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打動觀眾的不是精彩絕倫的故事,而是直指人心的現實

2021-01-07 李洪夥

其實從還未去電影院看《何以為家》這部電影開始,許多人就已經劇透:這個電影中的故事並不是杜撰,而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實際上,最容易打動觀眾的也並不是精彩絕倫的故事,而是直指人心的現實。所以,要想拍好一部電影很難,那麼耐人尋味,要麼震撼人心。《何以為家》就是這麼一部兩者兼具的電影。

它的耐人尋味,是因為對於生活在和平國家、幸福家庭的人來說,劇情中小男主角贊恩的境遇並非是一般人所能想像出來的。電影一開頭,表示許多記者在門外等候,12、3歲的贊恩戴著手銬從緩緩進入法庭,提出自己要起訴父母,更是讓觀眾好奇:一個看起來如此羸弱、甚至發育不良的小男孩究竟做了什麼罪大惡極的事情要被關進監獄?他又為什麼要起訴他的父母?

它的震撼人心則是來源於它的真實與殘酷。贊恩有無數個弟弟妹妹,他每天的生活就是打零工補貼家用、帶著家裡的弟弟妹妹。父母整天渾渾噩噩,母親帶著孩子去監獄倒賣違禁藥品牟利,拿鐵鏈鎖住自己的孩子毫無半點為人母的覺悟,父親整日抽菸酗酒睡覺,好吃懶做宛如一具行屍走肉。面對這樣的父母,贊恩早就已經麻木了,看著每日從街頭開過的校車,他知道自己永遠不會有資格。

贊恩不得不從小就擔負起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帶著弟弟妹妹們出門賣飲料賺錢維持生活,甚至怕妹妹過早被父母賣掉而教妹妹隱藏例假,如何保護自己。贊恩在奔跑出原生家庭時,整段的手持鏡頭拍攝,更讓人切實體會到他迫切逃離、擺脫與崩潰的內心。自己最愛的妹妹已經被爸爸強行送走,自己揮舞的拳頭是那麼蒼白與無能為力,早就對這個家已經死心的贊恩選擇了離開。

這是多麼令人反胃而又作嘔的家庭?夫妻一無所有,窮到只有生育,用源源不斷的孩子來產生勞動力、獲得金錢。這些孩子甚至連出生證明都沒有,也沒有任何可以證明身份的證件,更不知道自己確切的出生日期。男孩子成了勞動力,女孩子成了商品。但這只是這一對父母的錯嗎?他們在法庭上也歇斯底裡——我們也是這樣長大的。看似冠冕堂皇的無奈說辭,卻也是最深刻的思想差距折射,在他們的三觀裡,這樣對待孩子只是為了生存的無奈之舉,他們沒想過要在自己的身上找原因。

贊恩離開家之後,沒有去自己最開始想去的目的地,卻在一家遊樂園停了下來。這是從開場到此時電影中最絢爛的一幕,他一直呆在遊樂場,直到自己變得像一個小乞丐。從贊恩撕扯遊樂園模具女郎的衣服可以看出來,他其實對母愛一直都是缺失的,他渴望著來自女性的溫暖。因此,後來他求助在遊樂園工作的、沒有合法身份的單身黑人母親也是必然的。

贊恩結識了這一對沒有合法身份的母子後,他融入了這個家庭。帶著還在哺乳期的弟弟,自己也慢慢變成了「父母」,在弟弟的母親因為沒有合法身份而被抓入獄之後,贊恩也沒能憑藉努力改變這一切,他無數次為了生存而奔波,最後都失敗了。絕望之餘的他只能把弟弟送給人販子,自己拿著「送走」弟弟得到的錢,回家找出身證明準備移民。贊恩準備去到自己想像中的天堂,離開這個傷心的地方,過安穩的生活。

