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專家提出大流行病時代降低風險方案

2020-11-17 科學網

 

本報訊 聯合國框架下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IPBES)10月29日發布最新報告指出,自然退化導致大流行病暴發的風險上升,如果應對全球傳染病的方式不發生根本性變革,未來大流行病的發生將更頻繁,並且將比新冠肺炎傳播更迅速、對全球經濟破壞性更強、造成更多民眾死亡。

該報告指出,新冠疫情至少是自1918年流感大流行以來的第6次全球大流行病。雖然這次疫情起源於動物攜帶的微生物,但就像所有的大流行病一樣,這次疫情的發生完全由人類活動導致。報告估算,目前在哺乳動物和鳥類身上還存在著170萬種「未知」病毒,其中高達85萬種病毒有可能傳染給人類。

「新冠肺炎疫情以及任何現代大流行病的起因並非神秘莫測。」生態健康聯盟總裁、IPBES研討會主席Peter Daszak說,人類活動對環境產生影響,導致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破壞,這帶來了大流行病風險。土地用途變化、農業的快速擴張和集約化發展以及不可持續的貿易、生產和消費活動破壞了自然,增加了野生動物、牲畜、病原體和人類的相互接觸。這就是大流行病產生的路徑。

Daszak說,人類預防大流行病的能力在不斷提高,但應對方法實際上停滯不前,依然要等到疾病出現後,再依賴於疫苗、療法等手段去遏制疾病。「我們能夠逃離大流行病時代,但前提除了應對疾病外,還要更加重視疾病預防。」

報告認為,在疾病發生後依賴於疾病反應措施,包括公共衛生措施和技術解決方案——尤其是迅速研發和分配新疫苗和療法,這一路徑「緩慢而充滿不確定性」。報告指出,大量民眾飽受疾病折磨,此外,為應對大流行病,全球每年的經濟損失高達數百億美元。

該報告同時提出了減少及應對大流行病風險的多條政策建議,主要包括成立高級別政府間大流行病預防委員會,為決策者提供關於新發疾病的最佳科學理論和證據;預測高風險地區;評估潛在大流行病的經濟影響以及認識研究差距。

該委員會還將協調建立全球監測框架。在各國政府中建立「同一個健康」(One Health)機制,增強大流行病預防能力,提升大流行病預防項目,並在各領域開展疾病調查、控制疾病暴發。通過建立政府間「衛生和貿易」夥伴關係,減少國際野生動物貿易中的人畜共患病風險;在野生動物貿易中減少或去除疾病風險較高的物種。此外,在非法、不受管控與合法、受管控的野生動物貿易在疾病風險中的相對作用,人們對生態系統的退化和恢復、景觀結構與疾病風險之間關係的認識等方面,縮小知識差距。(馮麗妃)

