性相同的尊重。
這次中國民間女性影展影片類型包括劇情片、紀錄片、實驗片、動畫片等,內容既有中國兩岸三地當代現實狀況、北美華人世界的複雜世事,也有哈薩克斯坦、奧地利和法國的異國文化。以女性視角和手法去感受人生的悲喜,讓我們看到如此不同的世界。同時我們將邀請來自中國內地、臺灣、香港、美國、法國以及奧地利的女性導演與女性主義專家學者,共同參與「什麼是女性電影——女性電影現在進行時」「重置與反重置-女性身體與語言的雙重漂流」,「破碎之花-反對對婦女暴力日論壇」等主題的論壇及各電影映後交流。
蓬蒿劇場排片表:
11月23日 周日
19:00-22:00
論壇:「什麼是女性電影?」
嘉賓:黃玉珊、Lynne Sachs、楊慧、於閩梅
放映:《牡丹鳥》(臺灣)
11月25日 周二
15:00-17:00
《娜吉瑪Nagima》(哈薩克斯坦)
19:00-21:00
論壇:破碎之花——聯合國反對對女性暴力日
放映:《短Bref》(西班牙)
11月26日 周三
15:00-16:46
《金門銀光夢》(香港)
19:45-21:40
《哭喪女Keening Woman》(香港)
11月27日 周四
15:00-16:30
《我是中國China Me》
19:45-21:00
《痕跡Trace》+導演映後座談
11月28日 周五
15:00-16:43
《北部城市 Nordrand》(奧地利)
19:45-22:00
《成敗在我們手中Entre nos mains》(法國)+導演映後座談
11月29日 周六
15:00-16:12
《臺北·女人·家The Trail of Women's Tears》(臺灣)
11月30日 周日
競賽單元:華語新女力
14:00-14:30
《心靈之光Light Mind》(美國)
14:30-14:50
《石月的夏天 500 Kilometers to Summer》
+導演任文文Q&A
14:50-15:20
《潑出去的水 Spilled Water》+映後交流
15:20-16:15
《虛焦 Out of Focus》
18:00-18:10
《夢雀 Birds Dream》(柴覓)
18:15-18:20
《盲Blind》(盧晨)
18:20-18:30
《另一種,幽默Humour,another》(劉依洋)
18:30-18:45
《縫一起You and Me Are Stitched》(劉瑩)
18:50-18:55
《我不要奶奶說話I don't want grandma to talk》(朱雲)
18:55-19:00
《練習 La répetition》 (潘相戎)
19:00-19:12
《春分 Spring Equino》(王一諾)
19:15-19:45
《冬天的冰淇淋April’s Dilemma》(王佳曦)
19:50-20:20
《成年禮 Coming of Age》(左乙芳)
免費入場
放映地點:蓬蒿劇場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交道口南大街東棉花胡同35號
乘車:108/104/113/127/612路北兵馬司站,地鐵6號線或8號線南鑼鼓巷站
諮詢電話:010-64006472
更多精彩活動,請關注
蓬蒿劇場豆瓣小站:http://site.douban.com/penghao/
蓬蒿劇場官網:http://penghaotheatre.com/
影片介紹
11月23日 周日
19:00-22:00 論壇+放映
論壇:「什麼是女性電影——女性電影現在進行時」
嘉賓:黃玉珊、Lynne Sachs、楊慧、於閩梅
放映:《牡丹鳥Peony Birds》
黃玉珊/臺灣/1990/106min/劇情片
書琴自小生長在一個父母不和的家庭中,父親城炳家很愛母親嬋娟,但嬋娟心裡一直暗戀著村裡的林醫生,起伏的意外死亡,給書琴心中洛下不可磨滅的陰影。嬋娟在夫逝後獨立經營,撫養一子一女。
書琴自幼時陰影加上被工作忙碌的母親忽略,致使母女裂痕漸大。書琴暗戀她唱片公司一位具有才華的製作人李崗,兩人戀情爆發後因得不到其母支持,憤而出走同居。嬋娟因經營不景氣將工廠結束,心力交瘁之餘,梅竹馬的好友黃金水出現,給予她最大的支持。
