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輪

2021-02-19 大回小回

「太平輪事件」發生於1949年1月27日,由大陸上海駛往臺灣基隆的中聯輪船公司輪船「太平輪」因超載、夜間航行未開航行燈而被撞沉,導致船上近千人罹難。這一事件曾被稱為「中國的鐵達尼號」。

釀成1949年最大的海難事件的太平輪屬於中聯輪船公司,經營者是蔡天鐸,蔡天鐸的兒子正是現在中國臺灣的節目主持人、作家蔡康永。蔡天鐸主持的中聯輪船公司早年曾顯赫一時,在二次大戰結束後,中聯輪船公司出資買下了太平輪,並從1948年月開始往返上海基隆,至1949年元月沉沒為止,共完成了兩岸間35趟航程。

太平輪由美國設計製造,是一種僅供短程使用的運輸船,排水量達2489噸。在二次大戰時,這種運輸船的主要任務是補給中國後方戰備生活所需。但日本為了切斷補給,往往會集中火力擊沉這種運輸補給船。所以美軍刻意將此種船的船身設計成輕巧單薄,以便快速航行。

太平輪的悲劇傳奇一直流傳至今, 一些小說文學也會以此為故事背景。

著名導演吳宇森指導的電影《太平輪(上)》正在熱映。這部電影以有「中國鐵達尼號」之稱的太平輪沉沒事件為背景,講述了1949年戰爭末尾一群人的事業與命運,愛與離散,生與死。雖說號稱「中國的鐵達尼號」,但是,攜1000多條鮮活的生命共同沉沒的太平輪身後,卻有著與鐵達尼號迥異的命運:鐵達尼號的沉沒引起了全球轟動,且常年有著各種形式的紀念活動。然而罹難人數相近,亦損失了數額巨大的貨物的太平輪,在長達數十年的時間裡卻默默無聞。無人紀念它,亦無人尋找它。
  今天,我們走近太平輪的故事,向歷史尋找答案,問問那深海中的「黃金船」:它為何沉沒,又為何沉寂

  1

太平輪基礎數據:1917年由美國設計製造,一戰時期用於美軍軍用物資運輸,排水量2500噸,長80米,吃水7米。

  謎團一:太平輪究竟有沒有超載?  

在談論太平輪沉沒的原因時,不少資料都會提到一個特別的細節:當時的淞滬警備司令部發布海上戒嚴令,船隻不能掛燈。為了逃避宵禁,船難當天,太平輪一路上不點燈、不鳴笛,甚至為抄近路改變航線,導致最終與從基隆開出的裝滿木材和煤炭的建元輪呈丁字形相撞。

當時的中國,從大陸到臺灣的機票和船票班班客滿,一票難求。上海外灘更是湧入許多想要去臺灣攜家帶眷的人們。1949年元月27日(農曆除夕前一天)夜晚,太平輪上載了1000多名旅客,還有印刷器材和軍需物資等,超載的情況相當嚴重。


  1949年1月27日,農曆臘月廿九。天氣極有利於行船,無風、無雨、無霧。船上的不少人趕著到臺灣與家人團聚。由於戰爭的臨近,去臺灣的船越來越少,這讓不少人,尤其是已有家眷抵臺的人近乎瘋狂地尋找著一切能夠前往臺灣的渠道。從上海開往基隆的太平輪很快賣光了508張船票,然而之後又有500多名沒有船票的人託關係、遞香菸、塞紙幣,用盡方法擠上了這艘客輪。這還不算,船上還塞進了600噸鋼材、大量的國民黨黨史資料、中央銀行的卷宗甚至陳果夫家的汽車……不停地進貨,讓起航時間從上午一直拖到了下午。當時原預計上午10時出發,因等待裝運中華民國中央銀行的一批銀元,故延至下午4時18分啟航。太平輪搭載「最後一批乘客」,總共近1000人(有票乘客508人,船員124人,無票者約300人);另載有沉重貨物,印刷器材與白報紙100多噸、中華民國中央銀行重要文件1317箱、中藥材,北京榮寶齋的玉器、古董,上海小兒科名醫徐小圃珍藏的名人字畫,甚至有傳言說從故宮流散的懷素的字也在船上。另據《新聞報》載,船上「尚有陳果夫氏別克轎車一輛,車夫一人」……該客貨輪的核定載重為2050噸,而1949年2月1日出版的《大公報》披露:「載重逾額的太平輪原定26日啟程,因裝載鋼條600噸,延到27日下午4時多才開。當這批鋼條裝了150噸時,船長即聲明已足額,但因公司當局已收了600噸的運費,故只得照裝。」事後有人統計,太平輪起航時累計載重已達2700多噸,嚴重超載導致吃水線沒入了濁黃的江面以下。一位名叫盧超的罹難者家屬陳訴法庭,27日上午他送侄子上船,去臺灣念書,「只見船上甲板已與碼頭齊平,以前上船時須由梯子上船,此次竟舉足即可踏上」。

