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音樂人沒有音樂收入,版權收入兩極化如何解?

2021-01-11 上遊新聞

在對來自40多個城市的104名音樂人調研後,中國傳媒大學音樂與錄音藝術學院教授張豐豔近日發布了《2020中國音樂人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其中透露,過去一年,中國音樂人來源於數位音樂平臺或短視頻直播平臺的收入呈上升趨勢,但目前音樂人的音樂收入仍處於偏低水平。

事實上,這種狀況一直都存在著:一方面音樂人的門檻越來越低,另一方面音樂版權的收入日趨兩極,使得音樂人音樂收入偏低、個體之間收益差異加大。業內人士認為,如果能讓音樂版權規範使用、版稅大幅提高,這種現狀是有可能改變的。而前提就是作品夠好、音樂人夠優秀、音樂平臺夠支持。

音樂收入偏低

知名音樂人年入不超十萬元

英國小說家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探討了生活和藝術兩者的矛盾和相互作用,雖然杜撰的內容更多,但事實上,對音樂人來講,他們追尋詩和遠方的同時,「便士」也是必不可少的。

北京青年報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不少音樂平臺都有幫助音樂人靠音樂掙錢的項目,比如,騰訊音樂的「原力計劃」、網易雲音樂的「石頭計劃」,以及即將關停的蝦米的「尋光計劃」。騰訊音樂娛樂集團2020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其在線音樂付費率已從2018年的3.8%增長至8%。《報告》透露,2020年有超過七成的音樂人從QQ音樂、網易雲音樂等數位音樂平臺獲得收入。

但僅靠用戶付費難以養活大批的音樂人,音樂人的收入狀況仍不容樂觀。據《報告》,有52%的音樂人沒有音樂收入,24%的音樂人的音樂收入佔總收入的5%以內,7%的音樂人音樂收入佔總收入的6%-20%,僅7%的音樂人音樂收入佔比達到100%。

音樂人音樂收入偏低狀況實際上已經持續數年。創作過《你在他鄉還好嗎》《潮溼的心》等經典歌曲的知名音樂人李廣平,近十年來,每年靠寫歌和版稅取得的收入不會超過十萬元,而他在歌壇已經打拼數十年。其他默默無聞的從業者,其收入狀況也就不難猜測。

在接受採訪時,李廣平表示,以音樂為生的人基本上是音樂教師,音樂創作者和歌手能夠靠音樂賺錢的人不會超過10%,大部分會以第二職業養活自己。「我自己也很困惑,音樂人收入這麼低,為什麼我們每天還有那麼多歌曲上線,這製作費用是哪裡來的?怎麼還有這麼多人希望進入這個行業?」

版權收入兩極化

有人年入500萬 有人可能只有幾毛錢

資深音樂經紀人梁熠接受北青報記者採訪時介紹,職業音樂人的收益大致分為以下幾塊:版權、製作、ost(原聲配樂)、演出等。

梁熠說,現在音樂人和平臺的版權合作模式有兩種:一種是按點擊分成;一種是平臺付製作費買斷。

點擊分成方面。近幾年,數位音樂的一大特點就是:頭部熱門(如周杰倫、五月天等的作品)版權價值不菲,腰部、尾部(新人或者不知名的音樂人)作品則無人問津。調查顯示,90%的歌屬於「停屍房歌曲」(歌曲發表後無人問津、沒有點擊率、沒有數據),無點擊數據就無分成,只有大約10%的歌曲才會有收入。近年版權分成比較成功的案例之一,就是歌手高進創作的《我們不一樣》在短視頻和直播平臺上走紅後,一年拿到的分成高達五六百萬,但這是個案。更多創作「停屍房歌曲」的音樂人,一年的版權收入可能就只有幾百元,甚至幾元、幾毛。資深音樂策劃人、北京宇悅文化唱片總經理曉飛就說,前兩天看到有些已經很活躍的音樂人在網易上年收益僅為1.7元。

至於選擇平臺買斷模式,一般一首歌的費用從2萬到5萬不等。未來如果這首歌紅了,分錢的事就跟音樂人沒有關係了。如果平臺跟唱片公司談打包,唱片公司再去跟個人結算,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音樂製作人張亞東曾對這樣的合作模式提出過質疑:版權費用逐輪高漲,大部分音樂人未能得到實惠,很多音樂人和唱片公司籤了「一錘子買賣」,音樂發表之後的收益幾乎和音樂人無關。於是,很多音樂人跳過唱片公司和版權方直接籤約,但新人的永久買斷仍在繼續,老音樂人的生存狀態也未因此改變。

