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自三皇五帝以來,我國歷史文化長達數千年之久,其中出現過數百位皇帝,有靠自己一點點打拼出來,也有出生在帝王家從數十個皇子中殺出來的,但能稱得上「千古一帝」的少之又少,今天就來探討一位在七國爭雄的年代,一鼓作氣掃滅六國,也是我國第一位皇帝,秦始皇!
從秦始皇到現在的兩千多年來,關於秦始皇的說法各不相同,有人覺得他是千年不遇的帝王,也有人覺得他殘暴不仁,是一名昏君!那麼我們就簡單的列舉一下他一生的功過是非,看看他的成就與過錯,在諸位的心中算不算千古一帝!
首先說一下秦始皇的成就以及對後世的影響力
併吞六國,統一華夏民族
秦始皇嬴政繼承王位後,勵精圖治,耗費了十年時間掃滅了六國,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一統,結束了戰國時期戰亂所帶來的災難!為民族的長期發展和穩固帶來了關鍵性的作用,同時可以齊心協力地對付外來勢力,防止匈奴趁亂之時進軍中原!
若是沒有及時的統一,長期的分裂戰亂,則會很有可能引來外部勢力的窺測,一旦讓外族人民趁虛而入,便沒有今天的雄雞版圖了,由此可見,秦始皇統一帶來的影響力著實深遠!
開創帝制,廢除分封制,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
秦始皇掃滅六國後,覺得王這個稱號不足以彰顯自己的功德,認為自己的殊勳大過三皇五帝,便取三皇五帝中的皇帝,自稱始皇帝!
並且廢除分封制,開創中央集權,使得我國不再被諸侯割據,有利於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會生產的發展,推動歷史發展,反抗外來侵略,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
為了加強統一,秦始皇完成了文化和交通、經濟、社會的統一。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
尤其是書同文,中國面積巨大,人口眾多,如果各個地區都用不同的字體,便實現不了文化的統一,有可能比歐洲還要分裂,就沒有統一的向心力,正是因為統一了文字,全國人民都用統一的漢字,不管你是來自大西北還是東南沿海雖然語言不通,但是文字統一所以不存在交流的障礙,而且也是中國二千多年始終保持傳統的根本原因。統一的漢字就是中華凝聚力的核心。
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鹹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其議帝號。」丞相綰、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裡,其外侯服夷服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王曰:「去『泰』,著『皇』,採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他如議。」制曰:「可。」追尊莊襄王為太上皇。制曰:「朕聞太古有號毋諡,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為諡。如此,則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朕弗取焉。自今已來,除諡法。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南平北越,北擊匈奴
所謂百越,其實是指分布在華東、華南地區的揚越、甌越、閩越、南越、雒越(西甌)等越人部落。秦攻匈奴之戰又稱北擊匈奴,是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將軍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蒙恬的大軍攻佔了河南地(今內蒙古境內位於黃河幹流以南的河套地區)、佔據陽山(內蒙古烏加河以北),設九原郡(今內蒙古包頭九原區麻池古城)!
北擊匈奴、南平百越之後,秦始皇才算是真正的完成了全國的統一。
秦築長城比鐵牢,蕃戎不敢過臨洮。
公元前215年,秦朝的大將蒙恬率領30萬大軍北擊匈奴,取河南地,其後築起「西起臨洮(今甘肅山尼縣),東止遼東(今遼寧省),蜿蜒一萬餘裡」的長城。自秦始皇築長城之後,便有萬裡長城之稱!
秦始皇修建萬裡長城,成功地抵禦外族的侵略。當時軍隊的機動能力較差,又一個可以固守的屏障,可以有效抵禦匈奴等族的騷擾,保護邊境百姓生命財產安全,有利於創造經濟、文化穩定發展的環境!
更是影響到了現代以及未來,成為了世界性的建築之一,也是當今中國的文化遺產!
