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楊瀾做客《乘風破浪的姐姐》,在現場妙語連珠,開場點題,要讓世界看到姐姐妹妹的力量。
當楊瀾拋出問題「女人味是誰來定義」的時候,端水大師曉明說:每個女人都應該自己來定義女人味。
在節目裡,楊瀾還說:「我對青春的界定是,一個人是否有學習和創造的能力。」網友看後紛紛表示:楊瀾一來,整個節目的檔次都上去了,這才是真正的乘風破浪的姐姐啊!
優雅知性、明朗大方,看到52歲的楊瀾讓我們明白,什麼是最高級的女人味。
1990年,22歲的楊瀾從北京外國語大學畢業,她加入當時央視最好的欄目之一《正大綜藝》,很多人認識她也是從這裡開始的。
事業的順風順水並沒有讓她停滯不前,1993年底她做出了令當時周圍的朋友都難以置信的決定:辭職留學,要去看看外面更大的世界,於是她果斷地邁出了這一步,考入了哥倫比亞大學。
留學生活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美好。儘管楊瀾本科讀的是英美文學,但到了美國之後,她還是覺得在閱讀量、寫作量方面都和別人有巨大的差距。
她第一個學期就選了六門課程,其實選四門就足以保證日後順利畢業,但楊瀾心氣高,堅持每天熬夜學到凌晨兩點,完成所有課程任務。
陪伴她的只有一臺師哥留下的286電腦,和宿舍管道裡時不時出來溜達的老鼠。這樣的生活自然辛苦,但也讓楊瀾在國際政治、外交、經濟、傳媒等領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她在頭腦中武裝了多個領域的知識,形成了她做人做事的基本底蘊。
畢業後,她毅然選擇回國,並開創了《楊瀾訪談錄》,這檔人物訪談節目只被安排了4個工作人員,卻成了鳳凰衛視當年收視率最高的節目。
面對每個受訪者,她除了花大量時間研讀人物背景,還要找出最犀利的角度,用自己溫和的方式展現出受訪者鮮為人知的一面。
不僅是事業成功,在子女的教育上,楊瀾的思想也足以稱之為「楷模」。
有一次她在廣州接受採訪,接到一個母親的提問,這個母親說自己的孩子上大一,彼此的溝通越來越少,不知道怎麼辦。
楊瀾告訴這位母親,她自己的做法就是保持自我:父母的格局在於保持自己的學習狀態,自己的事業、興趣、朋友圈,應該對這個社會始終保持自我的敏銳度和觀察熱度。
是啊,任何身份、任何生活狀態下,我們都該有自己獨立的生活方式。面對生活的變化,唯有學而不倦才是核心競爭力。言傳不如身教,自己學而不倦的示範是教育子女的最佳方式。
楊瀾印象最深的,是她曾經說過的一番話:
有人會問,女孩子上那麼久的學、讀那麼多的書,最終不還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嫁作人婦,洗衣煮飯,相夫教子,何苦折騰?
楊瀾說:「我想,我們的堅持是為了就算最終跌入繁瑣,洗盡鉛華,
同樣的工作,卻有不一樣的心境;
同樣的家庭,卻有不一樣的情調;
同樣的後代,卻有不一樣的素養。」
總有人說時間是女人的敵人,可時間明明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在狂熱追求物質的時代,學而不倦的心態讓一個人不會被時代淘汰。
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在楊瀾的成長之路上,有一樣東西一直伴隨著她,那就是英語。
英語是楊瀾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在北京外國語大學2019級開學典禮上,楊瀾說語言是打開世界的一種方式。
在我學習語言的過程中,為人生思想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地基。與此同時在學校時,堅持口語的教育練習,竟也為我走上媒體人這條路上,打下了基礎。在1998年我製作的《楊瀾訪談錄》,這20年的時間裡,我採訪了上千位全球各界人士,各個領域有趣的靈魂。這個過程中我在採訪前都會閱讀相關資料,有些知識可能看過也總結不出一個問題,但讀一本書,至少可以讓你少問十個愚蠢的問題。
在我的職業生涯中,因為語言的能力,讓我有幸代表祖國參與了兩次申奧。生逢其時,有機會將自己的價值與社會的進步聯繫在一起,是無與倫比的責任與榮幸。語言不僅僅是語言本身,外語也不僅僅只是外語,它表達出世界間的溝通。
語言是打開世界、理解世界、挖掘世界的橋梁。語言本身就是思維本身。無論你將來會踏上如何的職業道路,要想成為想要的自己,建立在語言上的溝通力,是你的底層能力,學習加成長加行動就意味著人生的改變。
正如楊瀾所說,任何一種主動學習都讓人更好地認識自我,散發的氣場是自信、有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