電影迎來了最大的反轉,也將所有觀眾都拉入了泥沼。回到家的贊恩才發現,自己和自己的一眾兄弟姐妹,都是沒有任何身份證明的黑戶。更致命的打擊也在此刻等待著——妹妹家人以後,很快就懷孕大出血死了。整部電影的矛盾點終於在此刻爆發,贊恩找到妹妹的老公,並持刀傷人導致其癱瘓。瘦弱的男孩也因此入獄。在獄中的他受到了母親的探望,也得到了擊垮他最後一絲防線的消息——母親又懷孕了。至此,贊恩決定,起訴自己的父母。

一個十二三歲的小男孩,便已經經歷了普通人也許需要花幾十年才能經歷的蛻變。從對妹妹出嫁的反抗到帶著「素不相識」的弟弟為了生存奔波,到最後送走弟弟時的崩潰與妥協,他已經淡然了。所以他才能說出:「我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我希望大人聽我說,我希望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別再生了」。

《何以為家》並不是「生育癌」預警,更沒有對「不要再生了」的問題一概而論,認為窮人就不配生孩子,我而是告誡所有人:生而不養,養而不教,不如別生。不生育並不代表著人生就不完整,因為生養孩子並不是一件小事,而是伴隨著巨大的責任。原生家庭的巨大影響真的伴隨人的一生,所有才會有人說: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在電影結尾,小男孩終於得到了自己的身份證明,也終於笑了,一個如他一般大年齡孩子應該有的笑容。但是又有誰知道,這燦爛的笑容背後,有著多少的心酸呢?這裡不得不讓我想起《這個殺手不太冷》中,瑪蒂爾達問裡昂的問題。

