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德國文化溯源,哥德式建築審美是一枝獨秀,還是孤芳自賞?

2020-12-24 尋史奇談文史君

引言

德國的歷史和藝術問題在二戰之後一度成為禁忌問題,原因在於東西德國的分裂,帶來文化上的衝突。但是不管怎麼說,分治的德國實際上共享同樣的歷史。在這種環境下的藝術家和歷史學家處境變得敏感而尷尬,開始致力於把德國歷史文化融入到西方歷史文化之中,以求消解德國文化的概念,尤其是西德,所以「文化民族」的概念在當時的哪一方都是吃不消的。冷戰結束之後,德國在政治上開始統一,經濟文化逐漸相融,「文化民族」這一概念重獲自由,也從歷史淵源中獲得了一些新的形態。

這個時期的藝術特色依附於政治思想,但是由於地域文化的個性充分發展,所以文化顯示的多樣性也可以歸結為一種「文化民族」的觀念。近代德意志地區的民族觀念融合使得藝術史扮演的是一個耐人尋味的角色,美學領域和建築創造領域受到人們的關注。對於古代文化藝術的感知和追求成為了的的意義文化的基礎。二戰後,德國人更加明確的區分了「文化民族」和「國家民族」的概念,體現了德意志單純的藝術精神理想和向現代過的思考。

一、美學和藝術的偉大藝術價值,落腳在古典和哥德式的理想上,尋根之舉如何開始?

德意志地區的「文化民族」尋根行為是在十八世紀末期就開始了,表現在哥德式建築和文藝復興時期北方藝術的復興上,文學批評和藝術創作在政治領域也一度流行。最典型的文學家就是歌德、福斯特和斯萊格爾兄弟。歌德在文學上對哥德式建築進行了毫無保留的讚揚,在浪漫主義文化的情懷中對哥德式建築進行推崇,並把哥德式作為德意志民族精神象徵的表現。首先是斯特拉斯堡大教堂,在參觀過後,歌德對於固有的觀念感到羞愧,他震驚於教堂內的高度內在統一,細節協調在整體中,沒有絲毫多餘的東西。

「共同的語言、共同的文學與共同的宗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文化要素, 它們創造並共同維繫了一種文化民族。與此同時, 任何個體的追求和力量又在民族的文化共同體內得到自然發展的機會。國家民族則首先是建立在一種普遍的政治歷史與法則的統一力量之上的」——梅內克

福斯特的《下萊茵的景觀》也是推崇哥德式建築復興的文學作品,它主要描寫了科隆大教堂和牛津大學教堂。科隆教堂的奇幻和偉岸的大膽設計是他所不敢想像的,內部的柱子擁有傳統的完整秩序,讓他心醉神迷。他不怎麼說教堂建築的多樣化元素,而是把教堂結構的和諧性與哥德式建築的神性結合在了一起。另一方面,他也不認為哥德式建築就單純的是德意志民族精神的標誌,而是在一種整潔和乾淨的浪漫主義特色中彰顯的。

斯萊格爾的《哥德式建築的基本特點》並不是一本建築理論書籍,而是遊記和信件的合集。在瑣碎的片段中,我們也可以找到他試圖探索哥德式建築的歷史和哥德式建築對於德意志民族精神本質的看法。他也把科隆教堂作為落腳點,但是他認為哥德式教堂的突出特點在於詩意的想像,奇妙的想像是德意志民族獨特精神的體現,豐富的形式是北方德意志民族創造性的體現。風格特點在於創造的奇想,包含了德意志人的自然的關聯。

二、科隆大教堂的續建,正是西方觀念的德意志化,到底誰才是哥德式建築的真正家園?

