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都挺好》裡的重男輕女,身邊還有一群父母雙全的孤兒

2020-11-09 追夢的螢火蟲

最近電視劇《都挺好》熱播,掀起全民議論高潮。重男輕女這樣的現象在我國幾乎已是傳統,比比皆是,即使是隨著計劃生育獨生子女的增多開始略有好轉,但是身邊這樣的例子依然屢見不鮮。在印象裡,這是第一部正面反映這種現象的影視作品。

無論是電視劇裡,還是你我身邊,相信很多的人都見過聽過,或者正在親歷著重男輕女這種來自千百年來的傳統陋習。

每個親歷的女孩、女兒、女人經歷的心酸命運大致相似,又各有各的眼淚痛楚。

今天要說的是另外一類人,和重男輕女有相同之處又很大的不同。

他們可能是女性,也可能是男性。他們父母雙全,也有姐妹或者兄弟,但是他們常在心裡感覺孤獨無依,即使在崩潰邊緣的時候,依然沒有家人可以訴說,受傷害的時候沒有家庭可以回歸。

這一類人就是家庭裡,被父母偏心所傷害的那個孩子。

幾年前無意中看到一個電視節目。節目名字記不住了,但裡面的情節記憶深刻。主持人是李靜和戴軍。戴軍從歌手轉型為主持人,倒也拿捏自如,發展順利。 就在節目直播中間,嘉賓說到父母偏心讓自己難過的事情。戴軍接話說到自己的家庭,父母對哥哥的偏袒對自己造成的心理陰影。說著話忽然淚水盈眶不能自已,導致直播無法正常進行了。

李靜驚詫得讓他坐在一旁冷靜一下。戴軍在臺上背對觀眾坐了幾分鐘才收拾起情緒向觀眾道歉,繼續後面的節目。作為一個老練嫻熟的主持人,經歷過人生百態奇葩應該很多了。但是卻因為觸動心傷淚灑現場,如此失態失控,實不多見。由此對我的觸動很大,之後開始有意地去留意一些身邊的人和事,沒想到這個群體如此龐大難書,遠遠超過我的想像。

同事牛哥,四十二歲男性,大型私企中層經理,豪爽幹練,頗有男人味的氣質。偶爾一次相聚聊天,酒後三巡談及家庭,他說夫妻二人只在孩子跟前說幾句話,孩子上學走了就各吃各的,各睡各的,各花各的。我忍不住問,這樣沒有感情的狀態,沒有考慮過離婚嗎?誰知就這麼一問,引得七尺男人潸然淚下。

他老爸對他從小就看不順眼,從他記事起就是非打即罵,眼裡只有弟弟妹妹。從他十六歲入伍當兵開始,就收了他的家門鑰匙。到退伍回來後,他都是在單位或者朋友家借住。在遇到妻子以後很快就結婚了,並沒有感情基礎。婚後不久,他手裡的生意破產導致負債,從此妻子反目,對他各種鄙視又礙於面子不肯離婚。即使他現在已經身居管理層,又買了新房子,夫妻關係依然冰凍三尺。他很多次想過離婚,到最後自己就退縮了,他說實在是害怕沒有家可回的日子,也不想女兒童年再遇不幸,因而長期壓抑著自己。白天打起精神上班,晚上則是不醉不歸。

他曾經歷過的白手起家、生意破產、受傷住院、夫妻反目等等生活挫折,父母從來是不聞不問,除了找他要錢或者出力辦事,幾乎無話可說。

最後他說了一句,我經常感覺自己是個孤兒,不同的是我還有父母。我真的不知道我被生下來做孩子的意義是什麼!