此時,林醫生突然出現,在嬋娟內心掀起波瀾,而書琴的戀情也因對方不定心出現危機,在返家後服食安眠藥過度昏迷被救,嬋娟守候其旁,這對母女,最終在各自夢破碎後,在現實生活中真誠的面對彼此。
溫馨提示:由於23日當天蓬蒿劇場下午有其它包場活動,劇場18:30才開放,請欲觀看《牡丹鳥》的觀眾在18:30以後過來。
11月25日 周二
15:00-17:00放映:《娜吉瑪Nagima》
然娜·伊薩巴耶娃/哈薩克斯坦/2013年/120min/劇情片
影片《娜吉瑪》聚焦孤兒成長問題。娜吉瑪是孤兒院長大的,長得醜,不識字,還沉默寡言。 娜吉瑪與她在孤兒院結實的女友,懷孕的姐妹安雅在阿拉木圖市的郊區租了一間小房子。安雅曾經遇到過一個男人,想結婚,但沒有成功。結果她懷孕九個月了。 娜吉瑪在一家高檔餐廳當洗碗工,除了薪水以外,她還帶回餐館的剩飯。 娜吉瑪和安雅,兩個孤單的靈魂,自幼在孤兒院相識,從此成為彼此的親人,家人和最親密的朋友。安雅在分娩過程中死亡。她的女兒最後也被送進了孤兒院。這真是惡性循環。娜吉瑪患了嚴重的抑鬱症。她失去了一位非常親密的朋友,以及生命的意義以及採取任何行動的理由。 娜吉瑪去找她的母親,那個在她出生後拋棄了她的女人。娜吉瑪的母親再一次拒絕了她,並將她趕走。 娜吉瑪來到孤兒院想收養安雅的孩子。她的要求被拒絕了,因為她沒有一個家,一個丈夫和一個長期穩定的工作。 娜吉瑪偷偷將安雅的女兒米拉帶回家,但她無法應付餵養孩子的事情。一大早娜吉瑪帶著米拉來到懸崖。娜吉瑪從懸崖拋出米拉,說道:「沒有人會愛你」。
19:00-21:00
論壇:「破碎之花——聯合國反對對女性暴力日論壇」
放映:《短Bref》
克裡斯蒂娜·比多莉Christina Pitouli/西班牙/2013年/30min/紀錄片
生活在西班牙的非洲移民公開談論切割女性生殖器官的儀式。他們中的反對意見和現實情況揭示了這一富有有爭議問題的複雜性,人權的缺失和文化傳承之間的衝突。
11月26日 周三
15:00-16:46 放映:《金門銀光夢Golden Gate, Silver Light》
魏時煜/香港/2013年/106min/紀錄片
李小龍未滿周歲便亮相銀幕的《金門女》,導演伍錦霞是 舊金山華僑,三、四十年代在香港和美國執導過九部粵 語片,不乏民族意識及女權色彩。既是第一位執導港片 的海外華人女導演,更是獨立特行、超越時代的奇女子, 畢生短髮男裝打扮,人皆以「霞哥」相稱,於紐約經營 的中餐館更成了傳奇地標。影片在資料蒐集與追訪親友 之餘,不忘拿同樣大志未竟的兩位同期的影壇先鋒作映 照,華裔荷裡活女星黃柳霜及當時唯一的荷裡活女導演 Dorothy Arzner,皆被時代遺忘多時,今日重獲肯定。
19:45-21:40 放映:《哭喪女Keening Woman》
許雅舒/香港 /2013年/ 114 min/劇情片
在一次告別親友的儀式,綿綿逐漸表現出不尋常舉動,身體與意識之間逐漸的割裂,令她不尋常的,是靈。不同的記憶、意識、身份、行為在綿綿中徘徊不定,與廢了雙腿的男友、心理醫生建構一個特殊的關係網。
一個身體,綿綿與靈之間精神上的交感,使她們遊走於「羅酆山」,看見水順流而去,建構不同的情境與想像,探勘意識,是一個超於物外,回歸自然,進入一片無名以狀的水墨旅程。 綿綿與靈打開一道門,進入一個處境,走向另外一個世界。
「羅酆山是地獄,地獄是現世。」
11月27日 周四
15:00-16:30 放映:《我是中國China Me》
米奇卡·薩爾/Michka Saal/中國/2013年/90min/紀錄片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當代中國,人們陷入了一種心理混亂的狀態。該影片就生動地表現了這一現狀:一位進城打工的母親,工作又苦又累,周而復始,看不到盡頭,影片中,她與女兒分享了自己的夢想;一位農村婦女,獨自忍受著孤獨、暴力和貧窮,講述了她投海自殺的往事;一位在地震中失去所有家人的年輕女孩,在四川大學臨床醫學的課堂上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意義;一位老人,光著膀子遊過湖面,他與逃離在外的兒子漸行漸遠的故事也由此拉開。在這樣複雜的時代中,不同的人給出了他們不同的回應:上海企業家在事業與佛教間找到了統一;關注女權主義的記者鼓勵農村婦女通過政治途徑維護權益;當代詩人翟永明,在成都開了一個時尚酒吧,為沉默已久的人提供了一個暢所欲言的場所。與此同時,沉澱六千年之久的中文,也為霍大同分析人物語言,找到中國人潛意識的不同表徵提供線索。
