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給大家簡單梳理一下幾家音樂App的發展歷史:
不知道有多少人還記得千千靜聽,作為國內最早的PC端聽歌軟體,那個大屁股電腦屏幕右下角的耳機圖標,甚至一度被我認為是系統的自帶軟體。
直到2005年QQ和酷我橫空出世,把千千靜聽的蛋糕搶的一乾二淨,迎來用電腦軟體聽歌的風潮。當時的蝦米音樂只能跟在後面舔舔盤子。
其實2006年時,蝦米還不叫蝦米,它還只是個叫Emumo的小網站,意為Earn Music&Money的意思,可以理解為:「讓音樂人能賺到錢」。
這也代表了蝦米音樂早期的產品定位和理念,在「愛音樂的煩惱」一文中,創始團隊可以說出「尊重音樂人的相關權益是需要落到實處的,光喊口號是虛偽甚至卑鄙的」。所以你可以從這看到這個團隊的理想主義。
他們精準抓住了市場的問題:音樂人沒有收入、聽眾需求市場龐大,我們需要改變這個現狀。
但在2006年,對網際網路音樂版權的監管非常鬆散,通過電腦複製一首歌曲的成本幾乎為零。所以,蝦米網上的音樂基本上都是...你懂的。但當時行業內的音樂網站都這樣,沒有例外。
到了2013年,據說網易的一幫程式設計師用爬蟲爬了蝦米的數據做出了網易雲音樂,但網易雲的製作人裡並沒有什麼愛樂人,所以爬來的數據即使是錯誤的,也沒人發現。
網易雲通過這種方式,一腳踹飛了千千靜聽的飯碗,這時才開始音樂App三足鼎立的局面。而這時的蝦米似乎不一樣,雖然一開始,大家都莫得版權,但蝦米音樂另闢蹊徑,開始採用付費分享的模式,鼓勵音樂人上傳資源,分享自己的作品,大家付費下載,有點像現在的各種專業論壇。可以說,蝦米音樂的創始團隊是真的熱愛音樂,他們從阿里離職開始逐夢,早期便以用戶為中心,建立起了最全的專業曲庫,堅持以「高品質音樂」為產品定位。在豬和鵝瘋狂搶食的時候,只有它從一開始就想改變音樂行業的現狀——讓所有音樂人都能吃口飽飯。但是現實還是很殘酷的,聽歌還要錢?一聽這個模式投資人先跑了。創始團隊把房子賣了,股票抵押了,破釜沉舟一頓操作,最後成功把自己賣回了阿里。也許是因禍得福,靠著阿里的強大背景,蝦米硬是撬開豬場鵝場的嘴,在後來的版權戰中搶出一塊市場,而阿里音樂也通過蝦米拿到了進軍音樂市場的門票。但蝦米的夢想好像還沒起飛就又落地了,它的問題從06年開始就從未變過,就一個字——錢。就算投靠了阿里,蝦米依然缺錢,看看現在蝦米萬曲叢中一片灰的現狀就知道了,滿屏寫滿了勸退。分歧點是在2016年,最主要的原因依然出現在版權問題上。但當時的阿里音樂董事長高曉松對此並不重視,此時他將戰略中心重點放在了由天天動聽升級的阿里星球上。由於產品體驗不良、功能過多過雜,高曉松獲得了」音樂電商「的名頭,阿里星球很快就涼了。顧此失彼之下,蝦米音樂BUG頻發,版權流失,用戶量急劇下降。創始人團隊被轉崗,淪為阿里音樂集團的邊緣。前兩年阿里又給對家——網易雲音樂投了幾個億,分析市場的那幫人說這是連吳抗魏打擊騰訊,咱也不懂那些個,咱只知道騰訊手握華納索尼啥也不怕,愈發覺得阿里大有放棄蝦米之勢。結果就是現在一張專輯裡之能聽一首兩首,或者偏偏有一首兩首聽不到,你說你全掛掉了也行啊,這你讓我把肉吃進嘴裡了不讓咽硬生生給我摳出來這不噁心人呢嗎?但就算如此,老用戶們雖然含著淚咬牙切齒,但也忍不住每天打開軟體籤個到,懷念一下曾經的「崢嶸」歲月。而在這背後支持著這幫人的不是蝦米的情懷,而是蝦米音樂能站在鄙視鏈頂端的最大原因——專業性。和網易雲QQ音樂的開發團隊不同,蝦米音樂的開發者顯然是懂音樂的,這裡從蝦米的風格分類就能看出來。沒錯,就是那個曲風流派的選項,點進去能看到的只有幾乎純白的網頁,甚至還有純英文的風格簡介,總讓理工男有種在看論文的錯覺:毫不誇張地說,蝦米音樂的這個功能絕對是業餘愛好者最好的音樂風格百科全書。