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公報》當時報導
近日,由著名導演吳宇森執導的電影《太平輪》正在全國熱映,此片因以1949年「太平輪」沉沒的真實歷史事件為背景,引起了海峽兩岸的強烈關注。1949年初,太平輪從上海出發前往基隆,卻最終沉沒於汪洋大海,造成上千名乘客罹難的特大海難事故,曾引起當時《大公報》等各大報紙的持續報導。
超載嚴重 暗夜航行
「太平輪」本是美國製造的貨輪,「二戰」期間,該船作為美軍短程運輸補給艦使用。1948年7月14日,中聯公司租下了「太平輪」,該輪也由貨輪改成客船,主要用於往返上海與基隆。
1949年1月27日,從上海到基隆的「太平輪」航班原定的起程時間是上午,後來因貨物過多,又改成了下午兩點,實際直到下午四點半才開船。當時國民黨在大陸節節敗退,作為春節前最後一艘前往臺灣的「太平輪」,達官顯貴對此自然也是趨之若鶩。據事後報導,這一輪班雖然只賣出了508張船票,但事實上超載嚴重,如加上船員的話,人數更在千人之上,其中有很多人是靠關係、靠金條才得以上船的。當時「太平輪」救生設備簡陋,船身鐵板朽爛,未加修整,同時船上原已載有鋼條六百餘噸,復再搭客裝貨導致嚴重超載,「太平輪」核載噸數是2050.775噸,但實際當日起航時載重已達2700多噸,因為吃水過深,以往需要踩梯子才能登上的船現在抬腳即上。
當時戰事緊張,淞滬警備司令部剛發布一條水上宵禁令:每日下午18時至翌日上午6時之前禁航。為在此時間之前駛出吳淞口,「太平輪」開足馬力,加大航速,且為避免被軍方攔截而不鳴笛、不開燈;而且「太平輪」還改變航程,選擇一條視野不良、情況複雜的近道。
發錯信號 錯失生機
1月27日夜11時三刻,「太平輪」行使到離上海四十餘裡的舟山群島附近洋面,在抵該海域的白節山附近時,海面無霧無風,突與由基隆載貨來滬之熄燈急駛的「建元輪」發生互撞。「建元輪」被撞後曾燈火通明,船員紛紛躍水向「太平輪」求救,船則於十五分鐘內全部下沉。
「太平輪」因急解救生艇未成,後發覺本身艙內亦已進水,乃又以全速向附近一小島回駛,但此時船身已漸向右側傾斜。令人遺憾的是,就在撞船幾分鐘後,路過事發海域的「盛京輪」在收到「建元輪」發出的求救信號後駛近並詢問「太平輪」是否需要救援時,「太平輪」船長給出的回覆卻是:「一切都好。」收到這一訊號後,「盛京輪」隨後開走。後「太平輪」傾斜愈甚,未逾半小時即翻覆,頂層乘客亦全部被壓入海中,其中有36人因熟悉水性,攀附木箱隨波漂流,直至28日晨六時半始有澳軍艦一艘因曾於事前接獲呼救電,駛來一一撈救。按照當時的官方說法即有此36人獲救,他們都由澳大利亞軍艦「華爾蒙哥號」救起。然而實際生還者無法確切統計,後仍有乘客獲救。
據生還的乘客、國防部參謀少校葛克所述:「太平輪」出事後,兩救生艇始終未能放下,而又無人解決,致最大救生工具隨輪沉沒。
搜救遲緩 賠償無力
中聯公司首次接獲「太平輪」失事消息系在1月28日清晨三時,由海岸電臺轉告「太平輪」最後呼救情形,因適值戒嚴期間,延至五時後始得急速進行營救探查工作。中聯公司借用一登陸艇於28日上午離埠駛赴出事地點,同日下午一時三十分,又向中央航空公司包僱飛機一架,派員乘坐飛至出事地點,但以該處海水深度達八十尺以上,浪濤洶湧,登陸艇在白節山燈塔附近四處兜查達五小時之久,專機亦在該處上空低飛偵查達二小時之久,均僅見黑色燃油漂浮水面,其他毫無遇難者跡象,或漂流物可尋,只得返回上海。當時屍體四散漂流,打撈工作殊多困難。中聯公司為應各家屬要求,亦撥派「海川」輪載家屬百餘人赴出事地點勘察。2月1日中午,抵達出事海面附近之海川輪經過搜索,只在附近島嶼之沙灘上檢到遇難乘客之行李及照片等物,並在定海洋面發現五具屍體。遇難乘客家屬也僱用小船,分至就近各島嶼搜索,但一無所獲。此間在臺灣的中聯公司為營救太平輪遇難旅客,規定營救生還旅客者每名臺幣1000萬元,撈獲屍體者每名臺幣500萬元。而在上海的中聯公司也懸賞尋找「太平輪」失事旅客及罹難旅客屍體,規定援救生還經證明確屬太平輪遇難旅客者致酬20萬元。「太平輪」遇難旅客中,曾有17名被七艘漁船救起,當時因受傷甚重,暫留荒僻鄉下就醫,未與外界連絡。到3月1日,有遇難粵籍軍官一人,突返抵家鄉,其家屬當時正為其舉行祭奠,忽見生還,轉悲為喜。
自此次慘案發生後,遇難家屬向中聯公司提出撫恤要求。4月6日,上海法院也專門開審此案,上海方面有416人,在法庭上每人要求發給3500萬元,並打撈死難屍體。雖然法院要求中聯公司賠償,但此龐大數目,非中聯公司所能負擔。特別是太平輪的保險之前在華泰產物保險公司和鴻福產物保險公司投保,可是沉船事件發生後,這兩家保險公司負責人都逃離上海,宣布公司倒閉,因此中聯輪船公司必須自負盈虧。隨著國民黨敗退臺灣,「太平輪遇難旅客家屬善後委員會」代表回到臺灣,向臺灣省參議會呈請協助,要求中聯公司賠償案送請最高法院、省政府、臺灣高等法院、臺北地方法院、臺灣銀行等機關辦理。為此,總經理周曹裔到了臺灣後,要求以華聯輪向臺灣銀行抵押現金120萬新臺幣,作為償債的抵押品,後該公司的「安聯輪」也向銀行抵押了30萬現金,作為支付「太平輪」事件賠款。但賠償實際執行起來也是難上加難,幣值很亂,也有的人得到的是白米,也有的遇難者家屬拿到四五美元。由於時局混亂,許多人並沒有拿到賠償金。
太平輪的悲劇傳奇一直流傳至今, 一些文學作品及影視劇也以此為故事背景。如白崇禧之子白先勇的小說《謫仙記》就把故事中的女主角描寫成雙親在「太平輪」事件罹難,後來《謫仙記》由謝晉導演改編拍攝為電影《最後的貴族》。因養母曾乘坐過「太平輪」來臺的臺灣作家張典婉還曾採訪「太平輪」的倖存者及其後人,並參與拍成紀錄片《尋找太平輪》於2005年在臺灣播出,引起強烈反響。後來張典婉寫作的紀實作品《太平輪一九四九》於2009年在臺灣出版,再次引起兩岸關注,2011年此書也在大陸出版。2010年5月25日,太平輪罹難家屬與親友們在「太平輪」沉沒地點——白節山海域舉行海祭,他們一同在沉船地點獻上一千朵白菊花與一千隻紙鶴,表示對太平輪千餘位罹難人員的哀悼與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