第一次聽到這種形容,我一時無語,想不出任何安慰或者勸解的話來。

閨蜜的姐姐。小時候因為父母工作繁忙,送到農村家庭寄養,到十五歲接回來讀高中。在父母面前永遠像做客一樣禮貌有節。母親對閨蜜的親暱疼愛有目共睹,但是姐姐始終表現乖巧溫順,從不吵鬧爭寵讓父母煩心。婚後隨丈夫到省城定居了。

再次見到這位姐姐的時候,卻是在精神病院。姐姐的老公長期出軌作妖,她生氣鬱悶從不找人訴說,從憂鬱症到被迫害妄想症,乃至不能自控。姐姐的老公起訴離婚通知了家人,才知道她已經精神失控了。

曾經那麼美麗動人的姐姐,因為吃精神藥物,整個臉和身體臃腫不堪。見到朋友和熟人,都會絮絮叨叨得說,她的媽媽和妹妹要害她,她必須趕緊躲起來或者逃跑。閨蜜氣得說,這真是神經病了,天天得胡說八道!

但是作為旁觀者都明白,一個從小缺少父愛母愛的女孩子,經歷了多少內心挫折沒人知道,承受了多少打擊傷害無處訴說。軟弱自卑的性格,經歷世事波折,忍耐到極致崩潰,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崩潰之後再也沒有了表面的克制和潛意識的忍耐,才把內心最壓抑的感情表露了出來。她其實根本沒有表面上看上去的那麼不在意父母的寵愛。

同事的老公。有一姐一妹,而跋扈的婆婆是個極度偏愛女兒的媽媽。身為高幹家庭,對兩個女兒的生活、工作百般關愛提攜。而兩個兒子像是仇人一樣的存在。工作要管,談戀愛要管,結婚對象要管。大兒子性格火爆,入伍以後堅決不回來。同事的老公是二兒子,性格懦弱老實。有一次被逼急了說要離家謀生,那個做老師的媽媽居然讓他十九歲的兒子,把身上的衣服脫光才能離開家門,說是身上的裡外衣服都是她的錢買的。

同事也是經過婆婆了解了家庭家風之後,確認老實聽話直接包辦了兒子的婚姻。同事嫁過去之後像個丫鬟一樣的被使喚,被剩飯剩菜得招待了好些年。每每說起來她婆婆的奇葩做法,我們同事都聽得目瞪口呆,嘖嘖稱奇。

這位同事的老公,接觸幾次感覺彬彬有禮,頗有學識,中年有成,和我同事也是相敬如賓很多年。前幾年聽說他出軌的消息卻讓我們一幹同事大跌眼鏡, 都直呼有假。後來同事說到此男的懺悔,其中有一句說,年近半百了,我就是想做點自己能當家做主的事情。竟然讓我們這些了解他家庭環境的女人們,第一次對出軌男有了憐憫同情之意。

留意觀察下來,身邊這樣的例子真是隨處可見,包括在電視裡也常見到,因為父母偏心不公,讓子女們反目成仇,走上法庭的不在少數。

觀察下來發現,在這種失衡的家庭環境裡長大的孩子們。長大成年之後,大多數的婚姻家庭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或者是性格暴躁,沒有耐心,或者是軟弱可欺,膽小怕事,又或者內心敏感,做事陰暗,又或者揣摩人心,百般討巧......真正享受家庭幸福的人,幾乎沒有。原生家庭帶給他們的影響,已經像烙印一樣在心裡甚至潛意識裡,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也鑄造了他們這樣那樣不盡相同的性格缺陷,影響了自己在婚姻中的處理方式方法。

他們還是一個小孩的時候,受到的心理創傷沒有得到過安慰,或者是正確的指引。

他們皮膚飢餓,感情飢餓,從來沒有被愛和懷抱滿足過。

他們經歷了無數個漫長黑夜,哭泣著孤獨地得長大了。

雖然他們有著兄弟或者姐妹,但是會因為自己的自卑、嫉妒、不滿而疏遠親情關係。

有句歌詞,被偏愛的總是有恃無恐。往往在家裡被偏愛的那個孩子也會因為有所依仗,而欺負或疏遠被父母漠視的那一個。成年之後,他們之間很少有朋友一樣的坦誠溝通,很少有過年過節的歡聲笑語。