《過秦論》:「卻匈奴七百餘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
再來看一下秦始皇的暴行
1.焚書坑儒:
《史記---秦始皇本紀》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並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並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私學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制曰:「可。」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採納李斯的建議,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對不屬於博士館的私藏《詩》、《書》等也限期交出燒毀;有敢談論《詩》、《書》的處死,以古非今的滅族;禁止私學,想學法令的人要以官吏為師。此即為「焚書」。
《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聞(侯生、盧生)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今聞韓眾去不報,徐巿等費以巨萬計,終不得藥,徒奸利相告日聞。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諸生在鹹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訞言以亂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阬之鹹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益發謫徙邊。始皇長子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
公元前212年,方士盧生、侯生等替秦始皇求仙失敗後,私下談論秦始皇的為人、執政以及求仙等各個方面,之後攜帶求仙用的巨資出逃。秦始皇知道後大怒,故而遷怒於方士,下令在京城搜查審訊,抓獲460人並全部活埋。
2.秦始皇的四大工程
首先,就修築長城一事來說,可以稱得上「功在千秋,過在當下」。在秦朝剛剛結束戰國的分裂局面後,休養生息無疑是體恤老百姓的舉措。以秦朝當時的生產力,修築長城對於百姓徭役的負擔,是非常沉重的。當然,長城在防禦匈奴等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上,一直到明朝都發揮著重要作用。由此,修築長城顯然不是因為秦始皇的個人喜好,而是為了整個國家的安穩。也即,修築長城儘管負擔沉重,但因為不是為了皇帝的私利,所以不能稱之為暴行。
其次,就天下第一宮——阿房宮來說,作為大秦帝國修建的新朝宮,與萬裡長城、秦始皇陵、秦直道並稱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它們是中國首次統一的標誌性建築,也是華夏民族開始形成的實物標識。由此,對於阿房宮的修建,顯然是為了滿足秦始皇的個人需求,或是虛榮,或是要彰顯自己始皇帝的崇高地位。儘管後世皇帝經常大興土木,修建宮殿。但是,秦朝同時進行長城、秦始皇陵、秦直道等大型工程的基礎上,阿房宮的修建無疑加劇了百姓的負擔,可以稱得上秦始皇的「暴行」。
是非功過誰來定,成就遠遠大於過
結合上面所述,秦始皇滅六國,南徵北越,北擊匈奴,實現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一統,繼而實行中央集團,廢除分封制,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為我國的統一不再分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修建萬裡長城雖然在當時來看是勞民傷財,徵用大量的農夫,孟姜女哭長城便代表著普通階級農民的痛苦,可萬裡長城直到現代都有著很深厚的影響力,可謂是:功在千秋,過在當下!
焚書也是有好處的,比如統一人們的思想,有利於國家(中央集權制)的建設發展!
但弊端就是:文化的損失。不利於文化的多元化發展!
坑儒在前文中提到過,據史記記載,只是秦始皇惱怒江湖術士,才坑殺了四百多名的方士!
阿房宮經考古發掘,沒有建成,只有一個地基。但是為了修建規模龐大的阿房宮要備工備料,同樣耗費巨大,後人有」阿房出,蜀山禿「之語,更不用說秦始皇在鹹陽周圍複製六國宮殿二百七十餘座,還以甬道相連,耗費的民力就無法計算了。秦始皇背離了秦國崇尚節儉的傳統,這是他的一大失誤。
秦始皇的過錯雖然甚大,也只是為秦朝快速被滅埋下火種!功勳卻能遠遠的影響至今,可謂是成就遠大於過錯!
結語
歷史是由人書寫的,其中夾雜著很多作者的情感,以及統治者的意志。對他的評價必然是褒貶參半,有醜化也有美化,後人讀書也難免接受了這些理論。
所謂千古一帝便是成就巨大,影響力深厚,綜上所述,秦始皇稱得上是一位真正的千古一帝!
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裡了,有興趣的話可以說一下你心中的秦始皇是怎樣的呢?歡迎在下方留言!感謝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