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臺灣的吃,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牛肉麵。雖不至於臺灣滿街都是牛肉麵,但每條街至少都有一家,甚至還有條「牛肉麵街」。
大陸上不是有什麼「加州李先生牛肉麵大王」嗎?說真的,那味道完全不一樣,也不是「蘭州拉麵」的牛肉拉麵。我不太懂吃,說不出有什麼不一樣,但我可以肯定地告訴你:臺灣的牛肉麵就是有一種臺味,一吃就能感覺出來。
臺灣牛肉麵,號稱「川味」,但其實四川根本就沒有這號面,唯一勉強對得上號的,是成都小吃「小碗紅湯牛肉」──將小碗紅湯牛肉配上面,就成了傳說中的「川味紅燒牛肉麵」。這也就是為什麼臺灣牛肉麵絕大多數都是「紅燒」,清燉的很少。
我從小在高雄縣岡山眷村長大,這裡住的都是四川成都來的老兵,自然也就把成都郫縣的特產「豆瓣醬」也順手帶了去,而豆瓣醬是烹調川菜的主要調味料,成都小吃「小碗紅湯牛肉」也是用豆瓣醬做成的,據說這就是臺灣牛肉麵有川味的原因。
但我住在岡山九年,豆瓣醬吃了不少,怪了,就是沒吃過一碗什麼牛肉麵。牛肉麵是我長大到了臺北才吃到的。而且我也沒聽過最有名的「牛肉麵店」和眷村老兵有什麼關係?
反正,「牛肉麵」算是在臺灣發揚光大了。臺灣人熱愛吃牛肉麵,尤其是臺北,這是有目共睹的。上自五星級酒店,下至小吃攤,到處都可以吃到牛肉麵。馬英九還在做臺北市長時,為了搞觀光旅遊,在2005年首次舉辦「臺北牛肉麵節」,強打「世界牛肉麵之都在臺北」的口號,全市的牛肉麵店都摩拳擦掌地要爭奪武林霸主之位。翌年,這個活動更擴大為「臺北國際牛肉麵節」,連外國的牛肉麵達人都跨海來臺爭霸,將牛肉麵的氣勢成功地拱上了國際級美食的寶座。可是我一直有個疑問,哪來這麼多牛肉啊?
我高中時,饞蟲發作時便常去「牛肉麵街」──塔城街吃牛肉麵。其實那也不是街,就是一個巷子,但滿滿一條巷子都是牛肉麵攤。一家比一家便宜又大碗,我還記得那時叫一碗「中碗」的,只要十五元臺幣,那份量就挺大的,更重要的是那牛肉覆在面上,牛肉多到根本看不到面!
回到臺灣,我必須吃一碗牛肉麵,才有回到老家的感覺。我只會去吃兩家,都是在臺北,一家是在「桃源街」上的「牛肉麵大王」。一家是永康街上的「老陳牛肉麵」。前者很油,後者沒那麼油,但是比較貴。我曾經帶我大陸的朋友去「老陳」嘗嘗鮮,每一個人都飽餐而歸,吃了還想再來。
對了,臺灣幾乎所有牛肉麵店都可以無限續湯!如果你錢不夠,你可以只叫湯麵(沒有肉),然後一直加湯加到你撐死。
忘了說,吃牛肉麵一定要加酸菜,加點白醋,那個味更香更鮮。如果你怕辣,叫清燉的也可以。川味雖然過癮,清燉的也別有滋味。
在大陸,目前我吃過「康師傅牛肉麵」是最像臺灣牛肉麵的,不過他好像本來就是來自臺灣的,而且賣得還有點貴。其實在臺灣,它也就是「三商巧福」的水平。三商巧福是臺灣知名的「牛肉麵連鎖店」,如果你去臺灣玩,記得不要去吃!好不容易去臺灣,何必再去吃康師傅牛肉,你說對嗎?(到尾)
【作者簡介】
到尾,70後的川籍臺灣人,2008年赴京。資深媒體人,做過電臺DJ,幹過《FHM男人幫》主編和《男人裝》資深編輯,還出過兩本書《遇見臺灣》和《臺灣的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