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眼」的新發現 終結天文界持續多年的一場爭論

2020-11-18 央視網

圖片來源:quantamagazine.org

  快速射電暴,廣袤宇宙中一種射電波瞬間暴發的現象,其持續時間極短,通常只有幾毫秒。它們往往「神龍見首不見尾」,出現一次,便再無蹤跡。

  過去十幾年,天文學家一直在收集相關信息,只為探求真相:到底是誰發出了這種電波?如此快速閃現的射電波究竟包含了什麼信息?

  10月29日和11月5日,利用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科學家在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雜誌上分別發表了2篇關於快速射電暴的研究成果,這口被喻為「中國天眼」的大鍋,「看到」了這種毫秒電波起源的一些蛛絲馬跡。

  幾毫秒釋放地球上幾百億年的發電量

  2007年,天文學家在分析澳大利亞64米射電望遠鏡於2001年記錄的信號時,首次發現了這種毫秒電波。它表現為一個持續時間很短、非常明亮的射電脈衝輻射,科學家將這種毫秒閃現的電波形象地稱為快速射電暴。

  可別小瞧這幾毫秒的閃現,雖然它存在的時間非常短,但能量特別高。在這幾毫秒的時間裡,它可以把地球上幾百億年的發電量,完全以射電波的形式釋放掉。

  「我們認為,快速射電暴是由自然的天體物理過程產生的。根據探測的輻射特徵和觀測特性,我們覺得它應該來自磁星的磁層。」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李柯伽說。

  磁星是宇宙中一類緻密天體,它的周圍有著特別強的磁場。

  事實上,關於快速射電暴的來源,主流的理論假說可以分為兩派。一派認為它來自磁星的磁層;另一派則認為,某些緻密天體爆發會產生激波,快速射電暴便來源於激波相互作用驅動的輻射。

  然而這些理論仍只是假設,快速射電暴的來源仍然是個謎團。為何它如此難以探尋根源?「快速射電暴幾毫秒間就消失了,非常難以捕獲。因此,這個問題幾乎是天文學中最難的問題之一。」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韓金林說。

  經過大約10年的探測,天文學家收集了大約150多個快速射電暴的爆發源,通過測量信號穿過星系際和銀河系介質的效應,可以斷定這些爆發源中的絕大多數不在銀河系內。

  2017年,天文學家捕獲到一個毫秒射電暴發,它竟然在幾個小時內重複了幾次。天文學家利用全世界多臺大型射電望遠鏡聯合探測,並利用幾毫秒的記錄信號進行快速定位,終於將這個重複暴發的快速射電暴的爆發源定位到距離地球30億光年的一個星系內。

  為兩大派系理論爭鋒一錘定音

  過去,因為我國沒有大型射電望遠鏡,中國天文學家無法拿到第一手資料,所以在這個前沿領域的研究中,他們多是側重於理論研究。

  FAST在探測快速射電暴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中國天眼』的接收面積非常大,超高的靈敏度使其能夠看到其他望遠鏡看不到的、比較弱的脈衝輻射。」李柯伽說。

  2019年,天文學家利用FAST觀測了一個爆發源FRB 180301。2018年3月1日,澳大利亞首次探測到了這個爆發源,研究人員希望能夠確定這個爆發源是否會重複暴發。幸運的是,2019年7月16日,在2小時觀測中,研究團隊如願探測到了4次暴發。

  但隨後在9月11日4個小時的觀測中,研究團隊竟然什麼信號也沒有探測到。經過研究,他們發現澳大利亞報告的爆發源位置有誤差,隨後調整了觀測策略,將望遠鏡對準位置調正,並記錄偏振信號。在2019年10月6日和7日,FAST在6個小時內探測到11次暴發。

  統計下來,在共計12個小時的觀測時間裡,FAST探測到了15次暴發,每次電波閃現的強度曲線也各不相同。「這個爆發源與30億光年外的那個爆發源距離類似、射電暴發率類似,但強度上要弱很多。」韓金林說。

  更重要的是,觀測發現,FRB 180301的偏振行為具有複雜的多樣性。

  「現在,我們觀測了一個新的快速射電重複暴,通過對11次暴發電波的高靈敏度偏振信號解析,我們發現其每個脈衝的偏振特性都不一樣。FAST觀測到的偏振變化多樣性明確說明:宇宙中快速射電暴的爆發源可能來自緻密天體磁層中的物理過程。」韓金林說,這個觀測結果直接否定了一批國際學者關於快速射電暴來自粒子衝撞的理論,為近幾年兩大派系的理論爭鋒一錘定音。

