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嘉德2015春拍「大觀之夜」經特別策劃、傾力徵集,推出「遠師古人——1949之前的張大千」專場,集中呈現十五幅大師傑作,重點回顧張大千1949年之前汲古出新的創作生涯,涵蓋其花鳥、人物、山水各個題材的精品力作,力圖展現大千先生作為「畫家中的美術史家」的不凡成就。
大千夫子在榆林窟
張大千的藝術生涯和繪畫風格,經歷「師古」、「師造化」、「師心」的三階段:40歲前以古人為師,40歲至60歲之間以自然為師,60歲後以心為師。在以古人為師和以造化為師的兩個階段裡,張大千先生下東瀛、旅滬上、遊黃山、踏羅浮、居蘇州、歷北平、登華山、攀峨眉、赴敦煌,期間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與古人神交,又以自然為師,以古求新,「遺貌取神」,得天機神韻。其以古為師和以造化為師階段的作品確如其自作詩句「飛星隨意摘,漫向世人誇」。
張大千1937年自畫像
在《大風堂名跡序》中,張大千先生概括了其早年遍臨古代大師名跡,從專一研習石濤到四僧、張大風、元明四家、直溯宋、五代董源、巨然。花鳥不局限於華喦、金冬心、八大、陳洪綬、徐渭,後來隨著收藏的增加直追牧溪、梁楷。人物由改琦、顧洛、任伯年、新羅、上達唐寅、張渥以至後來宋元諸家乃至敦煌壁畫。這種傳統臨摹的淬鍊,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1943年張大千在甘肅榆林窟
師古人自然重要,但師法造化更重要。張大千說:「古人所謂『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這是什麼意思呢?因為見聞廣博,要從實際觀察得來,不只單靠書本,兩者要相輔而行的。名山大川,熟於胸中,胸中有了丘壑,下筆自然有所依據,要經歷的多才有所獲。山川如此,其他花卉、人物、禽獸都是一樣的。」
740
張大千 陶圃松菊圖
立軸 設色紙本
丁丑(1937年)作
165 × 64.5 cm
著錄:
1.《張大千學術論文集》(九十紀念學術研討會),137頁,國立歷史博物館(臺北),1988年版。
2.《雄獅美術》第207期,第86頁,1988年5月。
3.《嘉德二十周年精品集·近現代書畫卷(三)》 1045頁,故宮出版社,2014年。
展覽:「張大千畫展」,中國美術館,1983年6月14日-30日。
此幅《陶圃松菊》據大千本人所述,是得觀蓬萊于氏藏品後所作的臨仿之作,《陶圃松菊》原本為清代大家吳歷晚年的山水力作,乃康熙四十三年甲申(1704)正月在嘉定為陸廷燦所寫。
陶圃松菊圖(局部)
大千所題七言詩「漫擬山樵晚興好,菊松陶圃寫秋華。研朱細點成霜葉,絕勝春林二月花。」即為吳歷舊題。吳歷之作取黃鶴山樵筆意,旨在表現山林歸隱之致。張大千對這件作品讚賞不已,以為此作是吳漁山效仿王蒙筆法的畫作之最,推為海內第一。
陶圃松菊圖(局部)
是圖中,張大千於王蒙的山水意象可謂形神兼得,滿密式構圖、高遠的表現方式、山石皴法及構造與黃鶴山樵如出一轍,似又兼得吳歷墨法之醇厚。圖中林木蔥鬱,山勢挺拔威嚴,院落林園隱現,間以文人高士的隱居生活,深得前人山水的意境。加之效法吳歷用硃砂點苔,表現山林秋趣,整幅作品趣味昂然矣。
陶圃松菊圖(局部)
