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輪下》:船沉了,人活著

2021-03-02 娛樂黑板報


太平,一艘輪船的名字,據蔡康永說,還是他們家的。這艘輪船,1949年1月從大陸開往臺灣,船上載的都是社會名流。超載加上夜黑風高,太平輪和一艘貨輪相撞,沉船了。船上的1000多人遇難,僅30餘人獲救。「太平輪」還被稱作「中國的鐵達尼號」。

去年,吳宇森導演把《太平輪》搬上大銀幕,觀眾們想看沉船看不到,想看黃曉明揚著下巴的教主臉示範「我不會演但我服務好」應有盡有。其實這樣情有可原,畢竟去年的電影只是上半集,下半集還有兩個多小時,這麼長的時間足夠太平輪沉的。

一年之後的今天,下半集《太平輪·彼岸》上映。影片中金城武、長澤雅美、宋慧喬這條故事線,基本上是一次原封不動的複述,再加上大段大段對於上半集的閃回,令人相信,把4個多小時的上下兩集剪成1個半小時的一部電影,也是沒有影響的。不過,是上下兩集還是一集,這也並不重要,重點我們還是說說沉船,看看吳宇森怎麼講述這個故事,怎麼講述那段歷史。

講述歷史第一步:用芒草代替鴿子,營造浪漫愛情基調

怎麼講述「太平輪事件」,要從鴿子說起。前幾天,吳宇森導演在微博中發了一張自己和鴿子的合影,說它是「合作過最多次的演員」。鴿子,也大概算是吳氏暴力美學劈頭蓋臉澆下來後的一個休止符。

在《太平輪·彼岸》中,負責產生美學光暈的不只是鴿子,還有無窮無盡的芒草和風鈴。在臺灣的敘事段落中,總有一人高的芒草在風中翻捲成浪颯颯而響。當長澤雅美笑容安詳地坐在驚人茂密的芒草叢中彈鋼琴,反反覆覆地以油畫般的實體出現在金城武的畫布上和我們的視線中時,透過3D眼鏡看芒草穗子看得已經有些失真的我們會突然出戲,發覺吳宇森正在專心又刻板地為這部史詩電影營造一種浪漫愛情基調。

如同長澤雅美對金城武說的,「把生命獻給戰爭,不如獻給愛情」,在三段黏黏膩膩情感的浸泡下,《太平輪》所背靠的那個意味深長的時代被稀釋了,故事敘述的目的也變得曖昧了。史詩被講成了愛與執的個人情感故事,只不過這個故事中有國民黨軍官、有名媛、有日本人、有臺灣人、有底層男女罷了。身份的複雜性只增添了故事的講法,並未豐富和擴展天地玄黃多歧路的1949年所該有的意涵。

講述歷史第二步:大團圓結局奉上,少數人為多數人代言

用講述個人情感故事代替史詩當然是一種取巧,這折射出導演處理大時代以及臺灣歷史問題的無力感。這個問題其實在上半部中就已初顯端倪,但我們那時會安慰自己說,那是因為船還沒有來。然而,等千辛萬苦盼來了船,到了矛盾鬥爭最為關鍵的時刻,導演還是輕輕一划,過去了。作為通向彼岸幸福的孤注一擲的工具,船的命運和人的命運本應有種隱喻關係,但影片並未找到一個好的方式將其予以貫通。在很大程度上,船難一場戲增加的更多是上半部欠的視覺效果,而非所希冀的劇烈的心理震顫。

作為全片高潮所在的船難,並沒有按照人們所想像的最悲慘的方式來進行。主演三男三女一共六人,坐上最後一趟太平輪的有三人,死去的僅有一人。章子怡和佟大為雙雙獲救,在臺灣開啟新生活,這在當年僅倖存30幾人的太平輪上還真算是小概率事件。金城武雖海中喪生(還是人為的),卻在天國與長澤雅美重會,亦無所遺憾。而霸道軍座黃曉明都沒新露臉,宋慧喬迎來他戰死的結局,但她誕下了其遺腹子臺生,時間一晃而過,臺生成人,歲月靜好。