哥德式建築的內容、特點、建築原則和歷史發展已經在十九世紀的時候在德國形成了氣候,科隆大教堂的續建就是一個標誌性事件。十九世紀四十年代,浪漫主義的傳統思想學者把科隆大教堂看作是德意志民族的紀念碑,引發了對於德意志民族文化身份和哥德式傳統藝術的討論。古典藝術反映的是前基督教時期的時代思想和精神狀態,標誌是現代的精神化的塗繪藝術。很多藝術家都主張德意志藝術之美的宗教性,他們認為古典模式不是單純移植到德意志地區的,而是北方形式的想像力,從民族宗教中自然生長出來的。

但是這種傳統觀點是歐洲普遍的民族主義的反應,法國和英國也自認為是哥德式的家園。在這期間,威特和梅騰斯都做出了貢獻,威特擅長分析哥德式建築的動態結構,梅騰斯對於哥德式建築風格的源頭進行了確認——法國的聖德尼修道院。所以對於哥德式建築的起源給予了肯定,也說明了哥德式建築在法國就已經都有一定的範本進行修建,並且迅速的在歐洲開始流行了。對於這種古典主義,我們知道文藝復興開始於義大利,那麼在德意志北方是怎麼落腳的呢?德國自身的文藝復興過程呼應了德意志傳統藝術,也成為了德國文藝復興的同義詞。

在歐洲,沒有哪個民族可以獨立於其他民族保持絕對的自足,所以這種德國民族形式感很難有長期的獨自發展狀態,所以在德意志文藝復興的概念上,可以保證藝術與歐洲的同步,也在另一方面表明了義大利與德意志自身的特點不同。這在整個德意志的文藝復興過程中起到了協調作用,民族的文化充滿想像力,但是也不能簡單的當作是標示化的東西,更重要的是發現背後的創造性原則。文藝復興風格的探索讓德意志民族對於哥德式建築風格的理解進一步加深,一些學院派的藝術家開始推崇義大利的形式。

作為在法國起源的哥德式建築,作為一種國際風格,晚期在德意志開始加入日耳曼民族的特色,比如火焰式、垂直式、曼努埃爾式的風格,在各國也都開始融入自己的風格特點。一些學者開始把這個現象著眼於歐洲文化的現象來討論,歐洲的視野拒絕了把特定的藝術流派和風格現象作為政治生活中的版圖聯繫起來,所以哥德式對於整個歐洲都包有優秀的精神氣質,被統一的共同原則所掌控,並不是某一個單獨的民族所獨有的。所以晚期的哥德式風格是綜合了很多元素在裡面的,比如複雜的幾何圖形,純粹的肌理等等。

不得不承認的是,晚期的哥德式風格呈現的精神更徹底,在德意志地區也發展的更圓滿,所以晚期的哥特風格建築應該是德意志哥特風格建築的重心。北方的詩意和南方的造型相互交融,接受了彼此的訴求,達到了理想的新境界。精神和情感的表達在這種融合後全面提升,自然主義的吸收成為了新的成就,哥德式風格開始帶有發掘日常生活事件背後的情感價值,具有非常強烈的心理寫實標誌。

三、從西方教堂入手的研究,符合德意志看待藝術史的特徵基本原則,也是德國藝術史探索的終結

在德約之前,很多藝術史把德意志地區的藝術看作是從其他國家風格中發源出來的,德約從教堂入手,把德意志藝術史問題集中到德意志民族本身,並且構建出了一個德意志的藝術史敘事話語。哥德式、羅馬式和巴洛克風格都成為同質量的藝術,並且在年輕的日耳曼民族中開始展現活力。德意志民族的第一個藝術史高峰是在霍亨斯陶芬家族,第二個黃金歲月在十五世紀。十六世紀之後德意志藝術至今都還未恢復過來,文藝復興和古典藝術對德意志民族的藝術構成了很大的衝擊。

這種對立的觀點在《哥特形式論》中也有所反應,把德意志藝術的內在動力變成了哥特形式的意志,認為哥德式的藝術視覺是從遠古到巴洛克時代德意志藝術史的展現,同時哥德式的形式想像力在古代北方人的金屬裝飾中就有體現,到了中世紀的時候展現在哥德式建築中。德國表現主義在後期傳承了這種觀點,把根基久遠的哥德式建築融入到歷史構架中。