此圖作於1937年春,張大千尚借居北京頤和園,跋中所提蓬萊于氏即為其好友于非闇。1938年大千再題此作,將之作為向友人靜亭兄賀壽之禮。「靜亭」即蕭文江,河北衡水人,當年琉璃廠專營書畫的「靜寄山房」主人,三十年代初張大千在北平的字畫銷售由其代理,為張大千的作品打開北平市場立下了汗馬功勞。此人懂畫,亦對張大千在北方市場的開拓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陶圃松菊圖(局部)
1983年4月,張大千病逝於臺灣。為了紀念大師一生的藝術成就,中國美術家協會牽頭商借大陸公私機構個人藏品,匯集張大千作品200幅,於同年6月16日至30日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盛大的「張大千畫展」,這件《陶圃松菊》也位列其中。
1983年中國美術館張大千畫展現場
根據當時畫展目錄,我們知道當時這件《陶圃松菊》由著名藏家王有林收藏。此幅後來輾轉流入東瀛,為日人寶藏。2007年通過中國嘉德釋出回歸大陸,由現藏家珍藏至今。
1983年畫展目錄
本幅上款「靜亭」即蕭文江,河北衡水人,當年琉璃廠專營書畫的「靜寄山房」主人,三十年代初張大千在北平的字畫銷售由其代理,為張大千的作品打開北平市場立下了汗馬功勞。此人懂畫,亦對張大千在北方市場的開拓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742
張大千 羲之換鵝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72.5 × 75 cm
著錄:《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張大千》,第47-49頁,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年版。
來源: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舊藏
此幅畫面左上仿趙體書「大得七年三月十六日自山陰還道中寫換鵝圖與國寅山長趙孟俯」。後附小字題記一行「趙承旨換鵝圖真跡卷為先師李文潔公所藏,今歸大風堂。其樹遠肇李迪,後來為六如所宗,偶展為堂幅並記此。大千居士爰。」鈐朱文印「張爰」,白文印「大千大利」。仿趙之題雖僅三行二十七字,卻頗顯趙書神韻,體現出作者出神入化的臨摹功底。
羲之換鵝圖(局部)
張大千酷愛古代詩詞,早年深受其師曾熙、李瑞清的薰陶,同時受詩友謝玉岑的影響,詩風清新婉麗。對古代詩人詞客的景仰,也是他喜畫高士的一個重要內因。同時他十分講究畫面的詩意表達,常在畫上題前人詩句或自撰詩文,以映發畫意,大千高士圖在構思上也自成風調,他著眼於高士形象的神氣刻劃,不多作情節性的鋪陳,背景力求簡潔,點綴有典型性的景物,如松樹、柳條、竹林、叢菊、山巖、溪泉等,以烘託人物的精神氣質。不以情節取勝,以情境感染人,這是大千高士畫的重要特色之一。
羲之換鵝圖(局部)
大千高士畫的另一個突出成就,體現在技法形式的個性創造方面。他的高士畫技法,與他的山水畫、仕女畫同樣,經歷著對傳統三燻三沐的探索和磨鍊。縱觀其高士畫,各個時期取法前人有不同的側重,並逐漸走向綜合各家之長,創立自我獨立風格的道路。三十年代後期,大千有緣觀看到唐代名作孫位《高逸圖》和元代張渥的白描人物,唐人調暢高古的鐵線描和張渥秀拔飄逸的筆法,使他心慕手追。在三十至四十年代,他的畫筆中明顯地融入了兩家的筆意。
此幅畫作碩大,品相極佳。畫的內容為傳說晉代書聖王羲之以書作換鵝的故事。兩侍女前方正襟危坐著當為書聖。此三人工筆繪之,極為生動傳神。
羲之換鵝圖(局部)
畫面上部所繪為樹木、樹幹挺拔,佔畫面大半,似為冬日景象。此幅表現了作者憑藉描繪人物及樹木的高超技藝,營造出平靜疏朗的氛圍。從畫面風格和題款來看,此幅應為大千三十年代中後期的重要創作。
