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一個感覺,最近越來越打不起精神來追《乘風破浪的姐姐》(下稱《浪姐》)了?
節目剛開播的時候,熱搜停更,大家哪怕手動寫熱搜也要安排上,熱度一點不摻水。隨著姐姐們的舞臺越來越「女團」,全民討論的勁兒反而弱了。
其實問題就在這兒,當初《浪姐》讓我們眼前一亮,不就是因為30位風格各異的30+姐姐在舞臺上各自發光的感覺,打破了大家對「女團」的固有印象嗎?
但隨著比賽進程發展,節目慢慢偏離了最初的立意,把個性分明的姐姐們一個個裝到標準女團的模具裡,讓她們逐漸面目模糊了。
拜託節目組清醒一點,觀眾點進來看《浪姐》是想看標準化女團的嗎?
我們想看的是這幫女人乘風破浪突破自我啊!
萬幸的是,在節目組都不記得「打破傳統女團定義」初心的情況下,很多姐姐記得。在越來越僵化和不公平的賽制下,她們還在努力突破,生機勃勃地讓人想哭。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第四次公演的張雨綺組。
除了鄭希怡,這群姐姐裡誰沒有被網友罵得狗血淋頭過?但沒有一個姐姐停下了乘風破浪的腳步,一輪一輪地做著不一樣的嘗試。
而作為隊長的張雨綺,在節目裡,更是靠著三次做隊長的成長,從順拐四次的憨憨美女蛻變為姐姐們口中「最適合當隊長的人」了。
節目一開始,應該沒人覺得張雨綺能撐得起「隊長」這個位置吧。畢竟第一次公演時,她是一個挺被動的組員。
知道自己不能唱不能跳,就乖乖坐在旁邊等別人來教。
但被動等待的結果並不好,因為當時她們組內溝通太混亂,沒人帶她,最後小考的時候大家一起翻車。
千算萬算沒想到,wuli綺綺子這次拿的是養成系劇本。
吸取了這次全隊翻車的經驗,所以第二輪她主動出擊,衝上去當隊長了。
這次選人很簡單,因為每一輪都只有一個人站起來選她,王麗坤和李斯丹妮都是這樣加入她的。一旦團隊形成,張雨綺立馬開始隊長的工作。
對內,把專業的部分交給專業的人。
選歌,她不懂,所以讓組裡唯一專業的李斯丹妮來選。
練習也是,她舞蹈和rap交給李斯丹妮,全心相信隊員的專業性。李斯丹妮跟她說要怎麼唱跳,她就去練,一遍一遍認認真真地練。
對外,需要抗事兒的時候,她作為隊長絕不後退。
團隊確定選好歌之後,她去跟評委說。
藍盈瑩暗戳戳地想借李斯丹妮來幫忙排舞,李斯丹妮不好意思拒絕,張雨綺直接剛回去,不行,我的隊員沒空。
做決定也挺有魄力,她們隊小考失利,所以選完出場順序之後還能被調換,她就乾脆選了大家都不想要的第一個出場。
她們那首《管他什麼音樂》的確炸適合開場,而且她這個選擇更是縮小了把自己的出場順序交到別隊手裡的機會。
感覺初版舞蹈不夠有記憶點,也是她堅持加大招的。
跟組員溝通的時候,她會很明確地表達要求。
比如李斯丹妮性格太溫和,她就跟李斯丹妮強調練習時要指出隊友的錯誤,團隊才能進步;還有李斯丹妮喜歡出去玩,沒有全心練習,她也會拉李斯丹妮坐下來講清楚。
這種乾脆直接的交流方式我真的愛了,不僅僅節省交流成本,還能降低彼此誤會的機會。
把專門的技術交給專業人員,自己負責輸出管理能力,這個時候的綺綺子已經具備非常不錯的CEO思維了。
張雨綺第二次當隊長其實是被「逼上梁山」的,她開始明確拒絕過再當隊長的提議,後面因為人氣投票靠前,才被迫又成為了隊長。
但她這次進入角色比上一次更快,選人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考慮團隊的組成。後採她直接說,選藍盈瑩就是因為想讓她來團隊裡幫組員摳動作。
這次公演比較特別,每隊要選一個隊員出來Solo表演,觀眾喜愛度最高的Solo表演可以為團隊加分。
綺綺子的隊員有藍盈瑩、張含韻、伊能靜和金莎,有能力吃下solo表演的只有兩個:藍盈瑩和張含韻。
當時藍盈瑩表現得更主動,張雨綺卻一再地追問張含韻想不想去,最後定下張含韻代表團隊出戰。
其實這兩個人裡,藍盈瑩的綜合實力更強一點,張含韻雖然能力不弱,但因為軟妹性格,在節目裡一直有點弱弱的感覺。觀眾喜愛度排名呢,也一直是藍盈瑩比張含韻靠前。
所以單純從輸贏和團隊的角度來講,藍盈瑩是更保險的選擇。
但張雨綺考慮到了另外一個問題:張含韻個人有沒有被觀眾看到。
作為隊長,她敏銳地感受到了張含韻是一個有實力卻沒有獲得與之匹配關注度的隊員,所以她做主把這個機會給了她。
在為團隊負責和為隊員個人考慮之中,她選擇了一個中間值。
她既不是熱血上頭地把這個機會給了存在感最低沒有舞蹈實力的金莎,也沒有直接選擇看起來最穩的藍盈瑩,而是在保證選擇有能力的人的情況下,把機會讓給了還沒有當過C位的張含韻。
張雨綺這個決定最妙的地方在於平衡了組員的機會,而且也是對組內強勢隊員的一個暗示,團>個人,在她的團裡,每個人都出彩才是真的好。
萬萬沒想到,第四次公演張雨綺又陰差陽錯地當了隊長,而且這次她的團隊還是人最多、年齡差距最大、能力最層次不齊的組。
大組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什麼?