19:45-21:00 放映:《痕跡Trace》+導演映後座談
黃驥/中國/2013年/72min/紀錄片
2012年憑半自傳作品《雞蛋和石頭》摘下鹿特丹電影節老虎獎的80後女將黃驥,帶著誕生不久的孩子千尋和日籍丈夫大冢龍治,千裡迢迢,回湖南益陽老家探望爺爺奶奶,順道為孩子申請出入境護照。衣錦還鄉談不上,出外走一圈後的回首,為觀眾帶來一連串既深情又抽離的凝視。小馬卻識途,那靦腆的陌生,為本來就難與家庭錄像所區分的影像所捕捉,平添了三分趣味、五分層次。片末把護照塞到沉睡的嬰兒手邊,說句「待他醒來自己看看」,表現出獨立影人的自立期許,直教人肅然正視。
11月28日 周五
15:00-16:43 放映:《北部城市 Nordrand》
芭芭拉·阿爾伯特/奧地利/1999年/103min/劇情
Vienna, 1995. Jasmin, Tamara, Valentin, Senad and Roman live near the northern border of Austria. Their lives repeatedly intersect and drift apart. The characters involved are young migrants from the former Yugoslavia, Romania, Poland and Austria itself. Strangers in a strange land, they feel a sense of loss in their new, temporary environment. The five-some meet and get close to each other, hopelessly clinging to friendships and relationships with no future. They frequent cafés and train stations dreaming of a better tomorrow. Often, they just fall back on the prospect of short-term affection in yet another doomed romantic or sexual encounter. Trying hard to suppress the memories of war and alienation, they try to find moral strength and warmth through one another.
他們自食其力,勇擔責任,把所有希望都寄託於美好的將來。塔瑪莎和賈絲明是底層勞動人民,他們生活於現實和光鮮之間,見證了耀眼燈光下骯髒的維也納。他們到過中歐不同國家,接觸了很多不同的人。1995年,在維也納的這座北部小城,他們成功地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那條人生之路。
19:45-22:00 放映:《成敗在我們手中Entre nos mains》+Mariana Otéro導演映後座談
Mariana Otero/法國/90min/2010年/劇情片
When confronted with their lingerie factory going bankrupt, the employees attempt to take it over by forming a cooperative. Soon questions about fundamental economic and social issues pop up amidst the bras and panties. Through this adventure together they discover a new freedom.