  對於超載,中聯公司並不認帳,其董事兼副總經理馬斯才在法庭上宣稱:「太平輪當天載重2093噸(超載僅43噸),其中貨物載重1409噸,貨物中含『重量貨』,即鋼條不到200噸,船行駛時吃水前14.02呎(1呎等於30.48釐米),後16.10呎,各尚有1呎富裕。」

人們不知道自己乘坐的這艘船已超重近700噸,在幾乎人挨人的輪船上,人們仍有興致與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一起打牌、抽菸,暢想著登上臺灣之後,等待他們的將是太平。

  晚上11時45分,絕大部分乘客都已沉沉睡去。星光秈爛,視線很好,甚至連遠處小島上的漁火都看得清。在這樣的情況下,太平輪意外地在舟山群島海域的白節山附近與一艘載著2,700噸煤礦及木材的貨輪「建元輪」相撞,兩船沉沒。太平輪逾千人罹難。澳大利亞軍艦加上由舟山群島漁民所救的未記名人員,共只有50多人生還。28日凌晨,澳大利亞軍艦救獲35位(30男5女,30名男性中包括2名建元輪船員)乘客,但因在冬天海上漂流多時,其中一位女性體力不支死亡。最後在澳大利亞軍艦的記錄中,確認救起的存活人員計34人(30男4女)。另有舟山群島漁民陸續救起的未記名人員,總計生還者約有50人左右。死者中不乏有名望、富商級的人物,包括赴臺為國立音樂院尋覓校地的音樂家吳伯超、前遼寧省主席徐箴、名球評張昭雄之父張生、和刑事鑑定專家李昌鈺之父李浩民等。

生還人數少,還和逃生慢有關,因為撞擊後,噸位較小的建元輪隨即開始沉沒,但太平輪最開始卻似乎並沒有大的異常,輪船上的船員與乘客甚至救起了建元輪上的一些船員。但不久之後,太平輪的船體開始進水,在駛向附近島嶼的途中爆炸下沉。1月28日零時30分,除夕剛到,太平輪在白節山、白羊山與三星山之間的三角區域消失了蹤跡。

謎團二:船員瀆職致死傷慘重?  


作為一艘中高檔的輪船,太平輪上應該配備了救生衣和救生艇,出事後為何沒有及時施救?不少專家將矛頭指向船員們的瀆職。檔案中,生還者之一的太平輪廚師張順來敘述,開船那天正是農曆小年夜,全船大多數人都沉浸在歡樂氣氛中,喝酒作樂,大口吃菜大口喝酒。船上大副、二副們當晚也在喝酒賭錢。然而,理應接班的三副卻並未到崗,駕駛艙輪空。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漆黑海面上,太平輪連桅杆上的信號燈也未燃點,以至呈直角與貨船建元輪相撞。

