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眼正式面世顯神威,功臣卻已埋骨黃沙,前人艱難後世當勉之
提起中國科技你怎麼看待?很多人認為中國科技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也有的人認為我們很多方面都還是處在一個萌芽階段,還有的認為中國科技已臻化境......無論何種說法都有其可取性,說走在世界前列的,的確我們國家很多科技像基建設備就是在全球都是出類拔萃的;說處於萌芽階段的,像軟體、晶片技術我們就很陌生;說處於巔峰的人,像5G我們就是引領全世界的。
中國科技正在越來越好!這不昨天我國爆出了一則好消息,位於貴州省有著「中國天眼」之稱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已經通過國家相關部門的檢驗,將正式的開始運營。此天文設備建成也是標著我國在天文學上的探索又邁出了一大步,而且該望遠鏡是全球單口徑射最大的,打破了西方的紀錄。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被稱「中國天眼」外文簡稱FAST):是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主導建設的一座射電望遠鏡,位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的喀斯特窪坑中。接收面積25萬平方米,工程投資約6.67億人民幣,正式運行於2020年1月11日。該設備是具有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被譽為「中國天眼」。其主要由主動反射面系統、饋源支撐系統、測量與控制系統、接收機與終端及觀測基地等幾大部分構成。
據數據統計「中國天眼」自建成至今已經發現了102顆脈衝星,別小看這一百多顆這可是人家西方國家近兩年發現的數量總和,可見我國的這顆「天眼」威力確實不小。未來說不定還能借它觀察發現更多的宇宙秘密,打開人類對宇宙的新認知。
脈衝星,就是旋轉的中子星。脈衝星是在1967年首次被發現的。當時,還是一名女研究生的貝爾,發現狐狸星座有一顆星會發出一種周期性的電波。經過仔細分析,科學家認為這是一種未知的天體。因為這種星體不斷地發出電磁脈衝信號,就把它命名為脈衝星。
FAST的建成對於我國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標誌著我國科學技術的自主創新走向又一高峰,對於我國的天文研究和科技水平有著極大的提升。而且我國的FAST其綜合性能完全達到國際的領先水平,對促進我國天文學實現重大原創突破具有重要意義,未來還能在和西方的研究探索上展開更加的緊密的合作,實現互惠互利。
像睿米吸塵器就是由中國科研人員精心設計、自主研發創新的吸塵器,不僅外觀上極具絢麗的科技感,在性能上也是高效方便,對於家居衛生的環境清潔有著巨大的幫助,堪稱「婦女之友」,憑藉性價比超高的優勢在海內外十分暢銷,可見如今的中國造已經在國外逐漸打響了名聲!
提起「中國天眼」FAST就不得不提到那一批建設的科學前輩們,是他們造就了中國天文的今天。在上世紀末有我國著名天文學家南仁東等人聯合提出來的構想,他們在經過勘測後發現貴州的地形地貌和天氣都十分的適合作為天文學的研究基地,在這裡建設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最為合適不過。經過數年的時間終於在2016年已建成了,要知道「中國天眼」可是我國最為出名的科學研究裝置之一,這個望遠鏡讓中國開始真正的有了屬於自己的「眼睛」可以探尋宇宙的奧秘。
而中國的「天眼」的建成和國際天文組織有很大關係
當時的國際天文界組織想要建造一個全新的射電「大望遠鏡」,以便於他們能夠通過觀測到的宇宙信息,了解宇宙的真面目,揭開眾多的天文難題。當時中國也是其中一員,而當時的南仁東是在國際天文學界備有聲譽的,但是他依然放棄了國際天文學的高薪福利選擇回到祖國發展建設屬於中國人自己的射電望遠鏡。因為如果在那裡即便建造得再成功,也不會對中國的天文研究有什麼太大的幫助,所以南老毅然決然的回國效力。
回國後的南老等人面對的難題也是一個接一個!
當時的中國不管是在技術方面還是設備方面都是落後於西方國家的,很多關鍵的材料需要解決,重要的技術完全被西方封鎖,而且這項工程在中國並無什麼經驗可循。一切的一切都只能靠科研人員們一步一個腳印的去完善解決!之後南仁東等科學家開始進行,從1994年到貴州勘測選址到2016年的建成,數年的時間裡南仁東和他的同事們付出了極大的心血。
神器已成,偉人作古
然而天眼建成後正在發揮功效的時候,他的創始人卻再也看不到它的作用了。在2017年9月15日,南仁東老先生因肺癌搶救無效去世,享年72歲。可惜的是就在他去世後不久,在10月份「中國天眼」就發現了2顆脈衝星可惜偉人已經不在了。
如今南老已經仙逝,可在他帶領下創建的中國天眼在貴州已經開始發揮它的重要作用,祖國忘不了他,更忘不了他們這群科研人員做出的偉大貢獻。中國之所以強大是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員前赴後繼,一批又一批的科學人才嘔心瀝血才讓中國科技在西方的制約下,逐漸成長為今天的參天大樹。或許在一些方面我們還是不及他們,但是我們正在趕上甚至在很多方面我們已經實現了趕超。
仰望星空盼星辰浩瀚前人安心,俯仰大海念海洋無垠後人奮進,望吾輩勿忘先輩之艱難共勉之!
本文由
創元傳媒工作室:四夕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