隨著年齡與日俱增,和常人一樣結婚生子工作,脫離了貌似庇護他們的屋簷,做事也成熟穩重起來。只是那些無數的大小傷口,從來沒有真正的癒合過,始終是遺留在心底的。生活工作有太多的事情,讓他們沒有時間,去面對那些自己都不想回憶的過往。

在歲月的長河裡,那些傷口帶來的疼痛或者陰影,始終是如影隨形得影響著他們。

常常是一句臺詞,或者是一首歌,或者是無意看到一個孩子的哭笑,都會在他們的心裡激起一片漣漪,因而影響到隨之而來的情緒。但是往往因為自己的不想面對,很多時候連他們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一點小事,讓自己忽然就生氣了,忽然就流淚了,忽然就懷疑了。

他們之中有的自卑懦弱、情緒不定,有的敏感多疑,做事搖擺,還有一些完全相反,強勢蠻橫,爭強好勝,認為所有人都想欺負自己,自己必須得足夠的厲害才能壓制住對方。

他們有的會特別在乎,每一個朋友或者陌生人給予的,哪怕很微小的溫暖和幫助。他們會拿朋友當親兄弟親姐妹一樣交心相處,往往忘了人家是有親兄弟親姐妹的,再怎麼掏心也是比不上人家的同胞之情。

他們也有的會特別冷漠,人際交往困難重重,不會正常的表達自己對伴侶對孩子的感情。對陌生人甚至朋友,永遠抱著質疑的態度。不相信世界上會有無緣無故對自己關心的朋友,更不相信誰會比父母家人還關愛自己。

極少會有人跟朋友們談起來自己的這些童年曆程,因為大多數人會認為這是不光彩的事情,或者是根本不想去回憶當年的那些鏡頭。 女性可能會給閨蜜朋友們訴訴苦、哭一場,大家大多會理解成重男輕女表示同情。

而男性們極少會表達,因為不想背負不孝不敬的罵名。說起來男孩在家不被喜歡,很多的人會歸為孩子淘氣頑劣讓父母生氣挨打挨罵,而從不認為是父母為人做事的問題。這種在家庭受傷害,在外面不能說的情況,勢必造成的男性們的心理壓抑。很多人是解酒發洩,有的是言行無度,也有的謹小慎微,不一而足。

即使是2019年的今天,科技高速發展的資訊時代,社會環境已經增加了很大的包容度和友善。很多人還是習慣了把心理治療和精神病聯想到一起。所以大多數需要心理疏導的人,還是很少去尋求心理諮詢或者心理治療的。即使是少數有意識想改變自己,去尋找心理指導的人,又很難從身邊找到可以信賴的心理專業人士。所以,絕大多數這樣受傷的心靈,依然在人生的路上跌跌撞撞的走著。

是的,我願意認為他們是一類「受傷者」,而非「病人」。他們是一群需要呵護,需要修復的心靈,無論表面看上去是多麼年長或者強大。

如果有不幸中的萬幸,他或者她遇到一個真正的愛人。有著陽光積極的心態,寬容接納的胸懷,給予他們足夠多的愛。是的,必須是足夠的多,足夠溫暖,比一般的愛人給的要多幾倍的愛。才可能讓這個在極度缺愛中長大的孩子。漸漸放下警惕的神經,慢慢修繕沒有結痂的傷口,能夠意識到現實問題給自己性格造成的缺失,並為之改善自己,從而在生活事業中取得理想的發展。

這種愛,極為難得,屈指可數。

而父母和孩子,是終極一生不能脫離的緊密關係。當年輕的父母逐漸衰老,當年的孩子也已經成家立業。但是整個家族的存在,家事的必然聯繫,往往還會延續曾經的習慣模式。成年世界裡更多關乎利益的大小家事,那個長大的孩子,又會或多或少受到不公對待造成新的傷害。

