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一生極盡繪事,所涉獵之題材皆精,對古人繪畫之研習亦用功最深。本次秋拍嘉德香港將集結多幅重要來源的大千精作,焦點為汲古力作《韓幹雙驥圖》及《臨王蒙青卞隱居圖》。
今人學畫,每不知臨古與寫生二者不可偏廢。臨古,猶士人讀古人書,學為文章;寫生,則詳審造化形態之真諦,如山水之路源,花木之茁長、人物之動態等等。舉凡物理人情,差之毫厘,謬以千裡,故而好學深思,心知其意,下筆始無舛訛耳。
——張大千畫語
Lot 1521
張大千(1899-1983)
韓幹雙驥圖
立軸 設色紙本
丁亥(1947年)作
鈐印:略其玄黃、張爰私印、三千大千
題識:韓幹雙驥圖。龍媒神飛影在紙,雙瞳墨電光紫。烏首昂昂渴奔水,青鬃迎風拂不起。逸氣難居皂櫪底,勢欲陪龍千裡。月支真馬有如此,落筆一與王生似,雲是吾州韓畫士。宋人趙說題句。丁亥九月,臨於大風堂下。大千張爰。
ZHANG DAQIAN
TWO HORSES
Hanging scroll; ink and colour on paper
130 x 63.5 cm
估價 ESTIMATE:
HK$ 12,000,000-18,000,000
在張大千門類眾多的作品中,只有寥寥幾件涉及到馬,因其對狀馬要求標準之高,直追宋元,偶爾為之頗費心神,因而絕不輕易動筆。在1945年所作《仿唐人控馬圖》中,王壯為題道:「大千於畫,十三科無所不能,無所不精,畫馬不多,亦無不得其神駿,世無抗手。」張大千年輕時研究戰國孫伯樂《相馬經》,再則其二兄張善孖善於畫各種動物畫,亦精於相馬畫馬。大千從其兄習畫又耳濡目染,對於畫馬可謂耳熟能詳。敦煌時期,親身體驗過大漠風光的張大千,在甘肅、青海地區,終日與馬匹相處,因而他對馬的構造肌理,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
張大千《韓幹雙騎圖》局部
張大千在畫馬方面之所以造詣深,出手高,實在是因為眼光過高,見識非凡。大千早期臨摹過唐韓幹、宋李公麟、劉永年、陳居中、元代趙孟頫等,對於唐宋人畫馬下過苦功。其曾在《跋六馬圖卷》中寫道:「此唐人筆也,敦煌諸壁畫可證。世傳唐畫喧赫者,無如韓幹《照夜白》及《雙驥圖》。」將《雙驥圖》與《照夜白》提為韓幹的兩件代表作品。對古聖先賢的臨摹,加之對壁畫端詳良久,大千畫馬可謂得心應手。相傳在莫高窟洞窟中心塔柱中央,所畫有單獨的一匹馬,很可能就是史料中記載的周武帝賜給李賢的那匹「中廄馬」,對張大千多有觸動,對之摹畫良久。
敦煌莫高窟第290窟中心柱東壁北魏壁畫
唐代之時,皇帝多喜好良駒,西域歲有獻馬者,包括獅子驄。韓幹是玄宗時期的宮廷畫家,當時御廄中飼馬四十萬頭,據《名畫記》記載,韓幹「悉圖其駿,則有玉花驄、照夜白等」。韓幹畫馬重視寫生,所畫之馬線條遒勁,而且極富有彈性,用筆簡練,渲染不多,但能突出所畫物件的體積感,質感頗強,常喜畫肉不畫骨,但骨肉均勻,能顯風骨。
大千曾在1954年題其1948年作《人馬圖》時,論畫馬雲:「畫馬當以唐人為最,盍於物理、物情、物態三者有得,是以為妙,宋人惟李伯時一人而已,元明以來,殆無作者,無論有清。」可見在他看來,畫馬聖手只出於唐,而又以韓幹最為其所推重。
唐韓幹《照夜白》
這種獨到的慧眼在本幅題跋中亦有所顯現。按題跋源自於高士奇《江村銷夏錄》卷一著錄《趙文敏公飲馬圖卷》後凌說題跋:龍媒神飛影在紙,雙瞳墨(溼)電光紫。烏首昂昂渴奔水,青鬃迎風拂不起。逸氣難居早櫪底,勢欲陪龍走千裡。月支真馬有如此落筆,一與韓生似,雲是吾州趙學士。」大千自負趙孟頫畫馬僅為 下限,遂將「趙學士」改成「韓畫士」,因得「雲是吾州韓畫士」作結,抒興遣懷。並鈐有「略其玄黃」之印,取自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輕詆》:「謝安目支道林如九方皋之相馬,略其玄黃,取其儁逸。」