  「類似於地球,磁星也會形成磁層。我們這次的觀測是快速射電暴來源於磁層的一個最直接證據。」李柯伽說。

  追蹤到磁星與快速射電暴之間的聯繫

  2020年4月,北京師範大學的林琳博士提出了利用FAST觀測銀河系磁星SGR J1935+2154軟伽馬射線重複暴源(SGR)的申請。經批准後,研究人員使用FAST的L波段19波束接收機,對SGR J1935+2154進行了持續監測。在SGR J1935+2154的X射線和軟伽馬射線暴發活躍期、特別是29個軟伽馬射線暴對應的精確時間節點上未探測到任何射電脈衝輻射。

  藉助FAST超高的靈敏度,結合此前加拿大氫強度測繪實驗(CHIME)望遠鏡和暫現射電天文輻射巡天2(STARE-2)的探測,FAST實現了對8個數量級亮度空間的覆蓋,給出了這一銀河系內快速射電暴源迄今最嚴格的射電流量限制。

  磁星是高度磁化的特殊緻密天體,4月28日,加拿大氫強度測繪實驗望遠鏡首次在銀河系內磁星SGR J1935+2154上探測到了明亮的毫秒級射電暴FRB 200428,追蹤到磁星與快速射電暴之間的聯繫。

  本次FAST觀測結合了國際多波段設備,比如費米衛星伽馬暴監測器(Fermi-GBM)、光學BOOTES望遠鏡及慧眼衛星硬X線調製望遠鏡(Insight-HXMT)等。FAST的測量結果對研究快速射電暴的起源和物理機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觀測結果表明,快速射電暴與軟伽馬射線重複暴發具有較弱的相關性。

  「這有幾種可能的原因:一種是快速射電暴可能存在高度相對論性和特殊幾何位形的集束效應;另一種是快速射電暴光譜可能很窄且大部分遠離FAST觀測波段;此外也可能是與軟伽馬射線暴成協的快速射電暴比較特殊。」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王培博士說,未來需要對銀河系內更多快速射電暴進一步觀測,去判定哪種解釋更接近正確答案。

  相關連結

  磁星:宇宙中的磁場「怪物」

  磁星是一種具有超強磁場的中子星,其表面磁場比目前人類實驗室能製造出來的最強磁場還強上億倍。科學家認為,當兩個相互繞轉的中子星併合後,會形成一個新的質量更大的緻密天體,如果這個新天體的質量超過中子星的質量上限,那麼天體內部物質的壓力將難以抗衡天體自身的引力,使得天體直接坍縮成為一個黑洞。但天文學家認為,在塌縮之前它很有可能會先形成一個更加有趣的天體——磁星。

  1992年,天文學家羅伯特·鄧肯和克裡斯託佛·湯普森最先預言了這種神奇的天體,磁星理論也逐漸被人們所接受。但磁星較為罕見,目前天文學家並不確定為何它的磁場如此強大。一種觀點認為,如果一顆中子星的旋轉使其溫度和磁場能夠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那麼它會像發電機一樣將其磁場放大一千倍。

