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德國的歷史和藝術問題在二戰之後一度成為禁忌問題,原因在於東西德國的分裂,帶來文化上的衝突。但是不管怎麼說,分治的德國實際上共享同樣的歷史。在這種環境下的藝術家和歷史學家處境變得敏感而尷尬,開始致力於把德國歷史文化融入到西方歷史文化之中,以求消解德國文化的概念,尤其是西德,所以「文化民族」的概念在當時的哪一方都是吃不消的。冷戰結束之後,德國在政治上開始統一,經濟文化逐漸相融,「文化民族」這一概念重獲自由,也從歷史淵源中獲得了一些新的形態。
這個時期的藝術特色依附於政治思想,但是由於地域文化的個性充分發展,所以文化顯示的多樣性也可以歸結為一種「文化民族」的觀念。近代德意志地區的民族觀念融合使得藝術史扮演的是一個耐人尋味的角色,美學領域和建築創造領域受到人們的關注。對於古代文化藝術的感知和追求成為了的的意義文化的基礎。二戰後,德國人更加明確的區分了「文化民族」和「國家民族」的概念,體現了德意志單純的藝術精神理想和向現代過的思考。
一、美學和藝術的偉大藝術價值,落腳在古典和哥德式的理想上,尋根之舉如何開始?
德意志地區的「文化民族」尋根行為是在十八世紀末期就開始了,表現在哥德式建築和文藝復興時期北方藝術的復興上,文學批評和藝術創作在政治領域也一度流行。最典型的文學家就是歌德、福斯特和斯萊格爾兄弟。歌德在文學上對哥德式建築進行了毫無保留的讚揚,在浪漫主義文化的情懷中對哥德式建築進行推崇,並把哥德式作為德意志民族精神象徵的表現。首先是斯特拉斯堡大教堂,在參觀過後,歌德對於固有的觀念感到羞愧,他震驚於教堂內的高度內在統一,細節協調在整體中,沒有絲毫多餘的東西。
「共同的語言、共同的文學與共同的宗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文化要素, 它們創造並共同維繫了一種文化民族。與此同時, 任何個體的追求和力量又在民族的文化共同體內得到自然發展的機會。國家民族則首先是建立在一種普遍的政治歷史與法則的統一力量之上的」——梅內克
福斯特的《下萊茵的景觀》也是推崇哥德式建築復興的文學作品,它主要描寫了科隆大教堂和牛津大學教堂。科隆教堂的奇幻和偉岸的大膽設計是他所不敢想像的,內部的柱子擁有傳統的完整秩序,讓他心醉神迷。他不怎麼說教堂建築的多樣化元素,而是把教堂結構的和諧性與哥德式建築的神性結合在了一起。另一方面,他也不認為哥德式建築就單純的是德意志民族精神的標誌,而是在一種整潔和乾淨的浪漫主義特色中彰顯的。
斯萊格爾的《哥德式建築的基本特點》並不是一本建築理論書籍,而是遊記和信件的合集。在瑣碎的片段中,我們也可以找到他試圖探索哥德式建築的歷史和哥德式建築對於德意志民族精神本質的看法。他也把科隆教堂作為落腳點,但是他認為哥德式教堂的突出特點在於詩意的想像,奇妙的想像是德意志民族獨特精神的體現,豐富的形式是北方德意志民族創造性的體現。風格特點在於創造的奇想,包含了德意志人的自然的關聯。
二、科隆大教堂的續建,正是西方觀念的德意志化,到底誰才是哥德式建築的真正家園?
