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髙崎幹男正為自己得病感到自責)
而電影的女主角——髙崎晴子對丈夫的關懷與陪伴,真的非常暖心,讓人一下子就相信了愛情。
(晴子允許丈夫頹廢,並和丈夫一起享受這份頹廢)
一個是溢出屏幕的壓抑與自責;一個是讓人嚮往的溫柔與接納。
他們的組合讓我明白了,其實,抑鬱症不是什麼。
於是,我把從中得到的一些感悟寫出來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也能有一點點收穫。
01
我也不想這樣
在電影最後,髙崎幹男以自己為原型,和妻子一起寫了一本名為《我也不想這樣》的書,希望能幫助到更多的人。
而「我也不想這樣」,正是每一個抑鬱症病人心底最深處,無聲的吶喊。
因為大部分人都不能理解到他們的痛苦~
人們常常說,抑鬱症就是心靈上的感冒。
確實,就像沒人希望得感冒一樣,我們都不想患上抑鬱症。
可事情就是這麼發生了。
這時候,真正的問題在於,往往我們的親朋好友,他們並不能像對待一位感冒的病人一樣,理解抑鬱症的痛苦。
例如:
我們不理解他們為什麼會無緣無故的不開心。
我們不理解他們為什麼總是認為自己不夠好。
我們不理解他們為什麼會累得連吃飯的力氣都沒有。
最讓我們不能理解的是,
為什麼一個人會總想著輕生呢?
為什麼他們可以這麼輕易就拋下那些「愛他的人」,獨自與這個世界告別呢?。
其實,這並不輕易。
不妨來聽聽他們的心聲吧~
「我們當然很珍惜愛我們的人,我們當然不想這麼輕易離開這個世界,我們也不想就這麼放棄」。
「只是有時我們會感覺,世界仿佛就只剩我一個人,我們不被需要,我們不被期待,我們無足輕重……」
「有時,悲傷如同洶湧的潮水,直灌進我們的大腦,腦子就像一團漿糊,我們只能任這股情緒控制,無法逃脫」。
「有時,我們的身體還會變得麻木,我們感受不到應該有的感覺……」
「從而,死亡為何物變得不再重要,我們只想讓這一切終止」。
寫到這裡,我想,我們最不理解抑鬱症患者的,便是這份「我也不想這樣」的痛苦吧。
為此,我想替他們把這份痛苦儘量準確的表達出來:
「我也不想不開心,我只是好像忘記了開心的感覺……」。
「我也不想變得無精打採,我只是感覺身體的力氣被抽乾了……」
「我也不想責備自己,我只是感覺這樣的自己確實就是個累贅……」
「我也不想一直賴在床上,我只是感覺這個姿勢能讓自己好受一點……」
「我也不想傷害自己,我只是感覺現實仿佛我離好遠好遠……」
………………
現在,也許我們能理解了——他們也不想這樣。
02
抑鬱是因為……
其實,我們不理解的又何止是抑鬱症病人,我們甚至連為什麼會得抑鬱症都不理解。
在生活中,如果你知道了某一位好友患上了抑鬱症,你的第一反應可能是:
「怎麼好好的,突然就說有抑鬱症了呢」?
電影中的髙崎幹男也一樣,他總是非常樂觀,就算確診了抑鬱症之後,他也在電話上笑著和妻子說:「大丈夫」。
即使是病了之後,當知道妻子的漫畫不受大眾歡迎,他也笑著鼓勵妻子,他始終相信著妻子的畫會受歡迎。
真的很難讓人相信,一個如此情感細膩、樂觀、溫柔的人也會患上抑鬱症。
可正如在影片中一樣,這麼樂觀的一個人,僅僅是因為發現投訴信上自己的名字被寫錯,便一下變得鬱鬱寡歡起來。
(收到投訴信也依然保持微笑)
(發現錯字後,笑容漸漸消失)
現實就是如此,我們永遠不知道,到底是什麼壓垮了抑鬱病人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時,就有人說了:抑鬱症是因為「腦部的神經遞質分泌失調」。
一般認為是多巴胺、5—羥色胺(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的分泌失調。
可是沒人知道為什麼突然就失調了……
又有人說,抑鬱症是因為我們對某件事情過於執著(投入)。
想想也對,許多抑鬱症患者都是「完美主義者」。
就像電影中,髙崎幹男的形象便是一個一絲不苟,按部就班,非常認真的一個人。
他會按照今天是星期幾來挑領帶,決定午餐的內容,甚至為了寫一封「工整的辭職信」,他硬是寫了一個通宵,重寫了無數次。
但是,世界上的髙崎幹男又何止一個兩個呢?