相關焦點

  • 「中國天眼」新發現 終結天文界持續多年的爭論
    「中國天眼」的新發現 終結天文界持續多年的一場爭論  快速射電暴,廣袤宇宙中一種射電波瞬間暴發的現象,其持續時間極短,通常只有幾毫秒。它們往往「神龍見首不見尾」,出現一次,便再無蹤跡。  過去十幾年,天文學家一直在收集相關信息,只為探求真相:到底是誰發出了這種電波?
  • 500米口徑中國天眼有大發現,距發現外星人還有多遠?
    而要發現宇宙中從未見過的事物,還得藉助先進的天文設備。據人民日報近日消息稱,中國天眼發現了宇宙中的快速射電暴,這是一種射電波瞬間暴發現象,其持續時間很是短暫,通常只有幾毫秒。但它們往往很難被捕捉到。在天文界中,人們一直在追問,到底是誰發出了快速射電暴,這種射電波究竟包含了什麼信息?如今,人類距離真相越來越近了。
  • 困擾天文界的難題,被「天眼」破解,宇宙中的「怪物」原來是假象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在宇宙中,有很多不可思議的現象,比方說快速射電暴,多年來,天文界一直都對快速射電暴的起源爭論不已,如今,這個難題,終於被「中國天眼」所破解,這些問題, 其實多年來一直都是歐美國家在研究方面比較領先,因為我國在「中國天眼」落成並投入使用之前,由於沒有對口的大型探測設備,所以,一直都是偏向理論知識的研究,終於在「中國天眼」投入使用後,才迎來了新的突破。
  • 天文利器助力觀測 終結射電爆發理論爭鋒
    今年1月11日,有「中國天眼」之稱的中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通過驗收,具備開放運行條件。而今,「中國天眼」已正式運行超過300天。在穩定可靠運行的同時,FAST「勤懇」從事觀測服務。國家天文臺近日表示,FAST已發現脈衝星數量超過240顆。
  • 「中國天眼」捕捉快速射電暴三連閃,罕見三峰結構,宇宙中跋涉約百...
    近期,「中國天眼」再立新功,發現來自宇宙深處的快速射電暴(FRB)新源。快速射電暴是一種持續僅數毫秒的神秘射電暴發現象。此次發現的新源色散量約為FRB 121102的三倍,意味著該新源來自更遠的宇宙深處。「經估算,該脈衝信號可能在宇宙中跋涉了約百億年,最終在2018年11月23日被FAST『捕獲』。」朱煒瑋說。「中國天眼」的新發現在學界引起了廣泛關注。原因在於,人類天文史上,快速射電暴尚屬於新認識的「陌生人」。
  • 中國天眼已發現二百四十多顆脈衝星 觀測服務超過5200個機時
    中國天眼已發現二百四十多顆脈衝星 觀測服務超過5200個機時 2020-11-05 15:14:50 來源:科技日報  |  作者:陸成寬> | 字號:A+ | A- 【中國天眼發現二百四十多顆脈衝星】11月4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中國天眼(FAST)自今年1月驗收以來,設施運行穩定可靠,近一年已經觀測服務超過5200個機時,達到預期設計目標近
  • 中國天眼,不負眾望
    ◎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11月4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中國天眼(FAST)自今年1月驗收以來,設施運行穩定可靠,近一年已經觀測服務超過5200個機時,達到預期設計目標近2倍。截至目前,FAST累計發現脈衝星數量超過240顆,基於FAST數據發表的高水平論文達到40餘篇。
  • 「中國天眼」通過國家驗收正式開放運行
    2顆,11顆,43顆,93顆,102顆……從2017年10月「中國天眼」首次發現2顆脈衝星,到11日召開的國家驗收會上公布已發現102顆脈衝星,它兩年多來發現的脈衝星超過同期歐美多個脈衝星搜索團隊發現數量的總和。
  • 揭示快速射電暴起源,發現脈衝星240餘顆,FAST正式運行300天——探...
    原標題:揭示快速射電暴起源,發現脈衝星240餘顆,FAST正式運行300天——探茫茫星際 顯天眼威力「中國天眼」全景。  國家天文臺供圖源於磁層的快速射電暴偏振多樣性示意圖。   李柯伽供圖核心閱讀正式運行300天以來,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已發現脈衝星數量超過240顆。我國科研團隊藉助FAST,迅速成為國際快速射電暴領域的核心研究力量。
  • 「中國天眼」4年迎成果井噴 迄今發現脈衝星超240顆
    「中國天眼」4年迎成果井噴迄今發現脈衝星超240顆,產出高水平論文40餘篇「中國天眼」FAST望遠鏡實景。2016年,被譽為「中國天眼」的FAST(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竣工,其反射面相當於30個足球場,經過3年調試,無可爭議地成為世界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大大拓展了人類的視野,也讓中國天文學家終於有機會走到人類視界的最前沿。 如今,FAST望遠鏡已經對國內天文學家開放,一個又一個原創突破接連「冒」了出來。還記得「誰發出了毫秒電波」這個科學問題嗎?
  • 「在射電天文學領域,我們已經進入第一方隊」 ——「中國天眼...