總結

對於德意志地區藝術自足獨立發展的觀點,對德國藝術家們捍衛德國藝術理想沒有被外國影響衝垮的訴求給予了回應,到中世紀,神聖羅馬帝國藝術的教堂備受關注,所以在這方面對於德國歷史的偉大並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融入到了整個歐洲。即使在藝術史上秉承德意志藝術獨立性的藝術家們,也還是回歸到了「文化民族」屬於歐洲共同體的立場,作為德意志北方的靈魂藝術,哥德式建築既具備文化的傳承,又具有超民族的內涵,被賦予了古典藝術和哥特世界主義的色彩。所以,多樣的日耳曼文化不斷交融中蘊含著一種風格信仰,成為了一種新的德意志傳統。

參考文獻:

《哥特形式論》

《西方的沒落》

《文藝復興和巴洛克》

相關焦點

  • 星球 · 文化 | 哥德式到底是什麼鬼
    蘇格蘭格拉斯哥大教堂德國科隆大教堂(最著名的哥德式建築)哥特電影話說回來,哥德式在中國這樣的東方傳統文化背景的國家,受眾面還是非常小的。所以我們除了能在北京、青島和上海等城市看到一些18世紀哥特復興式建築(已經不是最初原汁原味的哥德式了),對哥特藝術和文化很少有接觸的機會。
  • 科隆大教堂,歷經二戰大轟炸,竟倖存下來,現今是德國地標性建築
    科隆大教堂是德國北萊茵威斯特法利亞科隆的一座天主教教堂。它是科隆大主教和科隆大教區的行政所在地,它也是德國天主教和哥德式建築的著名歷史遺蹟,199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錄入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它是德國最受歡迎的地標性建築,平均每天吸引約20000名遊客前來參觀,目前是最高的雙尖頂教堂,高157米。從科隆城的每個角落都可以看到雄偉壯觀的科隆大教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聯軍轟炸科隆時,科隆的建築幾乎全都被炸毀,唯獨科隆大教堂仍傲然挺立在科隆城。坊間傳言,這是因為有上帝的眷顧,科隆大教堂才倖免於戰火。
  • 哥德式教堂丨「玻璃花窗」給「野蠻」的哥德式教堂增添了藝術色彩
    《聖經》是基督教信徒的精神食糧,而哥德式教堂就是一座「城堡」,城堡中融合了多種文化,供基督教信徒們學習。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是古典民族風,而哥德式建築風格是典型的西方建築風格,同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民族風有很大的區別。哥德式教堂教堂建築是非常有特色,它融合了很多種藝術建築風格。
  • 哥德式藝術
    哥德式被廣泛地運用在建築、雕塑、繪畫、文學、音樂、服裝等各個藝術領域,藝術是誇張的、不對稱的、奇特的、輕盈的、複雜的和多裝飾的,以頻繁使用縱向延伸的線條為其一大特徵,主要代表元素包括蝙蝠、玫瑰、孤堡、烏鴉、十字架、鮮血、黑貓等等。
  • 哥德式建築與和聲的起源
    這一集楊照、李其叡父女講的是建築與和聲的起源作為一檔「最養眼」的古典音樂節目照例先來看一下拍攝地的風景楊照:所以我想說,我們大家都有經驗,即使是再吵鬧的觀光團,進到歐洲的大教堂裡面,大家都會忍不住,幾乎完全不自覺地會把聲音降低。李其叡:安靜下來一點點。
  • AH { 哥德式是個什麼鬼