  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兩艘輪船相撞後,船長以及船員最初並未在意,也未發現船艙進水。路過事發海域的盛京輪在撞船幾分鐘後收到建元輪發出的求救信號,盛京輪詢問太平輪是否需要救援時,太平輪船長給出的回覆是:一切都好。於是,盛京輪開走了。僅僅幾分鐘後,船長就接到了旅客的急報:下艙發現有進水現象。隨後,太平輪試圖自救,踉踉蹌蹌開了大約不到20分鐘,就再也承受不住從艙底不斷湧入的海水,整個船體轟然沉沒,連救生艇也未來得及放下。

  在上海市檔案館的館藏中,記者讀到一位名叫周侶雲的女生在生還後寫給父母的信,也印證了這一點:「船上的人因為慌了,大家都擠在救生船上,船主毫不管事,結果救生船並未放下水,等到船已萬分傾斜的時候,救生船還尚未放下水,繩子用刀也割不動。一會兒,我們覺得腳下全是水,忽然水到半身,再忽然船就完全沉下去了……」

  然而,由於最直接的當事人船長也遇難了,真相究竟如何,無從知曉。

  謎團三:有多少乘客隨船遇難?

  

上海市檔案館保存的法院檔案顯示,在太平輪所有者--中聯企業公司提供的名單裡,正式登記的乘客是508名,但是還有很多人沒有登記,通過各種方式上了船,這讓事後有關生還者的統計變得很困難。事發後,有多少人倖存?姜龍飛透露,1月27日,時間已交農曆年關,從上海開往基隆的航班,春節前只剩下太平輪一家了。雖然太平輪的508張有效船票早已售罄,並且超額,達562張,但憑人情關係,加上足夠的真金白銀,大量的無票乘客仍然得以登船。路子廣的人,甚至拿張公司高層的名片也能上船。

據《大公報》當年的報導稱,事故發生後,一艘路過的澳大利亞軍艦華爾蒙哥號救起了浮在江面上幾近絕望的38名生還者。事後又有統計稱全船生還者不過36人。居住在海難事發地附近的漁民姜思章回憶,小年夜當晚出海捕魚的父親徹夜未歸,直到第二天除夕夜才駕船返回。進門後父親說,返航途中正逢太平輪失事,他與大夥合力救起數人。而傳聞中有幸獲救的生還者的蹤跡,如今也已無從探尋。也許,終有一天,水下的太平輪被打撈上來,那些謎團才能水落石出,找到答案。


  草草了事的賠償

  「船上漂流散落的珠寶首飾、佛像牌位,讓許多附近的漁民大吃一驚,悲喜交雜。」臺灣著名藝人蔡康永的父親蔡天鐸即是太平輪所屬輪船公司中聯公司的經營者。蔡康永在《我家的鐵達尼號》裡寫下上面的話。根據官方記載,澳大利亞軍艦華爾蒙哥號救起太平輪落水乘客28人、船員6人以及建元輪的船員2人。另外還有幾位倖存者被自發前來的漁民救起,超過1000人的客輪上,生還者僅有40餘位。

  事故發生後,憂憤的家屬搗爛了中聯輪船公司總經理周曹裔家中所有的家具和中聯公司的辦公室。中聯公司投保的上海華泰保險公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宣布破產,中聯公司只能自負盈虧。股東四散,周曹裔變賣了全部家當用於賠償,但無異於杯水車薪:由於不少人是幾乎攜帶著全部家產準備赴臺定居的,因此太平輪的沉沒讓不少家庭不僅失去親人,更失去了在陌生的臺灣賴以生存的全部資源。

  然而這才剛是開頭。很快,連賠償的「杯水」也在歷史熾熱的燻烤下蒸發於無跡。

  太平輪沉沒後的第4天,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在一片動蕩中,同年4月6日,上海法院開庭審理了太平輪一案。上海法院判決中聯輪船公司賠償,但因當時戰亂流離,賠償金額又屬天文數字,中聯輪船公司最後結束營運,此事遂不了了之。

