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在的,如果《太平輪》沒有分上下部上映的話,情況會比現在好很多,而且應該會在去年就上映了,而不是一日之間如同飛速發展了20年一般的2015年來公映下部。因為上部的「冗長」、「拖沓」、「沒見到船」等口碑的影響,下部的開局目前來看不太樂觀。但是即使毒舌如我,也無法對《太平輪下》做出簡單粗暴的「不好看」的斷語,僅從影片本身看,製作精良,還原民國時代生活細節下了功夫,太平輪船隻的還原花了大錢,海難場面花了大錢,無一不是認認真真、細節到位。片中三對人物的感情,也是展現出了大時代中小人物的命運飄零,卻又有可貴的堅持,看後令人心情沉重。再從導演吳宇森來講,散發著謙遜、儒雅、堅持的氣質,能令和他接觸過的每一個人都真切的感受到,實在是令人無法僅僅因為影片比較「老派」就出言攻擊他。但如果觀眾因為老派而對本片不那麼熱情,那也是導演和片方只能接受的現實,畢竟沒有人能永遠在浪尖上,時代的無情,從太平輪的年代到今天,是每一個人都要接受的命運。
《太平輪》是一部傳統巨片,大製作、大明星,各種曲折、磨難,最後成形。它講述的主題也多少和當下的觀眾所喜聞樂見的不太一樣,回顧現在最賣座的國產電影,《泰囧》是一次中國人焦慮的宣洩,《煎餅俠》是屌絲成功之路,新國產票房王《捉妖記》我真心不知道它的主題除了和諧還有啥,但總體來說,喜劇是目前的王道。而且基本上目前華語電影受歡迎的原因都和技術先進與否關係不大,主要是話題、主題方面和觀眾能起比較切身共鳴的影片容易獲得成功。也可以說,對中國觀眾的了解是目前導演成功的捷徑。
但《太平輪》所講述的是在風起雲湧的大時代裡如螞蟻一樣的人所能堅持的小信念,分離的戀人對彼此念念不忘,一語承諾便是終生重託,主題上的「老派」恐怕是《太平輪》離當下觀眾內心遙遠的真正原因,因為這些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都很陌生,追求速食、便利、功利習慣的當代人,對於六十年前的人們對於感情的堅守方式,恐怕十分陌生。
那也許,《楊貴妃》要出來說話了,我們也是一段曠世奇戀啊,我們也為當下的時代所不容。那我必須得說,「老派」和「不會拍」,真心不一樣。吳宇森是一位工業巨匠,把他稱為中國的史匹柏我覺得不為過。史匹柏的《戰馬》和《太平輪》是一個意思,舊時代方法拍出來的劇情片,認真、感人,技術上沒有問題,但是OUT了。我非常傷感的用這個形容詞來形容這兩位巨匠,畢竟我們看過的電影裡有過他們濃墨重彩的很多筆。
但有些人生總要面對,可以說目前因為老派而無法意氣風發的中國老導演不止一兩個(目測躺槍一大片)。《歸來》的張藝謀,《搜索》、《道士下山》的陳凱歌(陳老師說,為什麼躺槍的總有我!),因為陳凱歌冒著一股太想和世界談談的氣息,所以他的過時又多了一層悲劇氣氛。《道士下山》那得吧得,簡直是太寂寞了。可以說第五代導演的手法完全不比現在獲得高票房的導演差,只有比年輕人更純熟,張藝謀和陳凱歌都是會用畫面說故事的導演,但是他們說的事情,我們真的不太想看了。非常上世紀90年代的王家衛,神奇的因為《一代宗師》而沒有OUT,反而格局大了起來。過了創作高峰期的侯孝賢,《聶隱娘》倒也拭目以待。所以說,商業片範疇更加考驗導演是否與時俱進,因為商業片需要與更大多數人的對話。而文藝片始終更小眾而具實驗性。
說回《太平輪下》,和我同去的90後觀眾原本想看會就走,最後倒完整地看了下來,因為感覺「居然沒有想像中那麼難看,有些畫面還挺美」,《太平輪下》是製作標準之上的作品,沒有槽點,「老派」是它唯一的罪?作為一枚普通觀眾,你會想去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