內衣業務遭遇失敗後,公司員工嘗試掌握管理權,一起合作經營。這促使一些基本的經濟和社會問題受到關注。在這個充斥著內衣的合資企業裡,員工們發現了新的自由。
11月29日 周六
15:00-16:12 放映:《臺北·女人·家The Trail of Women's Tears》
雙北市都更迫遷戶女性影像紀事 : The Forced Demolition and Relocation in Taipei
郭明珠/臺灣/2014/55min/紀錄片
影片紀錄了士林的王家嬸婆、萬華的文櫻姐,以及三重迫遷戶素華姐和英秀阿姨,四個不同女人和家的故事,在強拆的威脅下,生活從此變調。從士林王家拆到華光社區,從臺北市拆到新北市,在怪手破門而入時,讓我們看見另一個臺北。本片收錄於「公民不服從」特輯,與《世界上最安全的核電廠 The Safest Nuclear Power Station in the World》同場放映。
導演郭明珠:「記錄被都更掉的生活影像不是為了懷舊,而是思索我們接下來要怎麼生活,以及誰決定了我們居住的方式。」
11月30日 周日 競賽單元展映
14:00-16:30
《心靈之光Light Mind》
衣潔/美國/2013年/9min/紀錄,實驗片
心靈之光是一部關於盲人攝影師的紀錄電影。通過視覺語言,導演細緻的探討了電影框架的先後順序和具體鏡頭之間相互作用中的敘事結構。衣潔給觀眾們呈現了一場對話,這是一場關於個人心靈在集體探索中的位置的對話,同時這場對話也能涉及到社會。
《石月的夏天500 Kilometers to Summer》+導演任文文Q&A
2013年/31min/紀錄片
石尚寶和她的妻子小雲是中國東北一個小山村的農民,他們結婚兩年後帶著一歲的女兒石月離開家鄉到天津打工。在孩子七歲的時候,為了上學石月被送回老家與姑姑一起生活。每年只有在暑假期間,她才能與父母相聚。《石月的夏天》記錄了2013年的夏天,11歲的小女孩石月與她的父母相聚、分離的故事。這個故事真實的展現了一部分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態和一個普通農民工家庭的悲歡離合,另一方面表現了當代中國農民努力擺脫貧困命運,創造美好生活的夢想與追求。
《潑出去的水Spilled Water》+主創映後交流
趙美美/2013年/54min/紀錄片
這部長達一小時的紀錄片,講述了4位不同社會階層的中國女性在社會轉型的大背
景下對於女性社會地位、家庭和個人事業的權衡及自身角色轉變的思索。 4位女主人公分別是來自甘肅的鄉村女教師、來自河北的離異工廠女員工、來自貴州侗族的女民歌手和來自北京的成功職業女律師。趙美美將這4個不同人 物發生的故事交織在一起,不僅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女性在新時代中的不凡事跡,更將中國文化中傳統和現代的矛盾展現得淋漓盡致。
《虛焦 Out of Focus》
朱聲仄/2013年/88min/紀錄片
這是一部關於「看」的電影 - 來自農村的孩子通過相機去「看」城市,而我們則通過孩子們拍攝的照片以及攝影師拍攝的素材,去「看」這些孩子。2012年夏天,我開始在武漢市凌智小學教一群8-12歲的孩子攝影並拍攝這群孩子的生活。凌智小學是一棟4層的居民樓,它由於沒有操場,在屋頂上舉行各項活動,又被稱為「屋頂小學」。它招收的學生全部來自於農民工家庭。
這也是一部關於現實和夢想的影片。這些初到城市的孩子,面對精彩而充滿誘惑的城市生活,面對網絡、手機、電視,他們對未來充滿幻想,有著各式各樣的希望。但糟糕的家庭環境以及對他們滿是歧視的戶口制度,似乎又時刻提醒他們,現實和夢想之間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18:00-20:30 放映
《盲Blind 》
盧晨/2014年/ 4min31/ 動畫片
《盲》是一部關於成長、情感、困惑的實驗動畫短片。影片主要講述了在父權主義之下,女孩與父親之間微妙的情感變化,表達了在成長過程當中,女性渴望得到自由、平等和關懷。短片主要是用油畫顏料在透明亞克力板上繪製,總共大約有2000到3000張手稿。
《夢雀Birds Dream》
柴覓/2014年/10min/動畫片
《夢雀》是一部關於夢與鳥的動畫短片,主要以定格動畫的方式拍攝完成,是柴覓的第一部個人動畫作品。片中的鳥類模型由藝術家手工繪製完成。該片很多想法源自柴覓在2012年設計並啟動的現場音樂動畫演出項目「麻雀與烏鴉」。該項目曾受邀在國內外多個城市演出。
