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from the Four Seas session in the upcoming China Guardian Hong Kong 2016 Autumn Auctions will be held on 28th Nov 2016, at the Ballroom of JW Marriott Hotel HK. For this auction, we will be presenting nearly 300 fabulous art pieces, including Zhang Daqian 1970s splashed-ink masterpiece "Return of Fishing Boats".
中國嘉德香港2016秋拍「觀想─中國書畫四海集珍」專場,將於11月28日在香港JW萬豪酒店宴會廳舉行,中國近現代書畫此番將呈現逾四百幀名家傑作,當中包括張大千七十年代的潑墨巨製《遠浦歸帆》。
張大千(1899-1983)
遠浦歸帆
鏡心 設色紙本
1972年作
Zhang Daqian
Return of Fishing Boats
Mounted for framing; ink and colour on paper
88.5 x 209 cm
1972年11月,「張大千四十年回顧展」在舊金山砥昂博物館舉行。是時大千已去國二十年,但展覽的轟動,同時得以和一眾老友相聚,為大千帶來莫大慰藉。展覽期間,張大千昔日在「八德園」的大師傅樓海雲從紐約趕赴舊金山捧場。此後一連十日,居住在大千位於舊金山的居所:環蓽庵。兩位老友暢敘往事,「日夕縱談笑樂」。
張大千於環蓽庵庭院(圖片來源:《張大千的後半生》,黃天才著,第42頁)
樓海雲堪為大千知己故交,燒得一手好菜,曾追隨大千七年之久。後因董浩雲在紐約金融區開設「四海餐廳」力邀其任主廚,大千方慷慨禮讓。此番故友相見,大千興致頗高,遂為其潑墨揮毫,作此難得一見的巨幅山水。
《遠浦歸帆》(局部)
此幅堪為張大千七十年代潑墨巨製,尺幅碩大,極為罕見。從畫面和布局看,大千故國神遊,畫中所繪或為蜀地長江風光。畫家潑墨於極罕有乾隆高麗紙上,再皴擦收拾細節。畫中斷崖墨團積疊,濃鬱幽深,復薄施赭石、花靑。從設色和墨襯的對比,可見畫家於《畫說》中提及的以色襯光的手法已入化境。此作雖以潑墨作底,卻以細筆收拾,回歸至古典傳統之具象風格,於雄渾的巨幅山水中,再現傳統皴擦筆法與深厚的古典功力。
事實上,也正是在從巴西搬到加州之後,或是加州更多華僑的審美需求,張大千的潑墨潑彩風格,與傳統中國畫風有更緊密的結合。在潑墨的基底之上,呈現更具象的筆墨元素與形象描寫,巧妙地化解了抽象與具象的藩籬,將兩者結合得天衣無縫。而此幅作品,恰是大千此番探索之明證。
《遠浦歸帆》 (局部)
《遠浦歸帆》基本上回歸到傳統山水意境,山川清曠,雲氣蒸騰,此中氣息應是得自對董巨「雲山畫派」之追摹(如作於1946年的《溪山書屋》);而山體所遍布的不拘於一家的細密皴法,近景古木之虯曲蒼勁,又與早年效仿石濤,後取法王蒙有著必然的關聯。在潑墨的基底中,毫不突兀地顯現出大千深厚的古典功力。沿著老筆披紛,大開大闔的精彩筆觸,與橫亙的山勢煙嵐,見雲水飛動、豁然開朗。又從遠至近布雲帆點點,沉靜外有靈動之姿,雄渾中生清遠秀麗。大千取古今筆意,融雄放氣象,成此清淨靈動的磅礴雲山。
同為樓海雲舊藏的張大千《乙巳潑彩》(中國嘉德香港2013春季拍賣,成交價:HKD 27,025,000)
在當年的「四十年回顧展」中,大千親撰序文,回顧藝術生涯中的精進與「丕變」。從這幅巨作中,我們可以看到畫家如何從臨摹追仿到破色破墨,從「唯恐不入」到「唯恐不出」,繪畫技法與表達方式不斷豐富和變化的一個過程,也可以看到傳統中國畫學的深厚根源,與古典繪畫的內涵如何在他的創作中一以貫之。大千本人亦對潑墨法的來源闡述得非常清楚,「破墨法固我國之傳統,特人久不用耳」。畫家不願意將「潑墨」視為創新或變革,更矢口否認西方抽象藝術的影響,而更願意理解為對古典繪畫的發掘和回溯,實則與早年臨仿摹古相承接連貫,成就其「集大成」的筆墨語言體系。故畫家晚年逐漸回歸於「細潑細筆」,潑寫之間,全無框架壁壘,所謂「闢混沌手」,是為「得心應手」。
遠浦歸帆 (局部)
從這幅闊逾兩米的巨幅山水中,畫家的探索、回顧、梳理以及與老友相見的盡興暢懷,體現得淋漓盡致。作此幅時,畫家年逾古稀,卻似乎全無力有不逮之跡,可見所費體力與心力。大千亦頗為自得,自題此幅「亦二、三年來所未有」。大千對傳統的反芻與回望,對故國的湖山之思,成就此番曠渺無盡的磅礴雲山。
參考資料:
1.《與古人對話,畫中有話:大千爭勝古人》,王耀庭,臺北,歷史博物館,2009年。
2.《張大千潑墨潑彩畫風之發展意義:中國繪畫與西方抽象藝術之理念分歧》,巴東,臺北,歷史博物館,2009年 。
3.《張大千於傳統中國繪畫在現代轉化之特殊意義》,巴東,臺北故宮博物院,1993年。
4.《四十周年回顧展序文》,張大千,舊金山砥昂博物館,1972年。
5.《張大千的八德園世界》,第188頁,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
6.《張大千的後半生》,黃天才,羲之堂文化,2013年。
長按或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嘉德官方微信
微信號:zhongguoji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