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人普遍收入低 靠音樂養活自己這麼難嗎

2020-12-21 中國青年網

野狼disco

近來,各大音樂平臺相繼推出扶持獨立音樂和原創音樂人的計劃,有的平臺甚至拿出上億元資金支持音樂人;而在各大音樂論壇中,「想做音樂要不要辭去本職工作」「音樂人如何靠音樂獲得理想收入」成為圓桌討論環節的熱門話題。這不禁讓人發問:音樂人的生存狀況真的這麼差嗎?

音樂圈中,能成為明星的歌手畢竟是極少數,大多數默默耕耘的普通音樂人才是推動行業發展的基石。可他們的收入令人擔憂,僅憑線下演出難以維持生計和持續的音樂創作,擁抱網際網路和商業合作成為年輕音樂人的選擇。

收入低 駐唱所得20年沒變

馬錚是一位從事印度西塔琴演奏和音樂創作的音樂人,當被問到收入現狀,他回答:「非常悽慘。」

一般情況下,創作、演出、被聽眾認識是音樂人獲得知名度的必經過程,線下演出是音樂人展示自我的重要平臺,不少民謠、搖滾音樂人都是在livehouse中嶄露頭角。但在真正成名之前,音樂人在livehouse的演出幾乎無法帶來收入。「一場演出幾乎賺不到錢,門票錢很少,樂隊幾個人一分就沒什麼了。」馬錚一笑,「這麼說吧,我開車去livehouse演出,要是出來發現停門口的車被貼了條,這場就白唱了。」

音樂製作人、浙江音樂學院流行音樂系副主任王滔說得更加具體:「1998年我讀大學那會兒,在小型場地或者酒吧唱歌一晚上能賺300元錢,20年過去了,現在杭州酒吧的歌手工資還是這個數字,生活壓力當然很大。」王滔說,在這種情況下,不少愛好音樂的人都不敢專職從事音樂。

在網上流傳的一份由中國傳媒大學發布的《2019中國音樂人生存狀況報告》中顯示:絕大多數音樂人仍生存艱難,近半數音樂人的稅前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全職音樂人僅有12%,近半數非學生音樂人的稅前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月收入能達到1萬元以上的只有9.3%。

目前,不少平臺開通了打賞或流量分成等功能,確實為音樂人開闢了新的渠道。但打賞是用戶自發行為,難以成為持續性收入。而一位在bilibili視頻網站上傳作品的音樂人透露,流量分成以點播量計算,大概每一百萬點擊量,能拿到三四千塊錢左右,「完全指望打賞或者分成,肯定是活不下來的。」

 成本高 音樂製作開銷大

當兼職做音樂成為普遍狀態,王滔表達出他的憂慮:「做音樂需要投入的精力和成本非常大,如果不全職做音樂就很難做出好的音樂,音樂人也很難熬出來。」

最顯而易見的成本就是錢。王滔算了一筆帳,對搖滾樂隊來說,收入來源主要是參加音樂節。「不說那些在《樂隊的夏天》裡火的樂隊,就說大多數沒有太大名氣的樂隊,5個人的樂隊上一次音樂節,一共有一萬元左右的演出費。」假如這些樂隊一年能上四五十場音樂節,那就是50萬元的收入,平均到一個人大約在10萬元左右。

「可是他們還要拿這些錢做音樂。一首歌的製作需要編曲、錄音、混音,一首歌需要差不多一萬元的製作費,很多時候一萬元都不太夠,這還是在詞曲都是這個音樂人自己寫的情況下,一年10萬元哪夠?」王滔說,除此之外宣傳推廣還需要花錢,「沒有宣傳就沒有人繼續找他們做演出,大多數音樂人的生活還是很艱苦的。」

時間成本也是音樂人考慮的一大問題。由於馬錚從事西塔琴演奏,這項獨特的樂器讓他有不少機會在綜藝節目和明星演唱會中擔任伴奏,「如果只做一個樂手,我這種小眾樂器面臨的競爭不是很大,收入還是有保障的,但幾乎會用了我所有的時間。」馬錚說,這對一個原創音樂人來說很「可怕」,「創作需要大量的時間,如果我全年都在做樂手,就根本沒有時間創作,如果一直創作,就可能填不飽肚子。」這種情況在音樂圈中非常普遍,被馬錚和他的朋友稱為「成熟的樂手被『抽乾』」。