  遭受離亂之苦的又豈止太平輪死難者的家屬,還有更多的家庭直面了兩岸對峙的生離與死別。

  臺灣著名作家白先勇的《謫仙記》,描寫的就是一位因太平輪船難而家破人亡的貴族小姐。全文提到太平輪僅有一處,但主人公一生的命運卻全是圍繞這艘沉沒的船。這樣的描寫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太平輪死難者家屬的心境:他們的一生因太平輪的船難而改變,但他們卻不願再說起太平輪。生活已經夠苦,他們沒有時間,也沒有精神回頭看。有限的精力,要全部用於緊抿著唇,咬緊牙關面對莫測的明天。

  就這樣,太平輪不僅沉沒在冰冷的深海底,也沉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60多年後的祭祀

  2011年6月,臺灣作家張典婉的作品《太平輪1949》在大陸出版。一位媒體人曾經如此記錄這本書的一次讀書會:「時光在作者張典婉準備的影像資料中悄無聲息地溜走了。偶有觀眾悄聲感嘆:『哦,原來還有這麼一艘船。

  在張典婉開始「尋找太平輪」之前,它已沉默了太久。如今的那些悲歡倏忽又浮上了海面,一點也不夢幻,只讓人覺得惆然。張典婉自己坦言,這一路的追尋並不順利,許多人不願再講,甚至有人對她惡語相向。但她鍥而不捨,終於將這艘船從歷史的海中撈了起來。

  那是個將人性的善惡沒有任何修飾地擺在眼前的夜晚。澳大利亞軍艦上的海員給了倖存者乾淨的衣服、食物、熱水,將他們的個人物品一字排開供人認領。「未短一張名片,未短一塊金元。」太平輪沉沒時,也有人拿著槍枝逼迫別人讓出木板,有人不顧身邊的哭喊與求救,劃著救生艇揚長而去。

  1951年,于右任親書的「太平輪遇難旅客紀念碑」豎立在了基隆,但兩岸的對峙,卻讓死難者的家屬非但沒機會到舟山群島輪船沉沒的地方祭祀,甚至無從提起記憶深處的親人。這讓張典婉感嘆不已,在她的奔走下,太平輪沉默61年後,兩岸太平輪罹難者家屬才完成了第一次合祭。

羽哥寫在後面的話:無論如何,罹難者都是中國人,都是同胞,可能政治理念不同,乃至刀兵相向,但面對如此悲劇,希望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事發戰亂歲月,幾十年過去,時間久遠,很多事實已不可考,羽哥儘量整理一些網上的資料,在您觀看吳宇森先生這部的作品,評價她好壞的時候,請別忘記,這不僅僅是一部電影,這是一次海難,是一場悲劇。