並不是所有追求完美的人都得了抑鬱症,有許多「佛系」的人也會有抑鬱症。
在現實中,大量研究已經證明,每一個人都可能患上抑鬱症,這與「樂觀消極」、「外向內向」、「男性女性」都沒有關係。
事實上,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個因素能確切預測抑鬱症。
這些因素都只存在相關關係,而不是因果關係。
03
抑鬱是「不知名的喪失」與「自我攻擊」。
弗洛伊德則認為,抑鬱是「不知名的喪失」與「自我攻擊」。
我們都會有這樣的體驗:當我們喪失了某個重要的人或物,我們對此感到傷心難過。
這種傷心難過被弗洛伊德稱之為「哀傷」。
而抑鬱與哀傷不同的地方在於,抑鬱症的人也許知道了自己「喪失了誰,或喪失了某物」,但是他卻不知道自己「喪失了自己的誰,或喪失了自己的什麼」。
就像許多抑鬱症患者會說:「我覺得自己不開心,可是我不知道為了什麼而不開心」。
這是因為,他們在意識層面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喪失,可潛意識層面捕捉到了這種喪失,從而引發出一種「不知名的哀傷」。
舉個例子,相信大家上學的時候都有考砸過的時候吧。
如果考砸了一個重要的考試,我們的心情是不是會變得失落呢?
幾天之後,也許你會說把這事忘了吧~
可是,也許你會發現,你的心情還是會悶悶不樂。
那麼,考砸這件事情對你來說就是一個「喪失」,因為你喪失了一次得到好成績的機會,喪失了證明自己的機會。
這也是你能意識到的,你所不能意識到的是,「你也喪失了獲得老師表揚、父母認可的機會」。
所以,真正讓你好幾天悶悶不樂的,也許不是那個分數,而是那份「期盼」~你覺得呢?
弗洛伊德還把抑鬱病人喜歡自我貶低的行為,看作是一種自我攻擊。
他認為,抑鬱症的人實際上是想表達對別人的攻擊,但是這種「願望」被意識所壓抑,並且因此產生了「對他人的內疚」心理(因為我居然想傷害別人),這種內疚會慢慢轉化到「自我」身上,從而變成「自我內疚」。
為了解除這種內疚感,他們會希望自己得到懲罰,因此,也解釋了為什麼抑鬱症的人會想自殺。
正如電影中,髙崎幹男抑鬱的原因就是因為「工作壓力」太大,而壓力之一便是他作為售後服務人員,經常會遭到客戶的無理責罵。
可是,當同事和他吐槽是客戶自己蠢不會操作電腦時,髙崎幹男的回答是:「不能在背後說客戶的壞話」。——對客戶的攻擊被壓抑。
當髙崎幹男辭職之後,他的心情也有隨之有所好轉:
04
抑鬱症不是什麼……
有時候,想要證明某個事物是某物很困難,但是否定它卻很容易。
例如,抑鬱不是抑鬱症。
在電影裡,髙崎幹男的心理醫生一開始便解釋道:
「我們都會有心情低落的時候,一般我們只要轉換一下心情,放鬆一下,便可以走出來」。
「但如果我們不能自己走出來,那就是得了抑鬱症」。
這實際上傳遞出了這樣一種信息:
情緒不好不是我們的錯,更加不是一種病;抑鬱症僅僅是「心情不好」+「身體病痛」而已,它不值得人們過於恐慌,更不應該被歧視。
又例如,抑鬱症不是「無期徒刑」。
近幾年,我發現身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問我:「得了抑鬱症是不是要終生吃藥?」
還有人開始宣揚:「抑鬱症不需要吃藥,醫生為了掙錢只會給你開越來越多的藥」,或者:「抗抑鬱藥會把人吃得變呆,儘量不要吃」。
最讓我憤怒的是,網上存在一些「自殺群」,故意誇大抑鬱症的危害,專門蠱惑抑鬱病人輕生。
其實,正如上面所說,抑鬱症不值得人們過於恐慌,它更加不是「無期徒刑」,它僅僅是一種病,一種可以被治癒但需要時間的病。
而這種病的治療方法便是:「藥物治療配合心理治療」。