    藉助「中國天眼」,中國天文學家發現了宇宙毫秒無線電爆發的新物理現象:最近,北京大學教授、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李柯伽研究團隊利用「中國天眼」探測到一例快速射電重複暴,在國際上首次發現該重複暴的輻射具有非常豐富的偏振特徵,這一觀測對快速射電暴的輻射起源提供了新的信息;北京師範大學林琳博士、北京大學張春風博士、國家天文臺王培博士等聯合研究團隊利用「中國天眼」對銀河系磁星軟伽馬射線重複暴進行多波段聯合觀測
  • 中國天眼發現「新地球」,水和植物全有,專家說:不能去
    中國天眼發現「新地球」,水和植物全有,專家說:不能去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歡迎收看本期內容。在我們的生活環境變差之後,自然界中就發生了很多無法避免的自然現象,所以現在要對環境的保護要格外重視,也正是因為如今地球上各方面的改變,很多人都把生存的希望寄託到了和地球最為接近的火星上面,但是在前段時間中國天眼卻又有了新發現,中國天眼發現新地球,水和植物全有,專家直言不能去,對於這種說法大家是不是非常的好奇呢?下面跟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阿雷西博倒塌,中國天眼向全球開放,「五眼」會厚著臉皮來借麼?
    至此,「中國天眼」成為了世界唯一。那麼,美國「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的倒塌對於「中國天眼」來說,會帶來什麼樣的變化呢? 前不久,中國國家天文臺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宣布,「中國天眼」將從2021年開始面向世界對外開放,它將成為「世界巨眼」。並且,我國國家天文臺還表示,「中國天眼」自從今年年初驗收以來,各項設施運行穩定可靠,並發現了超過240顆脈衝星。
  • 【新華網】星辰大海,才是它的徵途——「中國天眼」通過國家驗收...
    2顆,11顆,43顆,93顆,102顆……從2017年10月「中國天眼」首次發現2顆脈衝星,到11日召開的國家驗收會上公布已發現102顆脈衝星,它兩年多來發現的脈衝星超過同期歐美多個脈衝星搜索團隊發現數量的總和。
  • 人物:天眼之父——一個為了夢想而窮極一生的人
    它叫"FAST",也被稱作"中國天眼"。那是世界上第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在它之前,世界上最大的望遠鏡直徑不超過百米。它的出現出現,使得中國未來20至30年內將在相關領域保持世界一流地位。而這,離不開一個人。他叫南仁東!
  • 中國天眼正式面世顯神威,功臣卻已埋骨黃沙,前人艱難後世當勉之
    據數據統計「中國天眼」自建成至今已經發現了102顆脈衝星,別小看這一百多顆這可是人家西方國家近兩年發現的數量總和,可見我國的這顆「天眼」威力確實不小。未來說不定還能借它觀察發現更多的宇宙秘密,打開人類對宇宙的新認知。 脈衝星,就是旋轉的中子星。脈衝星是在1967年首次被發現的。當時,還是一名女研究生的貝爾,發現狐狸星座有一顆星會發出一種周期性的電波。經過仔細分析,科學家認為這是一種未知的天體。因為這種星體不斷地發出電磁脈衝信號,就把它命名為脈衝星。
  • 中國天眼有新發現,鎖定一個30億光年外信號,國外專家羨慕不已
    趣味探索訊 大名鼎鼎的中國天眼,是一個位於我國貴州平塘縣境內的巨型射電望遠鏡,簡稱 FAST,擁有著500米孔徑的反射球面。自2016年建成以來,已經成功在宇宙另一邊首先發現並確定了93顆脈衝星。不過現在中國天眼再次有大發現,鎖定了一個來自30億光年外重複無線電信號,我國科學家興奮不已。
  • 中國天眼實力如何?直徑達到500米,全球只有一個國家擁有這般實力
    其中以德國的波恩望遠鏡和美國的阿雷西博望遠鏡最為突出,而中國在1994年由「天眼之父」南仁東率領團隊,開始打造「中國天眼」。並且歷經22年才完成建造,於2016年正式開始使用。由於「天眼」的直徑達到500米,也是全球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要知道美國建造的阿雷西博望遠鏡,直徑達到305米,隨後擴建至350米。
  • 「天眼」中的鋁合金材料
    中國「天眼」的建設  喀斯特窪坑的尋覓  1993年國際無線電聯合大會上,包括中國在內的10個國家的天文學家提出建設新一代射電「大望遠鏡」的倡議。藉助這隻巨大的「天眼」,科研人員可以窺探星際之間互動的信息、觀測暗物質、測定黑洞質量,甚至搜尋可能存在的星外文明。眾多獨門絕技讓其成為世界射電望遠鏡中的佼佼者,這也將為世界天文學的新發現提供機遇。  作為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天眼」工程由主動反射面系統、饋源支撐系統、測量與控制系統、按收機與終端及觀測基地等幾大部分構成。
  • AI獨角獸依圖科技衝刺科創板;中國天眼發布重大成果|圖靈周報
    4 中國天眼重大成果發布:揭開宇宙毫秒無線電爆發新機制 中國天眼FAST觀測結果表明磁星很可能是絕大部分宇宙無線電爆的起源,解決了國際天文學界爭論十多年來的難題,該研究成果近日發布在頂級學術期刊《自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