738
張大千 僧繇法山水
立軸 設色紙本
甲戌(1934年)作
156.5 × 67.5 cm
著錄:《古韻今情—寶熙齋藏品集》97頁,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張大千的青綠沒骨山水約出現於三十年代中期。張大千在1934年正是以此種典型富麗堂堂的山水震撼了北平的觀眾。大片白雲用粉,巒頭樹木用青綠,山頭亦用白粉,偶而大片用金鉤畫,此為紅樹、青山、白雲奇峰的磅礡景致,氣派堂皇而極富裝飾性。
僧繇法山水(局部)
僧繇法山水(局部)
大千在這類作品上多有題跋,述及淵源家數,上溯宋代王晉卿,甚至遠及楊升和張僧繇。惟上述楊、張兩家,有的作品已湮沒,有的尚無公認可信畫跡傳世。故大千所據者自畫史記錄外,尚參考後人所仿臨者,如董其昌的《峒關蒲雪圖》等,復加己意而成。此幅題識中也可看見張大千的自得,沒骨飛白,在一段時間內,是張大千山水明顯的特徵。
745
張大千 持蓮仕女
立軸 設色紙本
甲申(1944年)作
111.5 × 49.5 cm
上款:「慕蘊夫人」即著名實業家李國偉的太太,著名民族資本家無錫榮德生之長女榮慕蘊。張大千寫贈李國偉之《觀世音菩薩》即由中國嘉德2012年春拍釋出,此幅《持連仕女》依然由其家族委託,來源可靠,彌足珍貴。
持蓮仕女(局部)
1944年大千在重慶辦完展覽後,返回青城山,仍住上清宮。大千在這裡飽覽山水風光,描繪奇花異卉。當年8月還為上清道觀作鳳冠仕女一幅,青城道士將之勒石立碑,為青城山添一勝景。
持蓮仕女(局部)
此幅《持蓮仕女》作於當年嘉平月,時張大千已返回成都,致力於整理敦煌未完成的作品。經過壁畫的洗禮,張大千筆下的仕女一改明清以來的纖弱,轉變為豐腴健美。此幅仕女手持金蓮,頭戴鳳冠,「遺世而獨立」,頗有「林下風度」。衣飾的每個細節都精心勾摹,唐人衣飾之華貴,在大千筆下栩栩如生。
746
張大千 味江山水
立軸 設色紙本
庚辰(1940年)作
92.5 × 40 cm
展覽:
1.「張大千畫展」,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研究院、中國美術館主辦,1983年6月16日-30日,中國美術館。
2.「張大千遺作展覽」,上海博物館,1983年4月22日—5月22日。
大千一生好入名山遊,青城山是影響大千一生山水風格的重要名山,得山川蒙養,以青城入畫者每每見諸筆端。抗戰軍興,舊都蒙塵。大千先生於1938年離開北平,輾轉入川,居於青城山上清宮。「自詡名山足此生,攜家猶得住青城。」該地景色秀麗,清幽恬靜,誠屬創作之最佳環境,故至自敦煌歸來後,仍居該地。筆下不少佳作亦寫於青城期間,此即所謂「上清借居」時期。
味江山水(局部)
此幅《味江山水》作於1940年,當年七月,大千遊普照寺,登絕頂,得以俯瞰味江之勝。此幅大千自題「以二石之法寫之」,以石濤石溪筆法,融入遊歷寫生所得。是畫依味江所流作平遠、深遠構圖,畫面廣袤,景致深遠,極目騁懷。此稿「味江」大千1948年亦曾再作一本,以董巨長披麻皴入畫,可見大千對同一題材的反覆琢磨與推演。
此畫原為著名收藏家王有林所藏,1983年張大千去世後,中國美術館、上海博物館為紀念這位大師分別舉行了「張大千畫展」,《味江風帆圖》先後被這兩個重要展覽借展,其重可知。
737
張大千 仿石濤松水石橋圖
鏡心 設色紙本
132 × 51.5 cm
著錄:《張大千畫集》第七集,第24頁,歷史博物館(臺灣),1990年。
