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就在臺灣掀起熱潮的《後宮甄嬛傳》年後仍不退燒。在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裡,大陸電視劇依然佔據臺灣電視的黃金檔。正月初五情人節,臺灣一檔電視節目以《甄嬛傳》要進軍日本為話題,探討如何翻譯「臣女甄嬛參見皇上、太后,願皇上、太后萬福金安。」這可不是娛樂節目,連臺灣的日本問題專家都出面講解,日文教授林水福說自己也看過《甄嬛傳》,至於翻譯成日文,「怎麼翻譯都充滿挑戰」。
其實,對臺灣來說,甄嬛帶來的最大挑戰是,大陸電視劇氣勢如虹,臺灣媒體刊文指出:「回顧2012戲劇市場,大陸劇、韓劇搶攻市場,《步步驚心》與《後宮甄嬛傳》引領話題,偶像劇氣勢低迷,本土劇也難有突破,展望2013戲劇圈,還需要業者與當局更多培植,才能吸引觀眾回流。」
陸劇熱全島
不談甄嬛就OUT了
看甄嬛學習職場十大生存術、看甄嬛十二星座大解盤……
去年,甄嬛穿越臺灣海峽迷倒眾生,重播數次收視不減,引領時尚、飲食、化妝話題,臺灣的一線藝人小S、陶子、張菲、張小燕在主持的電視節目裡言必稱「四爺」、「四郎」、「臣賤」,「賤人就是矯情」、「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再冷,也不能用別人的血來暖自己」這樣的臺詞隨口引用,仿佛不談甄嬛就OUT了。有的電視臺還給甄嬛配了閩南話的音,聽孫儷、陳建斌一口閩南話北京的觀眾肯定受不了,可甄嬛卻藉此在臺灣南北通吃,上得臺北,下得臺南。
《甄嬛傳》在臺灣紅到什麼程度?還有一例,大陸觀眾視為串場人物的太監周寧海,都被臺灣觀眾大大討論一番,「像華妃這麼一個注重排場的人,為什麼要用一個跛腳太監?」答案千奇百怪,簡直形成了「周學」,華妃扮演者蔣欣訪臺時給出權威答案:「周寧海為救華妃而瘸,但後來這場戲沒有拍。」
為什麼看甄嬛?「太美了」,一位臺灣記者給出她的答案,「語言、服飾、道具、愛情,無一不美,特別是果郡王,是我的偶像。」一位企業中層主管說:「我是把這個劇當學問看的,其中的人情世故,處處都是學問,在現實和人性中都能找到對應。」
去年在臺灣紅翻天的不只是《甄嬛傳》,還有《步步驚心》,紅到什麼程度?當時臺視正在黃金檔播出的臺劇《女人花》,本是現代女囚的故事,結果劇情越來越《步步驚心》,女囚居然「穿越」了,手裡拿的手機從公元2012年中華電信,轉成1852年鹹豐電信,讓觀眾看傻了!
臺編劇驚嘆
下輩子也寫不出《甄嬛傳》
10年前,臺灣電視劇《流星花園》捧紅了大S、F4,也在大陸培養了一大批臺劇粉絲。真是風水輪流轉,10年後,甄嬛在臺灣聚攏起陸劇「死忠」。
大陸電視劇的好口碑絕非甄嬛一人之功。早在10年前,大陸年輕人還在「哈臺劇」的時候,記者去臺灣,沒想到最受歡迎的禮物居然是《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的光碟。臺灣朋友像發現新大陸一般的驚奇興奮:「原來大陸的電視劇這麼好看!」他們當時談起焦晃、陳道明、唐國強來,頭頭是道,儼然粉絲。
10年來,大陸拍的歷史劇在臺灣播一個紅一個,記者印象深刻的是,蔡琴有一次接受電視採訪,不知怎麼說到《大宅門》,她脫口說出:「嫁人就嫁陳寶國,太男人啦,那就是男人該有的氣概!」
一位臺灣的大學生曾向記者盛讚《漢武大帝》,他說自己是「哈日族」,從來不看大陸劇,是因為朋友天天在耳邊讚賞,才看一下,一看就欲罷不能,「那些託盤、服飾、居室,一派漢風,和課本上、展覽上馬王堆漢墓的紋飾風格一樣,原來大陸拍電視劇這麼學術,女子唇上的一點紅,如果過去我看會認為是『哈日』,看了這個劇我才知道是日本『哈漢』。」