雖然有的分類仁者見仁,甚至有些不太準確,但如果今天能在這兒學幾個新名詞,明兒個也許就能讓樂隊成員對你的崇敬再多幾分。除此之外,蝦米的樂手信息、專輯信息的完整度也讓人驚詫,在蝦米音樂裡,基本上只要是能叫上名字的樂手,就會有全套的介紹,而網易和QQ就比較寒酸。尤其是Les Paul老先生最慘了,所有的音樂App,我竟然只能在蝦米上看到他的生平簡介。還有老鷹樂隊的封神專輯《加州旅館》,也是只有蝦米才有其詳細介紹(雖然已經聽不了了)。而網易雲則壓根沒有專輯介紹這一板塊。如果再小眾些,進入到重型領域,你會發現,諸如immortal等黑金屬樂隊,在網易雲上連一張樂隊成員大頭貼都混不上。雖然說immortal樂隊成員都是被黑金屬耽誤了的喜劇演員,但這個反響也足以讓長發少男哭花屍妝。而蝦米對這幫桀驁青年就比較友好,在immortal歌曲的評論區,還是在認真地討論音樂:⬆️ 蝦米音樂
在國內,可以說蝦米是小眾音樂風格的天堂,尤其是重型,蝦米有著相對來說最好的環境,即使大牌樂隊的歌全都被下架,喜歡小眾風格的樂手們依然能在這裡找到家的溫暖。反正我身邊的金屬樂手,無一例外全部申請的是蝦米音樂人。而說到音樂人,就要提到蝦米的另一個優勢——用戶本身,這幾年,網易雲音樂和QQ音樂開始放肆擁抱「下沉市場」,大力推一些作品質量堪憂的「獨立音樂人」。頭部音樂人涉及巨大金額的版權費博弈,所以咱就不說了,就來說說佔比最多的中低層的廣大音樂人們。你可能會在一個網易音樂人的主頁中找到熟悉的「上床下桌」,在宿舍簡單用手機錄製的cover作品,甚至是用全民K歌、唱吧等軟體進行錄製,一股廉價混響味兒,歌曲本身的水準也大多不盡人意。但你很難在蝦米音樂人中找到一個連錄音音效卡都沒有的選手。造成這個原因其實就和這幾種軟體的出身有關了。蝦米音樂從一開始就篩選了一部分用戶。(甚至今天的衰退期也可以美其名曰說是在篩選用戶……)之前說了它的網站最初運營模式,可以說,蝦米的全部,都是由一群真正熱愛音樂的人類共同創造並且積累到今天的。它的所有樂手,專輯信息都是開放給用戶修改的,它可能不全,不正確,但是它在通往正確的道路上。在把音樂信息努力作到最好的同時,蝦米還保證了這部分信息的來源是用戶自己。當一群頑劣少年聚到一起完成這樣的事情時,會從內心生發出一種好像為了振興祖國音樂事業貢獻了一份力量的感覺,當他們覺得自己「振興國搖,振興重金屬」的口號不是一句空話的時候,很難不高調起來。反觀今天的蝦米,明顯就給老用戶一種「馬縣長」的感覺,吃著火鍋唱著歌,回頭就被麻匪給劫了,這倆麻匪臉上也沒麻子,一個叫網易,一個叫騰訊。他倆主張與民同樂,倒更像是一個社交軟體,網抑雲熱評,還有現在加入的小視頻,不正是這種社交功能的最佳體現嗎?但如果打開他倆平臺上最火的歌曲專輯,你會發現,裡面除了音樂文件、無病呻吟和彩虹屁,可能什麼都沒有。我自己是彈吉他的,如果讓我打一個比方來描述蝦米用戶對網易雲和qq的鄙視,那想必是——「就像一幫指彈玩家,瞧不起前三品民謠玩家一樣:我的吉他是真的要演奏的,而你只是抱著吉他耍嘴皮子。」回到蝦米音樂本身,它之所以能站到鄙視鏈的頂端,靠的就是這份專業硬實力,和從06年延續至今的用戶對話體系,形成了蝦米音樂最獨特的用戶群。不過呢,這種無聊的東西也只存在於那一小撮用戶心中,哪有一個APP是十全十美的呢?網易雲有市井氣息,有人情味,QQ音樂版權多,曲庫全……最終還是要根據個人需求去挑。作為一個樸實無華的音樂欣賞者,或許把現在的蝦米作為一個強大的搜尋引擎和學習工具也不失為一種有趣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