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網易版權之爭背後:音樂平臺能否幫音樂人回到「黃金時代」?

2021-01-18 新浪科技

來源:新京報網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羅亦丹

未來,誰能成為音樂人的那束「光」。

1月5日,蝦米音樂宣布將於2月5日停止音樂服務。這款運營了12年的音樂App,曾得到很多粉絲的喜愛,其推出的「尋光計劃」更是讓音樂平臺成為了扶植原創音樂人的土壤之一。

蝦米的落幕讓不少音樂人為之嘆息,第四季《中國好聲音》學員馬吟吟表示,「不會忘記這片音樂人的自留地,不會忘記尋光計劃給我的鼓舞,感恩蝦米這麼多年的引導與陪伴。」

除了蝦米外,TME(騰訊音樂娛樂集團)、網易雲音樂等也都有針對音樂人的扶植計劃,如QQ音樂的「億元激勵計劃」、網易雲的「雲梯計劃」。在蝦米式微時,這些音樂平臺對原創音樂人的爭奪從未停歇。

事實上,音樂App的興起以及良性競爭對中國原創音樂和音樂人是一個好消息。「根據我們的調查報告,2020年有兩成音樂人月收入上漲50%,還有近兩成音樂人收入上漲接近翻倍。數據有了很大變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發現很多音樂人可以從網際網路平臺收到錢了。」中國傳媒大學音樂與錄音藝術學院教授張豐豔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但相比國外,在盜版橫行、付費習慣尚未養成的背景下,我國大多數音樂人仍然無法單純靠音樂「養活自己」。

蝦米「尋光計劃」已成過去,未來,誰能成為音樂人的那束「光」呢?

音樂人生存現狀:超半數音樂人月收入少於5000元

「房東電話進來,琴弦跟著斷。連飯都吃不飽,還談什麼音樂夢?」歌曲《寫給方大同》的歌詞中這樣寫到,也是部分音樂人生活的寫照。

第十期E法數位音樂論壇上,獨立音樂人何小河就有類似的感慨,「我平時認識新朋友時,有一種感覺就是大家認為音樂創作好像不是屬於正常人的工作,只要在評論區裡念一下,點幾個愛心,音樂人自然就會在一個『香火鼎盛』的情況下生存,就可以養活自己了。」

何小河是蝦米音樂尋光計劃第二季中最後勝出的音樂人之一,她告訴貝殼財經記者,製作音樂需要很繁瑣的步驟,「每個步驟都需要很多專業的硬體和軟體以及老師們的才華和經驗,做音樂真的很花錢,不是大家拿著一把琴,用一張嘴就可以出來的東西。」

目前國內音樂人的收入來自哪裡?據記者了解,音樂人的收入來源包括音樂演出、音樂教育、音樂直播、唱片銷售(含數字專輯銷售)、版稅、詞曲創作、音樂製作、錄製演唱/演奏、歌曲demo、廣告歌曲等。

但並非所有音樂人都能通過上述渠道獲得足以養活自己的收入。

張豐豔及其團隊通過對3000多位音樂人的問卷調查撰寫出了《2020中國音樂人報告》,報告顯示,排除無收入的學生群體,2020年仍然有超過5成的音樂人表示沒有音樂收入,音樂只能成為他們的兼職。對音樂收入很滿意或基本滿意的僅佔23%,相比2019年37%的滿意度大幅下降,而對音樂收入持不滿意態度的音樂人佔比達到56%,較2019年增加18%。此外,53%的音樂人收入不足5000元。52%的音樂人沒有任何音樂收益,僅11%的受訪音樂人為全職音樂人。

詞作家冀楚忱從2005年開始進入音樂行業,他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如果所處的環境是歐盟或日本,他單純依靠版稅收入就「可以退休」了,但自他入行以來,遇到過很多籤了合同但拿不到後續版稅的情況,「音樂人群體常常是一盤散沙,並不善於維權,久而久之,許多合同經常流於紙面,落不到實處。在行業中,音樂創作者常常處於弱勢地位,這也影響了音樂人的收入和創作。」

不少音樂行業從業者向記者表示,CD時期是我國音樂產業的「黃金時代」,此後隨著盜版橫行以及網絡野蠻生長帶來的版權問題,音樂人的生存空間和收入被進一步壓縮。

版權獲重視,音樂人能否重回「黃金時代」?