新人缺乏渠道

熱搜來得快去得快 沒播放量就沒收入

歌曲點擊量少,歌手演出自然也不可能多。梁熠指出,很多二、三線城市的商演都願意邀請有經典代表作的老牌歌手或者是唱紅所謂「口水歌」的歌手,多數獨立音樂人很難靠商演賺錢,有一部分只能依附於音樂節。

另外,數位音樂平臺的註冊音樂人數量繼續增長,僅網易雲音樂一家音樂人數量已高達20萬人。以前新人可以通過節目宣傳、落地籤售、歌友會去建立知名度,現在的新人沒有節目能上,籤售、歌友會也很少,只能依賴網際網路,但是網際網路每天的信息量太多,很容易就被淹沒。「其實版權收入的遊戲規則沒有變化,是傳播通路變化了。核心問題還是整個行業推廣渠道沒有了,現在大多就是買熱搜和投微博kol(微博大號、紅人、大V帳號),但熱搜來得快去得快,信息基本不會延伸到對作品的關注和留存新聽眾,獨立音樂人也沒錢,更沒法買這些,就更沒人聽到。」梁熠說。這樣一來,又形成惡性循環:新人歌曲難以深入到二、三線城市被大眾熟知,在音樂平臺就沒有播放量,自然沒有版權收入。

曉飛也認為,中國音樂版權與市場價值確實存在不對等的問題。縱觀近年來所有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就會發現都是一批人做的,所以歌也是千篇一律。在他看來,音樂背後是一套完整的創作工業鏈條,從詞曲樣帶誕生,到大眾聽到成品環節龐雜,「我們需要讓有音樂天分的人以各自能力擅長去補充市場需求,而不是所有人都熱衷於去出一首歌、上一次綜藝。如果音樂孵化從根本出發,我們會看到無數的多元音樂人,自然也能出現好的作品。」曉飛說。

改變現狀方法

規範版權+好的作品 音樂收入就能提高

音樂人音樂收入偏低的狀況是否能改變? 梁熠認為,音樂人是不是有音樂收入,其實跟明星能不能大紅大紫一個道理,不可能所有的藝人都名利雙收,也不可能所有的音樂人都能靠音樂賺錢、發財。「畢竟這是市場競爭,總會有人被淘汰。對音樂人來說,要麼堅持,可能某一天突然有一首歌紅了,開始賺錢了;要麼放棄,但是在他放棄的同時,還會有很多新的人進來。」梁熠認為,音樂人一方面如果能耐得住寂寞,另一方面待到大眾版權意識越來越強、真正培養起聽歌付費的習慣,音樂收入也是有望可以提高的。

音樂人李廣平也承認,改變音樂人音樂收入偏低的狀況,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如果各大網站、電視臺、電臺等媒介的音樂版權能夠規範使用,讓版稅大幅度提高,音樂創作人就會有希望;與此同時,可開發一種讓下載的歌曲及時變現、使詞曲唱和製作單位都能賺錢的模式。「比如,一首歌曲上線後,就像微信公眾號的文章一樣,你下載或打賞了,錢能夠給到音樂人。」

除前文所介紹的高進外,國內其實還有不少以音樂獲得可觀收入的音樂人:吉他手李延亮去年幾乎承擔了很多大牌演唱會的吉他演奏、音樂製作人龍隆擔任了深圳衛視年代秀音樂現場、華晨宇演唱會等的音樂總監、製作人,相信他們將獲得可觀收益。「只要平臺不把重心全放在某個知名藝人的作品上,而是放在有創造力的音樂作品以及背後的創作鏈條上,音樂人就一定能賺更多的錢。萬能青年旅店數字專輯上線一周銷售額超過800萬元,為什麼他們沒上過一次綜藝、沒有什麼所謂的熱搜依然可以這樣?因為中國聽眾是有個性的,也是尊重知識的力量,願意為文化買單的。」曉飛說。

