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標題下方藍字關注 行腳成都
食肆|成都書|門牌號|街巷|掌故
本文是行腳成都發布的第505篇文章
雖然也算老成都,但成都從前的街名有時確實讓人摸不著頭腦,比如順城街上有一段叫皮房街,而長順街上又夾了一條皮房后街;水津街、水井街、涼水井街……小時候我是真的傻傻分不清楚,但是,自從十二歲那年春天我轉學到太平橫街小學,學校組織到星橋電影院看了一場《歡騰的小涼河》。出了電影院我再也不會迷糊了:有星橋電影院的是水井街。後來在十二中讀中學的幾年間,學校也常常組織我們在星橋看電影,有時我們自己也約人去,那些年星橋每天非常的熱鬧。
水井街毗鄰九眼橋,而九眼橋自古就是水碼頭,所以到了上世紀70年代末,橋下還有臨水的客棧。九眼橋向著四川大學那一端右邊的橋下,有一家很有名氣的「望江照相館」、水井街口緊接九眼橋另一端的橋下,有一家在當時算得上氣派的大飯館,記得名字就叫「大地春」。水井街沿著錦江方向往南,從前是一條帶閣樓木板房的老街,街面不寬也不算窄,一家接一家的日雜店、糖果店、小麵館、鮮肉鋪、文具店、小書攤等等,臨街的屋簷,晾著青菜、蘿蔔乾、以及住戶們五顏六色的衣服。這條街上除了有成都市第35中這所學校,還有兩個重要的地方:望江川劇團和星橋電影院。當然星橋電影院更能吸引人,這一帶它是唯一的電影院。走在這條街上,頗能感受人間煙火的市井味,也是讓我們十幾歲娃娃很喜歡的地方。
全家出動看夜場電影
我從小喜歡看電影,但記憶中沒有任何一場電影能如此打動人心且印象深刻,那就是1977深秋時,我們全家出動去星橋電影院趕夜場的《鄉村女教師》。公正地說,前蘇聯雖然解體了,但他曾經有過很多優秀的電影作品,《鄉村女教師》就是前蘇聯老電影中的經典。看這部電影的前兩天,學校組織我們在星橋看《白求恩大夫》。看完電影出來注意到大門外寫的近期電影預告,兩天後的晚上十點放映《鄉村女教師》。回家吃晚飯時給家人講起這事,沒想到父母同時說道:「去看去看!」父親還說,這部電影非常有名,文革前他就錯過了,這次一定要去看。於是母親拿錢給我,讓我提前買好全家人的票。
兩天後的晚上,我們全家四口冒著深秋時節的寒風,興致勃勃趕往星橋電影院。雖然這是夜場電影,卻座無虛席,隨著電影情節的推進,我們都身臨其境般看進去了。這部電影用相當詩情畫意的語言,展示了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女教師幾十年的坎坷生活。漂亮的姑娘瓦連卡(瓦爾瓦拉)在中學畢業的舞會上,認識了革命者馬爾蒂諾夫,她告訴這新男朋友,自己要去西伯利亞一個小村莊當教師。她真的去了,可是開學那天沒有一個學生來上課。瓦爾瓦拉對著空蕩蕩的教室大聲講課,門外意外有幾個孩子在聽。後來學生越來越多,學校辦起來了。一年年過去了,劇中瓦爾瓦拉的妝容、模樣逐漸老去。歷經千辛萬苦、經歷數次戰爭的考驗,學校發展壯大,老年的瓦爾瓦拉也沉浸於桃李滿天下的幸福之中。一個多小時的電影,容量是巨大的,故事中的時間跨度也相當大,以瓦爾瓦拉作為鄉村女教師的幾十年曆程,展現了兩次世界大戰和蘇聯衛國戰爭,中間還穿插了她與男朋友馬爾蒂諾夫的愛情:馬爾蒂諾夫從流放地跑到女主人公的鄉村,他們終於團聚,村裡的人為他們舉辦了隆重的婚禮;馬爾蒂諾夫在十月革命成功後,就要迎來幸福時,擔任紅軍政委的他卻在一次戰鬥中負重傷死去了……瓦爾瓦拉和丈夫聚少離多,最後終於失去了他。幾十年的鄉村教師生涯,瓦爾瓦拉把全部心血傾注在教育事業和學生們身上,頭髮斑白的瓦爾瓦拉做了校長,她沒有孩子,可她桃李滿天下。這部電影以舞會始以舞會終,1945年學校舉行校友會,學生們從各地趕來看望女教師……看完電影,觀眾們都被深深打動了。從星橋電影院出來已經快12點了,我們全家走在回家的路上,雖然午夜的秋風浸人肌膚,我們卻一直熱烈地討論著劇情,母親還對我姐妹笑道:「你們以後都去當老師!」說著話,不知不覺已經回到家門前。這部電影讓人難忘,記憶中這是唯一的一次全家人去看夜場電影。
