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梅隆把《銃夢》編成少女成長史,而原著裡卻充滿禪機

2021-02-06 澎湃有戲

撰文:張彰

看了一下各平臺的評分,《銃夢》漫畫的評分都要高於電影和動畫。在MyAnimeList上,漫畫的評分是8.49,1993年的OVA動畫評分只有7.2,在goodreads上漫畫的評分是4.19(五分滿分)。在豆瓣上,漫畫的評分是9.2,神作,動畫7.8,最新上映的《阿麗塔:戰鬥天使》7.6。IMDb上動畫和電影也都沒有破8,電影在爛番茄上的新鮮度只有60%。


基於此,或許可以說電影版對漫畫的改變最多只能算勉強及格。這一點也不意外,這種局面在吉爾莫·德爾·託羅把漫畫推薦給卡梅隆時就已經註定了,因為原著「太浩繁」,也「太細膩」,「太未來」,也「太當下」了。

漫畫《銃夢》原作者木城雪戶為電影《阿麗塔:戰鬥天使》親自繪製的海報


到天上去


電影中阿麗塔始終有一個上天去看看的夢想,很多觀眾不能理解她的執念。在漫畫中這一點有很好的設定和劇情鋪陳。《銃夢》原作的時間設定在26世紀的後啟示錄時代,地球文明已經毀滅過一次,甚至最早的一批火星殖民者都已經消失了,地球表面只剩下廢墟和未解之謎。


加裡是在地表人類定居點——廢鐵鎮的垃圾場被找到的,肢體殘破但大腦接近完好,醫生依德救了她。加裡失憶了,既往的人生一片空白,她只有前路、沒有歸途。對她來說,與這世界最初的聯繫,就是對救命恩人依德的愛,和已經化為肌肉記憶的火星古武術——機甲術。

日版漫畫《銃夢》的女主角本來叫加裡(ガリィ);當年漫畫在海外發行時,英文版的官方翻譯為了讓女主的名字叫起來更「有力」,所以把她的名字改成了阿麗塔(Alita)


所以她選擇了依德從事的職業,成為一名賞金獵人,而她面對的第一個強大的對手——馬卡克,就讓她充分見識到了人類的陰暗面。馬卡克一出生就被衝進馬桶,在廢鐵鎮的地下水道中生活,靠吃人類廢棄物和老鼠成長,被燙傷直到潰爛,最終被改造成了一隻蟲子。


馬卡克就像是地表人類處境的隱喻。他生活在廢鐵鎮的地下水道裡,而廢鐵鎮相對於天空之城——撒冷的理想國度來說,也不過是下水道而已。這裡沒有正義,也沒有自由,有的只是無休止的娛樂、種類繁多的犯罪、欲望的即時滿足和成為改造人要背負終身的債務。

漫畫《銃夢》片段


在一片汙濁中,加裡吸引到一點微光,藉由它,攪動了命運的漩渦。她知道了依德是被放逐的撒冷人,理解他生而為人希望保留血肉之軀的執念,她談了戀愛,又看著戀人去撒冷的夢想破滅,她參加了最殘酷的比賽,看著賽場上的強者黯然死去,她還見證了地表最強領袖——電和他為了反抗秩序而付出的倔強努力。她還和一個撒冷女孩交上了朋友。


加裡想要去天上看一看,並非是為了什麼莫名其妙的理由,也絕非突發奇想。她是為了尋找自己身世的答案,也是為了周圍那些可憐而溫暖的靈魂的羈絆。


但天上並沒有答案。依德生而為人的驕傲是荒誕的,因為撒冷人的身體雖然完整,但卻沒有大腦,只有裝有剎車裝置的晶片,在他們有任何危險念頭時踩下剎車,他們只有規範市民這一條人生道路。少數「剎車失靈」的殘次品被驅逐出境,也避免了這種被徹底操控的命運。更諷刺的是,這些撒冷人不過是超級智能在基因風琴上彈奏出,又在流水線上製成的工業品罷了。


地表人類嚮往、鄙視、反抗的理想之城撒冷裡,充斥的只是一些類人的怪物。撒冷的這些自詡高尚的製成品,和生活在下水道中的地表人類相比,究竟誰更像人?