此幅頗得韓幹筆意。以一黑一白兩匹馬相映襯,馬身輪廓線以細謹之線條寫出。黑馬以一種不發光的檳榔墨多次暈染而成,甚為濃厚,頗得宋人劉永年《烏騮圖》的精要。白馬則好似由《照夜白》脫胎而來。細筆勾勒五官及鬃尾,結構準確, 狀貌生動,似乎可以感受到光亮的皮毛,柔軟的鬃尾和健壯的肌肉。轡頭處施以朱紅、棕黃、淺藍,靈動活潑,將馬之雄壯驃悍的威武英姿表現得淋漓盡致。望柱(拴馬樁)處以殷紅硃砂滿塗,飾以精美的雕刻紋樣,即知此馬來歷非凡,豪門貴戶,門庭興旺。
元趙孟頫《飲馬圖》
此馬如是廄馬,則應有馬鞍;若是野馬,卻狀如良馬,氣度從容、高貴優雅、逸興神飛,如此畫風如見唐人壁畫,濃麗與清雅並俱。可見大千畫馬不僅取其形,亦得其意,並非簡單的臨仿。望其神韻,正如其曾自題《贊馬詩》中所言:「青驄連錢,紫絲三華,銀蹄龍脊,白踏煙斜。諮嗟欸段,安步桑麻。胡不萬裡,驍騰天涯。」此幅精妙絕綸,堪稱代表作。
徐伯郊小像
徐伯郊與夫人王飛景在張大千所贈《荷花圖》前合影
自1950年代張大千出走大陸,輾轉印度、香港,經遊歐美,遊歷各方,眼界愈加開闊。特別是56年與畢卡索的會晤,使他了解了西方現代藝術。參比古今,大千對於中國傳統繪畫的認識更加深刻。大千先生第一次與《青卞隱居圖》的邂逅,是1919年在上海收藏家狄葆賢處,觀賞這幅珍品,留下深刻印象。據傅申統計,大千曾先後收藏王蒙作品至少九幅,經年觀摩,日日臨習,黃鶴山樵之筆法氣韻皆已化為我法。此件《仿王蒙青卞隱居圖》作於一九六三年,時大千先生僑居巴西八德園,是大千先生安享平靜,潛心作畫的最佳時期。全畫以水墨為主,在構圖的章法安排,筆墨的疏密濃淡,光影之明暗對比,布局之走向,設色之穠豔亮麗等,無不細心致力,揮灑自如。山峰樹石,點夾相參,墨色蒼潤,淡施青赭。皴法細密,頗得叔明牛毛、解鎖皴法神韻。用筆細秀,規整嚴謹;間以濃重的大點苔,收點睛之效。濃淡乾濕合度,沉著的設色使山峰看上去清勁豐潤,又不掩勾勒和皴法的筆痕畫中一派世外桃源之景,引人嚮往。畫面中心處,青山茂林之中,兩位高士於茅屋下對坐,實則代表著畫家與受畫人的友誼。全圖之林木、丘壑、茅廬、橋梁、葦草以至於諸般景物位置布局,疏密有致,趣味盎然,再現了黃鶴山樵的氣韻風神,
Lot 1520
張大千(1899-1983)
仿王蒙青卞隱居圖
立軸 設色紙本
癸卯(1963年)作
鈐印:張爰、大千
題識:王叔明青卞隱居圖,下筆風落雷轉,如顛旭、如醉僧,令人莫可端倪,及作坦齋圖,自雲老來漸覺筆頭迂,寫畫如同寫隸書,前者蓋古人所謂熟外熟,後者則熟外生。伯郊老友五十生日,即以其所遺乾隆內庫紙寫此為壽。狂草耶、分隸耶,必有以啟予也,識之博笑。癸卯七月大千弟爰,三巴德園寄。
上款:「伯郊老友」即香港著名鑑藏家徐伯郊(1913-2002),亦為文物鑑定大家徐森玉之子。徐伯郊自幼秉承家學,書畫鑑定造詣深厚,與大千相交數十載,志趣相投,私交甚篤。
出版:
1. 《僑岷華園藏畫》第44頁,鴻禧藝術文教基金會出版,1994年版。
2. 《千山大千》,第65頁,臺北藝術圖書公司,2015版。
ZHANG DAQIAN
Landscape after Wang Meng
Hanging scroll; ink and colour on paper
116 x 50 cm
估價 ESTIMATE:
HK$ 4,000,000-5,000,000
此作之題識,甚是耐人尋味。「王叔明青卞隱居圖,下筆風落雷轉,如顛旭,如醉僧,令人莫可端倪,及作坦齋圖,自云:老來漸覺筆頭迂,寫畫如同寫隸書。前者蓋古人所謂熟外熟,後者則熟外生。」大千先生年逾越花甲,箇中道理自然明白,也正是這種精神,推動著大千先生不斷勇攀藝術高峰。
張大千與徐伯郊(右一)等友人在摩耶精舍
徐伯郊自詡「詩外簃」,張大千手題「詩外簃」堂號贈予徐伯郊