但隨著蝦米、QQ音樂、網易雲等手機端播放器的興起,音樂人的生存狀況有可能發生改變。為了搶佔市場,騰訊、網易甚至抖音都在競爭版權方面付出了高額成本。數據顯示,2019年騰訊音樂在內容成本上的支出超過480億元,而這些資金中大多數都被用於版權採購。

在版權受到重視的同時,不少音樂App開始進軍音樂產業上遊市場,並與獨立音樂人籤約。其邏輯很清晰:與其和唱片公司籤約並支付高額費用,為何不培養屬於自己的原創音樂人呢?蝦米「尋光計劃」、網易雲「石頭計劃」、「雲梯計劃」、騰訊音樂「原力計劃」、「億元激勵計劃」等應運而生。

加入音樂App或短視頻直播平臺讓音樂人獲得了一份額外收入。據了解,如果音樂人把自己的音樂上傳到App數位音樂平臺,並設置付費,就會收到版權費用。在蝦米平臺成長起來的薩滿樂隊主唱王利夫曾在微博上表示,「至今每個月仍會收到版稅和詳細的報表,平臺不抽成,代扣稅繳多少給你算明明白白的。」

此外,一些音樂平臺已經在開始試水預付模式,以支持音樂人的再創作。作為曾在蝦米尋光計劃與騰訊音樂原力計劃中雙雙勝出的獨立音樂人,何小河表示,「從出道開始,我的兩張專輯都通過版權預付的方式幫我完成了製作的一部分成本,等於TME一次性把我歌曲上傳到平臺後可能產生的版權費用提前預付給我了,但我也知道有很多音樂人暫時還沒有渠道,仍然要靠自己投入。」

張豐豔對記者表示,2020年有75%的音樂人能從數位音樂平臺獲得收入,而這一數據在2019年只有49%,此外半數以上音樂人的數字收入都有增長,這是非常大的改變。「這部分人中,有64.4%的音樂人從TME獲得收益,24.9%從網易雲音樂獲得收益,54%的音樂人表示收入有所上漲。此外,有62%的音樂人獲得過音樂直播的收入,抖音、快手、全民K歌成為最重要直播收益平臺。」

音樂App能否讓音樂人的收入重回「黃金時代」?對此,不少從業者持懷疑態度。「在我國音樂免費依然深入人心,許多人樂意花幾千元買包,但不樂意花十幾塊辦會員,在蝦米音樂倒掉,騰訊與網易雲花費巨額資金購買版權的情況下,音樂人能否從用戶處得到足夠體面的後續收益還要觀察。」音樂行業從業者小華(化名)對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表示。

維權與版稅 音樂人如何擺脫「內卷」?

「我們發現音樂人的收入滿意度和入行時間呈反比,也就是入行時間越久,滿意度越低,很多音樂人為了音樂還在『用愛發電』。」張豐豔表示,「一方面是因為中國音樂人為了爭取到項目資源不得不一再降價,甚至以免費提供服務為條件獲得合作項目,音樂人之間存在惡性競爭,另一方面,許多音樂人無力議價導致報價偏低,收入低下,不得不接更多工作。此外,音樂行業存在數據不明,分配不公的問題,國內並沒有專門服務於音樂人的數據監測機構,86.32%的音樂人不是音著協的會員。」

張豐豔提到的音著協是我國在音樂領域的集體管理組織,主要負責管理詞曲著作權。在冀楚忱向貝殼財經記者展示的版稅收入中,音著協一直在持續向他支付版稅。「一個季度給你打一次款,雖然不多但是有明細,我很高興,見到回頭錢了。」

但在小華看來,能夠獲得穩定版稅收入的音樂人並不多,而且與國外相比,國內的版稅收入較低,「可能一次一首歌也就幾毛錢,即便如此還有很多人沒有收到過後續版稅。我有朋友的作品在某音樂App裡的播放量已經到達了一定層級,但沒有收到一分錢,找過去後被告知需要註冊一些他不了解的協會網站,註冊後又被告知量級需要到達一定水平才能收費,真正到達後錢也給得很少。許多腰部尾部音樂人議價能力低下,又看不懂協會的各種條款,寧可選擇不註冊不授權。」