    蘇格蘭格拉斯哥大教堂德國科隆大教堂(最著名的哥德式建築)· 哥特電影 ·話說回來,哥德式在中國這樣的東方傳統文化背景的國家,受眾面還是非常小的。所以我們除了能在北京、青島和上海等城市看到一些18世紀哥特復興式建築(已經不是最初原汁原味的哥德式了),對哥特藝術和文化很少有接觸的機會。
  • 哥德式教堂科普 - 為什麼要了解哥特建築和它的歷史?
    上層的外牆上沒有一片用來填充的牆體。整個建築就如同「玻璃籠子」。類似於今天所說的 「脖子以下都是腿」,這裡就是=「柱子之外都是窗」。「讓光線進來」,因此「超多窗」。從1140-1144年的聖丹尼修道院東部的頭部改造,也就是第一個哥特教堂改造開始,對光對追求,就被認為是哥特建築的底層思考模式之一。
  • 科隆大教堂:世界上最完美的哥德式教堂建築!
    前言科隆大教堂,位於德國科隆市,是科隆市的地標性建築。與法國巴黎聖母院、羅馬聖彼得大教堂並稱歐洲三大宗教建築。在199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可以說科隆大教堂既宏偉又細緻,布局巧奪天工,被譽為哥德式教堂中最完美的建築典範。哥德式建築哥德式?有一些同學看到這裡會有點懵。
  • 哥德式藝術之服裝與飾品
    哥德式風格 任何黑色的東西,或其它暗色,如海軍藍、深紅。可以透(薄尼龍或漁網狀面料),但不露。銀飾。蒼白的皮膚。在英漢字典中Gothic的解釋如下:(a)1歌特人的;歌特語的2(建)歌特式的3中世紀的;野蠻的,粗野的4(印)歌特體的;(英)黑體的5歌特式小說體的(以恐怖,悽涼,衰敗為特徵)(n)1歌特語2歌特式建築,尖拱式建築。Gothic(歌特)的命名是從德國的「Goth」部落由來的,Goth人入侵了義大利並推翻了羅馬帝國。在15世紀,人們普遍帶有著文藝復興的觀念,希望回到古典時代。
  • 圖解美國文化象徵:《美國哥德式》的人物與建築
    隨處可見的海報將大眾的目光吸引到了被譽為20世紀最著名的美國形象之一的油畫作品《美國哥德式》。大家可能會問,這幅畫如何欣賞?美國區域主義者對此作了回應,在創作中他們主要表現樸素的鄉村日常生活,刻意排斥當時在歐洲很流行的先鋒藝術畫派,著重創作通俗易懂的作品。伍德的牙醫與伍德妹妹的珍貴合影。
  • 世俗宗教運動中,反映了教堂建築上,有了哥德式的教堂建築
    本期故事:世俗宗教運動中,反映了教堂建築上,有了哥德式的教堂建築(網絡配圖)歷史的故事,大家是否全都知道呢?世俗宗教運動中的各種宗教思潮都反映在這個歷史時期的教堂建築上,有了哥德式的教堂建築。(網絡配圖)哥德式的教堂建築最早出現在法國。12世紀初期,巴黎聖丹尼斯修道院的院長敘熱對該修道院的教堂進行改建,他把教堂看作是傳播《聖經》內容的重要途徑,對羅馬式教堂建築風格進行大刀闊斧地改進,開啟了哥德式建築風格的時代。
  • 西洋服裝史-哥德式時代的服裝文化
    一、文化背景  (1)直線和銳角的強調是哥德式的特徵
  • 二戰時期德國軍人就能穿得那麼帥!為什麼甩現在各國軍裝幾十條街?
    當時的歐洲人受到的藝術方面的教育都不錯,二戰前的德國人幾乎家家戶戶有鋼琴。其實邱吉爾也非常喜歡畫風景畫,退休後一直在家畫畫寫文章,還得了個諾貝爾文學獎。史達林本身也非常喜歡音樂,丫早年也是在維也納混過的革命青年,現在的俄羅斯國歌曲調就是在史達林的要求下創作的,在各國國歌中還是算非常突出的作品。
  • 不善交際的黑色——哥德式服飾
