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淑女不吃『離娘肉』,硬漢不拿『分家豆』」,是啥意思?

2021-01-15 騰訊網

前兩天上網,看到了這麼一句農村俗語:「淑女不吃『離娘肉』,硬漢不拿『分家豆』」。說句實在話,這句俗語的確有些晦澀難懂,因此,儘管在我看到這句俗語後認真思考了好久,但我還是沒有能夠思考出這句俗語的意思來。於是,便向一位老農進行了請教,老農告訴我說,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這樣的:

一、淑女不吃「離娘肉」

「淑女」一詞出自《詩經·周南·關雎》中,在這篇文章裡有這麼一句話:「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自此以後,便有了「淑女」一詞。

所謂的「淑女」是指賢淑美好的女子。這一類女子的氣質非常優雅,具有非常明顯的個性魅力,有著一種「靈秀之美」,她們在儀表、談吐、舉止、思維和行為習慣等方面上均具有端莊優雅的特點。

所謂的「離娘肉」,是中國結婚民俗中的一種「特殊」禮物。這種特殊禮物來自於古代的多種傳說,後來,漸漸形成了一種規矩。

一般情況下,在男方準備娶親的前一天,男方需要到集市上選購一塊豬肉給女方家送去。而送給女方家的這塊豬肉就被稱為「離娘肉」。其意思是:姑娘是娘身上掉下的肉,明天就被人娶走了,因此,應當送一塊肉當做補償。

既然「離娘肉」有這種寓意,那麼,作為一個知書達理的淑女來說是不願意吃「離娘肉」的。因為在她們看來,這塊「離娘肉」就是自己母親身上掉下來的肉,如果吃了這塊肉,就等於在吃自己,也等於在吃母親的肉,所以,淑女會特意將這塊肉做好,並請母親來吃,自己是不會吃的。其實,這就是「淑女不吃『離娘肉』」這句俗語的由來。

二、硬漢不拿「分家豆」

所謂的「硬漢」一詞出自宋朝張鎡 所著的《奉祠雲臺題陳希夷畫像》一詩中,在這首詩歌中有這麼一句詩:「世間大事硬漢了,物有所重有所輕。」自此以後,便有了「硬漢」一詞。

而所謂的「硬漢」就是指那些講親情、講道義、勇於擔當的一種男人。這種男人普遍具有的特點是:責任感、家庭觀念很強。

在有些地區,兄弟們分家的時候需要共同吃一頓「分家飯」。吃過「分家飯」後就會各自另立爐灶,與自己的孩子老婆另行過日子。

而在有些地區,兄弟們分家的時候不需要共同吃一頓「分家飯」,他們的父母或舅舅會在分家前準備一些紅豆,然後在分家時將紅豆平均分給他們幾個弟兄,這種分家時分到的紅豆就叫「分家豆」。

那麼,分家時為什麼要分紅豆呢?

真正的紅豆又名相思子,是豆科相思子屬的一種有毒植物所結出的豆子,紅豆的種子中含有一種稱為相思豆毒蛋白的蛋白質,具有很強的毒性,一旦誤食,就會中毒,中毒嚴重時甚至會喪命。

紅豆雖然是一種有毒的豆子,但紅豆中含有「很暖」的寓意,唐代詩人王維就曾經根據民間故事寫過「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勸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的詩句,用以借物抒情,表達相思。因此,有些地區在分家的時候會給兄弟們分一些紅豆,用以讓兄弟們永遠記住兄弟之情。

不過,兄弟之情很濃的「硬漢」們是不要「分家豆」的。因為在他們看來,不管這種豆子的寓意有多麼深刻,但畢竟在拿了這種豆子後就意味著兄弟們已經分開,永遠不是一家人了。為了使兄弟之情永遠「捆綁」在一起,他們縱然是分家另過,他們也不拿這種「分家豆」。其實,這就是「硬漢不拿『分家豆』」這句俗語的由來。