何以為人?


廢鐵鎮和撒冷是人類的兩個面相。在廢鐵鎮,除了欲望和互害,其他的一切似乎都毫無意義,在這裡,有人夜晚出門散步就被做成了工藝品,有人只是給機械身體添加機油,就被抽走了脊柱,有人剛打贏了一場格鬥比賽,就被奪走了身體。但廢鐵鎮的人們還保留有自己的腦,他們可以想像、憧憬、感知、愛。


而在撒冷,表面的一切都很美好,秩序井然,人人良善,供給充足,毫無壓力,人人都保留著完美的人類外形和基因,但他們都不知道自己的大腦在成人禮的那天就被徹底摘除了。他們成年後的所思所想,他們的全部回憶,不過都是晶片中的數據。

漫畫《銃夢》片段

而兩者的共同點,就是他們都只能在技術、資本、權力的夾縫中騰挪出自己的自由,從廢鐵鎮的黑市商人,到僱傭軍團的領導者,再到撒冷的超級智能,他們早就寫好了個人的命運之書的絕大部分,這幾乎意味著他們只有在為惡和殺死自己的時候是自由的,他們只有製造混亂時才像是活著。


另一個撒冷的叛逃者,早早就明白了真相的技術狂人鐵士代諾對此是這麼總結的:「在人世中,相對存在著兩種人,那就是實驗動物,與有權力解剖他們肚子的實驗者。」他的這一理論來源於他早早地看破了謊言。原作者木城雪戶(木城ゆきと,港臺書商將這個名字譯作「木城幸人」)在設定中埋入了精神分析理論,廢鐵鎮象徵了人類的本我,本我裡充滿了未完成的願望、原始暴力衝動、愛欲和死欲,所以地面上的世界也是一樣的混亂,處處是掙扎和絕望。撒冷象徵了自我對本我的約束和人類面向社會的那一面,而如何通往超我這一理想呢?木城雪戶給出了一種答案——靠晶片。這是赤裸裸的嘲諷,它仿佛在說人類根本不配有超我。

在知道了撒冷的真相後,鐵士代諾走向了另外一條路,他要成為實驗者,在無所不用其極地對權力意志的滿足中,在從有限向無限進發的同時,找尋通往真正的生命自由的突破口,去探索何以為人這一問題的終極答案。但木城雪戶沒有放過他。在正傳第一部的結尾,鐵士代諾掌握了所謂業力學,可以用空氣中的電子運動來傳遞信息,所以只要他死亡,實驗室就會自動啟動復活程序,並上傳備份好的記憶。


他並沒有實現自己的願望,不過是成了命運永久的玩具罷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實驗品。在正傳第一部的末尾,他的主腦晶片發狂了,命運嘲諷了他的全部努力。

漫畫《銃夢》片段


殺戮·天使


卡梅隆自述喜歡《銃夢》的原因,是因為他的女兒,所以他格外欣賞「一位堅強的女性主角,在一次次的冒險中尋找自我,改變他人的生活,改變周遭世界」的題材。這或許只是《銃夢》的其中一條線索,它的主題是全然東方式的禪。


木城雪戶說:「《銃夢》有著兩個截然不同的主題,黑暗模式涉及人生的陰暗面,而光明模式則包涵了人性的善良,在這個鮮明對比下,我又創作了在陰暗世界裡,為生存奮鬥的人類。」但如前所述,這樣的奮鬥更像是輪迴之網上個體的小小掙扎。


哲學家康德提出了二律背反,在《純粹理性批判》中,他指出了關於自由意志的一組二律背反:「宇宙的各種現象,不只是由遵照自然法則運作的因果律主導的,還受到自由意志的因果律影響。」「沒有自由意志這種東西,在宇宙中任何東西純粹遵照自然法則運作。」


不論是加裡還是鐵士代諾,從光明和黑暗兩面出發,最終都似乎印證了人類理性認識的辯證性的局限。這種適得其反的無力感,這種無所不在輪迴之中的宿命感,構成了《銃夢》的底色。如果說第一部結尾的機械蓮花不過是象徵符號,正傳第二部《最後的秩序》就滿滿都是禪味了,處處是公案和機鋒。