其實更準確的來說是:「前期藥物為主,心理為輔;後期心理為主,藥物為輔」。
正如在另一部心理影片《心理醫生恭介》中,恭介醫生說過:「感冒如果放著不管,也會變成大病」。
抑鬱症也一樣,越早治療,恢復越快,預後越好。
然而現實中,總會有不少人認為可以靠自己硬抗過來,結果往往都變成了無法挽回的悲劇。
在我實習期間,一位醫生說過:「大概有70%的抑鬱症患者需要終生服藥」。
也許這會讓人覺得很可怕,但實際上,我們要結合現實:
在中國,由於大多數人對抑鬱症並不重視,甚至可以說,大多數人對自己的情緒並不重視。
所以,當我們察覺真的不對勁時,病情實際上已經發展到中度抑鬱或重度抑鬱的程度。
其次,許多病人往往會存在「不聽醫囑」的情況,也就是私下不按時吃藥。
這樣的情況一般有兩種原因:
一、感覺吃了藥沒用;
二、藥物發揮了作用,病人感覺自己已經好了便私自停藥,連門診也不去了。
這都會影響治療以及拖長治癒周期。
又由於抑鬱症存在生理結構基礎,它會對大腦造成一定的損傷。
就像影片中,髙崎幹男慢慢的變得不知道怎麼做飯,他的動作變得緩慢而僵硬,舌頭也失去了味覺,這一切都在說明,抑鬱症對大腦功能的損害。
而病情拖得越久,損害便越大。
當損害到達一定程度後就回不去了。
因此,有可能需要終生吃藥,以維持大腦的正常功能。
加上抑鬱症具有高復發性,所以,這個病確實可能會伴隨病人一生。
但只要我們給予足夠的重視,早發現,早治療,積極配合治療,這不會成為過不去的難關。
05
如何幫助我們的親朋好友擺脫抑鬱症?
其實,影片為我們提供了非常多幫助抑鬱症患者的思路,例如髙崎幹男在演講中提到的:
1.不焦躁;也就是不讓病人感覺不安,不要對他們加油打氣,因為這會給抑鬱症病人一種「我的病必須快點好起來的壓力」。
2.不區別對待;也就是我一直想傳遞的,要用平常心去對待抑鬱症以及抑鬱症病人。
3.區分清楚能做的事情和不能做的事情;因為能做的事能幫助抑鬱症患者獲得成就感,從而提高自尊;而不能做的事,一方面是指不能做傻事,另一方面是要接受,患病的時候,自己確實有很多事情幹不來,但不要因為這就認為自己很沒用。
除此之外,「養寵物」和「寫日記」都是促進抑鬱症恢復很好的方法。
但是,我也常常會聽到身邊很多朋友和我傾訴:
「其實你說的方法我都有試過了,但是我感覺沒有效果,他還是很難受」。
對此,我們要知道,其實你的付出是有效果的。
只是抑鬱症病人很多時候大腦就是會變得一根經,他們只會想到不好的事情。
他們的眼淚就是止不住的往下流,他們無法感受到別人對他的關心,他們甚至對你的擁抱毫無知覺……
這時,我們必須接受——也許我們就是幫不到他們,因為我們只是普通人,我們都會有無能為力的時候。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像影片中的晴子一樣,繼續堅持不離不棄的陪伴,這是一定會有作用的。
其實這部電影給我們最大觸動就是,它告訴了我們什麼是真正的陪伴!
陪伴並不僅僅是「待在同一屋簷下」以及「無微不至的照顧」。
陪伴真正的意義是「心和心待在一起」。
髙崎幹男的內心正是被這樣的陪伴所滋潤,一點一點的重新煥發出活力。
所以,我也相信,只要大家的心在一起,對方一定能感受到我們對他的愛、期待,以及關心。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有沒有觸動到你的心呢?
歡迎留言評論哦~
<The End>
值得讀推薦,戳下圖!
(識別關注,回復「愛一米,愛讀書」,免費領取21本心理學好書!)
喜歡這篇文章就點個 在看 分享給好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