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歪歪
來源|簡單心理
ID|janelee1231
可能是因為身邊有朋友已經有寶寶了,我最近也開始思考「生孩子」這個未來很可能要面對的課題。
但我發現,我對這件事的認知幾乎接近於零。生孩子要提前多久做準備?做什麼準備?生一次孩子要多久,生完孩子我又會面對什麼?
生孩子這個話題似乎太「平常」了,平常到我長這麼大,身邊沒有人覺得我們有必要深入細緻地聊聊它。
我小時候問我媽:生孩子疼嗎?
我媽說:當然疼了。
我問:有多疼?
她說:以後你當媽就知道了。
我今年26歲,也算「到時候」了,但對生孩子的認知依然沒有豐富多少。生育跟性教育一樣,是成長中的知識盲區。
看了最近剛出的一個韓劇《產後調理院》,我一直以來的困惑和疑問總算得到了一些解答。
關於「生孩子需要經歷些什麼」,以及「生育對你意味著什麼」,也許你也想要一起看看。
「我變得亂七八糟,
可周圍人都在恭喜我」
女主吳賢真這樣訴說自己從寫字樓趕到產房後的生產過程:
她看書上把分娩分成4個階段:孩子準備出生的第一產程,孩子出生的第二產程,胎盤脫落的第三產程,媽媽恢復的第四產程。
但光是在「第一產程」,她就經歷了幾個階段:屈辱期,禽獸期,無痛期和瘋狂期。
屈辱期,前幾個小時還在職場叱詫風雲的她,忽然尊嚴全無。護士醫生給她灌腸、剃毛、摸隱私部位,完全不會徵求她的同意。
禽獸期,極端的、無法忍受的疼痛。在她大嚷著要打無痛針的時候,醫生帶來幾個實習醫生來觀摩學習。
無痛期,短暫的麻木。
瘋狂期,不再能使上勁,又疼又累,暈了過去。
等好不容易生完了,痛苦才剛剛開始:
下體的極度不適,漏尿,餵奶痛。
產後貧血,乳腺炎,會陰撕裂,下體麻痺。
同時精神極度緊繃:
孩子哭,不吃奶,奶水不足,每一件「小事」都能讓她手足無措,產生虧欠孩子的負罪感。
注意力無法集中,簡單的一個工作電話也會出錯。
脾氣敏感易怒,一邊自責,一邊無法控制地跟老公發脾氣。
更難過的是,經歷了這麼多,好像沒有一個人能真正理解她的感受。同事來探望她,她卻當眾漏尿,同事們假裝看不到,對她說著恭喜和祝賀的詞句。
「我變得一塌糊塗,可周圍的人都在恭喜我。」
這開始讓她陷入自我懷疑:是不是我的問題?
但吳賢真並不是個例。生產對媽媽來說,就是這樣一個殘酷的過程。一位女權主義者舒拉米斯·費爾斯通(Shulamith Firestone)在著作《性的辯證法》中將分娩的過程描述為「野蠻」、類似於「拉出一個南瓜」。
衛計委公布的官方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高危產婦比重整體呈上升趨勢,從1996年的7.3%到2016年的24.7%,20年間增長到原先的3倍多。
雖然孕產婦死亡率在不斷下降,但產科出血、妊娠期高血壓、心臟病、羊水栓塞、產褥感染這些症狀,還在威脅著產婦的生命。
以羊水栓塞這種產科獨有併發症為例,一旦遇到,死亡率高達90%。而且在發生之前無法預知,是婦產科醫生眼裡的「魔鬼」。
除了生理上的疼痛,產婦的心理問題也很普遍。
英國對於9000名產婦的研究表明,她們在懷孕期的抑鬱程度會顯著升高,在孕期第32周左右,抑鬱分數達到頂峰。有近五分之一的孕婦曾受到抑鬱情緒困擾,焦慮症狀則更甚。
前兩年一份Meta分析研究結果表明:新媽媽中19.2%會體驗到較輕的產後抑鬱,而7.1%會體驗到嚴重的產後抑鬱。
這些事實和情緒,被隱藏在對母愛的歌頌和生產後的喜悅中,大家都對這些過程輕描淡寫,沒人真正了解一個母親到底經歷了什麼。
在生產過程中,本該作為主角的媽媽們集體失語。
「給孩子餵奶是多麼幸福的事情啊「
「對我來說是不幸」
生產完的吳賢真來到「產後調理院」,第一次跟其他寶媽見面,被問:叫什麼名字?
她很自然地準備回答自己的公司、職務、名字。但話還沒說完,就被對方錯愕的眼神打斷:「我是問你孩子的胎名。」
她才意識到,在這裡,她的身份只有一個:固體膠的媽媽。她叫什麼,多大了,做什麼,不再重要了。
後來,在這個環境裡,吳賢真崩潰了——因為沒餵好奶。
這裡的媽媽之間有一條默認的鄙視鏈,標準就是奶水的多少。
在餵奶室看到其他媽媽露出的乳房,她很尷尬,也不能像別人一樣自然。再加上自己是扁平乳頭和緻密乳房,不利於哺乳,又感到更加沮喪。
第一次餵奶,跟想像中「聞著孩子的香氣,用母親才能給予的愛,跟孩子交流」的場景不同,她痛得捂起自己的乳房,沒吃到奶的孩子在一邊哇哇大哭。
她覺得自己很差勁。
但餵奶真那麼輕鬆嗎?
