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最有北京味道的胡同,
這裡也是小劇場氛圍最為活躍的文藝地標,
穿過人聲鼎沸的南鑼鼓巷,
路過中央戲劇學院,中戲實驗劇場、黑匣子小劇場、當年的北劇場,在四周靜默相對,沉澱著當初
孟京輝《戀愛的犀牛》、倪敏然《千禧年我們說相聲》、湯唯《切格瓦拉》在此首次與北京見面的美好時光,
當我們以為這一切只存在於致我們共同的青春追憶時,
一條名為東棉花的胡同裡,悄悄掛上了一塊藍色招牌,上面用繁體字寫下四個字「蓬蒿劇場」。
窄胡同、小劇場,舞臺上沒有螢屏,加上觀眾席不過一個教室的大小,只有110個座位,然而在德國柏林世界藝術文化中心原藝術總監柯漢思的評價中,這個民國四合院改建而成的。劇場,「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已經超過了某些中國斥巨資修建的大劇院大劇團」;日本駐華使館文化中心把每年對中國舞臺藝術交流經費的80%給了蓬蒿劇場;瑞典皇家劇院和七個國家的劇院有互訪,其中就包括蓬蒿劇場。2014年,蓬蒿劇場還與丹麥文化部合作推出了丹麥兒童戲劇節。
蓬蒿劇場的英文翻譯「Theatre Without Borders」,觀眾席和舞臺之間沒有邊界,第一排的觀眾伸手能觸到舞臺上的演員。演員與觀眾互動時,直接可以坐在了第一排觀眾的身上。就像劇場一進門的牆上那句話「戲劇是自由的」,它已經成為蓬蒿的slogan。
日本暗黑舞踏創始人、國寶級舞蹈大師大野一雄之子大野慶人首度來華演出劇目《花與鳥》
立陶宛戲劇單元作品《三姐妹》,契科夫心理現實主義不朽名作歐洲最頂尖的當代舞蹈大師Virgilio Sieni與與70名義大利博洛尼亞普通市民舞蹈工作坊合作的《七十人生命短舞》蓬蒿劇場的官網上,第八屆南鑼鼓巷戲劇節的作品徵集和工作人員招募已經悄然貼了出來,在這裡走過路過打卡拍照的文藝青年們,卻沒人知道,十周年的時候,這個地標的將迎來什麼樣的命運。
地址:北京東城區交道口南大街東棉花胡同35號(中央戲劇學院正門向東100米)
到達方式:地鐵6號線南鑼鼓巷站A口或B口出;地鐵8號線E口或F口出;
聯繫電話:010-64006472
在昌平新校區落成之前,據說是北京面積倒數第一的大學,一個流傳已久的梗就是「主樓在哪兒」「什麼是主樓?」。校園雖小且外人不得進入,但因為鞏俐章子怡陳道明等一眾巨星校友仍是名聲在外,當年駐留在胡同附近的豪車們更是被石康馮唐等一代北京作家寫進文章裡的風景。因為中戲的緣故,周邊酒吧咖啡館們無不逼格滿溢情懷爆棚,帥哥美女名人網紅不斷,不過最有特色的據說還是校園食堂裡為了讓某些專業的未來之星們保持體型,提供「清水煮菜」這種暗黑料理選項啦,有資格染指的才算資深泡友。
清末重臣榮祿曾住在菊兒胡同3、5、7號院;帽兒胡同35、37號院,是末代皇后婉容就是從這裡出門進入皇宮的;秦老胡同35號曾是清內務府總管大臣索家的府邸;齊白石住在雨兒胡同13號院;茅盾在後恩寺胡同13號度過了他人生最後的7年歲月;後圓恩寺胡同7號蔣介石行轅……在僅有800米長的南鑼鼓古巷中,東西各有8條胡同排列成魚骨狀,如標本一般的展示700多年歲月留痕。儘管到了節假日黃金周,這裡立刻變身最臭名昭著的旅遊景點,空氣中都是人肉的味道。但如果是平日裡一個安靜的下午,盡可無視那些奶茶店和民族風店鋪,穿過胡同深處,步入參天大樹、朱紅大門和四合院包裹著的昔日歷史舞臺,那無聲的凝視比劇場裡的臺詞更動人。
現存保護最完好的明清園林之一,這座「帽兒胡同裡的秘密花園」擁有和故宮同樣的保護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末光緒年間大學士文煜的宅第花園,這座宅園是他出任外官回京後修建的,園雖小,但極可人意,故園主將其命名為「可園」。作為北方私家園林的代表,可園卻能看出其修建時效仿蘇州拙政園和獅子林的痕跡。庭院內建築小巧多姿,有涼亭、水榭、暖閣、假山、走廊、拱橋、清池、怪石、花木、翠竹,錯落有致,具有蘇州園林的特點。目前可園產權歸外交部,暫時不對外開放。
曾經是一座18世紀落成的清朝三代大臣的府邸—索家花園一部分,以女主人杜革之名命名,被改造為中國首批四合院藝術精品酒店。酒店由比利時著名室內設計師Jehanne de Biolley(Cui Cui)女士和藝術家劉利年先生聯手設計,面向四合院方向的窗戶皆以黑色剪紙裝飾,每間套房都有獨特主題,每一件家具和裝飾品均為度身訂造,並提供家具購置及配送服務,成為個人專屬的家品。
北京日系小館的至尊網紅小清新,創始人卻有著濃厚的胡同情結,所以幾家分店全部都開在胡同裡。帽兒胡同店的鈴木,構架在舊的四合院中,全木製房屋設計,半開放廚房,陽光灑落、古樹婆娑、光影斑駁,簡直吃的是氣質。雖然不預約就等著排隊排到天荒地老,但餐廳的食物種類並不多,來來去去就那幾樣,簡單得就如食物本身,也就如生活本身。
戲劇 溫暖城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