只是年齡的增長成熟,讓他們知道,自己不能再當個哭泣的小孩,也得不到任何同情和安慰。大家都會說父母年老,不能違逆反駁,否則就是違背倫理綱常。而他們無聲又無奈的反抗,往往是對對父母的遠離、冷漠、暴躁,等等其他人不能理解的表象。

愛,是亙古不變的話題。父母之愛,更是千古傳唱。父愛之偉岸,母愛之恩情,毋庸贅述,再有多少讚美謳歌都不能完全表達和回報。

今天想說的是,就在你我的身邊還有這麼一群人,是在沒有父母之愛的家庭中孤獨長大。

他們不是孤兒,卻常比孤兒更孤獨,他們不缺吃喝,卻比孤兒更饑渴。

如果有一天遇到這樣受傷的靈魂,請理解善待TA 吧。

在目前新媒體文要求內容字數短平快的大趨勢下,還能看到這裡的,

或許也曾經是個特別需要關愛,需要呵護,需要溫暖的小孩罷!

祝福你!祝福天下每一個孩子,都能被寵愛!

相關焦點

  • 父母這些行為其實是隱形的重男輕女,比真的「重男輕女」還傷女兒
    所以,很多傳統老人的觀念裡,就是喜歡男孩,不喜歡女孩。 所以,我們身邊會有許多人,不生兒子決不罷休。也有的人,為了生兒子,不惜傷害自己肚子裡已經成型的女胎。
  • 都挺好迎來大結局,明玉獲得解脫,重男輕女的觀念何時才能消除?
    01最近熱播大劇《都挺好》在昨天晚上結束了,我也是在更新之後的第一時間就追完了這部劇。裡面的明玉果然不出所料,與原生家庭迎來了和解。在最後家庭成員互相和解,特別是蘇大強這個作精老頭子立遺囑的時候,把我感動的哭的稀裡譁啦,看到明玉跟蘇明成個大渣男和解的時候,不知道有多少人被感動的不能自已。
  • 黃磊生三胎,就是重男輕女?
    人對完美狀態總會有一些期盼,兒女雙全當然也是人生完美的一種。但就因為如今大家對「重男輕女」極其敏感,真正想二胎生兒子的父母,變得都不敢表達這種單純的願望了。想起我懷老二寧寧的時候在樓下散步,熱心大媽總會悄悄問我「去B超看男女了沒?」我笑笑說「」沒有」,卻換來大媽們意味深長的嘿嘿一笑。
  • 「兒女雙全」不再吃香,這類家庭組合優勢大,父母晚年更幸福
    對大部分家庭來說,家中有兒有女,簡直就是再好不過的家庭組合,有兒子在身邊養老,有女兒做父母的小棉襖,一雙兒女也能互相扶持。 「兒女雙全」,幾乎是每個家庭的期望。
  • 都挺好大團圓結局,電視劇果然是電視劇,生活中的苟且遠不止如此
    電視劇《都挺好》一經播出就口碑爆棚,引來許多觀眾追劇,直言簡直真切的再現了生活。的確,電視劇的主角蘇明玉,從小受盡母親的歧視,在重男輕女的環境裡長大;哥哥軟弱無能,啥事都沒有主見,沒什麼能力卻總喜歡撐面子;弟弟從小倍受寵愛,一直蒙受著父母的恩惠娶妻生子,不太上進;父親蘇大強作死能力大出天際,自私無比……
  • 《都挺好》蘇母為何討厭蘇明玉?不是因為「重男輕女」這麼簡單
    ,兩個兒子之後,蘇大強和趙美蘭又生下了小女兒蘇明玉,明玉是家裡唯一的女孩,又是最小的孩子,理應受到父母的寵愛,結果卻恰恰相反,明玉不僅沒得到疼愛,還受盡了白眼。「扶弟魔」趙美蘭靠蘇大強解決了自己和弟弟的城市戶口,但美貌又強勢的趙美蘭,根本看不上蘇大強,趙美蘭在婚姻裡一直是委曲求全的狀態。
  • 黃聖依兒子被稱為最有錢的留守兒童:多少孩子父母雙全,卻活得像個孤兒