「人生是一直這麼艱難嗎,還是只有童年才會這樣?」

「一直如此。」

相關焦點

  • 淺評影片《何以為家》的現實意義——「生」的思索
    電影《何以為家》為我們展示了黎巴嫩難民聚居區的底層生活。筆者試圖通過對影片紀實式的創作方式和當代難民身份認同障礙來討論電影的現實意義。真實作為最有利的武器給予了電影力量,這種力量經過了導演的藝術創造又作用於真實的現實世界。難民問題作為國際性的難題其間有廣大的空間值得探索,而這部影片更是將難民的人權問題以最直觀的方式展現給觀眾,讓難民問題重回人們的視野。
  • 天下之大,《何以為家》
    這個角色迸發著巨大的能量,男主的扮演者扎因·拉菲亞精彩演技也受到觀眾的一致好評,這是打動觀眾、引起情感共鳴的重要一環。為什麼他的表現如此奪目?因為他根本沒演,這原本就是他的日常生活。現實生活中,Zain的飾演者並不是職業演員,而是真實的敘利亞難民。被導演發掘時,12歲左右的他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
  • 電影《何以為家》:生存之下,質問生存
    作者:影評叫獸電影《何以為家》自上映以來,口碑爆棚,被譽為「眼淚收割機」。黎巴嫩女導演拉巴基以她獨特的視角和方式,呈現了一個發生在黎巴嫩貧民窟中的敘利亞難民的故事。這部電影之所以能夠打動很多人,是因為它的故事,還有它的設置,影片的整個藝術表現手法很像紀錄片,卻比紀錄片更加精確到位,雖然電影沒有刻意煽情,但是影片的節奏把握得非常好,能夠做到情到深處直擊人心。《何以為家》又名《迦百農》,早在引入國內之前,就於當年年初闖入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電影的質量之高毋庸置疑。
  • 12歲的他笑了,觀眾卻哭了!電影《何以為家》打動人心的3要素
    它的名字叫:《何以為家》。為什麼這部影片如此受國內觀眾的喜愛呢?我想,不外乎以下三點:1、真實,自有一種動人的力量。影片中的故事,取自發生在黎巴嫩的許多兒童的真實苦難經歷。更讓人驚訝的是,影片中的許多演員,都是非職業演員,尤其是男主角,12歲的黎巴嫩小男孩:贊恩。
  • 12歲的他笑了,觀眾卻哭了!電影《何以為家》打動人心的3要素
    它的名字叫:《何以為家》。電影海報2019年五一檔,影片在國內上映,豆瓣評分9.0,國內總票房近4億。為什麼這部影片如此受國內觀眾的喜愛呢?我想,不外乎以下三點:1、真實,自有一種動人的力量。影片中的故事,取自發生在黎巴嫩的許多兒童的真實苦難經歷。
  • 電影《何以為家》觀後感:孩子不是包袱,而是上帝給我們的禮物
    《何以為家》是一部黎巴嫩的電影,獲得了第71屆節電影節的評審團獎,並且先後獲得了金球獎和最佳奧斯卡外語片的提名,引進了中國之前只有一個名字《迦百農》。很多觀眾對這個「圓滿」的結局不買帳:中國式大團圓、不接受蘇大強強行洗白、受了20多年委屈,怎麼就放下了......是的,你我不是蘇明玉,很難在這樣的原生家庭面前做到「都挺好」。更多不幸的人,在用一生治癒童年。
  • 《何以為家》豆瓣好於97%的劇情片,讓人吃驚
    是什麼原因讓內地的觀眾對《何以為家》的口碑如此「慷慨」呢?是因為《何以為家》不僅顛覆了觀眾們的許多固有認知,還切中了人們心靈裡最柔軟的部分。「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贊恩·阿爾·拉菲亞 飾)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
  • 《何以為家》: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電影《何以為家》帶有著強烈的紀實性色彩,導演選中了難民中的一個小男孩做主人公,用小男孩經歷的故事作為了影片中基本的情節框架。影片敘述平實而深刻,對於生活的表現,對苦難的描述,做到了直指人心。影片故事的線索是線性的,基本上以贊恩的生活所見所聞展開敘事。
  • 《何以為家》: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電影《何以為家》帶有著強烈的紀實性色彩,導演選中了難民中的一個小男孩做主人公,用小男孩經歷的故事作為了影片中基本的情節框架。影片敘述平實而深刻,對於生活的表現,對苦難的描述,做到了直指人心。電影主人公贊恩出生在一個難民家庭,家裡有著很多個弟弟妹妹,作為家中的老大,贊恩早早擔負起了家庭的重任,帶著弟弟妹妹們買水果汁掙錢。
  •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影片《何以為家》近期上映
    由娜丁·拉巴基執導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音譯《迦百農》)將於近期上映。這部獲得第71屆坎城電影節評審團獎和今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高口碑電影備受國內觀眾的喜愛和期待,豆瓣評分高達8.7分並連續三周獲得「一周口碑榜」冠軍。
  • 豆瓣9.1《何以為家》:父親節裡關於孩子的故事,是對教育的反思