時光荏苒,幾十年又過去了,這部電影從它拍攝的1947年算起,已經快60年的歷史。它激勵過無數青年投身教育事業的熱情,在今天看來,這部電影也充滿能夠跨越時代的正能量。難怪教育被人們稱譽為「陽光下最偉大的事業」。可惜後來我沒有考上大學,當不成教師。2006年我女兒高考後填志願時,我動員她報了師範專業。
小麵館和糖果店
剛進十二中時有一段時間,學校安排數學老師每周給我們補兩次課。那時的補課是不收費的,老師還動員學生們來補。不知什麼原因,我們1971上小學的孩子們,遇到過一種尷尬:即春季招生和秋季招生。我是在都江堰山區通過春季招生入的學,但有些同樣大的孩子又是在當年秋季入學,到了1976年春天,成都小學校的五年級學生,就有讀第九冊的也有讀第十冊的。但最後又都在1976年夏天小學畢業,就是說,有些同學是第九冊和第十冊在同一學期學完的,而小學數學中的分數課在第九冊,這很重要,數字中的分母分子必須弄明白。我恰好在1976年春天轉的學,新學校已經學過分數課,而我完全不懂。有機會補習分數課,我馬上報名參加,同學中要補課的也不少。但補課是在放學後七點開始,這就需要在外面吃一頓晚飯。
星橋電影院的斜對面有一家麵館,我和同學經常到這裡來。這家麵館不大,水泥地面木板牆,店裡有四、五張桌子。從前的麵館沒有今天這麼多的花樣,一般就是清湯雜醬、素椒雜醬,了不起就還有牛肉麵和排骨麵,不像現在的麵館,牆上寫著二、三十樣的品種。這家麵館同時還賣包子饅頭。學生們手上零錢有限,我們一般只吃清湯雜醬或素椒麵,很少有人點排骨或牛肉的。一碗麵要花去一毛二分錢和二兩糧票,但這家館子麵條的味道很鮮美,不論是清湯麵還是雜醬面,總覺得就是好吃。正在長身體的我們胃口都好,有時覺得一碗麵沒吃飽,就再花3分錢和一兩糧票買個小饅頭吃,如果手上零錢富裕,那就不吃饅頭,能夠花9分錢買個肉包子,這就吃得更滿足了,這頓晚餐總是讓人覺得愉快。補課的日子不僅不是心理負擔,反而成了一種盼望。
麵館的旁邊是一家糖果店,這也是我們經常光顧的地方。這時候的糖果已經不要號數票了,但是買糕點還是要收糧票的。這天傍晚我們幾個女生吃完面後,一起圍在了糖果店的玻櫃前,明天我們班級要去軍訓,今天我們來買乾糧。而買乾糧的錢和糧票,是家長專門給了的,而所謂軍訓,其實就是一年一度的秋遊,這是學生時代最讓人盼望的。玻柜上面放著好幾個大大的敞口玻璃瓶,分別裝著各種糖塊、餅乾、雜糖、鴿蛋酥、花生蘸、魚皮花生……玻櫃裡面用白色方盤擺著誘人的糕點:提糖餅、芡實糕、夾心糕、冰桔糕、羊尾酥、薩其瑪、雞蛋糕、芙蓉糕、米花糖……同學們嘻嘻哈哈挑著各人喜歡的糖果點心,對明天的秋遊充滿了嚮往。明天的秋遊午餐,大家肯定是你嘗我的,她嘗你的,所以每個人買的東西基本不重樣。我這次買得有點多,最喜歡的鴿蛋酥和魚皮花生各稱了二兩,羊尾酥來四個,還要了幾塊芙蓉糕。芙蓉糕現在已經不多見了,以前它算得是老成都糕點中的經典,與雞蛋糕米花糖一起成為老成都人走親戚時常備的三大件。芙蓉糕是方塊的,上面有一層粉紅色的米粉糕,下面的內容相當於薩其瑪,這東西是好吃又好看,上面的粉色,真的像芙蓉花呢。糖果店的女服務員態度很好,笑咪咪地為我們一樣樣的稱好包好,一個個地收錢,今晚遇到大買主啦。
物資交流會買書
1978年夏天,快15歲的我還是不可救藥地酷愛看課外書。我家曾有一堆被燒得殘損不全的舊書,是一位在文化部門工作的長輩悄悄送來的,他說這是「破四舊」大量燒書時,他悄悄從火堆裡撿出來的。當時被燒的書太多,這些書被壓在火堆下面有幸沒燒透。這是好幾本小說:《青春之歌》《戰鬥的青春》、《火種》《三家巷》《苦菜花》《呂梁英雄傳》《林海雪原》……