徐伯郊與張大千可謂是舊相識,二人彼此志同道合、意趣相投,五十年代大千先生移民南美之前,決定將自己收藏的《夜宴圖》等一大批國寶捐回祖國大陸,便是通過時任廣東銀行香港分行的徐伯郊從中聯繫並最終達成。徐氏自名齋號「詩外簃」由張大千親筆揮毫題寫,徐對張其人其畫的理解,深入精到,實非尋常人可比擬。大千先生曾於徐伯郊先生處得乾隆內庫紙,徐氏將乾隆內庫舊藏宣紙贈與大千先生,已稱得上是「寶劍贈壯士」。1963年,正逢老友徐伯郊六十大壽。大千先生於其上作畫以為徐氏賀壽,更是知音之間的禮尚往來,可謂藝壇佳話。
Lot 1519
張大千(1899-1983)
飛景夫人像
鏡心 水墨紙本
鈐印:大千唯印大年
題識:飛景夫人囑寫。張大千爰。
鑑藏印:抱風樓
出版:《行走的畫帝-張大千漂泊的一生》,第116頁,花山文藝出版社,2006年版。
說明:「飛景夫人」即王飛景,著名鑑藏家徐伯郊(1919-2002)的夫人。徐氏自幼秉承家學,書畫鑑定造詣深厚,與大千相交數十載,志趣相投,私交甚篤。大千所寫仕女作品之中,以飛景夫人為原形的作品逾數十幀,足見兩家友誼之深厚。
ZHANG DAQIAN
Sketch of A Lady
Mounted for framing; ink on paper
40.5 x 31.5 cm
估價 ESTIMATE:
HK$ 1,200,000-2,200,000
造化在我手裡,不為萬物所驅使,有時要表現現實,有時也不能太顧現實, 這種取捨,全憑自己的思想。
——張大千畫語
Lot 1522
張大千(1899-1983)
溪山幽居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76年作
鈐印:張爰之印、大千居士、丙辰
題識:幽人無世事,高臥謝浮名。山崦晴時出,溪流盡處行。還聞有漁釣,相問扣柴荊。不掃門前路,莓苔滿地生。六十五年中秋,張大千爰,寫於臺北雲河小榭。
ZHANG DAQIAN
Villa in Picturesque Hills
Hanging scroll; ink and colour on paper
102 x 53 cm
估價 ESTIMATE:
HK$ 4,800,000-5,800,000
張大千是極為重視傳統的畫家,因此他對歷代大家的筆墨畫風無不精研。我國自古雖有唐人王洽首創潑墨法,但並無潑彩法,更無墨彩合潑法。張大千越其藩籬,創意為此,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吸收歐洲繪畫的光色關係,將水墨和青綠、潑墨和潑彩融為一體,開創了化線為面,色墨融合,工寫兼施,沒骨寫意的潑墨潑彩法。曠古絕今,未之有也。誠如王安石詩云:「看似尋常卻奇崛,成如容易最艱辛。」本幅《溪山幽居圖》是張大千將早期傳統山水訓練和後期潑彩風格完美融合在一起的典範之作。畫中描繪出閉居於群山之間的一處幽靜所在,平坡之上茅屋兩間,近處崖岸流水,遠處山巒悠起,一片青蔥。山腳之下,濃重的墨色和沈鬱的石青色流動、擴散、積澱。以石青石綠色寫成的山體和植被宛如長練一般從山頂傾瀉而下。相比於山腳下濃鬱的石青色,山體的石綠潑彩更顯明亮,透過較為明亮絢麗的石綠,畫家勾勒山體肌理的筆觸若隱若現,這在晚期純抽象潑彩作品中甚為少見。畫面中,大千運用水彩未乾之際的陰溼渲染,借重這樣的效果,以顯出迷霧繚繞的峰巒,氤氳滋潤。又於畫面陰溼後分先後數次運用重彩來重迭造成雲霧山勢的形象,既顯出瑰麗的色質效果,又加深了畫面的厚度。整幅畫面體現了光霧之色的渾闊變化,陰明晴晦的自然境象。將神奇幽深、明滅顯晦的景致展現得淋漓盡致,與所題元人揭傒斯之詩正向應合:「幽人無世事,高臥謝浮名。山崦晴時出,溪流盡處行。還聞有漁釣,相問扣柴荊。不掃門前路,莓苔滿地生。」
張大千《溪山幽居圖》局部
據題款可知,此幅創作於1976年,此時大千對於潑彩潑墨可謂得心應手,然而在這幅畫中,大千在潑墨潑彩之外,更多地運用了傳統的筆墨皴寫,可謂新舊並陳。