漫畫《銃夢》片段


木城雪戶用這種方式,將自己對人類意識的探索從哲學和科學轉向了宗教。他在文本中埋入了很多宗教梗,比如天空之城撒冷和宇宙都市耶路,來自《約翰啟示錄》中從天而降的新耶路撒冷,以及名為「雅各的天梯」的軌道升降梯。但他的終極關懷指向了佛教。


關於何以為人,他和士郎正宗給出了類似的答案,那就是去行動吧,去創造吧,用盡一切力氣去探索邊界,在和世界的碰撞中看清自己。需知,當一個人默默接受了生活的安排而不作任何反抗,他就離非人不太遠了。這是人文的本意,也是在虛無的時代中免於精神危機的自救方案。但另一面,他給出了另一個答案,不如順其自然,去領悟「空」吧。看,二律背反。

邂逅「愛情」的機械少女


電影即便有近年來最精彩的動作戲,但少女成長史、一人之力反抗天空霸權的故事內核和原著相去甚遠,和原著的評分差距也在情理之中。有趣的是,日本最早的賽博朋克創作開始於1982年的地下實驗電影,因為根本沒有主流支持和幹預,所以從《爆裂都市》開始,日本的創作者們就毫無顧忌。而如今,這些帶有實驗性質的「非主流」作品一一被資本和技術收編入主流。這本身不就很「賽博朋克」嗎。不可說,不可說。

聲明:我們是澎湃新聞文化娛樂部的微信公眾號,欄目官方微博為「澎湃有戲」,唯一的APP叫「澎湃新聞」。本文來自澎湃新聞「異次元」欄目,未經授權,謝絕轉載。轉發朋友圈請隨意。