 年輕人 擁抱網絡和商業合作

「如果只是像傳統音樂人一樣白天寫歌、晚上出去唱歌,走紅的機率不會特別高,收入也很有限。」但王滔發現,不少90後音樂人開始想辦法在網際網路做「網紅」,並通過一些商業合作增加自己的收入。

他想起浙江音樂學院的幾位學生,四人組成一個組合,在短視頻平臺上發布歌曲,也幫人翻唱推廣。「比如別人創作的詞曲,請她們幾個專業的人來唱,為這首歌做推廣。」王滔說,有時她們也接一些幫人「帶貨」的商業活動,這樣一個月每人平均收入有幾萬元。他還表示,現在音樂院校的學生把音樂當成產業來做,學生中出現不少類似的「網紅」,他們推出歌曲也會彼此推介,互帶流量。

獨立音樂人過去被看做是一個與商業絕緣的群體,但如今年輕音樂人願意接受商業性的合作。顏人中是一位在音樂平臺上嶄露頭角的90後音樂人,他剛接手了一個與某瓜子品牌合作的音樂項目。「無論是商業合作還是唱自己的歌,本質上都是音樂。我也唱過遊戲音樂的歌曲,不僅可以嘗試不同的曲風,打遊戲的時候聽到這些歌也覺得很有趣。」顏人中說,他身邊很多年輕音樂人都有商業合作,他對此的態度也是:如果歌曲適合自己,並不排斥。

在王滔看來,音樂圈的生態隨著網際網路音樂平臺和短視頻平臺的發展被改變,音樂人的收入情況呈現兩極分化的態勢。「純做線下演出的音樂人比較困難,年輕人願意與新媒體和商業合作,情況會相對好。」王滔說,以往人們看待「網紅」難免有偏見,但現在很多年輕音樂人,比如隔壁老樊、顏人中、陳雪凝都是從網上走出來的,「只要歌唱得好,有什麼問題呢?」