哥德式建築的內容、特點、建築原則和歷史發展已經在十九世紀的時候在德國形成了氣候,科隆大教堂的續建就是一個標誌性事件。十九世紀四十年代,浪漫主義的傳統思想學者把科隆大教堂看作是德意志民族的紀念碑,引發了對於德意志民族文化身份和哥德式傳統藝術的討論。古典藝術反映的是前基督教時期的時代思想和精神狀態,標誌是現代的精神化的塗繪藝術。很多藝術家都主張德意志藝術之美的宗教性,他們認為古典模式不是單純移植到德意志地區的,而是北方形式的想像力,從民族宗教中自然生長出來的。
但是這種傳統觀點是歐洲普遍的民族主義的反應,法國和英國也自認為是哥德式的家園。在這期間,威特和梅騰斯都做出了貢獻,威特擅長分析哥德式建築的動態結構,梅騰斯對於哥德式建築風格的源頭進行了確認——法國的聖德尼修道院。所以對於哥德式建築的起源給予了肯定,也說明了哥德式建築在法國就已經都有一定的範本進行修建,並且迅速的在歐洲開始流行了。對於這種古典主義,我們知道文藝復興開始於義大利,那麼在德意志北方是怎麼落腳的呢?德國自身的文藝復興過程呼應了德意志傳統藝術,也成為了德國文藝復興的同義詞。
在歐洲,沒有哪個民族可以獨立於其他民族保持絕對的自足,所以這種德國民族形式感很難有長期的獨自發展狀態,所以在德意志文藝復興的概念上,可以保證藝術與歐洲的同步,也在另一方面表明了義大利與德意志自身的特點不同。這在整個德意志的文藝復興過程中起到了協調作用,民族的文化充滿想像力,但是也不能簡單的當作是標示化的東西,更重要的是發現背後的創造性原則。文藝復興風格的探索讓德意志民族對於哥德式建築風格的理解進一步加深,一些學院派的藝術家開始推崇義大利的形式。
作為在法國起源的哥德式建築,作為一種國際風格,晚期在德意志開始加入日耳曼民族的特色,比如火焰式、垂直式、曼努埃爾式的風格,在各國也都開始融入自己的風格特點。一些學者開始把這個現象著眼於歐洲文化的現象來討論,歐洲的視野拒絕了把特定的藝術流派和風格現象作為政治生活中的版圖聯繫起來,所以哥德式對於整個歐洲都包有優秀的精神氣質,被統一的共同原則所掌控,並不是某一個單獨的民族所獨有的。所以晚期的哥德式風格是綜合了很多元素在裡面的,比如複雜的幾何圖形,純粹的肌理等等。
不得不承認的是,晚期的哥德式風格呈現的精神更徹底,在德意志地區也發展的更圓滿,所以晚期的哥特風格建築應該是德意志哥特風格建築的重心。北方的詩意和南方的造型相互交融,接受了彼此的訴求,達到了理想的新境界。精神和情感的表達在這種融合後全面提升,自然主義的吸收成為了新的成就,哥德式風格開始帶有發掘日常生活事件背後的情感價值,具有非常強烈的心理寫實標誌。
三、從西方教堂入手的研究,符合德意志看待藝術史的特徵基本原則,也是德國藝術史探索的終結
在德約之前,很多藝術史把德意志地區的藝術看作是從其他國家風格中發源出來的,德約從教堂入手,把德意志藝術史問題集中到德意志民族本身,並且構建出了一個德意志的藝術史敘事話語。哥德式、羅馬式和巴洛克風格都成為同質量的藝術,並且在年輕的日耳曼民族中開始展現活力。德意志民族的第一個藝術史高峰是在霍亨斯陶芬家族,第二個黃金歲月在十五世紀。十六世紀之後德意志藝術至今都還未恢復過來,文藝復興和古典藝術對德意志民族的藝術構成了很大的衝擊。
這種對立的觀點在《哥特形式論》中也有所反應,把德意志藝術的內在動力變成了哥特形式的意志,認為哥德式的藝術視覺是從遠古到巴洛克時代德意志藝術史的展現,同時哥德式的形式想像力在古代北方人的金屬裝飾中就有體現,到了中世紀的時候展現在哥德式建築中。德國表現主義在後期傳承了這種觀點,把根基久遠的哥德式建築融入到歷史構架中。
總結
對於德意志地區藝術自足獨立發展的觀點,對德國藝術家們捍衛德國藝術理想沒有被外國影響衝垮的訴求給予了回應,到中世紀,神聖羅馬帝國藝術的教堂備受關注,所以在這方面對於德國歷史的偉大並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融入到了整個歐洲。即使在藝術史上秉承德意志藝術獨立性的藝術家們,也還是回歸到了「文化民族」屬於歐洲共同體的立場,作為德意志北方的靈魂藝術,哥德式建築既具備文化的傳承,又具有超民族的內涵,被賦予了古典藝術和哥特世界主義的色彩。所以,多樣的日耳曼文化不斷交融中蘊含著一種風格信仰,成為了一種新的德意志傳統。
參考文獻:
《哥特形式論》
《西方的沒落》
《文藝復興和巴洛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