一隻出生的麻雀,來到一個充滿彩色形體和怪鳥的世界,它遇到另一隻初生的烏鴉,它們開始一起在這個世界飛翔遊歷, 它們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似乎是同類又非同類的怪鳥還有巨大的彩色形體,不久它們的身體也開始產生變化……
《另一種,幽默Humour,another》
劉依洋/2014年/5min23/ 動畫片
《另一種,幽默》是一部集結了人們在生活上,或傳統好萊塢電影裡面對於男女的性別特徵的固有印象,並以非常規的電影手法表現它。一系列的蒙太奇的拼接式剪輯結合兩位主角非常規的性別表現,為了使觀眾在沒有很多背景信息的情況下,接受或者感受到兩位主角的「特立獨行」。 影片的最後一部分將兩種非常規幽默有機的結合在了一起。使影片女主角扮演卓別林的角色,男主角扮演卓別林電影中的女一號,重現「城市之光」與「摩登時代」的經典畫面,這種非常規的表演手法,讓觀眾們打開了視野,重溫了經典的同時,也證明了電影在內容上、在表現手法上能夠掙脫固有條條框框,刻板印象的張力。另一種幽默,是一種非常規表現手法,也是一個次獨到的、創新的實驗,稱古至今,是對於經典電影的致敬,也是對於當代電影轉型期的思考。
《縫一起You and Me Are Stitched》
劉瑩 /2011年/12min/實驗片
《縫一起》是一部16毫米彩色與黑白的試驗短片。它將卡拉OK字幕疊加到真人演繹的情節上,用一種全新方式來詮釋朋友之間的情誼因為時間的推移和彼此互動的升級而無法避免地發生變化的這種難以描述的狀態。視覺所說的故事與文字所玩的遊戲在相互聯聯中不可避免地產生衝突。 而這種形式上的衝突從一種層面上描繪了「友誼」這個名詞本質上的複雜性,也將觀眾從一種傳統的觀影模式與期待中釋放出來。
《我不要奶奶說話I don't want grandma to talk》
朱雲//2013年/5min/實驗片
我的嫂子是一個來自這個村子的女人,家人送她讀大學,希望脫離詐騙的命運,然而未來卻永遠是個謎。但是大人的世界對於孩子來說永遠不懂,能不能一直在母親的懷抱裡,才是她關心的問題。奶奶,媽媽,她,在這三代人身上我卻看到我自己的前世今生————作為女性的命運輪迴。
我希望通過拍攝這部家庭影像來尋找我的曾經,現在,未來,一個作為女性不可擺脫的靈魂枷鎖,我們到底應該為自己做點什麼呢?十年的拍攝計劃,最終以劇情片結尾,這個5分鐘的短片是一個開始,以孩子的視角來審視家庭矛盾對兒童的傷害。
《練習》
潘相戎La répetition/2013年/4min/實驗片
本片截取法國19世紀劇作家喬治費多知名的荒謬喜劇「一日煩」(Feu la mère de madame)的一段劇本對話,營造真實與虛幻的曖昧氛圍,透過詩意的影像語言呈現學子,過客與女性等不同身份的追問,是一部遊走於劇情片舞臺劇與行為藝術之間的實驗作品。
導演潘相戎,就讀於巴黎八大當代藝術系,熱愛藝術與電影。參與過66屆坎城電影節前方視頻報導,曾在法國電視頻道Demain TV參與製作欄目《明日中國》
《春分Spring Equinox》
王一諾/2013年/12min/劇情片
記憶回到80後的中學時代,14歲的女孩海靜每天過著兩點一線的單調生活,認真遵循著學校與家庭的條條框框,除了偶爾在老師眼皮底下偷看課外書,在媽媽面前幫叛逆的姐姐隱藏她的地下戀情。然而,一位實習老師的到來卻打破了所有規則,給海靜帶來更大的冒險。
《冬天的冰淇淋April’s Dilemma》
王佳曦/2014年/ 30 min/ 劇情片
人生失意的千語懷著孕從婚禮上跑出來不知道何去何從,母親葉楓因要舉辦畫展提前從美國搬回來,千語無奈之下住進了有些神經質的畫家母親的家。幾年未見的母女都小心翼翼地觀察著彼此,千語肚子裡的孩子、想當演員的夢想以及父親的死……這些問題都逐一浮現,母女之間會有一場怎樣全新的旅程?
《成年禮》
左乙芳/30min
2012年2月,60年代華語歌壇的巨星鳳飛飛去世的消息席捲全臺灣,人們忙著哀悼與追憶。同時,一對單親家庭的母女意外接獲消失18年的親生父親來電,想要與她們見面。
無法得知究竟有什麼目的,但殘酷的現實早已教會她們如何力持鎮定的維持原本正常的生活,但其實內心都已經產生了不可抗拒的強烈變化,自知或不自知,可訴或不可訴。
在一家充滿60年代回憶的小餐館裡,一場飯局,三個形同陌路的家人各懷心事。
蓬蒿劇場丨戲劇是自由的
Penghao Theater 丨Theater Without Bor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