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大師曾說:「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人身處於紛繁複雜的世間,最重要的是什麼?那就是要保持一顆「善心」。人為善,不僅是人之天性,更是萬物之規律,所謂「人善,天之善;人善,地之善。萬物之歸途。」
可是,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一句話我們是經常說的,那就是「善心沒善報,好人沒好報。」有些時候就在思考,不是說人心本善,只要人為善,一切都能順其自然,能得到命運的垂憐,上天的眷顧嗎?
可隨著年歲的增長,閱歷的提升,慢慢地,才發現人之「善」,它是一種為人處世的修養,更是人的福氣,可如果這種「修養」用錯了,則會讓人陷入「深淵」之中。
在某次座談會上,曾聽一位老者在臺上講到:「人人都說要做「善」事,可我卻認為,一味去行「善」,並非是人之出路,更非社會之出路。你想想看,你把善心給了狼,把暖窩給了蛇,其結果,真的是好人有好報嗎?非也。」
古人云:「為人者,一半君子,一半小人。」要知道,君子之行,君子之善,並非是盲目而又泛濫的「善」,而是一種精準,一種權衡利弊。好人沒好報的結果,大多是人犯了一些錯而導致的。
善心泛濫,真心給了「狼」
每個人都聽過東郭先生和農夫與蛇的故事,可這兩個故事的結果是什麼?不是狼想吃了東郭先生,便是蛇醒了之後「咬死」了農夫。
小時候,很多人都會笑這兩人傻,不懂得分清好壞去救人。可當人踏出社會後,卻完全把自己代入了「東郭先生」和「農夫」的身份中,以至於自己的「善心」多被人辜負,甚至自己還「好人沒好報」。
為什麼這麼說呢?比如說有個不懂感恩,只會過河拆橋的白眼狼來求你辦事,你會怎麼做?倘若他們碰到了精明老練的人,那麼便會無功而返。如果他們碰到的,是那些「善心泛濫」的人,那麼這群「老好人」則會被「白眼狼」給盯上,甚至被死死咬住。
人心和狼心是有區別的,正如同人和禽獸也是有區別的一般。前者在於懂得知恩圖報,有良心,而後者在於翻臉不認人,沒感恩之心。如此,不管你對他們做多少善事,也不過是苦了自己,浪費了善良罷了。
有些時候,並非是好人沒好報,而是人的「好」都給了「狼」。要知道,狼不對你「虎視眈眈」,不害你就不錯了,又怎有「回報」可言呢?
過分刻意,不懂得順其自然
身邊有個朋友跟我說了這樣一件事。朋友的同窗最近住了院,這本就是一件事常見的事兒,誰沒個發燒感冒的小病呢?可同窗卻在那裡埋怨,他說:「自己每天都幹那麼多的善事,為何就要有如此的災禍呢?」
原來這個同窗,每天都堅持日行一善的習慣。這個習慣很好,可他卻有點做過了。為了讓自己「善心」能有善報,他每天都到一些菜市場買些牲畜去放生,以祈求自己能獲得生活的庇佑。
聽到最後,其實就聽出了一個點,那就是同窗的「善」並非是真心而為之,而是一種故意的「偽裝」。很多時候,我們都會看到什麼給錢就能解憂,放生就能有好報這樣的事兒在生活中發生,雖然這種事兒本就是一種人為,可卻很多人去幹,為什麼?正是因為想用「刻意」去換來自己的幸福生活。
但是,真的有效嗎?要知道,上天不會免費給你餡餅吃,就算你傾盡全部家產去救濟窮人,你也換不來幸福的生活。生活的「善」,生活的幸福靠什麼?就是靠人心之「善」,這裡的「善」並非指做了什麼捐錢捐物之事,而是指自己勤勤勞勞做人,踏踏實實做事,為人坦坦蕩蕩,無愧於天地,無愧於本心。
人之善,本就是天性。是天性就得順著天性去辦事,順其自然,而又隨遇而安。倘若刻意行之,其實和「此地無銀三百兩」沒區別,只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罷了。
禍福相依,轉機未至
老子曾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有些時候的善心,會轉換成禍事,可有些時候的禍事,又會轉化為人的「福氣」。就是在這相互轉化之間,生活才有了平衡,萬物才有了尺度。
說實話,行善之人,倘若順其自然去辦事,權衡利弊去做人,儘管當下生活窘迫,可只要他咬牙堅持過這段時間,也許就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結果發生。
為什麼這麼說呢?很多人總說「好人沒好報」,有可能是時間出了問題。要知道,生活之事,並非是一眨眼的功夫就能看清的。有些「碩果」,也許要經歷寒冬才能品嘗,有些霜雪,也需要度過了霜秋才能鋪天直下,這需要什麼?就是要時間。
曾見過這樣一件事,先生在落魄的時候,碰到了一個小女孩,她那時候才十二歲。就當這個小女孩在車站走丟時,這個先生不忍心女孩流浪街頭,就把女孩送到了派出所,然後登記了自己的身份後,便匆忙離去。
等過了十幾年後,突然有一天,女孩專程來到先生的單位去找他,甚至給了先生一些錢,給他道了謝,還說先生以後有需要勞煩的事兒,可以來找她。
就是這樣的一個小舉動,一份善行,卻換來十幾年後的相逢和「回報」。要知道,行善雖無人見,可善心自有天知。有些時候,好人沒好報,只是暫時之事,卻無法概括往後餘生的一切。
過分糾結,心態不夠淡然
《警世恆言》有言:「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勸君莫把欺心使,湛湛青天不可欺。」
人為什麼會認為「好人沒好報」?除了善心餵了狼,活得太刻意,不懂得順其自然,還有一點,那就是心態不夠淡然。看不清,道不明,也活不透。
最好的「善」是什麼?不是人非要去幹什麼大事兒,而是說要內「心」方正潔白,像水一般,流到哪,就到哪,不會因一時的坎坷而生氣,也不會因一時的得意而忘了分寸。
很喜歡一句話,那就是「為人處世,當如豆腐,方正潔白,可葷可素。」人之善,是能容己,容人,容天,是能與萬物共相處,既可以和君子打交道,又可以和小人打交道,從容應對生活的一切,把心的高度提上來。
你的真心,只要未曾泛濫,只要未曾刻意,那麼,終有一日會讓人給發現,為人所珍惜。老子總說「人如水」,為什麼呢?便是「上善若水,利萬物而不爭。」你的心能放多高,你的生活就能有多自在,得到的就會越多。
人心坦然,不是說事事不計較,而是懂得「細水長流」,把心放寬,把事看淡,該舍的舍,該得的得,不困於心,不擾於情,從而讓善心積小成多,福澤子孫後代。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當感到「好人沒好報」時,不妨讓自己的心淡然下來,要知道,「善惡到頭終有報」,只是時間的問題罷了。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