有音樂行業從業者表示,其曾有作品上過春晚,「上春晚之後版稅收入是96.41元,上漲了不到2元。」

多重因素影響下,相比我國音樂人的數量,音著協會員數量非常低。根據《2020中國音樂人報告》,86.3%的音樂人未加入音著協,34.24%的音樂人從未聽說過音集協。「2020年音著協的會員人數是10031人,日本的(音樂行業組織)會員數量是我們的兩倍,英國是我們的15倍,美國是我們的183倍,幾乎沒有人不是他們自己『音著協』的會員。」張豐豔表示。

沒有行業協會的助力,音樂人的議價能力將進一步降低。而議價能力的降低帶來的則是相對較低的收益。

知名音樂製作人彭飛曾透露,國內配樂師的報價上限是100萬元人民幣左右,後續無版稅收入,但在好萊塢如果走公會則是100萬美元起步,大師級配樂師的價格通常在300萬美元到400萬美元,後續還提供版稅收入。

張豐豔說,「為解決公信力問題,日本、韓國等國家允許一家以上的同權利類型集體管理組織進行競爭,競爭之下,集體管理組織給作者的帳單非常清晰,收益來源、授權時間、權利種類、分配比重、具體金額等一清二楚,能在客觀上鼓勵創作者自發地、積極地尋找用戶需求,潛心創作。而在中國,常有作者對集體管理組織、數位音樂平臺的分配狀況表示懷疑。雖然音著協等集體管理組織和數位音樂平臺也開始為創作者提供報表,但常因所提供的報酬與創作者心中預期的差異過於懸殊而飽受詬病,創作者在授權之後又撤離的情況屢見不鮮。」

在張豐豔看來,就目前發展的情況來看,我國集體管理組織與中國音樂發展尤其數位音樂平臺發展現狀不匹配,積累著各種問題久拖不決,此外,數位音樂平臺與不同量級音樂人之間的結算方式各不相同,不管是集體管理組織或是數位音樂平臺,多數做法是向流量藝人傾斜。這對音樂創作者的積極性也造成了消極影響,「音樂產業需要更加透明、更加公平的分配規則。」