相關焦點

  • 卡梅隆把《銃夢》編成少女成長史,而原著裡卻是另外一種意味?
    這一點也不意外,這種局面在吉爾莫·德爾·託羅把漫畫推薦給卡梅隆時就已經註定了,因為原著「太浩繁」,也「太細膩」,「太未來」,也「太當下」了。原作者木城雪戶(木城ゆきと,港臺書商將這個名字譯作「木城幸人」)在設定中埋入了精神分析理論,廢鐵鎮象徵了人類的本我,本我裡充滿了未完成的願望、原始暴力衝動、愛欲和死欲,所以地面上的世界也是一樣的混亂,處處是掙扎和絕望。撒冷象徵了自我對本我的約束和人類面向社會的那一面,而如何通往超我這一理想呢?木城雪戶給出了一種答案——靠晶片。
  • 【科幻】垃圾堆裡撿到的機械少女,讓卡梅隆著迷了十八年
    不過說《阿麗塔:戰鬥天使》是卡梅隆作品,也沒錯,這個電影項目,基本就是卡梅隆一手運作起來的。 最開始,是卡梅隆的好友吉爾莫·德爾·託羅,向他推薦了日漫《銃夢》(美版的翻譯是《戰鬥天使阿麗塔》,電影的命名也是按照美版來了),卡梅隆立即就被這個故事迷住了。
  • 卡梅隆放棄《銃夢》 《罪惡之城》導演有望接手
    卡梅隆放棄《銃夢》 《罪惡之城》導演有望接手 時間:2015.10.15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雲貓貓 分享到:
  • 銃夢,凡人的覺醒
    當初福斯給了卡梅隆最大的權力是無限期延期,也就是卡梅隆想什麼時候拍就可以什麼時候拍。如今福斯都被迪士尼收購了。卡梅隆的《阿凡達》還是沒什麼動靜。就在大家覺得卡梅隆又要鴿大家一年的時候重磅消息《銃夢》 誕生了
  • 後啟示錄、烏託邦與宗教隱喻——《阿麗塔》與它背後的《銃夢》
    本片的導演是羅伯特羅德裡格茲,卡梅隆是監製與編劇——但這依然是一部很卡梅隆的666661電影。2. 本片的原著是木城雪戶於1991年的經典漫畫《銃夢》,第一卷刊行與1991年,至今仍在連載中。3. 而《銃夢》最偉大的地方在於,它將這二者有機結合在了一起,並且(在世界觀上)和諧地構成了一個反烏託邦式的二元對立世界。在這樣一個世界裡,失去記憶的強大少女加裡(即影片中的阿麗塔),帶著數百年前的神秘遺產,踏上了找尋自我的道路——只是描述出來,就能感受到背後的濃鬱的浪漫的戲劇味道。木城雪戶的原著中,撒冷與廢鐵鎮的概念圖但木城雪戶在《銃夢》裡做的不僅如此。
  • 【友好錢塘江店】103電影公園 | 卡梅隆真人銃夢《阿麗塔:戰鬥天使》終極預告,燃燃燃燃爆!
    影片根據日本漫畫家木城雪戶的漫畫《銃夢》改編。未來的26世紀,一個半機械少女殘軀被醫生依德撿回後重獲新生,依德為她取名為阿麗塔。失去記憶的阿麗塔偶然間發現自己擁有超強的戰鬥能力,之後在接連不斷的戰鬥中迅速成長,並開啟探尋身世之謎的史詩級冒險。
  • 專訪卡梅隆:阿麗塔比《阿凡達》裡的納美人更生動
    《阿麗塔:戰鬥天使》海報從1998年吉爾莫·德爾·託羅把漫畫原著《銃夢》推薦給卡梅隆,到他被誤會抄襲而向原著作者木城雪戶解釋,再到拿了版權,幾次籌備,卻最終把導演椅交給另一位熱愛漫畫的導演羅伯特·羅德裡格茲,《阿麗塔》等待了21年。
  • 銃夢 | 每個女生心中都有個Alita
    有不少人把這漫畫叫成「桶夢」,其實《銃夢》的銃讀音是chòng。舊時小型火器叫銃,大型火器叫炮。手銃,火銃,鳥銃說的都是槍。銃夢裡的銃指的就是槍,所以英文名叫GUNNM。卡梅隆的電影版把銃夢改名叫Alita: Battle Angel《阿麗塔:戰鬥天使》,好記好認,更容易理解,大家也不用害怕讀錯了。
  • 阿麗塔:進擊的《銃夢》
    但此前,是導演吉爾莫·德爾·託羅的推薦,使得《銃夢》成為卡梅隆心裡念念不忘的項目。只是,直到電影上映,前後也用了近20年。這期間,王家衛的《一代宗師》都上映了。 卡梅隆為《銃夢》做的準備工作,依然是龐大的工程:光是劇本就寫了超過180頁,留下的札記共計一千多頁。
  • 《銃夢》|一部不得不看的高度還原動漫片
    演員的挑選,動作的捕捉特效細節、服裝等等這些也是為了高度還原《銃夢》阿麗塔的雙手每個手指頭和手臂都完美接近於原著越了解這部影片的背後越讓我覺得那些對這部影片有著無好感評價的人感到難理解原著是90年代的漫畫改變成電影劇情難免會讓你有所失望而卡梅隆作為資深銃夢粉
  • 宇宙英雄史詩 |《銃夢》到《阿麗塔:戰鬥天使》