張大千早年受到其書法老師曾農髯的影響,開始習作山水畫。由於曾農髯是石濤的愛好者,因此大千學山水也以石濤為起步,而且終其一生也一再強調石濤對他的影響。
仿石濤松水石橋圖(局部)
此幅為其早年臨仿石濤之作,題款中言及「臨大滌子真跡」。對照石濤原本,布局構圖與石濤原作相幾類似,可見大千臨古功夫一流。大千師古而不泥古,其從石濤、八大上溯董其昌,並進而溯流而上遠追子久、黃鶴,並深得董巨雄渾氣質。大千血戰古人的這條路,是從石濤開始的,最後融會貫通,終成一家。
739
張大千 石樑觀瀑圖
立軸 設色紙本
甲戌(1934年)作
119 × 58 cm
來源:北美私人珍藏
張大千的山水對於石濤筆法、墨法、章法、布局、意境等方方面面的揣摩可謂用心之極。他既借觀飽覽各家之藏,復四處搜集,兼用心臨摹,對苦瓜之藝揣摩得淋漓透澈,所畫得其神髓。
石樑觀瀑圖(局部)
本幅《石樑觀瀑》乃張大千三十五歲所作,畫中構圖布置,人物景物位置經營全出自石濤,設色樸厚,用筆老辣。畫松樹遵從石濤三筆一組的樹法,筆鋒先著針尖,下筆輕而收筆重,略加渲染。山石輪廓用輕柔的筆法勾出,卻無柔弱之感,顯示出張大千可扛鼎的勁道筆力。山石的背陰面則以豐富多變的擦筆為之,無一筆濃墨,狀出清靈秀逸的深山幽徑。
石樑觀瀑圖(局部)
此作勾皴簡率粗放,隨意點染夾葉、雜草,無論山水的造型、筆法,還是畫中的題款,脫略不羈,純然不離石濤宗法,可見張大千在卅歲期間已完全掌握了石濤書畫的精髓所在,並已可以自由出入其間。
741
張大千 芭蕉仕女
鏡心 設色紙本
戊寅(1938年)作
112.5 × 56 cm
著錄:《中國近代名家畫集—張大千》,第28頁,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年版。
來源: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舊藏
此幅為大千早年筆下仕女之典範,仕女倚靠湖石,凝神細思。湖石上攤開的書箋,卷上潔白無跡,尚未留下片言隻字。仕女開臉娟秀,細眉彎如新月,雙目凝視若含無限幽思。其容其飾,明豔中流露典雅之風,端莊中別具嫵媚之韻。
芭蕉仕女(局部)
在主體人物描繪外,尚具足夠空間添上背景,大千巧心經營,補蕉葉、幼竹、細草伴襯。仕女開臉體態沿襲明清以來仕女畫的路數,融合吳小仙之爽利,兼具改費之妍麗。全畫工寫結合,悅目中含飄逸之趣。
743
張大千 茶花蝴蝶
鏡心 設色紙本
庚辰(1940年)作
87.5 × 38.5 cm
著錄:
1.《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張大千》,第15頁,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年版。
2.《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藏畫—張大千、蕭謙中》,第28頁,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版。
3.《近現代國畫精品鑑賞與收藏—張大千》,第28頁,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年版。
來源: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舊藏
1938年,張大千自北京輾轉回蜀,直至1940年,大部分時間都居住在青城山上清宮。在遠離車馬喧鬧的人群後,大千得以潛心創作,耽研筆墨,藝事精進良多,因而在此時期有不少佳作產出。此幅《茶花蝴蝶》即作於此年八月。以每日在青城所見山茶花為主題,傳移模寫,至為精工。
