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臺灣果陀劇場最新力作《接送情》,講述的是一段相知相守半世紀的感情,同時也講述「一個大時代,兩個小人物,三段扣人心弦的悲歡離合」。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大時代?這樣的大時代造就了哪些人什麼樣的故事?為了便於大家能對這個大時代有所了解,進而容易體會《接送情》主人公的處境與心情。百庭文化特地取得暢銷書《我們臺灣這些年》的作者廖信忠的同意,節錄他作品中與《接送情》時代背景相關的內容,在百庭文化微信公眾號進行連載。
眷村飲食,有你吃過的牛肉麵和永和豆漿
在臺灣,大家一提到山東,第一個想到的不是泰山、青島等標誌,就好像條件反射一樣,腦中浮出的第一個東西就是大饅頭,仿佛包子和饅頭已經成為山東的符號。包子、饅頭、燒餅、油條這些臺灣人原本沒在吃的東西,就是因為外省人的移入才開始出現在臺灣社會。現在臺灣社會上有所謂「眷村口味」、「眷村菜」,常常都把它當做懷舊料理來操作。眷村菜其實也不是多高明精緻的菜,它是指那個年代眷村裡的居民,這些老兵在思鄉情緒之下,利用臺灣本地的食材湊合著,想辦法做出家鄉口味的食物。
當年軍人津貼不一定能養活一個家庭,為了家計,許多眷村的婦女只好走出眷村,早上賣些豆漿、油條和燒餅,黃昏時兜售自己親手做的饅頭和花卷或各省口味的小吃,漸漸地,這些眷村口味也為一般臺灣本省民眾接受,因為這些眷村口味用的是臺灣本地食材,常常沒辦法做得像家鄉那么正宗,再加上大江南北的口味相互交流,左鄰右舍互相學習,串門子串出一堆新菜來,就好像混在一起做撒尿牛丸一樣,結果反而變成一種有新特色的口味,豐富了臺灣本地菜的種類。
比如臺灣南部高雄的崗山,最有名的特產是辣豆瓣醬。原來崗山也是「國軍」空軍官校所在地,空軍大部分都是四川人,旁邊眷村居住著1949年國民黨從成都帶走的最後一批空軍官兵,他們試著用臺灣食材做出四川口味的辣豆瓣醬,沒想到久而久之也做出名堂,打出名號,成為崗山當地的特產。
臺灣本省人飲食習慣也受到這些外省人很大的影響,比如臺灣本省人過去是不吃牛肉的,因為在早期臺灣農業社會裡,牛算是「工作夥伴」,一頭牛在農家裡從出生到終老就跟自己家人一樣,為了感念牛的辛勞與付出,在早期臺灣是不吃牛肉的。這種風俗成為一種家訓,直到現在仍有部分人在遵守。
所以,現在臺灣很有名的小吃「川味紅燒牛肉麵」,其實也是這些外省人到臺灣後湊合著做出的料理,辣豆瓣加上紅燒湯頭,再放大塊的紅燒牛肉,在臺灣本省人原本不吃牛、不吃麵的情況下,幾十年後反而變成人盡皆知的臺灣小吃。很多臺灣人後來跑到四川去尋找最正宗的川味紅燒牛肉麵,結果當然找不到,因為它是在臺灣被發明的吃法。現在大陸很多「加州李先生」,就是臺灣人過個洋水後回大陸開的,不過跟臺灣口味落差真的蠻大的。
還有在大陸打出高知名度的「永和豆漿」也是一樣,與臺北市一橋之隔的永和,一向是許多外省籍人士或退伍老兵選擇定居之所。約在1950年代,一群大陸北方人士搬來永和,為了謀生便賣起了豆漿,每天凌晨兩三點鐘開始辛勤工作,磨豆漿、煮豆漿。一開始,臺灣本省人不太能接受豆漿這種東西,就跟現在外地人到北京都覺得豆汁味道噁心一樣,所以經營慘澹。直到後來幾年,臺灣的棒球小將屢屢在大賽拿到佳績,棒球隊到外面參加比賽可是大事,這也掀起一股熬夜看轉播的熱潮。因為時差關係,每回比賽結束後幾乎都已半夜或清晨,肚子也開始餓了,當時只有永和的豆漿店開得最早,也是唯一有早餐賣的店,大伙兒索性相約一起去吃早餐,豆漿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後來這種熬夜看棒球,清晨喝豆漿好像變成一種儀式,橋對面的臺北市人也跑過來喝,慢慢地豆漿也傳遍臺灣,成為臺灣日常生活中的食物。
除了眷村裡的小食口味,當年國民黨大員也從各省帶來一流廚師,這些廚師退休後自己跑去開店,所以川、湘、淮揚菜在臺灣都有一定的市場。我到上海工作後,周圍的朋友覺得我怎麼吃得慣上海菜那麼甜還有赤油醬汁,就是因為我家樓下就有一家上海老頭開的上海菜餐館,從小吃到大。很多大陸的菜系在臺灣又進一步互相融合,發展出新做法,比如在歐美中餐館必有的名菜左宗棠雞(GeneralTso’s Chicken),就是發明者彭長貴當初融合了湘菜及淮揚菜做法而做出的新菜色。他後來到美國開餐廳,這道菜大受歡迎而流傳開來,倒是彭先生再過幾年又回到故鄉長沙開餐廳,當地人反而吃不慣,餐廳最後只好結束營業。
眷村區隔開了本省人跟外省人,很大程度阻斷了兩者直接交流的機會,很多臺灣本省的小朋友從小就被父母警告,沒事不要走到眷村裡面。眷村裡的小孩也很團結對外,因為他們也總覺得臺灣小孩都要欺負他們。對於大陸的看法,外省人跟本省人也有很大歧義。對於本省人來說,根本就很少人知道大陸是什麼樣子,僅從政府的宣傳中得到一個有關大陸的模糊概念,一點都不實際。對於外省人來說,大陸就是他們的家鄉,他們時常懷念著,就算對於在臺灣出生的下一代,也不斷向他們描述家鄉的美好,什麼「唉……臺灣的梨哪有老家的梨那麼大……」、「臺灣的區區小溪哪有黃河長江那麼壯闊」、「臺灣這個貧瘠小島……什麼都沒大陸好……」這些說法自然也在外省人的下一代中產生影響。
常常會看到,大陸這邊對臺灣人喊話總喜歡引用余光中的《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試圖引起臺灣同胞共鳴,可這也僅僅是一種自我感覺良好而已,那種鄉愁只有那些1949年之後到臺灣的人以及他們第二代、第三代可能有,大部分臺灣本省人讀了,並沒什麼感覺,對大陸還是感到疏離且陌生。
(圖片均取自網絡)
臺灣果陀劇場2016最新力作《接送情》全球首演
時間:2016/1/15(五)-16(六)19:15、1/17(日)14:00
地點:上海人民大舞臺(九江路663號)
票價:880/680/480/380/280/180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線上支付購票,全場次、全票價一律9折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