《中國科學報》 (2020-11-02 第2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專家提出大流行病時代風險降低方案—新聞—科學網
    報告認為,通過減少導致生物多樣性流失的人類活動,對自然保護區加大保護力度,採取措施減少對生物多樣性水平較高地區的不可持續的開發行為,就能大幅降低大流行病發生風險。這些措施也將減少野生動物-牲畜-人類之間的相互接觸,預防新發疾病溢出。 「大量科學證據都指向一個非常積極的結論。」Daszak說,「人類預防大流行病的能力在不斷提高。
  • 專家提出大流行病時代降低風險方案
    本報訊聯合國框架下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IPBES)10月29日發布最新報告指出,自然退化導致大流行病暴發的風險上升,如果應對全球傳染病的方式不發生根本性變革,未來大流行病的發生將更頻繁,並且將比新冠肺炎傳播更迅速、對全球經濟破壞性更強
  • 專家稱全球性大流行病靠防不靠治
    圖片來源: Ulet Ifansasti / Greenpeace  生物多樣性和流行病問題國際專家表示,全球需「徹底改變」應對大流行病的方法,將預防放在首位。專家警告稱,未來全球性大流行病會更加頻繁地出現,傳播速度會更快,對全球經濟的破壞更大,死亡人數也將超過新冠肺炎。
  • 飲茶能降低心腦血管病死亡風險—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顧東風團隊在《歐洲預防心臟病學》雜誌發表的研究顯示,經常飲茶能夠降低心腦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發生風險,尤其對於長期堅持飲茶習慣的人群
  • 全球疫情一周縱覽:人類如何擺脫「大流行病時代」
    根據聲明,新冠病毒會通過國際傳播對他國構成公共衛生風險,因此需要國際社會繼續協調應對。委員會還就疫情應對提出具體建議,包括重視國際經驗分享、採用動態風險管理方法、就冷凍食品等潛在汙染源開展研究、培養病例追蹤人才隊伍、制定國家疫苗接種計劃、加強對謠言的監管等。而就在本周,11月1日晚,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個人社交媒體上表示,已確認自己曾接觸新冠病毒感染者。
  • 比爾·蓋茨:新冠肺炎作為第一個現代大流行病將重新定義時代
    他將新冠肺炎病毒稱為「1號現代大流行病」,即現代社會第一場真正意義的大流行病,認為此次疫情將重新定義這個時代。蓋茨稱,這就像一場世界大戰,但不同的是,我們都在同一條戰線上。全人類可以通力合作,了解這種疾病並開發工具與之鬥爭。他認為全球創新是減輕傷害的關鍵。這包括在檢測、治療、疫苗和政策上的創新,以遏制病毒的傳播並最大程度地減少對經濟和福祉的損害。
  • 科學網—飲茶能降低心腦血管病死亡風險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顧東風團隊研究發現,經常飲茶能降低心腦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發生風險,並且這一健康獲益在長期堅持飲茶習慣的人群、
  • 食肉者骨折風險更低
    (即全身任意部位骨折風險總和)高出43%,特定部位(如髖部、腿部和脊柱)骨折風險也更高。素食者和魚素者的髖部骨折風險較食肉者更高。但是如將身體質量指數(BMI)、飲食攝入的鈣和飲食攝入的蛋白質等因素考慮在內,骨折風險值會部分降低。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英國牛津大學納菲爾德人口健康系的營養流行病專家Tammy Tong說:「這是首個針對不同飲食人群評估全骨折和特定部位骨折風險的研究。
  • 瑞士再保險聯合中國精算師協會:深度探討「流行病風險轉移」三大課題
    保險行業該如何看待流行病風險並更好地應對這一風險? 近日,瑞士再保險聯合中國精算師協會面向保險行業推出了「流行病風險轉移的思考」網絡研討會,話題涵蓋傳染病風險轉移機制的頂層設計、疫情對巨災風險、責任保險、健康保險帶來的影響等。
  • 流行病是種社會「壓力測試」|專訪《人類大瘟疫》作者霍尼斯鮑姆
    在全球化時代,瘟疫流行的速度也在急劇加快,一趟國際航班就可以讓病毒跨越大洲和大洋,蔓延到全世界,傳染性疾病的防控成為一項越來越緊迫的國際議題。在《人類大瘟疫》中,霍尼斯鮑姆並未給出一個光明的預期,相反,他鄭重地發出警示:「我們人類必將與病菌繼續共存下去。