在這個光明的尾巴裡,每個人都被安排了自己所能得到的最好的結局。但也是在這個時刻,一直存在裂隙的人的敘事和船的敘事、歷史的敘事被最大程度地分離開了。主角們光環閃耀,逃離被認為是「不安全」的大陸,輕易地就能夠在海峽對岸紮根並找到幸福,太平輪事件在他們之前漫長曲折的人生中只留作一段經歷和插曲,仿佛只要向前就能趟過。但實際上,與他們同船的近1000人殞命東海,拼盡一生也沒能去到所謂安全的彼岸,不幸成為了沉默的大多數。這些人,是屬於大時代的殉難者,船的傾覆乃是他們一生中最大的一件事。

太平輪事件的歷史,吳宇森這樣講完了。不管得不得最佳剪輯獎,不管下半集換徐克剪輯有沒有用,基本上已經《太平輪》的票房沉船是不可避免的了。惟願吳導的下一部作品能成為獲救者,有個美滿的結果,不管它是少數還是多數。

相關焦點

  • 太平輪是什麼樣的船?
    吳宇森導演的《太平輪(上)》12月2日上映了,可惜電影演完了,船還沒開動,太平輪究竟是搜什麼樣的船,太平輪沉沒事件為何被稱為「東方鐵達尼號?」太平輪在報紙上登的廣告1949年1月27日子夜時分,定期往返上海與基隆間的太平輪,與運煤船建元輪相撞,沉沒於浙東舟山海域,900多人遇難,僅38人生還——這就是震驚中外的太平輪沉沒事件,太平輪亦因此被稱為「東方泰坦尼克」。船上載有大量物資,至今還有「黃金船」的傳說。
  • 【太平輪】上了船,就是一生
    李述文在《太平輪遇難脫險記初稿》裡寫道:「目睹一片人頭,既各式木板,四足朝天方桌,行李卷等,隨波浮動,人聲嘈雜:『媽呀』,『救命』,『阿彌陀佛』,『耶穌救我』,一片慘叫聲,此情此景,慘不忍睹,慘不忍聞。」  周邊的漁民聽到海上發出很大的聲響,燈都亮起來了,呼喊聲迴蕩在海面上。但是很快,船全部沉入海底,燈也滅了。
  • 太平輪
    船上的不少人趕著到臺灣與家人團聚。由於戰爭的臨近,去臺灣的船越來越少,這讓不少人,尤其是已有家眷抵臺的人近乎瘋狂地尋找著一切能夠前往臺灣的渠道。從上海開往基隆的太平輪很快賣光了508張船票,然而之後又有500多名沒有船票的人託關係、遞香菸、塞紙幣,用盡方法擠上了這艘客輪。
  • 往事 | 太平輪,一艘永遠無法抵岸的船
    當時的報紙對太平輪沉沒的報導1948 年 12 月,張典婉的養母搭乘太平輪從上海來到臺灣。一個月後的 1 月 27 日, 巨輪在它的第 35 個航程沉至舟山海底。一年多後,張典婉 才等到了《太平輪一九四九》的第一個故事,巨輪沉沒後被救起的 38 人之一,葉明倫, 當時已經 90 歲出頭。慢慢地,其他的倖存者、罹難者家屬、見證人都匯聚過來,最終採訪了一百餘人。 花了整整 5 年時間去寫太平輪,見證了太多的悲歡離合故事,這對張典婉來說像一場 洗禮。
  • 真實的太平輪事件始末:千餘人僅有數十人生還,蔡康永父親曾是船主
    (資料圖)  1949年1月27日(農曆除夕前一天),太平輪搭載「最後一批乘客」從上海起錨,總共近1000人(有票乘客508人,船員124名,無票者約300人),另載有沉重貨物,包括600噸鋼條、東南日報印刷器材與白報紙100多噸、「中央銀行」重要文件、國民黨政府檔案等。
  • 玩忽職守撞船沉沒至近千人遇難,揭秘悲慘的民國太平輪事件