相關焦點

  • 版權之爭後,騰訊音樂與網易雲音樂的「戰火」燒到獨立音樂人、直播...
    (數據來源:財報)騰訊音樂與網易雲音樂「戰火」擴延多個領域在線音樂市場對版權的強烈需求,騰訊音樂在版權方面擁有絕對優勢。2019年四季度,騰訊音樂通過與更多國內外音樂唱片公司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進一步鞏固了其在內容上的領導地位。
  • 網易雲音樂的版權新爭-虎嗅網
    曾經多次抱怨版權之爭不公平的網易雲音樂,今年開始一改臨淵羨魚的作風,大舉布局音樂版權。最近的一次在9月14日,網易雲音樂宣布與貝塔斯曼音樂集團(以下簡稱BMG)達成戰略合作,將在音樂版權、音樂IP深度開發、音樂演出、在線K歌等音樂上下遊領域開展合作。
  • 版權之爭再起:騰訊收購環球音樂10%股權 網易雲牽手滾石唱片
    原標題:版權之爭再起:騰訊收購環球音樂10%股權,網易雲牽手滾石唱片   3月最後一天,國內兩大在線音樂平臺的先後釋放重磅消息
  • 蝦米音樂「死」於網際網路版權之爭?學者稱平臺壟斷同樣令人擔憂
    辭柯介紹,「音螺」是實現音樂內容管理、分發的專業平臺,致力於幫助音樂人和廠牌拓展更多音樂使用渠道。比如在線背景音樂、智能終端、車載系統、線下空間等。關於「網際網路版權之爭」,辭柯在採訪中做出回應,但此前,蝦米音樂團隊成員在一封告別信中坦陳了「音樂版權內容的獲取沒能很好地滿足用戶多元化的音樂需求,這是蝦米最大的遺憾」,並表示蝦米在發展過程中錯失了一些「關鍵機會」。
  • 音樂平臺版權爭奪:騰訊音樂版權到期前夕 網易阿里備糧草
    來源:華夏時報原標題:騰訊音樂版權到期前夕 網易阿里儲備糧草 在線音樂平臺加速版權爭奪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何青漢 北京報導在線音樂市場目前競爭的核心仍是版權。實際上,今年騰訊音樂與環球音樂的版權合作即將到期,與騰訊音樂同處於第一梯隊的網易雲音樂和蝦米音樂也開始了版權合作動作。3月13日,網易雲音樂宣布與吉卜力工作室達成版權合作,獲得其旗下動畫音樂全面授權;近期,蝦米音樂也宣布與太合音樂達成數位音樂內容合作。平靜之下暗潮湧動。
  • 網易雲音樂奮起直追加碼版權採購 騰訊音樂承壓
    騰訊音樂手握國內最大的音樂版權庫,在國內在線音樂平臺競爭中佔據著絕佳優勢」,有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不過隨著今年部分獨家版權合約的到期,各平臺重新獲取版權或將迎來新的轉機。  5月20日,網易披露財報顯示,一季度網易雲音樂淨收入保持同比增長,付費會員數不斷增加,帶動創新及其他業務板塊淨收入同比增加28%。
  • B站綁索尼、騰訊綁環球,在線音樂平臺版權模式「嬗變」
    今年3月,在為期三年的環球音樂獨家版權協議即將到期之際,騰訊音樂完成了對環球10%的股權收購,且騰訊音樂兩年內可收購UMG大中華區業務的少數股權。而網易雲音樂與滾石唱片也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在版權、藝人、音樂IP開發、原創音樂、音樂演出、在線K歌等領域展開深度合作。
  • 音樂版權方不再騰訊網易「二選一」了
    雙方合作範圍中,音樂版權、音樂IP深度開發等包括在內。今年以來,網易雲音樂更是先後宣布與吉卜力工作室、滾石唱片、華納版權和少城時代等公司達成了版權方面的合作。而這些合作背後,最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合作方中不乏許多原本獨家授權給騰訊音樂娛樂集團(簡稱騰訊音樂)的版權方。
  • TME與網易雲音樂為版權大打出手,抖音快手虎視眈眈 I請回答2020音樂篇
    2月底網易的財報電話會議上,有機構就問及:「騰訊音樂與三大唱片公司之間的協議將於今年和明年結束。這樣一來,網易雲音樂的版權問題今年能否迎來轉機?」整理來看,拿到阿里7億美金之後,今年,網易雲音樂正逐漸回到版權爭奪的舞臺中心。加之一直圍繞社區的差異化打法,和確實受到版權牽制的曲線救國,網易雲音樂培育了大量的原創音樂人。根據此前網易雲音樂發布的《中國音樂人生存現狀報告(2020)》,截止2020年10月,網易雲音樂入駐音樂人數量已經突破20萬。
  • 華研股價暴跌,版權1%之爭白熱化,平臺「正面戰場」如何對決?