  • 答讀者問:世衛如何定義全球大流行病
    編輯同志:世界衛生組織周一稱新冠肺炎疫情尚未構成全球大流行。請問世衛組織如何定義全球大流行病?河北讀者 潘 晨【環球時報綜合報導】全球蔓延的大規模流行病所對應的英文是Global Pandemic,有時也可簡稱為Pandemic。Pandemic這個單詞本身是「大流行病」的意思,而另一個英文單詞Epidemic是指一般性流行病,規模要小於Pandemic。
  • 香菸行業迎來大調整!專家提出新方案,低價煙低價煙或「消失」
    權威專家明確提出「新規劃方案」,便宜煙還是「退潮」!目前,中國吸菸人數約為3.4億人,其中有3.4億人是由於過高的吸菸壓力而形成的習慣,我們在各種場所都能看到吸菸者的身影,中國人口約為14億,相當於4個人口中只有一個吸菸者,這說明中國的吸菸者人數龐大。
  • 韋火新著《出殼時代》出版發行—新聞—科學網
  • 世衛宣布新冠為「大流行病」!全球市場再度大跌!
    導讀世衛組織宣布新冠肺炎為全球「大流行病」歐美股市大跌 英國央行緊急降息50個基點國務院:抓緊出臺普惠金融定向降準措施央行:2月M2貨幣供應同比增8.8% 新增貸款低於預期重點關注題材:疫情防控概念股、新基建
  • 曾預言全球流行病大爆發的專家談如何消滅流行病
    美國流行病學家拉裡·布裡利昂特接受《Wired》雜誌採訪,介紹了降低COVID-19病毒發病率的方法。布裡利昂特曾預言全球流行病大暴發。日本流行病學家解釋新冠病毒季節性爆發將成為最糟情況的原因 REUTERS / EDGARD GARRIDO布裡利昂特2006年曾說過,未來人類將面臨全球範圍內前所未有的流行病。 他是基於消滅天花、流感、脊髓灰質炎獲得的經驗做出這一預測的,他嚴肅警告國際社會將面臨的危險。
  • 日本福島核電站發生洩漏,俄羅斯專家提出方案:日本人懵了
    本著人道主義以及不被殃及的出發點,世界各國的專家都開始為日本出謀劃策,都想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幫助日本解決這個大問題在眾多的方案之中,要說最出彩的就是俄羅斯專家提出的意見。他們提出要想快速解決福島核洩漏,就得再向核電站上扔一枚小核彈。 俄羅斯專家的這個方案一提出來,所有人都傻眼了,尤其是日本人。作為一個曾經被核彈炸過的國家,日本人對核彈有著天然的抗拒,這樣的意見自然是會讓他們感到不自在的。但是俄羅斯專家是不是信口開河呢?
  • Nature呼籲:應對21世紀的大規模流行病,各個學科必須聯合起來
    在一個成功整合的綜合方法中,我們每個人都必須認識到,我們的知識和技能只是快速擴展的應對方案中的一小部分(如方框1所示)。我們需要了解研究的主要趨勢,和這些趨勢如何以及何時會影響對流行病的應對,開展新的研究以加強我們使用其它領域來提供的支持,並學會在多利益攸關方的情況下開展工作(包括有時候作為關鍵辯論的一員,提出更好的做法)。
  • 歷史上最嚴重的20種流行病和大流行病
    以下就是從史前到現代,20種最嚴重的流行病和大流行病。1. 史前流行期:約公元前3000年大約5,000年前,一場流行病席捲了中國史前村莊。死者的屍體被塞在一所房子裡,並被燒毀。沒有特殊年齡層的人倖免,因為在房屋內發現了少年、年輕人和中年人的骨骼。
  • 澳啟動大流行病應急預案 備戰新冠爆發
    澳洲啟動應對疫情全球性大流行的緊急響應預案。(《雪梨先驅晨報》圖片)據澳洲新聞網道,新冠病毒在中國境外迅速傳播之際,澳洲政府啟動了針對全球性大流行病的應急預案。面對大流行病迫近的警告,這份名為《2019新冠病毒預案(COVID-19 plan)》的行動方案,提出了應對新冠疫情大規模爆發的應對戰略。「新冠病毒疫情爆發對澳洲構成重大威脅。」文件稱:「這可能會導致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並擾亂我們的社會和經濟。」
  • 由於全球貿易和旅行,新型流行病的再三爆發已不可避免
    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期間,科學家們拘泥於19世紀末提出的「細菌理論」,花了很長時間才意識到流感不是細菌導致的,而是一種病毒導致的,而僅僅識別出一種病原體、了解病因,仍不足以控制流行病的蔓延。全新病原體的出現可以迅速推翻既有的醫學常識,挫傷人類的盲目自信——這在20世紀一次又一次發生——而這也意味著在流行病爆發初期,缺乏有效信息和治療手段會造成巨大的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