    安迪的爸爸楊子也在節目裡出現了,對著鏡頭說:只要是安迪看到的,都是他的。「像是小王子一樣生活。」 他想要父母的陪伴和家庭的溫暖,但是因為楊子和黃聖依經常不在身邊,奶奶就是他情感依靠的來源。我有一點點經驗,就是我小時候大概3、4歲的時候,也留守在姥姥家,當時我爸是有特殊情況,他在部隊工作,不能經常回家,大概一個月一次吧;我媽在四川進修,很長時間我都和姥姥姥爺生活在一起。有次我爸剛好是部隊有探親假,他就回家,想把我接到部隊去住幾天,我哭的撕心裂肺,拽著我姥姥的衣角死活都不走。
  • 那些重男輕女、「求翻盤生男孩」的90後父母
    留言者們相信,只要在生男孩的帖子裡蓋樓、轉帖,就能接過樓主的「好孕氣」,生出男孩。留言的要麼是準奶奶,要麼是準姥姥,還有《二胎三胎還是女寶怎麼辦》的求助帖。要是這個女孩生下來,「過幾年還是會想再生一個男孩,希望能兒女雙全」。
  • 闞清子發文反對重男輕女:「重男輕女」的英文怎麼說?
    在去年的熱播劇《都挺好》中,這種「重男輕女」的傳統思想在劇中被兩位老戲骨演繹地淋漓盡致。 蘇母對子女的差別對待讓人看了咬牙切齒,恨不得親自上陣替明玉出口氣。可能有人會說:這只是電視劇而已,都2020年了,怎麼還會有人重男輕女?
  • 闞清子發文反對重男輕女 與父母相處是一場修行
    闞清子發文反對重男輕女 與父母相處是一場修行時間:2020-09-14 13:46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闞清子發文反對重男輕女 與父母相處是一場修行 北京三胎性別比居全國之首,新生嬰兒男女比例260:100;安徽緊隨其後243:100,山東同樣高達240:100,
  • 《都挺好》怎麼就販惡了
    《北京日報》發文稱,電視劇《都挺好》涉嫌「販惡」,故意迎合市場。這讓追劇的我們情何以堪!我看彈幕上很多觀眾說這部劇過於真實,其實我覺得恰恰相反,這部劇太理想化了。為什麼看不下去,因為他跟大家想像中的父親不一樣啊,絕大多數人認為父母天經地義是為兒女的,應該無私奉獻的,有了私就不對!(這也是好多父母老愛對孩子講的,都是為了你!)如果蘇大強不是一個父親的角色,他想住大房子,他想要個老伴,他膽小,他怕事……大家都能夠理解,因為人之常情嘛,可是一旦成為了父親,他就遭千夫所指,甚至被解讀為「惡」!
  • 《都挺好》為什麼火,僅僅是因為劇情過於真實?
    、重組家庭但大多都只針對1-2個社會問題,而在《都挺好》裡,愚孝、啃老、贍養老人、重男輕女、社會巨嬰、道德綁架、兄妹利益、原生家庭...而顯然這蘇家三兄弟還有父親都是勢均力敵的,所以才顯得真實、有看點。4)應該給予主人公成長的時間和空間勢均力敵的衝突當然完美,但是不完美才更加真實。所以往往會有打怪升級這麼一說,比如《回家的誘惑》裡蛻變的品如,比如變成公主的灰姑娘。在都挺好裡,明玉就是一個由弱變強的主人公,所以一旦她做出一些和弱小的時候不一樣的決定時,往往讓人大快人心。
  • 《都挺好》裡這些劇情,都是知識點啊!
    各位小夥伴,有誰中了《都挺好》的毒?
  • 《都挺好》中的蘇明成,其實是最可憐的人
