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葉克飛 歐洲價值 收錄於話題#歐洲地理20個
一所近六百年歷史的大學,難免歷經滄桑,可屹立不倒自有根由。以大學撐起兩座城市,本身就是底蘊的證明。
撰文〡葉克飛
魯汶市政廳
「一座有大學的城市,我們見得多了,可一座有城市的大學,你見過沒?就算你見過,那麼一座有兩個城市的大學,你又見過沒?」
坐在魯汶市政廳旁的餐廳裡,我一邊跟兒子說著這段很繞的話,一邊大快朵頤。
魯汶是比利時第九大城市,比利時的國土面積不過與兩個北京相當,它的第九大城市當然袖珍得很。不過魯汶也是我眼中最值得探訪的比利時城市之一,甚至不亞於布魯塞爾、布魯日、安特衛普和根特這「比利時傳統四大件」。
這座城市的美,起碼有一半拜市政廳所賜。開車進入魯汶,導航目的地就是市政廳。大概還有三五百米距離時,我根據經驗,開始留心路邊停車位,畢竟市政廳廣場周邊是最熱鬧的地帶,未必有車位。
從停車處向市政廳步行,沿途街道古樸,店鋪雅致,典型的歐洲小城。拐個彎就豁然開朗,市政廳所在的大廣場出現在眼前。
廣場被中世紀建築所圍繞,每棟樓的山牆都極為漂亮,雖然比不上布魯塞爾、布魯日和安特衛普的大廣場那般精緻絕美,但也值得一看。可大多數探訪魯汶的人想必都顧不上看廣場上的老房子,市政廳足以吸引所有目光。
魯汶老城廣場
奠基於1448年、完工於1469年的的魯汶市政廳也許是世界上最華麗的哥德式市政廳,外牆上布滿手工人物雕刻,極其華美,幾個哥德式塔尖向天空延伸。但凡哥德式建築,都有讓人慾罷不能、無法抗拒的繁複感,魯汶市政廳甚至更為突出。幸運的是,這棟華美建築躲過了兩次世界大戰的炮火。
魯汶市政廳
不過魯汶最出名的還是1425年由教皇馬丁五世下令成立的魯汶大學——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天主教大學。這所大學在比利時排名第一,也是世界級名校,世界排名常年在前五十位,位列2017年泰晤士世界大學排行榜第40位,US News世界大學排行榜第44位。2017年路透社全球一流創新大學排名中,魯汶大學更是連續第二年位列歐洲第一,世界第五。
正因為魯汶大學和其他幾所高校的存在,你很容易感受到這座城市的青春氣息。隨處可見的騎行者,遍布全城的單車道,還有廣場上搭建的舞臺,都宣告著年輕人的存在。這座城市的常住人口不過9萬,其中1/3以上是大學生。
最初的魯汶大學,教職人員主要來自巴黎大學、科隆大學和維也納大學。隨著聲望日隆,許多學者前來任教。尤其是16世紀,哲學家和神學家伊拉斯謨在此執教,並於1517年創建三語言學院,研究希伯來文、拉丁文與希臘文。
也正是在魯汶大學,走出無數傳奇人物。比如羅馬天主教教宗艾德裡安六世,他是魯汶大學教皇學院創辦人,也是神聖羅馬帝國國王查理五世的老師。天主教改革運動家楊·史丹東克也出自這裡,還創辦了魯汶大學的史丹東克學院。現代解剖學之父安德烈亞斯·維薩留斯,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克裡斯汀·德迪夫和阿爾伯特·克勞德,楊森製藥創始人保羅·楊森等也都出自該校。
值得一提的是魯汶大學的中國元素。清朝初年最有名的來華傳教士,康熙的科學啟蒙老師,曾經以外國人身份在清廷擔任工部侍郎的南懷仁,就出身魯汶大學。可惜的是,他雖然向中國傳播了近代西方科學,但一己之力終究無法挽回整個大清朝的因循守舊,那一線曙光竟然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成為絕唱。直至晚清,一位中國年輕人遠渡重洋,來到魯汶大學就讀,再次將魯汶大學與中國聯繫在了一起,他就是有「中國地質學之父」和「近代石油工業之父」之稱的翁文灝。
不過如今魯汶市的魯汶大學,僅僅是昔日魯汶大學的一部分。比利時國內族群問題突出,北方講弗拉芒語語的弗拉芒族與南部講法語的瓦隆族向有矛盾。因後者人口更多,所以比利時學校多用法語教學。早在19世紀時,比利時就曾因授課語言問題引發矛盾,直至上世紀30年代,魯汶大學等高校都實施了雙語制教學。但到了上世紀60年代,族群矛盾激化,也蔓延至高校。1963年,弗拉芒族學生示威,法語師生隨即罷課。1966年,弗拉芒族學生罷課。1968年,矛盾更加激化,乃至政府都產生分歧,多位弗拉芒族高官因此辭職。最終政府於1970年決定將魯汶大學一分為二,弗拉芒語科系留在魯汶,法語科系全部遷往法語區,成為今天的法語區魯汶大學,很多人也因此將之稱為新魯汶大學,實際上這個名字是誤讀。
回到開頭,我跟兒子所說的「一座有兩個城市的大學,你又見過沒」,來歷就源於這次分裂。如果說魯汶是一座古老大學城,那麼因法語區魯汶大學而生的新魯汶,就是一座完全屬於大學的城市。
換言之,相比古老的魯汶,新魯汶是一座無比年輕的城市,它完全被大學所帶動,依託於這所高校的活力。
魯汶大教堂
這次分家並未讓魯汶大學淪落,無論是老校還是新校,都承繼著魯汶大學的自由與學術傳統。要知道,這所大學曾見證比利時這片土地的滄桑。幾百年來,西班牙人、奧地利人、法國人和荷蘭人都曾統治這裡。西班牙統治時期,魯汶大學曾因宗教戰爭遭嚴重破壞。奧地利統治時期,魯汶大學不得不接受奧地利僵化的教育模式。法國統治時期,魯汶大學一度被下令關閉,直至1835年才告恢復。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比利時兩次被德國佔領,被視為瑰寶的魯汶大學圖書館也兩次被焚為灰燼。可是這一切,都未能讓魯汶大學沉淪。那麼,法語區魯汶大學的設立,你完全可以將之視為一座魯汶大學悠久傳統之下的分校。
就像歐洲其他大學城一樣,魯汶大學的不同院系和機構也分布在魯汶市內,沒有圈起來的校園。最值得探訪的當然是圖書館。1636年,魯汶大學草創圖書館,並漸漸擴大。1797年,當法國統治者下令關閉魯汶大學後,館藏被轉移,最有價值的部分被轉往巴黎,法國大革命後又流落至各國的圖書館。
魯汶大學於1817年重建後,再設圖書館。可惜在一戰時,德軍將之燒毀。一戰結束後,魯汶大學興建了一棟新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築,成為新圖書館。然而在1940年,圖書館再遭二戰炮火,90萬冊書籍幾乎全部被毀。二戰後,圖書館按原狀復建,如今依然可見那精美壁畫和旋轉樓梯,修復工作一直持續到2003年。
一所近六百年歷史的大學,難免歷經滄桑,可屹立不倒自有根由。以大學撐起兩座城市,本身就是底蘊的證明。
圖片均為作者拍攝
歡迎分享,轉載、合作請私信聯繫
原標題:《一所大學鬧分家,結果撐起兩座城市》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