    自上映以來,影片之所以大火,因為內容真實、感人、許多劇情都戳中觀眾的淚點。有網友說,這是電影市場中的最大一匹黑馬。《何以為家》整部電影只有短短的126分鐘,背後卻詮釋:生而為人,何以為家。可以說是《何以為家》之所以獲獎與真實社會是分離不開的。
  • 《何以為家》:眼淚不是苦難電影的終點,行動才是
    在這種困局之下,《何以為家》依然創造了首周票房破億的成績;這在沒有商業/藝術院線區分的中國,堪稱奇蹟。《何以為家》究竟魅力何在?真的就像坊間所說,只是一部「非常好哭」的電影?《何以為家》海報誠然,《何以為家》講述了一個十分催淚的故事。
  • 電影《何以為家》是如何憑藉「虛實共舞」贏得極好口碑的
    》不是單純的故事片,而是紀錄片與故事片的一種有機結合。 在長達兩個小時的敘事中,影片《何以為家》架構了四次閃回的呈現,但閃回中的故事敘述者並不是贊恩,而是一個全知的視角,這一點在贊恩和女主角拉希爾的敘事段落中得以完整體現,因為當電影鏡頭為了跟隨拉希爾和她的痛苦而離開贊恩後,有一天,當拉希爾沒能按時回家時,鏡頭快速突然地回到了贊恩,迫使這個青春期前的孩子採取越來越絕望的措施來避免自己和約納斯餓死,而知道這一切來龍去脈的只有觀眾和導演
  • 《何以為家》:小演員竟真是貧民窟難民,現實中更殘酷!
    《何以為家》這部電影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是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贊恩·阿爾·拉菲亞、約丹諾斯·希費羅聯合主演。該片於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電影《何以為家》的故事乍看荒誕至極,但當我真的看完這部電影,卻又會被電影中在赤貧環境裡生長的孩子,他悲慘的境遇所動容,會因此陷入耐人尋味的深思,這個世界最為彌足珍貴的羈絆是親情,但並不是每一個能生下孩子的人都有資格成為父母。
  • 電影《何以為家》觀後感,深談教育對孩子成長的現實意義!
    在這部《何以為家》電影的開頭就是描述了類似的場景,主人公扎因的故事發生在黎巴嫩,而他自己確是一個敘利亞難民。生活在一個和平時期實力非常強大的國家,我們每個人都是很難想像,這樣的戰爭對於這些無辜的人究竟是帶來了怎樣的傷害。
  • 《何以為家》:坎城影星,和被遺忘的敘利亞孩子
    這部講述黎巴嫩貧民窟孩子的故事的電影《何以為家》,自4月29日起在中國內地上映,目前豆瓣評分8.9,貓眼評分9.4。因此《何以為家》的故事取自於當地的貧民窟,展示的是本地沒有身份的貧困兒童,在經歷生活的重壓後被仇恨與憤怒所迫作出的一系列反應。
  • 在全球獲得極佳口碑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
    02 小演員贊恩 當這些故事和現實結合在一起的時候,無疑是真實且有震撼力的,而其中最精彩的,當屬影片男主角——小男孩贊恩的表演。 2016 年,當《何以為家》的選角導演看到小贊恩時,他正穿梭於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貧民區街道送貨,那時的他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在影片中,小贊恩的出色表現除了靠導演指導外,基本都來自於真實生活,觀眾看到的電影中的場景,是他每天要面對的實實在在的人生。
  • 豆瓣64萬人打出9.1分《何以為家》這部電影為何能收穫如此多好評?
    《何以為家》中開頭有這麼一段對話:贊恩說:「我想起訴我的父母」。法官問:「你為什麼要起訴你的父母」?贊恩用冷漠的語氣回答:「因為生了我」。當我繼續追著這部《何以為家》看下去時,隨著劇情的發展心中不自覺就升起了一股憤恨的情緒:生而為人,這劇中的那雙父母應該自慚形穢;為人父母,他們根本不配!《何以為家》是2018年上映的一部黎巴嫩電影。豆瓣電影打分9.1分,在豆瓣前250部經典電影排名中排名34位。
  • 《何以為家》?無以為家
    假期是補劇的好時候,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一部2019年4月上映的電影——《何以為家》。這是一個關於社會,關於人性,關於家庭,關於成長的故事。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無力撫養卻拼命生育,單薄脆弱的脊骨承擔了讓它畸形的重擔。
  • 人·人口·人類——《何以為家》的啟示
    它不僅讓觀眾獲得憐憫與恐懼的體驗,使觀眾由此宣洩情感、陶冶情操,而且還一邊「收割眼淚」,一邊釋放正能量。兩次點映散場後,我都聽見有觀眾小聲地彼此告誡:咱們這樣多好,珍惜和平、珍惜幸福吧……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宣傳海報1《何以為家》講述了一個名叫贊恩的黎巴嫩窮孩子的故事。贊恩出生在一個一貧如洗的多子家庭,自小生長在貝魯特的貧民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