題款中所題「雲河小榭」是大千在臺北的暫居之處。1976年初,大千偕夫人由美飛臺,正式申請移居臺灣,暫居臺北仁愛路雲和大廈,並將居所命名為「雲河小榭」。大千一生遊歷,在每一處定居,都會給居所取一個十分文雅的齋號,如在巴西的「八德園」;在美國的「環蓽庵」,以及最終在臺北居住的「摩耶精舍」,然而此「雲河小榭」因居住時間極短,故很少見到大千提及。雖居住時間不長,但卻是張大千的一個創作階段,亦彌足珍貴。
張大千在畫中使用的潑墨潑彩基調比較清冷,加之更多運用了傳統的筆墨勾勒和皴法,在風格上將唐人的豪放、宋人的謹嚴融合為一體,既有工整妍麗、絢爛明淨的一面,也有奔放雄健的一面,呈現出明淨清逸、爽麗流動的風韻。
如畫花卉,有向陽的,有喜陰的。向陽的必定要有 挺拔的姿態,喜陰的必定要有荏弱的意態。挺拔與荏弱,他們的姿態自然不同。由理生情,由情生態,由態傳情,這是自然的道理。
——張大千畫語
Lot 1523
張大千(1899-1983)
雙清圖
鏡心 設色紙本
壬申(1932年)作
鈐印:阿爰
題識:壬申二月四日,為散釋作。大千。
鈐印:「散釋」即李宣倜(1888-1961),福建閩侯人。早年負笈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回國後從政,在北洋政府任職,後執教於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學府。他工書,擅吟詠,為民國著名詩詞學家,並活躍於文壇。
ZHANG DAQIAN
Orchid And Bamboo
Mounted for framing; ink and colour on paper
90 x 34.5 cm
估價 ESTIMATE:
HK$ 200,000-300,000
Lot 1518
張大千(1899-1983)
竹籬菊花
鏡心 設色紙本
己未(1979年)作
鈐印:張爰之印、大千居士、摩耶精舍、大千豪發、己亥己巳戊寅辛酉
題識:本為編籬護菊花,誰知老竹又生芽。千秋名士原同調,陶令王猷合一家。六十八年己未重九,摩耶精舍寫。八十一叟爰。
ZHANG DAQIAN
Chrysanthemum
Mounted for framing; ink and colour on paper
66.5 x 133 cm
估價 ESTIMATE:
HK$ 600,000-800,000
中國嘉德香港2018秋季拍賣會
< 地 點 >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 展覽廳 5 BC
< 預 展 >
9月30日–10月1日 10am - 9pm
中國書畫|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瓷器工藝品|古典家具|珠寶鐘錶尚品
10月2日 10am - 9pm
中國書畫
*各專場預展或至該拍賣會開始前
< 拍 賣 >
10月2日(星期二)
拍賣廳A
上午 10:30 應物希古─清代御窯瓷器
上午 11:00 溯古凝瑛─美國私人珍藏中國古代藝術珍品
上午 11:30 摶泥幻化─中國古代陶瓷
下午 1:00 觀古─瓷器珍玩工藝品
下午 7:00 瓊玉蒼素─美國舊金山私人珍藏古玉遺產拍賣
下午 7:30 玉質金相─中國古代玉器藝術珍品
拍賣廳B
上午 11:00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下午 3:00 瑰麗珠寶與翡翠
下午 6:00 觀華─明清古典家具
下午 7:00 觀華─私人珍藏重要竹雕及金石藝術
10月3日(星期三)
拍賣廳A
上午 10:00 觀想─中國書畫四海集珍
下午 7:30 觀想─中國古代書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