    漫畫中加裡像給被廢棄的洋娃娃一般,在夕陽之下待人發現,這是一個充滿誕生儀式感的場景,阿麗塔殘缺的身體失去了記憶,身份充滿謎團。「我不是依德的洋娃娃。」動畫臺詞與電影是相似的,主人公從誕生就帶著身份焦慮。
  • 《銃夢》真人電影 《艾莉塔:戰鬥天使》
    漫改電影在最近幾年逐漸走入了人們的視線,尤其是伴隨著動畫成長的90後一代,不論是真人版還是動畫電影版,想要把漫畫電影化並且獲得成功,原作累積的人氣必不可少
  • 詳解日式賽朋神作《銃夢》,否則你不懂《阿麗塔》好在哪兒 | 泥虹映畫
    事實上,即便是在卡梅隆辭任導演之後,他欽定的羅德裡格斯也在《罪惡之城》等作品中積累了足夠的「漫改」經驗與cult趣味,而且特效團隊強大的影響也體現了卡梅隆的風格,說它是卡氏的心血之作仍不為過。從天空之城扎勒姆與格鬥「機甲術」,到兵器大馬士革刀與死亡球的賽道,《戰鬥天使阿麗塔》在視覺上對原著達到了超高的還原程度,甚至許多構圖與分鏡簡直可以一一對應。
  • 《阿麗塔:戰鬥天使》改編自日本漫畫家菅義偉的小說《銃夢》
    《阿麗塔:戰鬥天使》改編自日本漫畫家菅義偉的小說《銃夢》,原著漫畫《銃夢》是一部以26世紀為背景的熱血電影。講述了一個機械女孩在世界最後的日子裡幸運重生,勇敢地為改變世界而奮鬥,踏上發現真理之旅的故事。作為一部充滿變化的電影,《麗塔:戰鬥天使》耗資2億美元,可謂是分秒必爭。
  • 《阿麗塔》為什麼不那麼「卡梅隆」
    畢竟十年前《阿凡達》對感官極限的挑戰,在大多數觀眾的記憶裡仍然鮮活。  更何況原著《銃夢》粉絲眾多,其中恢弘的未來世界架構和對人性的深度探討也讓《阿麗塔》的期待值飆升。 如今面紗揭開,《阿麗塔》豆瓣評分7.5,貓眼和淘票票則分別有9.0分和8.8分。
  • 【即將上映】卡梅隆20年的「夢中女神」《阿麗塔:戰鬥天使》全解析
    「極客」之間果然心靈相通,卡梅隆不僅一口氣把漫畫看完,而且因為實在太喜歡,索性自己動筆開始改編電影劇本,想把這個故事搬上大銀幕。後來因為《阿凡達》太成功,拍攝日程排不開,所以卡梅隆把他心愛的故事「託付」給另一個自己信賴的導演——羅伯特·羅德裡格茲。
  • 三萬臺電腦,4.32億小時,卡梅隆復活《阿麗塔》!
    作為一個資深科幻迷,卡梅隆深深為《銃夢》著迷,立刻萌生了將其拍成電影的想法。在買下版權之前,卡梅隆更是親自前往東京見原作者木城雪戶,並向原作者多次闡述自己的創作理念及早前作品。因為《阿凡達》的爆紅,續集《阿凡達2》的執導日程安排緊張,讓卡梅隆不得不忍痛割愛。這麼多年以來,卡梅隆一直在為《銃夢》尋找更加合適的指導者,直到羅伯特·羅德裡格茲出現。
  • 卡梅隆生日!在坐等《阿凡達2》的日子裡
    據卡梅隆在《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中講述,影片的靈感來自於他的一個夢境——一具鉻合金骨架從火裡走出來。該片由日本漫畫家木城雪戶的漫畫《銃夢》改編,講述男主人公某天在垃圾堆找到一個少女的機械殘軀,把她救活之後發生的故事。影片從2009年就開始籌備,至今經歷了不少波瀾,比如技術條件跟不上、卡梅隆因專注於電影《阿凡達2》而無法執導此片等問題。所幸卡梅隆找到了好友羅伯特·羅德裡格茲來執導此影片,而自己則擔任製片人的角色。
  • 特效時間4.32億小時,維塔工作室如何打造卡梅隆的「夢中女神」阿麗塔 | 專訪
    20年前,當宅男吉爾莫·德爾·託羅把一部叫作《銃夢》的日本漫畫書偷偷塞到詹姆斯·卡梅隆手上時,卡梅隆立刻就明白了對方的意思。一直以來,眼前的這位小摯友與自己有著一致的審美愛好和創作理想,在誰更「怪咖」這件事上,兩人不分伯仲。作為一個資深科幻迷,卡梅隆深深為《銃夢》著迷,立刻萌生了將其拍成電影的想法。
  • 看完《阿麗塔:戰鬥天使》,你還該了解一下《銃夢》
    相信很多年輕影迷都對《銃夢》這個名字陌生,而這個名字卻讓詹姆斯·卡梅隆魂牽夢繞十五載。早在2004年左右,詹姆斯·卡梅隆就已經購買了《銃夢》的版權。但是在選擇拍攝《阿凡達》還是《銃夢》時,卡梅隆認為當時技術未能達到他的要求,並且需要更多的時間去完善劇本,便將經歷投入了《阿凡達》的製作,《銃夢》的項目也在緩慢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