《宰相劉羅鍋》、《大明王朝》、《大秦帝國》等都在臺灣創下重播仍有高收視率的好成績。從秦到清到民國,對臺灣觀眾來說,大陸電視劇題材廣泛,臺詞講究,視角新鮮,挖掘深刻,場面宏大,比高富帥遇到小資女更有看頭,比穿古裝說新詞更有味道。《流星花園》的編劇曾對記者驚嘆:下輩子也寫不出《甄嬛傳》。
臺灣的資深藝人李又麟曾是臺灣電視劇的熟面孔,現在經常在大陸拍戲,他對大陸電視劇的投入、創作方式和演員水平評價很高,認為在各方面都遠勝於臺灣,大陸的演員哪怕是個龍套都出身科班,有很高的專業素養,而臺灣大多是只要紅了就能演,不管演成什麼樣。拍攝現場也越來越「娛樂化」,創作環境大不如前。
本土劇現狀
臺產電視劇一路下滑
甄嬛在臺灣木秀於林,也緣於臺劇近年來質量下滑,首先是情節重複,臺灣媒體總結了臺劇的幾大劇情:跳樓、車禍、失火、選舉、發瘋、易容、失憶、身世之謎……這些情節在不同的劇裡來迴轉,《臺灣龍捲風》、《天下第一味》、《愛》、《天下父母心》全是玩身世之謎,都是天下人都知道答案,只有當事人不知道。謎底揭曉的那一刻主角先崩潰再身心大變,好人變壞人,一切顛倒接著演。
其次是粗製濫造,為了搶眼球,長篇電視劇經常臨時加入社會上的焦點新聞,比如李宗瑞迷奸案、林益世貪汙案,馬上就寫進正播出的電視劇,這些急就章硬塞進劇情,其粗糙生硬可想而知,故事不像故事,新聞不像新聞。還有的為了追求離奇不合常識與邏輯,比如《天下女人心》一劇,男主角車禍死亡,卻在火化前甦醒,觀眾瞠目,大呼「科幻劇」。還有一個情節是,男主角英雄救美,拿起大針筒抽自己的血,直接注入快要死去的女主角體內。此集一播,一位有責任感的醫生馬上站出來以正視聽:血液離開人體5分鐘就會凝結,直接注入人體會變成血塊,這樣不是救人是害人,萬勿模仿。
其實,臺灣近年來也有收視不俗的電視劇,比如《光陰的故事》、《夜市人生》等,可惜更多的電視劇故事陳舊,除了小資女就是敗犬女,不是小三就是灰姑娘,而且演員也就是那麼幾個輪流轉,觀眾自然心生厭倦。臺灣文化界早就呼籲振興臺劇,可惜效果不彰,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電視臺競爭激烈,荷包吃緊,電視劇製作費用一砍再砍。沒有錢,留不住有票房的演員,道具、服裝、場景能減就減,不可能求精求好。就算砸下大錢拍部精品,臺灣的市場太小,回本的機會不多,誰又肯冒這個風險?
藝人進島難
甄嬛闖開「深宮」大門
雖然電視臺播得如火如荼,但兩岸演藝界的交流嚴重不對等。臺灣演藝人員已在大陸呼風喚雨,而大陸演員長時間在臺灣寸步難行。僅電視劇行業,臺灣2009年下半年才開放大陸演員赴臺參演兩岸合拍劇,而且每部劇的大陸演職人員不得超過各職位總數的1/3,參演劇目的後期製作必須在臺灣完成。即使如此,此項開放也引得臺灣演藝界人士餘天、馬應龍等站出來反對,認為大陸藝人會到臺灣搶飯碗,陸劇趕走了本土劇。民進黨更是危言聳聽,稱這是開放大陸勞工的前奏,一些老百姓也搞不清楚,真認為大陸人要到臺灣搶飯碗。
事實是,雖然大陸電視劇聲譽日隆,但現在臺灣播出的韓劇、日劇仍佔70%,大陸劇和港劇佔20%,臺劇佔10%。而且大陸劇物美價廉,韓劇賣給臺灣一集2.5萬美元,大陸劇一集平均3000美元,就算搶了本土劇的飯碗,帳也要先算到日、韓頭上吧?
一位腳跨兩岸的臺灣演員曾經感慨,過去合拍劇,是大陸的本子和演員,臺灣的資金和製作團隊,現在合拍,是大陸的資金和製作團隊。可惜不少臺灣人還有「夜郎」的心態,認為大陸仍在「淪陷」,只要開放就是讓大陸人來搶飯吃,最好還是宮門緊閉。此次甄嬛闖進宮門,四座驚豔,有益匡正過時扭曲心態。這位小女子能否繼續發力,拓展兩岸演藝界的合作天地,且待觀察! 本報特約記者小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