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俗事
從1927年的第一聲槍響至今中國軍人已經走過了九十三個年頭,中國早已從烽火連天、受盡敵寇欺辱的年代到了如今安居樂業的和平時期。
這一切的一切都離不開中國軍人,回首往事,昔日戰爭年代的那些解放軍戰士,猶如還活在我們的心中。
八一,在我心裡從來都不是一個法定節日,它是一種儀式,是專屬於軍人的榮耀。
為了致敬軍人,我特意修復了一組解放戰爭時的老照片,向大家展示70多年前,我軍的英姿。步兵
頭戴日軍的90式頭盔,手持三八式步槍,這是解放戰爭中每個戰士的標配,一看這架勢,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上刺刀,就是準備要進行白刃戰了。
一般發生白刃戰的都是突擊到敵人陣地,雙方相距只有數十米,眨眼的功夫就短兵相接的時候,大家就會拼刺刀,這可比槍戰要激烈多了。
在抗日戰爭中由於沒有經過系統性的訓練和雙方武器裝備的差距,我軍與日軍拼刺刀時,常常要數人才能換取一名日軍,但他們還是義無反顧地衝上去了。
這是1949年,我軍的一名戰士,他的一身裝備很有新意,手裡拿著的是美軍M1湯姆遜衝鋒鎗,頭戴美軍M1頭盔,身上還掛綁著一串M2重機槍的12.7毫米機槍彈鏈。
這一身裝備全部來自於消滅國軍時繳獲的。坦克兵
1949年12月,我軍坦克部隊的戰士與身後停放的日本九七式中型坦克正在等待檢閱,胸前帶著小紅花的他們,大概率是立功了,檢閱過後,開表彰大會。
而在當時,我軍的坦克主要是來源於繳獲的日軍坦克,為接受檢閱,戰士們還專門為坦克噴了迷彩色,有2輛坦克還在車頂安裝了機槍。
這是正準備接受檢閱的坦克駕駛員。
仔細看,可以看到這名坦克兵穿戴的都是專門的背帶式戰鬥服,戴著坦克帽,身後還停放了一輛蘇聯的T-26坦克。
蘇聯在30年代將這批型號的坦克援助給國軍,後被我軍在解放戰爭中繳獲的。
不要小看他們身後的97式日軍坦克,儘管這型號的坦克在二戰被美軍坦克虐得很慘,但是在我國建國初期重工業低下,我軍缺乏重武器情況下,這種繳獲的坦克,可是大大緩解了燃眉之急。
而且在三年的解放戰爭中,這種型號的坦克,為我軍立下了不少汗馬功勞,是我軍的著名功臣。
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海軍在江蘇成立,成立初期全部人加一起才13個人,由5名幹部和8名戰士組成。這是11月份後,成立海軍第一艦大隊時的水兵,當時的所有船隻全部來源於國軍留下的小型艦艇。
海軍剛剛成立一年就奉命參戰,而且所有的水兵都是從陸軍轉過來的,大家對於海上作戰並不熟悉,於是在解放萬山群島的戰鬥中,就出現了這樣一幕,一名海軍站在甲板上,利用障礙物掩護,向敵人用槍射擊,還把手榴彈拋到敵人的船上,跑到敵人的甲板上去俘虜敵人。
戰爭結束後,據一名國軍的水兵回憶:「從來海戰都是艦對艦,炮對炮,我還沒聽過誰打海戰扔手榴彈的,也沒看見過氣勢洶洶跳到敵人船上去抓俘虜的。」炮兵
1949年,在渡江戰役開始前,長江岸邊的炮兵指揮官正在通過炮隊鏡和望遠鏡觀察對岸敵人的動向,來準備下一步的行動方案,其實這個時候離全國解放已經不遠了。
看起來他們的服裝樣式和顏色都不一樣,其實這種情況在解放戰爭中是非常普遍的。
這幾個頭戴美國M1鋼盔的人民解放軍,身後不遠處就是炮兵陣地。
這是渡江戰役開始以後,部署在長江邊上的高射機槍陣地,是專門用來打擊敵人飛機,掩護渡江部隊作戰的。
陣地上的這些高射機槍大多是美國製造的M2型水冷12.7mm機槍,外形非常特別。防空部隊
1950年,一支正準備接受檢閱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防空部隊,正在進行部署,背後的卡車是美軍道奇T203,車上的高射炮是日軍大正十一式75mm高射炮。
由於該炮的彈丸初速低,難以命中二戰時的飛機,於是在中國戰場,解放軍經常用來炮擊地面目標。指揮所
這是解放戰爭中,我軍一個就地而建的指揮部,就是在一個房子外牆上掛著軍事地圖,擺上一張桌子和幾張凳子,還有一旁的電臺操作員,在當時這樣的指揮所非常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