    電視劇《都挺好》刷屏,無數人為明玉站隊。重男輕女的家庭中,基本都有一對「愛無能」的父母。父母本來就愛無能,他們是沒有能力給予愛的。這跟你是不是女孩,是不是足夠努力,是不是足夠優秀,沒有任何關係。從沒有愛的能力的父母身上,無論男孩女孩,都得不到愛。
  • 為何重男輕女的受害者,最後反倒成為了加害者?作為女孩該怎麼辦
    編 輯:柔山審 核:許百萬重男輕女的觀念在中國已經延續了幾千年,本以為到現在基本都消除了,可仔細的觀察就會發現,那些還保持重男輕女觀念的,往往也是女性。女兒是別人家的,兒子才是自己的電視劇《都挺好》已播出,也引起了網上的一場熱議:原生家庭中重男輕女的觀念,會讓女孩走的無比艱難。
  • 迪士尼新增「大冒險項目」:全家人一起看《都挺好》
    聽到這個觀念我瞬間被嚇到郭京飛同款表情包,一頭霧水的我在一部國產電視劇頻頻上熱門之後,終於懂得大家為什麼效仿拍這個段子,這部電視劇就是《都挺好》。就在這時候推送裡彈出裡一條,消息內容如下:全家人一起看《都挺好》還真是一種大冒險,特別是身處在重男輕女家庭裡,不知那個平時總是吐槽劇中人物的他們,看到這部劇時臉上會是怎麼樣的表情。
  • 《都挺好》明明不好,卻為何挺好的?
    前天《都挺好》殺青,劇評很多,劇中人物性格和重男輕女現象以及更多,都被寫透了,有稱讚本劇揭開原生家庭傷疤,也有批評其「爛尾」的。我倒認為《都挺好》挺好的,單從人物演技來看,這部劇值得高分,且爛尾不爛尾,看你怎麼看。你或許可以把結局看成是主角的回憶,也可以看成是主角的幻想,兩種視角,帶來的效果是不同的。但前面也說了,網上文章內容豐富,我就不重複了。倒是覺得,如果此劇可以寫出作為兒女的無奈而並非單單是女兒的無奈,或許會讓我們離原生家庭帶給子女的「傷疤」更近。
  • 為什麼男人都想要生兒子?除了重男輕女,還有「不得已的苦衷」
    文\好孕姐如今社會風氣變了,年輕父母對生男生女的態度也變了。尤其是一些寶爸,不再像過去那樣眼裡只有兒子,也越來越多地變身「女兒奴」。不過也有人說,喜歡是一回事,骨子裡的「真實想法」就是另一回事了。現在女兒4歲多了,他也是寵得不行,基本上都是女兒要啥買啥,出門他都是抱在懷裡,生怕誰跟他搶女兒似的。但是,今年他卻跟老婆商量生個二胎,最好能生個兒子。甚至因為備孕兒子,各種鍛鍊加喝藥,我堂嫂就打趣兒他:「心口不一,說是最愛女兒,其實還是想要兒子。」為什麼男人都想要生兒子?除了重男輕女,還有「不得已的苦衷」。
  • 闞清子:婆婆太重男輕女了怎麼辦?
    一番騷操作震驚了廣大吃瓜群眾的下巴,上次看到這樣逼著生兒子還是在宮鬥劇裡,0202年了,居然還有人這麼重男輕女嗎?中國女孩的成長史,太多利用,太少關愛影視劇雖說存在戲劇效果,但是在重男輕女上,還真的一點沒誇張。
  • 老大爺住院時兒女因醫藥費在醫院大吵,「兒女雙全」反而糟心事多
    親戚旁邊的病號是一位老大爺,剛動完手術,兒子和閨女都趕來探望。本來還其樂融融,可沒過多長時間,便因為「醫藥費」的問題吵翻了天。先是男人氣勢洶洶的說:「都是爹娘的孩子,捫心自問,我們家一點都沒有重男輕女,現在爹病了,兩個孩子應該是同等照顧,憑什麼我拿的多你拿的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