少年的我飽嘗了平生第頓精神大餐,才知道樣板戲以外的世界如此豐富。《苦菜花》中描寫的抗日戰爭殘酷血腥卻又讓人充滿希望、《林海雪原》則是浪漫主義和英雄主義的完美結合、而《三家巷》裡區桃那美麗清純的形像簡直讓我崇拜……這些書裡我特別喜歡的是《青春之歌》,林道靜不懈追求人生意義的精神和她與盧嘉川略含憂鬱的愛情顯得那樣美好。遺憾的是這幾本書都被燒得掐頭去尾,當中《青春之歌》又是缺得最嚴重的。這就讓我充分展開想像的翅膀,給男女主人公們安上儘可能完美的大團圓結局。而何時能買到完整的這些書籍,就成了我少年時代很大的一個夢想。
1978年的夏天,九眼橋附近的水井街舉辦了一次物資交流會。我和一個要好的女生提前很久就知道了這件事,我們盼望著物資交流會早點開幕,因為聽說這一次成都新華書店也要參加。終於等到這天,我們早早地吃了晚飯興衝衝地趕去,這次交流會是以夜市的形式舉辦。這時的水井街上熱鬧非凡,走在九眼橋上就能感受到它的喧囂,整條街燈火通明人流如織,平時那些店鋪今天都把貨品擺到臨街的攤位上,還多了很多臨時攤點,這裡物資豐富,吃的穿的用的琳琅滿目。我們兩個女生穿過熙熙攘攘的人群,直接去找新華書店的攤位,我們終於找到並擠了進去。今天的物資交流會上,跟別的攤點比較起來,書攤的生意是最好的。那個年代愛看書的人真多,書攤上的書簡直是在搶呵!剛拿出來幾本就有十幾雙手伸過去,再捧出來一堆,馬上又被搶光了。人潮攢動中我們被踩痛了腳擠出了汗,可臉上卻笑開了花,我手裡拿著一本剛搶購到的《青春之歌》、她買到一本《林海雪原》,我們約定交換著看。買到了書,我們心情舒暢,再來慢慢逛街上的攤點,感受著物資豐富後帶來的那種精神享受。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看起《青春之歌》,後來又跟好友交換《林海雪原》,盼了多年,現在終於知道了書中的結局。還是可惜,這些書有一個共同的遺憾。從那個年代過來的愛書人也許還有這個記憶,那就是,當時左風尚存,幾乎所有被解禁的小說,都被剛解放出來不久的作家們修改過,而被刪除掉的,都是原書中描寫情感的一些段落。而這當中只有《林海雪原》例外,不僅沒有刪除什麼,它還被曲波加上了一大段,是少劍波對白茹表示愛慕的情詩,這位作家真可謂個性鮮明呵……
一晃過去很多年,水井街一帶變化很大,現在被打造成仿古建築的「水井坊」,從前的小街被拓寬,舊房拆遷,麵館和糖果店的位置,以及整條水井街靠近錦江河的那邊,修成了一溜仿古的圍牆。望江川劇團沒有了,星橋電影院後來也沒有了。這條街上唯一保留的是曾經的35中,現在叫七中育才。我女兒小升初就讀的這所中學。懷念曾經的青春歲月,懷念給過我們許多歡樂的星橋電影院。據2012年的華西都市報報導,曾經的星橋電影院要恢復,開發商斥巨資在原址重建,這是好消息呵!我們期待著這一天。
天府文化 成都記憶
徵稿啟事
行腳成都,打撈成都人的記憶
或掌故,或考證
或影像記錄
賜稿請遞
20801640@qq.com
賜稿請註明原創作品
如需轉載,請聯繫後臺
版權歸作者所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
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 芙蓉錦江詩刊
魚鳧文藝 | 毛邊書局
成都文事 | 武侯文藝
成都時代出版社
相遇身邊的美好
微信號 | xingjiaocheng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