    撞擊事故發生後,太平輪上的乘員有932人遇難,僅有36人獲救(含建元輪上被太平輪所救的2人)。"建元輪"死亡72人。 這次遇難的"太平輪",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走了它的不歸路。在此之前,"太平輪"已經太太平平的在上海和基隆之間往返了35次。乘坐這次航班的乘客,有的是靠權勢,有的是靠金條,有的靠關係為自己搶到了船票和艙位。他們不知道是,這張輕飄飄的船票,成了和死神約會的通行證。
  • 一部可能要在暑期檔被爛片埋沒的好電影--太平輪下:大江大海1949
    請容許我借用龍應臺先生的著作標題來開始這篇文章,那是大江大海的1949,兵荒馬亂來不及兒女情長的時代,太平輪的悲劇就發生在那一年。 太平輪是一艘什麼樣的船,太平輪是中聯輪船公司的豪華貨輪,由蔡天鐸在上海所經營。
  • 太平輪:「情深如海」背後的真實歷史
    這時船票也是一票難求,十二月起,太平輪除了民眾購票,軍方也徵用其作為運送軍人與眷屬的運輸船。一些軍校、軍方部隊,開始大規模往臺灣遷校、遷退,如楊太平父親楊民,是兵工學校學生,當時帶著快生產的妻子上了太平輪,在船上生下楊太平。曾任建中教官的李正鵠,現年八十六歲,他是從塘沽坐大軍艦先到上海的。據他回憶,一起搭船的有兵工學校的化學兵,還有測量學校、工程學院的學生。
  • 太平輪:永遠到不了的岸
    有人先乘坐火車一路往南,但擠上火車並不容易,車廂裡擠滿了,就往車頂爬,車頂也人滿為患,只好抓著欄杆往上闖,有時候是「先生把太太抱起來往上丟」。還有人要搭著小船來到外海上才能上船,結果甲板上也滿是人,躺都躺不下,就連上廁所都很難挪動。等上了船,沒有棲身處,很多人只能窩在過道邊的一角,因為暈船而吐得死去活來。
  • 中國的「泰坦尼克」太平輪是蔡康永家的
    1949年1月27日子夜時分,從上海黃浦江碼頭駛往臺灣基隆的太平輪與運煤貨輪相撞,沉沒於浙東舟山海域,包括很多名人政要、富商巨賈在內的乘客900多人遇難,僅36人生還——這就是震驚中外的太平輪沉沒事件。電影《太平輪》正是以此事件為背景。「『我們的輪船』,從此全部從地球消失不見了。除了一對皮椅,一架望遠鏡。」
  • 真實太平輪:他們隨後就被波濤吞沒
    而船上除了裝人,還要裝上衣櫃、建材、文物甚至銀元券。按照票面印刷的價格已經很難買到船票了,再加上紙幣每天貶值,想買一張票,往往要動用黃金才行。一名當年險些登上最後一班太平輪的女士,向張典婉描述過她當時在上海見到的場面。「碼頭邊,拉著黃包車的車夫,急急按喇叭送客人上船的司機,一箱箱準備運到臺灣的木箱,被吆喝著抬上船。」乘坐輪船渡過海峽的人們,有時不得不在槍炮聲中啟程。
  • 首映 關於《太平輪》:「情深如海」背後的真實歷史
    一九四八年秋冬,十二月起,故宮國寶、中央銀行的黃金,也幾乎同時秘密啟動;播遷來臺的計劃,使戰火狂潮橫掃,謠言四起;徐蚌會戰打得天崩地裂,平津戰役硝煙四起,到處兵荒馬亂;上海外灘實施宵禁戒嚴,但是船隻無視宵禁,仍在夜間開航。  這時船票也是一票難求,十二月起,太平輪除了民眾購票,軍方也徵用其作為運送軍人與眷屬的運輸船。
  • 【鉤沉】太平輪被指因超載沉沒
    作為一艘中高檔的輪船,太平輪上應該配備了救生衣和救生艇,出事後為何沒有及時施救?不少專家將矛頭指向船員們的瀆職。檔案中,生還者之一的太平輪廚師張順來敘述,開船那天正是農曆小年夜,全船大多數人都沉浸在歡樂氣氛中,喝酒作樂,大口吃菜大口喝酒。船上大副、二副當晚也在喝酒賭錢。然而,理應接班的三副卻並未到崗,駕駛艙輪空。
  • 蔡康永家的「東方泰坦尼克」:太平輪沉船事件,竟有澳洲人的身影