(記者:韓軒)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音樂市場這麼紅火,但大部分音樂人無法靠音樂養活自己
    事實上,這種狀況一直都存在著:一方面音樂人的門檻越來越低,一方面音樂版權的收入日趨兩極,使得音樂人音樂收入偏低、個體之間收益差異加大。業內人士認為,如果能讓音樂版權規範使用、版稅大幅提高,這種現狀是有可能改變的。而前提就是作品夠好、音樂人夠優秀、音樂平臺夠支持。
  • 線下駐唱收入低,熱衷商業合作,靠音樂養活自己,這麼難嗎?
    近來,各大音樂平臺相繼推出扶持獨立音樂和原創音樂人的計劃,有的平臺甚至拿出上億元資金支持音樂人;而在各大音樂論壇中,「想做音樂要不要辭去本職工作」「音樂人如何靠音樂獲得理想收入」成為圓桌討論環節的熱門話題。這不禁讓人發問:音樂人的生存狀況真的這麼差嗎?
  • 52%的音樂人沒有音樂收入 版權收入兩極分化
    音樂人的門檻越來越低,版權收入越來越兩極化。在調查了來自40多個城市的104名音樂人後,易雲音樂的「石頭計劃」和蝦米的「尋光計劃」即將被關閉。騰訊音樂娛樂集團2020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其在線音樂支付率從2018年的3.8%上升至8%。
  • 52%音樂人沒有音樂收入,版權收入兩極化如何解?
    其中透露,過去一年,中國音樂人來源於數位音樂平臺或短視頻直播平臺的收入呈上升趨勢,但目前音樂人的音樂收入仍處於偏低水平。事實上,這種狀況一直都存在著:一方面音樂人的門檻越來越低,另一方面音樂版權的收入日趨兩極,使得音樂人音樂收入偏低、個體之間收益差異加大。業內人士認為,如果能讓音樂版權規範使用、版稅大幅提高,這種現狀是有可能改變的。而前提就是作品夠好、音樂人夠優秀、音樂平臺夠支持。
  • 52%音樂人沒音樂收入,版權收入兩極化
    音樂人門檻越來越低 版權收入日趨兩極化52%音樂人沒音樂收入錢該怎麼掙?在對來自40多個城市的104名音樂人調研後,中國傳媒大學音樂與錄音藝術學院教授張豐豔近日發布了《2020中國音樂人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其中透露,過去一年,中國音樂人來源於數位音樂平臺或短視頻直播平臺的收入呈上升趨勢,但目前音樂人的音樂收入仍處於偏低水平。
  • 52%音樂人沒音樂收入 錢該怎麼掙?
    其中透露,過去一年,中國音樂人來源於數位音樂平臺或短視頻直播平臺的收入呈上升趨勢,但目前音樂人的音樂收入仍處於偏低水平。   事實上,這種狀況一直都存在著:一方面音樂人的門檻越來越低,另一方面音樂版權的收入日趨兩極,使得音樂人音樂收入偏低、個體之間收益差異加大。業內人士認為,如果能讓音樂版權規範使用、版稅大幅提高,這種現狀是有可能改變的。
  • 音樂「養活」不了音樂人,音樂平臺可以嗎?
    鏡像娛樂原創文丨慄子酒編輯丨李芊雪在東方衛視工作一年後,黃小島決定辭職,回到自己更熱愛的音樂中去。而在下定決心只做音樂這一件事之前,黃小島給自己交了一年社保。那是2018年,最落魄的時候,黃小島的全部積蓄只有幾百塊錢。「只靠做音樂真的很難養活自己。」黃小島曾對媒體這樣說道。
  • 52%音樂人沒有音樂收入 為何國內聽眾不願為熱愛買單
    事實上,這種狀況一直都存在著:一方面音樂人的門檻越來越低,另一方面音樂版權的收入日趨兩極,使得音樂人音樂收入偏低、個體之間收益差異加大。業內人士認為,如果能讓音樂版權規範使用、版稅大幅提高,這種現狀是有可能改變的。而前提就是作品夠好、音樂人夠優秀、音樂平臺夠支持。
  • 音樂養活不了音樂人:近半數音樂人月收入不足2000 更多人為賺錢開...
    但同張豐豔工作小組去年發布的音樂人生存狀況報告相比,音樂人的收入在今年已穩步提升。這離不開騰訊音娛、網易雲音樂等數位音樂流媒體平臺的助力,越來越多的音樂人願意上傳自己的作品並獲取收益。此外,快手、全民K歌等直播平臺也在給音樂人貢獻收入,音樂人也更加願意上網直播。這對原創音樂意味著什麼?
  • 半月談|音樂人沒有來自音樂的收入?中國音樂人陷維權之困
    半月談記者 張漫子國際唱片業協會2019年4月發布的《2019年全球音樂報告》顯示,中國音樂產業總產值再創新高,位列全球第七。業內預計,2019年中國音樂產業總規模或將超過4000億元。然而,音樂市場雖在蓬勃生長,部分音樂人卻陷入侵權頻發、維權無門的境地,靠做兼職生存。
  • 47%中國獨立音樂人月收入不足2000,「做音樂不如掃大街」……