聽了老農的解釋後,我總算是弄明白了這句俗語所要表達的意思。同時,我也覺得這句俗語還是蠻有意義的。因此,特意分享出來,讓大家共同體味。

相關焦點

  • 俗語「好男不吃分家飯,好女不穿嫁時衣」什麼意思?你怎麼看?
    導讀:俗語「好男不吃分家飯,好女不穿嫁時衣」什麼意思?你怎麼看?俗話說得好「好男兒志在四方」,從古自今對於男人的要求是比較高的,他們肩上的責任也很重大,不僅要肩負起養家餬口的責任,而且還必須要表現出堅強、勇敢、有責任。
  • 傳統彩禮中的離娘肉是什麼,骨頭給女方還是男方,有什麼講究
    傳統彩禮中的離娘肉是什麼,骨頭給女方還是男方,有什麼講究文/@成長新視點離娘肉,是中國傳統婚嫁民俗中的一個必備彩禮,有兩種形式。一個是由男方準備的離娘肉,送給女方的。一般情況下,是一塊帶兩根豬肋骨的條方肉,重量不等。有的地方,還會帶著一塊豬腿。另外,女方在回禮中,也會有一塊肉,也叫離娘肉,是一塊帶骨頭的豬大腿肉。
  • 俗語「再累莫坐『人肉凳』,再餓莫吃墳前供」啥意思?有道理嗎
    導讀:俗語「再累莫坐『人肉凳』,再餓莫吃墳前供」啥意思?有道理嗎?「再累莫坐『人肉凳』,再餓莫吃墳前供」這句話到底怎麼理解呢?要理解這句話的我們首先就要搞清楚「人肉凳」和「墳前供」是什麼意思,我們知道了表面意思,也要知道通過表面理解深層次的含義,這才是農村俗語給我們的深層次的道理。
  • 農村俗語:「一九一場雪,豬狗不吃黑」啥意思?什麼是「吃黑」?
    說起這寒潮,其實在農村,最冷的時候應該是三九,但現在一九就開始變冷,這也不得不讓很多農民開始心裡高興了,這個冬天如果冷的話是不是雨雪就會多起來,農作物就可以安全過冬了,而在農村也有一句俗語「一九一場雪,豬狗不吃黑」,這個俗語的意思就是說,如果在數九天裡,每個九天都有一場雪,那麼明年豬狗就不用吃黑色的食物了。那麼什麼是「吃黑」呢?
  • 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老祖宗留下的講究,啥意思?
    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老祖宗留下的講究,啥意思?中我國傳統節日中,春節可以說是最盛大的喜慶的節日了。每年的這個時候外出求學和工作的人,即使再忙也要抽出時間來回家過年。一家人圍在一起吃個團圓飯,這樣一年到頭才算完整。對於春節這個傳統節日,也有很多的講究。
  • 地方俗語:「常趕集,還怕看不見打火燒地」是啥意思?啥美味兒?
    導語:地方性俗語:「常趕集,還怕看不見打火燒地」是啥意思?是啥美味兒?在河北地區,說起火燒就繞不開驢肉火燒。這句地方性美食俗語:「常趕集,還怕看不見打火燒地」,說的是驢肉火燒,好不誇張的遍布於河北地區的大街小巷,有著非常明顯的地域特色,在我國,乃至世界上,對於吃驢肉火燒,別地無法相提並論。這句俗語看似說的是火燒,實則離不開營養價值高且美味兒的驢肉。火燒與驢肉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 農村俗語「驢馬共槽,馬瘦驢不瘦」啥意思?為何馬瘦驢不瘦呢?
    摘要:農村俗語「驢馬共槽,馬瘦驢不瘦」啥意思?為何馬瘦驢不瘦呢?文/農夫也瘋狂在你們村裡還有人養馬或者是養驢嗎?因為我們這裡地處比較偏僻,在以前村子裡不僅養牛的很多,而且還有很多人養驢,就連養馬的也有幾家,養殖這些大型的牲畜主要是用它們來拖拉一些糧食。
  • 19年中秋具體日期,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啥意思,在理?
    文/豬友巴巴19年中秋具體日期,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啥意思,在理?時至九月,三秋來臨!在一片歡聲笑語中,新學年也步入正軌。相比中小學來說,步入到了高中階段,父母陪讀現象也開始增多!中秋將至,對於2019年來說,中秋具體日期是何時,中秋放假有幾天,俗話說「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啥意思,還有道理嗎?今天我們就簡單的討論一下!一、19年中秋具體日期,以及放假安排早了解!中秋是我們傳統的節日,又有「仲秋節,八月節,拜月節」之稱,也是團圓的節日!古語有「每逢佳節倍思親」,也反映了對故鄉親人的眷顧之情!
  • 俗語:再凍不烤燈頭火,再餓不吃貓剩食,啥意思?教你做人的底線
    文/青山獨往俗語:再凍不烤燈頭火,再餓不吃貓剩食,啥意思?教你做人的底線說起俗語,很多人應該並不陌生,或多或少都接觸過。老一輩人在教導我們做人的道理時,也時不時愛來一兩句俗語。其實在古時候,俗語原本的用途是用來傳遞生產經驗,而在此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包括的範圍也就越來越多,可謂是包羅萬象。 因此俗語現在包含的範圍其實非常廣,有關於健康方面,比如說四季吃什麼才能對健康有益;也有關於人生哲理方面,比如說如何做人;還有關於婚嫁習俗……而筆者今天給大家提到的這兩句也很有意思,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 俗語「吃十穿八,嫖空賭半」,啥意思?老祖宗的話有沒有道理?