    1000多人,有身份顯要的將軍、政客,也有普通百姓。港口擠滿了人,人頭攢動,不見海水。旅客把船上過道、通路擠得水洩不通。除了搭客,還要載貨。船上載有600鋼條、《東南日報》印刷器材與白報紙100多噸、中華民國中央銀行重要文件1317箱、臺北迪化街商家訂購的南北貨等。
  • 太平輪:亂世之中豈有太平
    那一天,太平輪上擠滿了流亡的人們。下午四時許,它駛出上海的黃浦江,前往臺灣基隆港,踏上了最後一次航程。八個小時之後,太平輪在舟山群島附近海域沉沒,一千多人隨之葬身海底。條件與鐵達尼號天差地別太平輪是主持人蔡康永的父親蔡天鐸當年旗下的一艘船。
  • 《太平輪》觀後感
    說起電影《太平輪》,必須先說說歷史上的太平輪事件。太平輪事件,是指發生於1949年1月27日,由大陸駛往臺灣基隆的中聯輪船公司客輪「太平輪」被撞沉,導致船上近1000人罹難的歷史事件。國共內戰後期,大批的難民搭乘太平輪趕忙逃離中國大陸。1949年1月27日,太平輪因超載又是夜間航行,在舟山群島海域與建元輪相撞沉沒,船上932人遇難。
  • 電影《太平輪》沒有告訴你的事
    「我住在甲板下的船艙,衛生條件極差,躺下來,頭上是家裡的柳條包吊掛在上鋪,十二月風大浪大,根本不敢睜開眼睛,一睜開眼睛,天上都在晃,翻過身就想吐……母親抱著肚子,熬過三天兩夜。」因此,如果按照船的規模,太平輪跟四萬餘噸的鐵達尼號根本不在一個量級上。當時往返上海與臺灣的,還有中興輪船公司、平安輪船公司的數十艘輪船。
  • 視野 觸不到岸的《太平輪》
    本周導演吳宇森的全明星陣容大片《太平輪》上演。以「中國的鐵達尼號」為宣傳口號的故事,究竟如何還需觀眾評價。但此片取材自太平輪失事的真實事件,卻足以讓我們從文本中聽見到當年沉重的嘆息。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七日晚上發生在舟山群島外海的太平輪沉沒事件,九百多人死亡,儼然是東方的「鐵達尼號」。船上載有大量物資,至今還有「黃金船」的傳說。太平輪從一九四八年起航,往來上海、基隆兩地。
  • 從《太平輪下》說老派是罪嗎?
    說實在的,如果《太平輪》沒有分上下部上映的話,情況會比現在好很多,而且應該會在去年就上映了,而不是一日之間如同飛速發展了20年一般的2015年來公映下部。因為上部的「冗長」、「拖沓」、「沒見到船」等口碑的影響,下部的開局目前來看不太樂觀。但是即使毒舌如我,也無法對《太平輪下》做出簡單粗暴的「不好看」的斷語,僅從影片本身看,製作精良,還原民國時代生活細節下了功夫,太平輪船隻的還原花了大錢,海難場面花了大錢,無一不是認認真真、細節到位。片中三對人物的感情,也是展現出了大時代中小人物的命運飄零,卻又有可貴的堅持,看後令人心情沉重。
  • 太平輪1949,是什麼喚起了我們這段記憶
    人們稍微從年關氣氛中回過神來是在晚上11點45分,在輪船航行至舟山群島海域白節山附近時,與滿載煤炭、木材的建元輪相遇。這兩艘船都是晚上夜行,熄燈急駛,太平輪大副當天已喝醉,交由三副掌舵,三副忘記調舵,等發現建元輪迎面而來,提醒掛燈鳴笛已經來不及。兩艘船於是呈丁字形碰撞,建元輪立即下沉,太平輪三副也沒及時放下救生艇。建元輪很快沉沒,船上72人溺斃,有3人獲救上了太平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