茶花蝴蝶(局部)
山茶枝幹轉折向背,花瓣疊展,敷色厚重,蕊芯點以嫩黃之色,準確表現了花的質感和光感。從而引得蝴蝶翩翩而至。此作上追宋人工筆神採,堪為大千四十年代折枝花卉至精之作。
744
張大千 觀音大士
立軸 設色紙本
戊寅(1938年)作
92.5 × 48 cm
著錄:《張大千作品選》,圖編3,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84年版。
「觀音」是張大千常畫亦擅畫的人物畫題材,其中又最喜表現水月觀音,多為繪贈好友,或乞福之用。張大千早年筆下的觀音像深受明代唐寅、清代華嵒和費丹旭的影響,筆下女性形象秀美頎長,清秀雅致,作品講究含蓄內涵。本幅《南無觀世音菩薩》畫成於1938年,乃此一時期大千觀音像的典型代表。
觀音大士(局部)
本幅中,觀音大士棲巖閒坐,頭頸後有如月頭光,慈眉善目,容止若思,開軸而觀,祥和之氣頓時飄然於畫外。大士身旁,一叢墨竹冷逸長出,透體淨瓶內按楊柳嫩枝,端置於石端。本幅用線於嫵媚中見出力度、粗獷中見出圓潤、瀟灑中見出雍容,水墨和淡色畫出的巖石及竹影清雅秀逸,更襯託出觀音造像的冰清脫塵之姿。
747
張大千 聽泉圖
立軸 設色紙本
甲申(1944年)作
163 × 24 cm
上款:「知秋仁兄方家」應為有「葉知秋」筆名的文壇耆宿孔羅蓀(1912-1996),上海人,40年代與茅盾、老舍、郭沫若、胡絜青、葉以群等好友都寓居蜀地,擔任重慶《文學月報》主編。1949年參加中國共產黨,後歷任南京市文聯副主席、全國作協書記處書記。著有《野火集》、《小雨點》、《文藝漫筆》等。
聽泉圖(局部)
寶積寺是嶺南羅浮山九觀十八寺之一,始建於宋朝慶曆年初,是一所一千多年歷史的古寺。張大千曾攜三侄張心銘同遊同入羅浮兩過寶積寺。1934年作《羅浮寶積寺》,並題以自作七絕:「寶積寺前朝日紅,杖藜來看老人峰。流連小阮知吾意,兩坐泉聲樹色中。」
十年之後,張大千再寫此作,以明豔的青綠色,十水五石之功,層層渲染,將山間的雲氣與山石的層次肌理描繪的淋漓盡致。題材雖同,詩文卻由原來的「流連小阮知吾意」改為「流連阿買知吾意」,「阿買」為唐朝韓愈的子侄,此番改動顯然是受到了敦煌一行影響,故對於唐風心摹手追。又用窄幅的形式,將原本只是位於高坡之上的寶積寺,與蜀地的山勢結合起來,安置在高峻奇險的懸崖。
聽泉圖(局部)
右側緩斜的平坡之上,張大千與門人化身為身穿白袍的韓愈與阿買,正席地而坐,遠眺樹木與竹林環繞的寶積寺,聆聽著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山間清音。飛瀑幾經跌宕,又匯聚成蜿蜒的溪流,穿過林間小橋。山腳下又有兩位策杖高士與抱琴的侍從正緩步而行。整幅畫面,跌宕起伏,氣象萬千,格調亦高遠古樸。
748
張大千 仿董源松泉圖
鏡心 設色紙本
丙戌(1946年)作
121 × 48 cm
1946年,張大千在北京買到董源《瀟湘圖》,遂請方介堪刻「瀟湘畫樓」一印,此印只在張氏四、五十年代少數臨古山水中鈐用,後期則幾乎未見。除《瀟湘圖》外,1946年前後,張大千還先後購得另外幾幅董巨派畫作。目前所見大千在1945年和1948年都有題為《仿董源松泉圖》傳世。
仿董源松泉圖(局部)
此本《仿董源松泉圖》作於1946年,前景作三株繁枝密葉的喬松,一高士閒坐於坡巖上賞瀑,一童子隨侍一側。背後山峰瀑布飛流而下,在雲樹沉沉之間隱沒於松梢,復轉折為奔流曲泉衝出山腳,注入溪澗激起水紋渦漩。此畫山石以董源的披麻皴為主,層疊而上,輔以直苔,點出山脊走向,然後以花青赭石兩色層層漬染,造成土石渾厚草木華滋的效果。