    不過一旦「Ella出走」為真,那麼S.H.E三人、林宥嘉、鬱可唯等公司頭部藝人的歌曲版權的收入能否在今年彌補藝人經紀收入上的缺失,對於華研來說將尤為關鍵。從這個時間節點來看,今年3月份與網易雲音樂達成的合作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 騰訊音樂 PK 網易雲音樂,解決版權問題也免不了的戰爭
    文 | 韓洪剛熱愛聽歌的你終於可以不用在兩個音樂播放器來回切換了。網易和騰訊近日在國家版權局的調解下,就版權合作達成一致,雙方將互相授權音樂作品,數量達各自獨家音樂的99% 以上,並開放音樂版權給其他網絡音樂平臺。
  • 阿里音樂、騰訊音樂宣布達成互相轉授版權合作 網易雲音樂面臨版權尷尬
    阿里音樂騰訊音樂合作此次阿里音樂和騰訊音樂娛樂版權轉授權合作的達成,在目前行業環境下是大勢所趨,版權轉授權能讓優質的音樂內容得以在更多音樂平臺惠及用戶,以此次阿里音樂與騰訊音樂的轉授權合作為例,這意味著BIGBANG、周杰倫、李宇春、蔡依林、TFBOYS、蘇打綠等歌手的歌曲都能在阿里音樂集團旗下的蝦米音樂同步收聽,而五月天、
  • 環球音樂籤約網易背後:騰訊是股東 曖昧反壟斷
    來源:新浪科技原標題:環球音樂籤約網易背後:騰訊是股東 曖昧反壟斷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版權大戰要結束了嗎?8月11日,騰訊音樂發布業績超預期的二季報,同期,網易與騰訊宣布與環球音樂的合作,在各自平臺發布時間相差6分鐘。「意外」,成為多位業內人士在聽到消息時的感受。
  • 網易雲音樂獲百度戰略投資,對抗騰訊音樂之舉?
    不成想,騰訊音樂招股書提交剛一星期,又有消息爆出騰訊音樂可能要暫停IPO進程,而另一邊,行業波浪又起。 今日,網易雲音樂對外宣布新一輪融資,具體融資金額未透露。此時,距離網易雲音樂A輪融資已經過去一年半的時間。據悉,網易雲音樂此輪融資將主要用於原創音樂人扶持和音樂上下遊解決方案建立等方面。
  • 網絡音樂平臺爭奪獨家版權
    2017年初完成QQ音樂、酷我音樂和酷狗音樂三大APP合併的騰訊音樂,版權音樂覆蓋佔比超過90%,網易雲音樂也有70%——告別「盜版時代」後,獨家版權等同於巨大的網絡流量和用戶黏性,大有「得版權者得天下,得獨家版權者坐天下」的味道。 「獨家版權」當道,某種程度上是整個音樂行業的「特效強心針」。它為音樂公司等權利人築起杜絕侵權的防護牆,形成利益內驅力,激勵他們創作出好作品。
  • 騰訊音樂、網易雲音樂雙雙與環球音樂籤訂合作,用戶的選擇更多了
    音樂版權這塊肥肉,平臺們誰都不會輕易鬆口。8月11日,網易雲音樂、騰訊音樂相繼官宣與環球音樂集團(Universal Music Group,簡稱UMG)達成合作。
  • 網易雲音樂做好了一切,除了版權
    版權是網易雲音樂繞不開的心結,分析人士稱,版權費貴是一方面原因,因為巨頭壟斷、有錢也買不到版權是另一方面原因。公開資料顯示,2017年,騰訊音樂付出3.5億美元外加1億美元股權的代價才籤下環球音樂版權。網易雲音樂雖未披露版權費用,但在2017年4月的A輪融資中,雲音樂獲7.5億融資。這個金額,投入到版權大戰中,稍顯渺小。
  • TME與網易云為版權大打出手,抖音快手虎視眈眈 I請回答2020音樂篇
    2020年,是騰訊音樂與三大唱片公司的獨家版權協議即將陸續到期的節點,從年初到年尾,國內音樂流媒體平臺之間的版權火藥味就一直很濃烈。 2月底網易的財報電話會議上,有機構就問及:「騰訊音樂與三大唱片公司之間的協議將於今年和明年結束。這樣一來,網易雲音樂的版權問題今年能否迎來轉機?」
  • 音樂平臺:得版權者得天下
    1月5日,背靠阿里、曾經一度站在國內音樂APP「鄙視鏈」頂端的蝦米音樂宣布將逐步關停。一石激起千層浪,行業內外都有不少人將「罪魁禍首」指向版權之爭。儘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版權問題」確實是蝦米音樂長期的痛點。「當你發現每一首想聽的歌在蝦米裡都找不到了,自然也就不想用了。」
  • 騰訊音樂人平臺榮獲「2020年度中國版權最佳版權實踐獎」
    值得關注的是,經過評審辦公室初評、評審委員會終審等兩輪評選,騰訊音樂人憑藉在版權挖掘與運營、保護與管理、營銷與推廣等多個方面的亮眼成績以及自成立以來對原創音樂人權益和版權保護所做的突出貢獻,在與眾多參賽候選單位競爭中脫穎而出,最終成功斬獲「2020 年度中國版權最佳版權實踐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