(原標題:52%音樂人沒有音樂收入 版權收入兩極化如何解?)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如何掙錢?52%的音樂人沒有音樂收入 版權收入兩極分化
    音樂人的門檻越來越低,版權收入越來越兩極化。在調查了來自40多個城市的104名音樂人後,易雲音樂的「石頭計劃」和蝦米的「尋光計劃」即將被關閉。騰訊音樂娛樂集團2020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其在線音樂支付率從2018年的3.8%上升至8%。
  • 52%音樂人沒音樂收入,版權收入兩極化
    音樂人門檻越來越低 版權收入日趨兩極化52%音樂人沒音樂收入錢該怎麼掙?在對來自40多個城市的104名音樂人調研後,中國傳媒大學音樂與錄音藝術學院教授張豐豔近日發布了《2020中國音樂人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其中透露,過去一年,中國音樂人來源於數位音樂平臺或短視頻直播平臺的收入呈上升趨勢,但目前音樂人的音樂收入仍處於偏低水平。
  • 52%音樂人沒有音樂收入 為何國內聽眾不願為熱愛買單
    事實上,這種狀況一直都存在著:一方面音樂人的門檻越來越低,另一方面音樂版權的收入日趨兩極,使得音樂人音樂收入偏低、個體之間收益差異加大。業內人士認為,如果能讓音樂版權規範使用、版稅大幅提高,這種現狀是有可能改變的。而前提就是作品夠好、音樂人夠優秀、音樂平臺夠支持。
  • 52%音樂人沒音樂收入 錢該怎麼掙?
    其中透露,過去一年,中國音樂人來源於數位音樂平臺或短視頻直播平臺的收入呈上升趨勢,但目前音樂人的音樂收入仍處於偏低水平。   事實上,這種狀況一直都存在著:一方面音樂人的門檻越來越低,另一方面音樂版權的收入日趨兩極,使得音樂人音樂收入偏低、個體之間收益差異加大。業內人士認為,如果能讓音樂版權規範使用、版稅大幅提高,這種現狀是有可能改變的。
  • 半月談|音樂人沒有來自音樂的收入?中國音樂人陷維權之困
    國內各音樂平臺近年來相繼推出扶持獨立音樂和原創音樂人的計劃,有的平臺甚至拿出上億元支持精品創作。以網易雲音樂為例,該平臺入駐的原創音樂人超過10萬,原創作品數量超過150萬首。3年來,在此計劃扶持下,原創音樂人數量增長31倍。
  • 中國傳媒大學報告稱52%的中國音樂人沒有音樂收入
    數據顯示,有52%的音樂人沒有音樂收入,24%的音樂人的音樂收入佔總收入的5%以內。這份報告是中國傳媒大學張豐豔工作組對來自40多個城市的音樂人進行調研與採訪,同時配合104位音樂人的深度採訪,最終回收3174份有效問卷進行研究分析得出的結論。隨著中國經濟水平提高,文化產業建設正成為重要的社會議題。
  • 中傳報告:音樂付費見成效 兩成音樂人收入較上年漲50%
    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 羅亦丹)12月21日,第十期E法數位音樂論壇在北京舉行,中國傳媒大學音樂與錄音藝術學院教授張豐豔在論壇上發布了《2020中國音樂人報告》。報告顯示,目前音樂人音樂收入平均數仍處較低水平,超五成音樂人沒有音樂收入。
  • 中國音樂人收入整體水平較低 行業版權收益依然微薄
    我國音樂人收入整體水平較低 音樂行業版權收益依然微薄 目前我國音樂人生存環境有所改善,但仍面臨著許多困難與挑戰。《2020中國音樂人報告》顯示,目前音樂人音樂收入的平均數仍處於偏低水平,全職音樂人僅佔一成,且音樂人普遍版權意識薄弱,維權成本高。□ 法制網見習記者 邢國涵 鄒星宇國內音樂人的版稅收入仍然不理想。
  • 月收入超過50萬元,酷狗音樂人如何改寫音樂人命運?
    作者/麋鹿這次疫情所帶來的衝擊,對於本就高度依賴線下演出維持生存的音樂人而言,無異於雪上加霜,對於一些知名度較低、職業生涯尚在起步階段的音樂人,打擊更為沉重。音樂行業競爭激烈,對於知名度較低的音樂人而言,很難得到發行數字專輯的機會,版權分成也很少,多數人難以成為全職音樂人,必須靠線下演出等「打工」來堅持理想。
  • 音樂人如何獲得理想收入?從星曜|看見計劃看酷狗音樂人扶持生態
    據中國傳媒大學《2019中國音樂人報告》顯示,目前中國絕大部分的音樂人仍生存艱難,接近半數音樂人的稅前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月收入達到1萬以上的則不到10%。由於無法靠做音樂生存,大量音樂人不得不兼職從事其他領域的工作以支持音樂事業的發展,無法全身心投入到音樂創作之中。