仿董源松泉圖(局部)
大千在前一年1945年乙酉夏日於成都昭覺寺所臨《北苑松泉圖》上題曰:「樹暈濃厚,山色渾淪,不以險刻取奇,自然高邁,學北苑正當於大開合處著意,一墮巧趣便非真諦。」以上代表了大千在1940年代中期對董源山水畫的基本認識,亦有助我們了解大千臨本所致力達到的境地,與畫面風格的效果。
749
張大千 林壑蕭散圖·行書
成扇 設色紙本、水墨紙本
丙戌(1946年)作
20 × 51.5 cm
著錄:《嘉德二十年精品錄·近當代書畫卷(三)》,第1165頁,故宮出版社,2014年版。
抗戰勝利之後,北平經歷八年抗戰後剛剛復原,文物易手頻繁,催生市場極為活躍。這對好古敏求的張大千來說如魚得水,在抗戰期間被壓抑很久的收藏欲望一發不可收拾。1945年11月大千飛赴北平,搜羅散失在市場上的歷代名跡。他甚至將原擬在北平購買房產的五百兩黃金,轉而用來購買古畫。這讓他在臨古上日益精進,直窺宋元堂奧。
此幅《林壑蕭散》作於1946年初夏,此時的大千已從北平返回成都,並移居沱水村居。此幀青綠設色,明豔動人。得董巨雄渾氣質,益之以大千的秀潤。細觀此扇,可見《江堤晚景》的巍峨山頭,亦可見《水村圖》之生機無限。
750
張大千 天台松頂
鏡心 設色紙本
丁亥(1947年)作
120 × 40.5 cm
上款:「武樵仁兄」即萬耀煌(1891-1977),湖北黃岡人。早年畢業於保定軍官學校第一期、北京陸軍大學第五期。1927年參加北伐,任65師師長兼27軍代軍長;1935年任第25軍軍長。抗戰時期,率部轉戰京滬,調升15軍團司令兼武漢衛戍副總司令。1946年任湖北省政府主席。赴臺後,歷任革命實踐研究院主任、國策顧問、中央評議委員等職。
天台松頂(局部)
如果說張大千最初學習石濤繪畫藝術,是因為「髯師則好石濤,為山水松梅」的話,那麼後來已變被動為主動,認識到石濤繪畫藝術之偉大,他曾將其藝術比喻為萬裡長城,有方印章的印文就為「道濟長城」。張大千不遺餘力地研究、學習石濤繪畫藝術,以致由「昔時唯恐其不入」,到「今則唯恐其不出」。
天台松頂(局部)
張大千曾說:「石濤之畫不可有法,有法則失之泥。不可無法,無法則失之獷。無法之法,乃石濤法。石谷畫聖,石濤乃畫中之佛也。」王石谷被後人譽為畫聖,但仍屬人力可及之範疇。張大千尊石濤為畫中之佛,已非凡人可以比肩矣。可以說,石濤藝術對張大千的影響之大,怎麼說也不為過。
此幅作於1947年,此時的大千已遍臨歷代名跡,融會貫通。這個構圖乃大千三十年代自石濤化出,此時依然寫就足見大千對石濤的回顧,或應上款人之請亦未可知。
736
張大千 風荷
立軸 設色紙本
甲戌(1934)年作
144.5 × 66 cm
來源:近代著名收藏家仇焱之「抗希齋」舊藏
大千愛荷,亦擅畫荷。大千一生畫荷花無數,早年多水墨寫意,中年起兼作工筆彩荷,至晚年則用潑墨潑彩之法。此幅風荷作於1934年,為其早歲之作,尺幅碩大,融合八大、石濤之法,並深得白陽遺韻。畫得很瀟灑,爽利出塵。
風荷(局部)
此幅右下鈐「十洲十四世孫炎之珍藏」,此為近代著名收藏家仇炎之收藏印。此幅為仇氏「抗希齋」舊藏,後輾轉釋出流入市場,是大千早年花卉的典型作品。
1.如果您喜歡微信內容,請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2.如果您喜歡中國嘉德拍賣,請點擊右上角「查看公眾帳號」關注
官方微信ID:zhongguoji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