人多導致溝通成本上升。
所以綺綺子上陣第一件事就是找好副手,讓伊能靜當了副組長。
選副組長這一段也很有意思,張雨綺提出這件事時,第一個舉手的是張萌,但綺綺子沒有選她,而是用輩分最高這個理由選了伊能靜。
從伊能靜「入職」的速度來看,張雨綺肯定是和她私下溝通過的。
張雨綺的這個操作其實蠻值得學習的,首先,她是一個心裡有譜的隊長,把輩分最高也很喜歡管事情的伊能靜放在副隊長的位置本身就很合適。
第二,就是在做完決定之後,先跟相關的人私下溝通,降低溝通成本。在全員到齊的情況下,她只是在公布自己的決定,而不是要所有人全部參與到這個選擇的過程裡來。
這樣操作下來,隊長和隊員都會比較省心。
但綺綺子這次蠻慘的,表演前兩天隊裡負責大招的鄭希怡受傷了,表演時只能在旁邊站樁唱歌。
這算是《浪姐》到目前為止,姐姐們碰到過最嚴重的問題了。
面對這種突發事件,張雨綺先是穩住,一邊帶著別的隊員繼續練習,一邊和工作人員一起協調鄭希怡在舞臺上的表演方式,還會主動安慰心情低落的鄭希怡。
隊長穩住了,這個團隊才不會崩。
同時她也很快地調整了對表演的期待,直接說這次肯定拿不到第一名了,但:
「乘風破浪的核心精神不是說第一名有多優秀,而是說最後一名能不能變得優秀。」
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盡全力突破自己,比起拿第一名更在意能不能展現出所有大家的成長,在困境裡能不卑不亢地說出這句話的綺綺子,是真的在節目裡乘風破浪啊。
而我們看《浪姐》,不就是為了看這種閃光的瞬間嗎?
看下來,張雨綺的「隊長之道」也不複雜,最首要的是用人。
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然後不幹涉她們的判斷,全心相信和配合她們提出的要求。
第二是敢做決定。
想清楚問題之後,做決定的時候乾脆直接,團隊的運行就會有效率。這個「敢做決定」不等於獨斷專行,更多的是在了解完情況需要做決定抗壓力的時候,不退縮。
作為一個小社畜,我可太知道當領導想把鍋甩給別人的時候,下面的人有多難做。最初丁當作為隊長被詬病,也就是這個問題,該做決定的時候怕得罪人,結果就是全組一起翻車。
第三個是注意團隊的平衡。
節目裡有個細節,張雨綺組大家聊天談心的時候,都是差不多全組一起聊的。
而別的哪怕人數比她們少的組,私下聊事兒大都是以小團體為單位的。
我覺得綺綺子她們組能做到這種程度的凝聚力,跟隊長平衡了組內關係是分不開的。而有了這種團魂,不管做任何事兒,這群人的完成度都會更高。
在看《浪姐》之前,誰想得到,張雨綺會變成我理想上司的人選呢?
但現在不得不說,在職場上像綺綺子這樣:看人準還信任下屬、表達需求直接明,願意擔責、還能平衡團隊關係的領導,也只有運氣最好的那一種社畜碰得上了。
(圖片來自網絡,《乘風破浪的姐姐》截圖來自芒果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