  • 中國音樂人報告:5成音樂人月收入8000元以下
    該報告顯示,2020年,超9成音樂人入駐了數位音樂平臺,其中有超過七成音樂人從QQ音樂、網易雲音樂等數位音樂平臺獲得收入,較多的非學生音樂人群體的月收入集中在2000-4999元、5000-7999元,分別佔比達到了28%、22%。▲12月21日,中國傳媒大學《2020中國音樂人報告》發布,這是報告封面。
  • 音樂創作之外,獨立音樂人如何學會版權保護?
    複雜模糊的版權購買合同細則、音樂人的維權困境......種種事件暴露出的歌曲著作權問題不僅超出了「吃瓜群眾」的理解範圍,也是每位獨立音樂人難以避免的坑。如今疫情又導致線下演出收入完全歸零,音樂人可太難了。
  • 韓國流行音樂的版權收入,你真的了解嗎?
    音樂版權費用往往會成為最大的收益來源音樂人的主要收入當中,版權收入的比例是非常大的。即便在韓國本土的音樂圈子裡,像我們非常熟悉的BIGBANG隊長權志龍,以及JYP老闆樸振英等大咖們在韓國娛樂圈裡都可以稱之為是版權富人。
  • 中國網絡音樂現狀:一首歌版權收入平均僅50元
    《報告》顯示,在2011年300多億的總營收中,在線音樂市場收入規模為3.8億,無線音樂市場規模達24億元(內容服務提供商總收入計),就在這「可憐」的不到10%的收入中,除去SP、唱片公司、音樂網站等各種中間階層的分成,最終能到音樂人手中的,是3%—5%。「能不能去查帳?」是鐘聲和著名音樂人王曉峰共同的疑問。
  • 47%中國獨立音樂人月收入不足2000,「做音樂不如掃大街」……
    2019年,Media發布的報告稱全球獨立音樂人在2019年的音樂版權收入超過了10億美元。 (想看去年的報告解讀的,可以看我們去年發的文章:中美音樂人收入差距11倍!三成中國音樂人收入為0!我們該反思什麼?) 音樂人生存現狀:看似一切向好,實際仍窮得發慌 曾有人這麼形容獨立音樂人這個群體:「好比沒有靠背的板凳,什麼姿勢都比坐椅子的要辛苦些。」
  • 音樂養活不了音樂人:近半數音樂人月收入不足2000 更多人為賺錢開...
    導讀:外表光鮮靚麗的音樂人,他們真實的生存狀況如何?QQ音樂、網易雲音樂、抖音、快手等爆款網際網路產品對於音樂人的吸引力如何,對音樂人「體面地生活」又有何助力?音樂收入在總收入中佔比100%的僅有6%,58%的音樂人音樂收入僅佔總收入的0-5%,可見,音樂收入無法成為音樂人全部的收入來源及生活保障。大多數音樂人在也深入採訪中向調查組表示,音樂對他們來說僅僅作為愛好和夢想,對於靠音樂獲取收益維持生計並不抱希望。隨著版權環境的改善,音樂人收入有所增長。
  • 音樂人普遍收入低 靠音樂養活自己這麼難嗎
    野狼disco近來,各大音樂平臺相繼推出扶持獨立音樂和原創音樂人的計劃,有的平臺甚至拿出上億元資金支持音樂人;而在各大音樂論壇中,「想做音樂要不要辭去本職工作」「音樂人如何靠音樂獲得理想收入」成為圓桌討論環節的熱門話題。這不禁讓人發問:音樂人的生存狀況真的這麼差嗎?
  • 版權失守,收入下滑,DAU瓶頸……騰訊音樂正在丟失基本盤
    對於騰訊來說,遊戲需求旺盛拉動收入可以理解,但是TME的這份負增長成績單就顯得問題重重,畢竟其主營業務的聽歌、直播、K歌,均是線上業務,理應在疫情期間有相應增長才對。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和全民K歌沒有享受到疫情帶來的線上紅利,或者是享受了紅利卻難掩商業模式風險及長期流量思維主導帶來的產業惡果反噬。
  • 騰訊網易版權之爭背後:音樂平臺能否幫音樂人回到「黃金時代」?
    張豐豔及其團隊通過對3000多位音樂人的問卷調查撰寫出了《2020中國音樂人報告》,報告顯示,排除無收入的學生群體,2020年仍然有超過5成的音樂人表示沒有音樂收入,音樂只能成為他們的兼職。對音樂收入很滿意或基本滿意的僅佔23%,相比2019年37%的滿意度大幅下降,而對音樂收入持不滿意態度的音樂人佔比達到56%,較2019年增加18%。此外,53%的音樂人收入不足5000元。
  • 三年為音樂人創造5.9億收入 騰訊音樂人三周年成績盤點重磅發布
    日前,騰訊音樂人公布三周年成績單。自2017年7月24日成立至今,騰訊音樂人通過收入扶持、曝光扶持及推進行業良性發展三大核心舉措,共為音樂人們發放5.9億元收入,全平臺總播放量超4000億,全平臺原創歌曲數超85萬。同時,騰訊音樂人在成立三周年之際,重磅推出億元激勵計劃2.0,為音樂人帶來更多激勵金及更多播放量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