相關焦點

  • 「太平輪」起航,揭秘1949年太平輪事件始末
    由吳宇森執導的戰爭題材災難大片分上下兩集,分期上映,12月2日《太平輪(上)》3D作為賀歲檔的開門作已經登陸院線,電影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匯集了章子怡、金城武、黃曉明、宋慧喬、佟大為、長澤雅美、秦海璐等中日韓影星,主打「與其把生命交給戰爭,不如獻給愛情!」
  • 沉睡的太平輪
    、喬芊1949年1月27日,一艘叫太平輪的船在此沉沒,約千人罹難,僅有四十多人生還。12年前,她開始收集關於太平輪的點滴。我在張典婉的辦公室呆了大半天。在等待採訪的時候,她給我吃了一種臺灣帶來的甜點。那些被一艘沉船劃分兩岸的親朋再次吃到對岸的甜點時,幾十年就過去了。2005年,張典婉到上海檔案館查閱關於太平輪的資料。當她看到一捆捆被灰塵覆蓋的「民國三十八年」紙頁時,非常激動,「這麼多年,沒人碰過。」
  • 【熱映影片】《太平輪》揭秘:1949年太平輪事件始末
    將三對戀人的感情糾葛,六大主演譜寫的亂世戀曲呈現給觀眾,但是真實的「太平輪事件」又是怎樣的呢?從太平輪被租賃的那一刻起,它的命運其實已在冥冥中被註定。從1948年7月l5日正式改變航路,到此後的半年時間內,太平輪除9月間曾北航葫蘆島,一度為遼瀋戰場上的國民黨軍輸送補給和撤運傷兵外,其餘時間均奔波於滬臺之間,前後已開行了34個班次。
  • 太平輪是什麼樣的船?
    太平輪在報紙上登的廣告1949年1月27日子夜時分,定期往返上海與基隆間的太平輪,與運煤船建元輪相撞,沉沒於浙東舟山海域,900多人遇難,僅38人生還——這就是震驚中外的太平輪沉沒事件,太平輪亦因此被稱為「東方泰坦尼克」。船上載有大量物資,至今還有「黃金船」的傳說。
  • 《太平輪》觀後感
    說起電影《太平輪》,必須先說說歷史上的太平輪事件。太平輪事件,是指發生於1949年1月27日,由大陸駛往臺灣基隆的中聯輪船公司客輪「太平輪」被撞沉,導致船上近1000人罹難的歷史事件。國共內戰後期,大批的難民搭乘太平輪趕忙逃離中國大陸。1949年1月27日,太平輪因超載又是夜間航行,在舟山群島海域與建元輪相撞沉沒,船上932人遇難。
  • 太平輪祭
    1949年1月27日(除夕),由上海駛往臺灣基隆的中聯輪船公司客輪「太平輪~摘自百度百科老酒葫蘆:【太平輪祭】這是一個真實的的歷史事件,這個事件真實的不敢想像。淮海戰場國軍戰敗,一夜間上海的有產者紛紛對號入座為「人民的敵人」,一夜間「人民的敵人」爭先恐後的湧上了太平輪,一夜間所有的心跳往深海。上帝的鐘擺指向1949年的小年夜,極度超載著一千號「人民的敵人」的太平輪緩緩駛向深海,駛向他們生命的終點。
  • 【1.27】太平輪事件
    2014年12月,電影《太平輪 彼岸》上映。
  • 【912微影評】《太平輪》
    《太平輪》是由吳宇森執導,匯集了金城武、黃曉明、章子怡、宋慧喬、佟大為、長澤雅美等中日韓影星主演的戰爭題材災難大片。影片以發生於1949年1月由大陸駛往臺灣的中聯輪船公司輪船「太平輪」號失事事件為背景,講述在跨越50多年的歷史中,三對不同背景的情侶如何被歷史的潮流所影響,經歷了戰爭和災難,終於找到幸福的故事。
  • 《太平輪》:戀戀情深是上海
    《太平輪》上映前,吳宇森自嘲說:「很多人都問我這次會不會在電影裡放鴿子,我想來想去,還是要放的。」
  • 1949悲情白節山:太平輪是怎樣沉沒的?
    1948年7月14日,中聯公司租下了「太平輪」,該輪也由貨輪改成客船,主要用於往返上海與基隆。 1949年1月27日,從上海到基隆的「太平輪」航班原定的起程時間是上午,後來因貨物過多,又改成了下午兩點,實際直到下午四點半才開船。當時國民黨在大陸節節敗退,作為春節前最後一艘前往臺灣的「太平輪」,達官顯貴對此自然也是趨之若鶩。
  • 太平輪,一段沉沒的民族記憶
    電影《太平輪》宣傳海報(部分)吳宇森導演的電影《太平輪》上映,再次勾起華人世界對1949年太平輪事件和兩岸流離人生的記憶
  • 中國的「泰坦尼克」太平輪是蔡康永家的
