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衛組織突發事件委員會按照《國際衛生條例》規定召開會議,對疫情現狀進行討論和評估,並於10月30日發表會議聲明稱,新冠疫情仍然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根據聲明,新冠病毒會通過國際傳播對他國構成公共衛生風險,因此需要國際社會繼續協調應對。委員會還就疫情應對提出具體建議,包括重視國際經驗分享、採用動態風險管理方法、就冷凍食品等潛在汙染源開展研究、培養病例追蹤人才隊伍、制定國家疫苗接種計劃、加強對謠言的監管等。
而就在本周,11月1日晚,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個人社交媒體上表示,已確認自己曾接觸新冠病毒感染者。譚德塞在推文中表示,目前自己身體狀況良好,並無任何新冠肺炎症狀,將進行自我隔離,遵守世衛組織規定,居家辦公。而就在兩天前,譚德塞還正常出席了世衛組織舉行的新冠肺炎疫情例行發布會。譚德塞強調,當前應對疫情至關重要的是所有人都遵守衛生指南,從而打破新冠病毒傳播鏈,遏制病毒並保障醫療系統正常運行。譚德塞表示,自己將同世衛組織其他同事繼續與合作夥伴團結一致,拯救生命並保護弱勢群體。對此,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技術主管瑪麗亞·范·科霍夫表示,世衛組織已追蹤所有感染新冠肺炎的員工及其密切接觸者,目前,世衛組織內部沒有出現聚集性疫情,將繼續進行監測。
未來全球疫情將如何發展?近期科研人員對新冠病毒又有哪些新發現?一起來關注一下。
【歐洲再次成為全球疫情震中】
在第一波疫情肆虐歐洲7個月後,第二波疫情又無情地襲擊了歐洲,衝破了在夏季有條件解封後設置的保護性屏障。在歐洲,不論是春季已經遭受重創的國家,還是幾乎毫髮無損的國家都沒能逃過第二波疫情。為什麼歐洲會再次失敗?
一、歐洲第二波疫情來勢洶洶,超出專家此前預測。在10月第3周,全球有46%的新增確診病例都集中在佔世界人口不到10%的歐洲。而在最近14天內每10萬居民中的新增確診病例數最高的15個國家中,只有阿根廷不是歐洲國家。自10月中旬以來,歐洲已經再次超過美洲,成為新增病例數最多的大洲。此輪疫情來勢洶洶,超出了許多專家之前的預計。
二、相似的疫情走勢圖證明第二波疫情已在歐洲全面暴發。加泰隆尼亞理工大學新冠研究團隊成員、生物物理學家丹尼爾·洛佩斯指出,西歐國家率先遭受第二波疫情侵襲,東歐和中歐國家隨後淪陷。但是,病例數據曲線證實,各國疫情暴發的軌跡幾乎是相同的。數據表明,歐洲國家的流行病監控系統以及發現病例和追蹤接觸者的能力,已經先後被第二波疫情打敗。
目前,歐洲各國的感染人數已經陸續超出政府的控制能力的臨界點,標誌著第二波疫情已在歐洲全面暴發。通常來說,這個臨界點取決於各國的公共衛生防控措施和流行病學監測能力。據測算,要想控制疫情,發病率必須控制在14天內每10萬居民新增確診病例100例至150例之間。超出這一水平,政府就不太可能追蹤到所有密切接觸者了。目前在歐洲,只有希臘、挪威、芬蘭和愛沙尼亞等國的發病率低於這一水平。
三、應對歐洲第二波疫情,亡羊補牢為時不晚。歐洲疾控中心新冠疫情小組負責人布魯諾·西安西奧指出,關鍵要做的有以下幾方面:首先,儘快採取有效的隔離措施,防止疫情繼續蔓延;第二,加強醫院內設施和配置,增加醫院床位,包括重症監護病床,確保患者能夠得到救治;最後,增加資金投入完善檢測和追蹤系統,並讓民眾做好長期防疫的心理準備,需要長時間堅持社交距離和戴口罩等措施。
【人類如何擺脫「大流行病時代」】
近期,政府間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科學政策平臺(IPBES)召開了一場緊急研討會。與會專家認為,世界有可能擺脫一個疾病大流行的時代,但這需要在應對和預防方法等方面進行徹底的轉變。
專家指出,新冠肺炎是自1918年大流感以來的至少第6次全球疾病大流行,儘管它起源於動物攜帶的微生物,但和所有的大流行病一樣,其出現完全是由人類活動所導致。據估計,哺乳動物和鳥類中還存在另外170萬種當前未被發現的病毒,其中多達85萬種可能具有感染人的能力。
生態健康聯盟主席彼得·達薩克指出,人類大規模的貿易、生產和消費破壞了自然,增加了野生動植物、牲畜、病原體與人之間的接觸,是疾病大流行產生的途徑之一。法國傳染病科學家謝爾格·莫蘭德表示,人類過度開發森林進行耕種導致物質滅絕,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冰川變薄釋放了潛藏的遠古病毒,人類捕食野味等陋習,都大大增加了人類感染傳染病毒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