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看書林隱處,幾多俊逸儒劉;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瀣」這個字,一般和「沆」一起使用,「沆瀣」是用來形容夜間的水氣,「沆瀣一氣」本來是比喻這些水汽的,最開始用來形容氣味相投的人在一起,但是到現在,意思變了,是怎麼變的呢?
「沆瀣一氣」這個成語來自兩個人,一個叫「崔沆」,一個叫「崔瀣」。這「崔沆」是唐朝末年,唐僖宗時期的宰相,在唐僖宗晚年,為唐僖宗選拔人才。唐朝那時候我們知道,這科舉考試,是不封考生名字的,換句話說,就是閱卷老師,他能看見考試個人信息,所以當時就通行一種推廣方式,「行卷」。即是在考試前兩三個月,考生把自己之前的滿意作品,做出那個軸卷,拿給當時社會有名望涉外一些人看,請求他們為自己宣傳,向主考官推薦。
這崔沆的考生裡,就正好有一個叫做崔瀣的人,非常有才華,崔沆就推薦了崔瀣。崔瀣也很爭氣,他中了當年的狀元,崔瀣中舉之後,很快就走馬上任了,也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崔瀣的運氣非常好,當的官都不錯。於是大家就開玩笑地說,崔沆和崔瀣,主人和門生,「沆瀣一氣」,說兩人氣味相投,非常合適。
有人歡喜有人愁,這邊有人高中狀元官運亨通,那邊就有懷才不遇的落榜生,這個人叫黃巢,黃巢原來是個爭氣孩子,文才武略,沒落過別人下風。他就是那種你媽會在吃晚飯的時候天天跟你提起的「別人家的出息孩子」。但是呢,哪能想到這位優秀的黃巢同學,去長安考了好幾次試,硬是一次沒中,說實話,黃巢考不中還真不是他不努力,這事得怪皇帝。唐朝末年,唐穆宗時,曾發生了一場科舉舞弊案,有不少人都是靠關係上榜的,這事就導致了科舉風氣日漸敗壞,靠關係走後門屢禁不止,屢考不中的黃巢就寫了一首詩,「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沒幾年,黃巢就帶兵殺入了長安。
黃巢是落榜生,首先把怨氣撒哪呢?肯定撒在主考官身上,不管黃巢是不是在崔沆這裡親手落的榜;但主管人才招聘的崔沆還是跑不了,於是崔沆躲到了金吾衛大將軍張直方家裡邊,張直方本來想密謀拿下黃巢,沒想到,事情洩露了,被黃巢屠了三族,隨後崔沆等人也都被黃巢殺了。黃巢的起義,重重打擊了唐朝的統治,也對唐朝末期人才招募的制度,給予了沉重的一擊。
崔沆和崔瀣的事情,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儘管無法去探究其中是否有貓膩,也不管崔瀣是否有才華。隨著時代環境的變化,最後」沆瀣一氣「還是從一個褒義詞變成了一個貶義詞,意思也從氣味相投變成了臭味相投,並且相互勾結。這就是「沆瀣一氣」的故事由來,也許你一時半會會想不起怎麼寫,但一定要記得怎麼用哦!
參考文獻:
《南部新書·戊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