    201913010613萬千惠說到哥德式大家都不陌生,想必大家大多都會聯想到黑暗、恐懼、孤獨、絕望的陰森恐怖場景,以恐怖、死亡、超自然、古堡、吸血鬼等為標誌性元素。從12世紀中期開始,歐洲進入中世紀的第二大國際性時代——哥德式時代。這是一種發祥於北法西蘭、普及於整個歐洲的國際性藝術樣式,包括繪畫、建築、音樂、文學,主旨偏向於用藝術的方反映出中世紀天主教神學的觀念。
  • 除了巴黎聖母院,還有這些著名的哥德式建築!你打卡過幾個?
    哥德式建築是一種興盛於12世紀中葉至16世紀末期的建築風格,採用並改造了羅馬式建築的元素,其特點是誇張的拱門、增加的拱頂和擴大的窗戶,整體風格為高聳削瘦,且帶尖。以卓越的建築技藝表現了神秘、崇高的強烈情感,對後世其他藝術均有重大影響。
  • 陳平:歌德與建築藝術
    歌德和哈斯克爾所提到的歐洲第一批文化史家生活於同一時代或稍後,作為一位文化巨人,他終其一生與視覺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並以其生花妙筆,將自己直面具體建築與藝術作品的審美體驗與思考記錄了下來,構成了美術史學史上的不朽篇章。接下來我們還會用幾期的篇幅來推介歌德論建築藝術的美文的譯文。
  • 傳統哥德式教堂與彩色玻璃鑲嵌畫的相遇,迸發出了怎樣的火花?
    在頻繁的十字軍東徵戰爭中,法國人熟知了東方拜佔廷帝國燦爛的彩色玻璃鑲嵌畫,受到啟發,便嘗試在窗子上用玻璃模仿鑲嵌畫,以利用光線的審美作用。把天國設想為豪華堂皇的感性世界,並且衝破神學玄秘的迷霧,把彼岸世界搬到了可直接感知的現實中來,本來正是世俗工匠們世界觀的特點,市民文化的特點。長老和神學家的美學,恰恰反映了這個特點。
  • 法國這座教堂,彩色玻璃在二戰的炮火中竟能保存,現在看精美絕倫
    斯特拉斯堡,現在是屬於法國的,但歷史上,德國和法國曾多次交替管理斯特拉斯堡。這裡是兩種不同文化的交匯之地,斯特拉斯堡,無論在語言還是文化上,兼有德法兩國的特點。城市的建設和建築,也被兩種文化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了斯特拉斯堡大教堂這樣的建築。
  • 芽莊大教堂:充滿法式風情,是一座典型的哥德式建築
    芽莊大教堂:充滿法式風情,是一座典型的哥德式建築芽莊的藍天碧海與老街小巷形成了特殊的度假感受,你可以參加出海的一日遊,感受大海與島嶼帶來的樂趣,也可以走街串巷,參觀滄桑的教堂和潔白的佛像。充滿法國風格,是典型的哥德式建築,建於1928-1933年。這是一個高層建築。你可以去教堂俯瞰芽莊的街景。這座教堂不大,但每個細節都修好了,值得一看。大教堂是一座石雕建築,牆上有雕刻的圖案。周圍有許多雕塑和聖經故事。教堂外面種了許多花。整個教堂都裝飾著美麗的花朵。看到這些花會很舒服的。
  • 哥德式的浪漫與驚悚——以電影《猩紅山峰》為例
    長大後的露西爾伺機殺死了母親。女主伊蒂絲在得知殺父仇人是露西爾後,最後的對決中,在託馬斯靈魂的幫助下殺死了露西爾。復仇主題一如哥德式電影的代表色黑色,陰暗神秘、危險重重。這個主題與恐怖電影的基調一致,能給觀眾帶來震撼的情感體驗。施害者往往又是受害者,雙重的身份使角色更加飽滿立體,觀眾在血腥暴力的衝擊中又會產生憐憫同情,五味雜陳。3)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