    浩瀚五千年,在歲月的探索和求知中,中華民族創造出了博大精深的的中華文化,留下無數的文化瑰寶,浩繁如煙的儒家盛典,多如繁星的古代銅器,嘆為觀止的陶瓷,不過對於農村人來說,接觸的最多的還是俗語,作為以農業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文明大國,昔日流傳于田間地頭的民諺對大家幫助最大。
  • 農村俗語「齒軟不赴喪,肉軟不吃涼,腿軟不同房」何意?在理嗎?
    在農村中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是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齒軟不赴喪,肉軟不吃涼,腿軟不同房」,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還在理嗎?
  • 俗語:「不嫖莫轉,不賭莫看」,啥意思?有道理嗎
    生活在農村的朋友,對俗語都很熟悉,因為家中的老人經常會說上幾句。俗語在農村很流行,因為他語言簡單易懂,沒有那麼深奧,不想詩詞歌賦那麼辭藻華麗,讓人很難理解其中深意。俗語內容雖然簡單,大部分都是幾個字而已,但是一字千金,其中包含很深刻的道理,如果領悟到其中的真正含義,對我們的人生道路有很大幫助。
  • 古人說的「好兒不吃分家飯,好女不穿嫁時衣」是什麼意思?
    問題:古人說的「好兒不吃分家飯,好女不穿嫁時衣」是什麼意思?古人說的好兒不吃分家飯,好女不穿嫁時衣是何意思? 這句話說得就是要鼓勵大家自食其力,不能依靠父母和長輩,能夠樹立自立自強的人生價值觀。只有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才能有充足富裕的生活。
  • 臘月初五是四九頭一天:臘五吃五豆,糊塗四十五,什麼意思?
    民間有句俗語叫做:「吃了五豆就糊塗」,意思就是人們辛辛苦苦勞動了一年,省吃儉用,但是到了過年的時候,就要捨得花錢,讓自己放鬆一下,吃一些平時吃不到的東西。由於以前人們生活水平較差,一年到頭都吃不上一頓肉或者白面饅頭。所以在過年的時候就要忘記一年裡所有的不愉快,糊糊塗塗地過一個紅火的年,從臘月初五吃過五豆粥之後就開始糊塗,一直到正月二十,也就是四十五天,才算真正的過完年了。
  • 俗語「日日添客不窮,夜夜做賊不富」,啥意思?古人智慧之談!
    俗語「日日添客不窮,夜夜做賊不富」,啥意思?古人智慧之談!作為一個農村出來的孩子,生活當中經常能夠聽到老人講一些「老話」,比如「寧吃開眉飯,不吃皺眉粥」,說的是人要有尊嚴,千萬不要因為一點蠅頭小利就低頭彎腰喪屍自己的尊嚴。
  • 農村俗語:「門樓切莫高過屋,門口過大必定哭」是啥意思?
    誰知李大哥剛剛完工,分家另住的父親趕到了李大哥家,父親先是指著李大哥的鼻子將李大哥臭罵了一頓,然後「命令」李大哥趕緊將砌好的門樓和大門拆掉。李大哥問父親為啥非要讓拆掉剛砌好的門樓和大門不可,但父親也不做過多的解釋,只是一個勁地說:你聽我的話,你就拆,你不聽我的話,你就不拆。不過,你要是不拆,你早晚都會後悔的。
  • 俗語:不割槽頭肉,不買鯽殼魚,糟頭肉和鯽殼魚是啥?不能吃嗎?
    在人們生活中總結了大量經驗,並用俗語將經驗表達出來。俗語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對生活具有指導作用,但同時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和時代性。相信有的人在生活中曾聽過「割肉不割糟頭肉,買魚不買鯽殼魚」的說法,買肉和買魚的時候要對糟頭肉和鯽殼魚敬而遠之。說到這裡肯定有人會對糟頭肉和鯽殼魚感到很陌生,稱肉圖便宜,卻不顧肉的品質,買魚只知道是魚,卻不知魚的滋味。
  • 俗語:「宅子出現四喜,家中能人輩出」,啥意思?到底是哪四喜?
    俗語:「宅子出現四喜,家中能人輩出」,啥意思?到底是哪四喜?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五千年浩如煙海的歷史塵埃間,我們的老祖宗用他們的聰明才智,總結了眾多飽含生活哲理的俗語,如 「釣魚窮三年,玩鳥毀一生」「飽暖思淫慾,饑寒起盜心」「寧可夜宿荒墳,不可旅居古剎」等等,這些都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民間老話流傳:「宅子出現四喜,家中能人輩出」,到底啥意思?到底是哪四喜?這些徵兆是否有道理?
  • 農村俗語「窮不賣看家狗,富不殺耕地牛」到底啥意思?有啥道理?
    而且這些通俗易懂,簡簡單單地幾個字,每字眼卻又蘊含著很多的哲學和道理的俗語。在農村流傳,給農民朋友提供了很好的參考價值。而且在現實生活中,很多農村年齡稍大些的老人,他們在日常生活跟人交流的時候,一言不合就開始飆農村俗語,讓眾人啞口無聲。也正是因為這股力量讓我們國家屹立在世界東方幾千年不倒。這些俗語裡面基本覆蓋了生活方方面面。比如下面2句不知道大家小時候,在老家有沒有聽老人家說過。
  • 俗語:「寧娶寡婦,不娶生妻」啥意思,說的在理嗎?
    俗語:「寧娶寡婦,不娶生妻」啥意思,說的在理嗎?俗語是一種比較口語化的語言,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運用到。它是勞動人民通過長期的摸索不斷總結出來的,通俗易懂很容易被大家記住。俗語常常被大家稱為常言,俗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