    12月2日,吳宇森導演的電影《太平輪》公映,這部電影再次引發了人們對「東方鐵達尼號」——「太平輪」的關注。1949年1月27日子夜時分,從上海黃浦江碼頭駛往臺灣基隆的太平輪與運煤貨輪相撞,沉沒於浙東舟山海域,包括很多名人政要、富商巨賈在內的乘客900多人遇難,僅36人生還——這就是震驚中外的太平輪沉沒事件。電影《太平輪》正是以此事件為背景。「『我們的輪船』,從此全部從地球消失不見了。除了一對皮椅,一架望遠鏡。」
  • 【太平輪】上了船,就是一生
    1949年1月27日當天,一共只發售了508張票,但船艙裡擠了1000多名旅客。還有各種物資:中央銀行的銀元和債券、政府機關的文件、報社的印刷機器、富商的玉器珠寶,甚至還有陳果夫的一輛別克汽車。張典婉後來去上海,走進母親曾呆過的學校中西女中,拍了照片。在臺灣的司馬秀媛看到照片後痛哭失聲。張典婉問她想回去看看嗎,她說:「不用了,怕難過。」  張典婉在書裡寫道,太平輪在秋日航行的時候,年輕人站在甲板上,唱著《夜上海》,目送著上海遠去。  他們很多人從此再也未能回到故土。
  • 視野 觸不到岸的《太平輪》
    本周導演吳宇森的全明星陣容大片《太平輪》上演。以「中國的鐵達尼號」為宣傳口號的故事,究竟如何還需觀眾評價。但此片取材自太平輪失事的真實事件,卻足以讓我們從文本中聽見到當年沉重的嘆息。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七日晚上發生在舟山群島外海的太平輪沉沒事件,九百多人死亡,儼然是東方的「鐵達尼號」。船上載有大量物資,至今還有「黃金船」的傳說。太平輪從一九四八年起航,往來上海、基隆兩地。
  • 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太平輪》
    *本文來自豆瓣網友JK1437的影評,原題「心比天高 命比紙薄 可惜了吳宇森這位好導演」  《太平輪·彼岸》30號點映,排片不及
  • 命運多舛《太平輪》
    在神情嚴肅的朗讀聲中,幾位來自海峽兩岸的年邁老人相依在船頭,將潔白的菊花緩緩灑向海面,船頭飄蕩的旗幟上寫著「太平輪協會贈」字樣。1949年的那個小年夜,從上海駛往臺灣的「太平輪」在途中不幸沉沒於舟山市嵊泗縣白節山附近海域,遇難者多達千人。「我家的一個親戚便死於太平輪海難。」電影《太平輪》製片人張家振告訴記者。
  • 太平輪事件,你了解多少?
    親,近日由吳宇森導演執導的電影《太平輪》已在各大院線上映,這部集眾多一線大腕影星並源自真實故事的影片,你...看了麼?
  • 《太平輪》:駛在時代的交匯處
    電影《太平輪》劇照楊立群:為什麼給這部戲取名《太平輪》?吳宇森:老實講,我建議過改片名,因為我講的是大時代的故事,並不只是「太平輪」這麼單純,我不希望人們拿這部戲跟《鐵達尼號》比。但公司方面,覺得《太平輪》聽起來氣勢比較大,堅持用了這個名字。《太平輪》這個名字的確會讓人產生錯覺,繼而感到失望。所以我在宣傳上集時做了很多解釋,告訴大家,這個故事不止發生在太平輪上。
  • 【溫故】太平輪沉沒真相揭秘
    太平輪設有一二三等船艙,分設在船體的三層,實際座位只有508個,但「太平輪向來是超載累犯」,因為多出來賣的位子就是船員的外快了。由於1月28日就是除夕,這一年的春節前,從上海開往基隆的航班,只剩下太平輪一艘了,誰都想擠上末班船。張靜梅所坐的頭等艙,當時登記在冊的有44人,其中有前遼寧省主席徐箴一家,蔣經國留學時的好友俞季虞等政要。
  • 太平輪:永遠到不了的岸
    吳宇森執導的電影《太平輪(上)》正在熱映,大投入和明星雲集似乎並沒有為這艘銀幕上的「中國鐵達尼號」贏得好名聲。當時,這個上海富商的女兒拎著一個箱子,抱著兩條狗上了船。這段經歷成為張典婉記憶中家庭餐桌上的固定話題。在鄉下那間房子裡,每當那個上了年紀的上海女人擺下刀叉,她常會不厭其煩地重複道:這是坐太平輪帶過來的喲。而故事的結尾通常是「還好我沒坐那班船」之類。這時候,張典婉總要私下裡嘀咕,不知道她為什麼要講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