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以水哥個人觀點,來暢談《平凡的世界》,用心說話,傾聽平凡。
秀蓮是公認的好媳婦,有著「萬年難遇賀秀蓮」的美稱,她知性、善良、熱情似火,用自己的生命在愛著自己的丈夫孫少安。
她是一個平凡的農村姑娘,她也嚮往著好生活,住大房子,穿新衣服,可她偏偏看上了窮鬼孫少安。
孫少安有什麼,穿得破破爛爛,家裡一大家子人,一年吃飯穿衣都成問題,上有父母,還有常年待在炕上的奶奶,下有一個弟弟妹妹,都在學校讀書,另外還有一個不省心的姐姐一家。
可以說要啥沒啥,房子是個老窯洞,一家人都住不下,弟弟妹妹放假回家還要借住在別人家裡。要說錢,就更沒有了,只有欄裡的一頭豬一年換下幾個錢可以貼補家用。
就這麼個家,秀蓮不僅不嫌棄,還說比她想像得好多了。
秀蓮很快就把自己融入到了這個家裡,嘴巴甜,又勤快,這讓孫少安一家人樂壞了,這是哪輩子修來的福氣,讓少安娃找了這麼好的一個媳婦。
秀蓮喜歡少安,從第一眼就認定了,她相信這個瘦高個的男人,一定會給她帶來好生活,她認定的事情,就不會改變,誰也沒辦法。
那秀蓮為什麼要分家?
秀蓮想法很簡單,她想過好日子,不能讓自己男人被一大家子拖累,更不想把自己男人累壞了,所以就要求分出來單過,憑著自己男人的本事,不出一兩年,就一定能過上好光景的。
只有先讓小家有錢了,才能顧上大家庭。這樣的思想在農村,在新媳婦想來是在正常不過了,作為女人嫁男人,先不是來伺候公婆的,而是建立小家庭,通過自己的努力過上好日子。
秀蓮來到雙水村,嫁給孫少安,不僅沒要彩禮,甚至自己還倒貼,她娘家山西,家裡做醋的,光景不賴,但不可能貼補他們這一大家子人,那是個無底洞,一點錢丟進去根本不起作用。
可一旦分家了,那就是兩碼事,自己男人能幹,如果娘家再幫襯點,這好日子想都能想得到,到時光景好了,再來幫襯公婆一家子,不是挺好嗎!
可孫少安不這麼想。
少安為什麼不同意分家?
少安是家裡的長子,13歲就和父親一起承擔起了家裡的責任,無論是年邁不能走動的奶奶,還是在上學的妹妹,他覺得照顧他們就是自己的責任,是不可能拋得開得,他也不可能把這樣的重擔,就這樣全壓在父親的肩上。
他做不到,所以少安堅決反對分家,即使是和親愛的秀蓮鬧僵,他也不能拋棄這個原則,在少安的心裡,分家就等於把擔子給了父親和弟弟。
其實,他還有一個顧慮,是秀蓮沒想到的,那就是男人的面子,少安是一隊隊長,是雙水村有點影響的人,他在大家的心目中是個有擔當的漢子,突然間讓他分家,那就意味著他拋開這個窮家,小夫妻倆單獨享清福,那這以後他還怎麼在村裡立足。
少安雖然家裡很窮,但是個有骨氣的人,而且做事有分寸,別看年紀不大,處理事情也是有板有眼的,無論是隊裡、村裡,這是大家公認的。
這樣一個人,什麼最重要?
那就是氣節,即使和妻子秀蓮鬧僵,他也不會丟了這個氣節,否則,他就不是孫少安了。
孫玉厚全力支持秀蓮分家
家最後還是分了,並不是秀蓮有多大的本事,而是少安的父親孫玉厚堅持分家,孫玉厚老漢實在人,窮苦了一輩子,他看得非常清楚,與其看到少安夫妻為了分家鬧僵,不如自己站出來。
秀蓮是個好孩子,她們家那麼好的條件,什麼樣的人家尋不到,偏偏看上了自家的少安,這份情就不能虧待了這孩子。
結婚幾年了,家裡光景苦巴的時候,她沒有半句怨言,一樣幫襯著幹活,現在最起碼不用餓肚子了,少平也掙錢了,她想分出去過幾天清閒日子,要求並不過分。
自己的兒子,自己了解,如果自己不站出來,秀蓮再鬧,他也不會分家的,那樣好好地一個家就又散了。再說少安這麼多年幫著自己把這個家撐起來,確實應該分出去休息一下,太累了。
這個家,窮家薄業的,也沒什麼東西好分,說是分家,就是單獨過光景,也沒什麼值錢的東西給他們,能做的就只有幫著多照看孫兒虎子了,讓他們好好的辦磚廠。
伺候田地這塊自己是老把式了,也不用他們分神,能幹的自己都幹了,最多春種秋收大家在一起忙碌個幾天。
分家,有種說法,叫越分越大,這就和集體制轉換成了生產承包責任制是一個道理,幹勁足了,顧慮少了,日子自然就更好過了。
還有種分家,是為了奪財產,家裡條件好,都想把家裡東西據為己有,就提出分家,只有分家才有屬於自己的那一份。在農村這樣的事情不稀奇,兄弟之間、妯娌之間、父子之間、婆媳之間大動幹戈的大有人在。一個要,一個不給,常常會鬧僵,有人甚至直接把東西砸了,與其得不到,不如毀了,誰也別想得到。
大部分人家都是在兒子娶媳婦後就直接把家分了,他們認為,長時間生活在一起,兩輩人的思想很難統一,就容易產生裂痕,所以,分出去是最好的選擇,兒子還是兒子,孝順媳婦還是一樣的孝順。
分家不是簡單的分桌吃飯,另啟戶口本,是真正的獨立自主,是新一代人成長的過程,為什麼孫玉厚極力促成分家,就是希望孩子獨立自主,承擔起一個男人的責任。不是照顧父母,父母還幹得動,而是要對妻子,對孩子負責,讓家得到延續,這才是父母最希望看到的。
新時代的農村,也有不願意分家的,一種是年輕人太懶,對父母產生依賴,不想操心,能做就做一下,不想做就不做,在家吃的是父母的,孩子也是父母照看,沒有分家立戶,親戚間的人情往來也不用操心。
還有一種就是孫少安的思想,維護一個家就是家庭和睦的象徵,好在,現在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常年都在外生活,一般就是逢年過節回家一次,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不長,也就無需分家了。
家是靠親情維護的,分開不分開,血緣關係都一樣存在。所以,分家與否,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一家人心在一起。
多多溝通,經常給父母打打電話,兄弟姐妹之間經常的聚聚,節假日多走動走動,這些對增加感情都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