    (想看去年的報告解讀的,可以看我們去年發的文章:中美音樂人收入差距11倍!三成中國音樂人收入為0!我們該反思什麼?) 音樂人生存現狀:看似一切向好,實際仍窮得發慌 曾有人這麼形容獨立音樂人這個群體:「好比沒有靠背的板凳,什麼姿勢都比坐椅子的要辛苦些。」
  • 中國音樂人收入整體水平較低 行業版權收益依然微薄
    我國音樂人收入整體水平較低 音樂行業版權收益依然微薄 目前我國音樂人生存環境有所改善,但仍面臨著許多困難與挑戰。《2020中國音樂人報告》顯示,目前音樂人音樂收入的平均數仍處於偏低水平,全職音樂人僅佔一成,且音樂人普遍版權意識薄弱,維權成本高。□ 法制網見習記者 邢國涵 鄒星宇國內音樂人的版稅收入仍然不理想。
  • 從付費聽歌到「蝦米之死」 本土音樂人:僅靠版稅很難維持生存
    這些樂隊的歌曲在全球幾十個音樂平臺上都有發布,其版稅收入以網易雲音樂為例,主要以廣告分成、會員包、數字專輯、點播分成為主。  可是讓人驚訝的是,雖然數據看上去很美,但目前PK打理的三支樂隊如果只靠版稅賺錢的話,很難維持生存。他稱,音樂人收入高低和流量是成正比的,樂隊流量高那版稅收入自然低不了。
  • 中國好聲音,學員的夢想是改善生活,反思歌手能否靠音樂養活自己
    還有三位小女生是同樣來自浙江音樂學院的高睿和單依純,及來自南京藝術學院的傅欣瑤,能讀音樂學院的學員應該都是家庭條件都不錯的,而且她們畢業出來的出路很多都會成為音樂老師,其實很多學習音樂的人最好的出路還是成為音樂教育者,這也是靠音樂養活自己的一條出路。
  • 中國傳媒大學報告稱52%的中國音樂人沒有音樂收入
    中新網北京12月21日電 (記者 王慶凱)中國傳媒大學音樂與錄音藝術學院教授張豐豔21日在第十期E法數位音樂論壇上發布的《2020中國音樂人報告》顯示,過去一年,中國音樂人來源於數位音樂平臺或短視頻直播平臺的收入呈現上升趨勢,但目前音樂人音樂收入的仍處於偏低水平。
  • 他是「周杰倫接班人」,出道13年歌曲從不收費,能養活自己嗎?
    他是為「周杰倫接班人」,出道13年歌曲從不收費,能養活自己嗎?華語歌壇的中年歌手誰最有名?相信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眾說紛紜,不過周杰倫絕對是其中提到最多次數的。轉眼間周杰倫已經從那個唱著《晴天》的青澀少年,變成了如今的中年大叔。
  • 收入比保潔員低、走紅比登天難,他們堪稱娛樂圈炮灰
    為什麼這麼大腕的歌拿不到宣傳資源呢?這裡就要說說音樂平臺的資源都去了哪裡。3.頭部音樂人和一般商演音樂人的活法華語音樂圈是一個「贏者通吃」的圈層,不在金字塔尖的音樂人都很難生存。綜藝節目本身給音樂人帶來的收入是有限的,音樂節目的繁榮頗有些虛假,這最多讓歌手帶著樂手團隊賺一些通告費,不足以養活音樂人,很多是因為音樂節目火爆之後商演漲價,靠參加各種開業活動掙錢,比如《我是歌手》第一季請的黃貫中,節目播出前,黃貫中在內地市場也就價值十餘萬, 兩期節目下來,喚醒了整個市場對beyond
  • 一年上線670萬首原創歌曲 但大多數中國音樂人賺不到錢
    2019年,中國音樂產業總規模達4016億元,為什麼音樂人的收入卻不理想?  「音樂人的收入在產業總收入中的佔比相對比較低,實際是一個普遍性的現象。」一家擁有幾千首歌版權的音樂公司,同樣沒能從平臺的分帳模式中掙到什麼錢。  數據顯示,在流媒體平臺發布作品的音樂人,超過半數獲得過經濟收益,但金額並不高。  池永強認為,平臺的分帳模式是大家都很關注的問題,「我們注意到已經有平臺在提升音樂人的分帳比例上做出努力,但對於大多數音樂人來說,希望單靠在平臺上的播放量獲得可靠的收入,未來仍然會比較難。
  • 中傳報告:音樂付費見成效 兩成音樂人收入較上年漲50%
    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 羅亦丹)12月21日,第十期E法數位音樂論壇在北京舉行,中國傳媒大學音樂與錄音藝術學院教授張豐豔在論壇上發布了《2020中國音樂人報告》。報告顯示,目前音樂人音樂收入平均數仍處較低水平,超五成音樂人沒有音樂收入。
  • 汪峰維權反被罵,李志狀告酷狗倒貼錢,音樂人版權維權咋這麼難?
    高曉松作為中國家喻戶曉的音樂人,曾多次在節目中表示,自己的歌傳唱了這麼多年,沒有收到過一分錢版稅。音樂人的維權之路更是屢屢受挫!在中國,音樂版權的維權現狀,助長了音樂平臺的囂張氣焰。維權難是普遍現象,被侵權方起訴程序複雜、門檻高、審理周期長,侵權方違法成本低,是目前音樂人維權困難的最重要原因。而隨著音樂類綜藝節目的異軍突起,各大電視臺及音視頻平臺開始成為音樂侵權行為的「重災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