看媽媽們的彈幕和留言怎麼說:
"說實話,我覺得餵奶比生孩子還痛苦。"
"真是太疼了……"
"為了餵奶,一晚上起來七八次,現在要靠藥物入眠。"
有意思的是,你會發現賢真的老公在外面學習了很多關於哺乳的知識:比如按摩乳房,還得到了老師的表揚。
但在這個問題上,他一直都沒有插上手,是靠吳賢真放低姿態跟其他媽媽請教,解決的。
因為大家都認為這是只屬於媽媽的課題。
堵奶漲奶都很疼,大家都呼籲母乳餵養,但漏奶好像又是世界上最尷尬的事,要極力遮掩。
這些痛苦很少被表達,因為大家覺得「當媽媽不都是這樣嗎?」
女性作為人的個體性、生理和心理上的差異全部被忽略,統統都要服從於「母親的天職」。
「產後護理院」,是一個隱喻。把社會對「媽媽」這個身份的隱形綁架變得顯性:必須幸福,必須快樂,必須愛孩子,必須要有犧牲的姿態,哪怕是沒必要的犧牲。
不然,就不合格。
「謝謝大家說出來」
再來看看這一位「最優秀」的媽媽:小愛媽媽。
站在育兒鄙視鏈頂端:雙胞胎,自然分娩,母乳餵養,本人妝容一絲不苟、溫柔從容,好像從來不知疲倦。是所有媽媽模仿和羨慕的對象。
事實上,小愛媽媽比其他媽媽都更辛苦,不僅需要承擔養育孩子本身的勞累,還要努力不讓這一地雞毛讓別人看到,維持「完美媽媽」的形象。
新聞發布會上漏奶了,又沒有辦法告訴丈夫,只能假裝打翻手裡的紅酒杯,讓酒灑在身上來掩蓋奶水。
孩子在家太鬧,阿姨打電話要辭職,她慌了,又不知道怎麼求助,找婆婆幫忙照看幾天都會覺得不好意思。
「小愛媽媽」似乎代表著社會對母親的另一層綁架:優秀的媽媽,不能有太多的「媽味」。
你要解決育兒過程中的問題,要妝容得體、身材勻稱,要強大自主,要輕鬆解決孩子的問題,並且不要抱怨。
媽媽們看著小愛媽媽,也開始「內卷」,給自己施加壓力:她都能做到,我為什麼不能?
於是這些物理學家、旅行家、明星、東方神起粉絲會會長,變成了產後身材走形,抑鬱到不敢出門的媽媽;
因為孩子生病放棄一切的媽媽;
為了孩子,把所有興趣都放棄掉的媽媽;
以及抱著孩子,還沒想明白生下她是不是正確決定的單身母親。
大家內心其實都是痛苦的。只是面對這種說不出來的痛苦,沒人知道怎麼辦。
而這部劇的結尾,也給了大家一個方法和答案——
讓媽媽們真正坦誠的,互相講出自己的痛苦。
劇中最後,當她們終於開始互相訴說自己的痛苦時,每個人都無比輕鬆。她們說,
我們承認不幸的一瞬間,因為不幸變得幸福起來。
讓媽媽們的痛苦被看到、被理解、被「允許」表達,便足以很大程度上安撫她們的痛苦。
表達出來,痛苦就可能有被解決的希望。哪怕放大這些痛苦和混亂會讓人覺得「誇張」,也好過「一切都沒問題」的粉飾太平。
我們更希望,媽媽們有一天可以不再苦笑著,去描述自己的幸福。
-END-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簡單心理」(ID:janelee1231),一個有溫度,有態度,守倫理的專業心理公眾號。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Anderson,G.,&Maes,M.(2013).Postpartumdepression: psychoneuroimmunological underpinnings and treatment.Neuropsychiatr Dis Treat,9, 277-287. doi: 10.2147/NDT.S25320.
AssociationPsychiatry Association.(2013). Diagnostic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 edition: American PsychiatricPublishing.
Birkeland,R., Thompson, J. K., & Phares, V. (2005). Adolescent Motherhood andPostpartum Depression. Journal ofClinical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logy, 25, 292–300.
Blum,L. D. (2007). Psychodynamics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Psychoanalytic Psychology, 24(1), 45-62. doi:10.1037/0736-9735.24.1.45.
Biaggi, A., Conroy, S., Pawlby, S., & Pariante, C. M. (2016). Identifying the women at risk of antena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191, 62-77.
Lee, A. M., Lam, S. K., Lau, S. M. S. M., Chong, C. S. Y., Chui, H. W., & Fong, D. Y. T. (2007). Prevalence, course, and risk factors for antena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Obstetrics & Gynecology, 110(5), 1102-1112.
生命的根本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