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德斯託克音樂節,一場愛與和平的嬉皮士對決

2021-02-21 DOCO熱紀錄

歡迎關注「DOCO熱紀錄」

最好的紀錄片都在這裡

一年365天,不間斷推薦

WOODSTOCK(伍德斯託克)音樂節,全稱「Woodstock Rock Festival「,也有譯作「胡士託音樂節「,是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系列性搖滾音樂節。

 

伍德託斯克音樂節最早舉行在1969年的美國紐約州北部城鎮,主題是「和平、反戰、博愛、平等」。

今日伍德託斯克音樂節開幕,各路嬉皮士匯聚於此,歡呼雀躍著抒發內心的祥和。

關於音樂節「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蘊,關於伍德斯託克音樂節最初、最經典的片段,還需在紀錄片《伍德斯託克音樂節1969》中找尋。

 

豆瓣評分:9.2。


這部紀錄片獲得了第4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長片,以及最佳剪輯與音響提名

 

▲《伍德斯託克音樂節1969》海報

規模與陣容史無前例,而且這也是歷來少見銅臭味兒的一次音樂節,標榜「音樂與藝術的結合」。

 

 

什麼是嬉皮士

 

這個經常出現在搖滾圈的詞彙,到底意味著什麼?

 

最早的嬉皮士是用來描寫西方國家1960年代和1970年代反抗習俗和當時政治的年輕人。

 

嬉皮士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文化運動,它沒有固定的宣言或領導人物。

 

▲1969伍德託斯克音樂節現場

嬉皮士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來反應出他們對民族主義和越南戰爭的反對,他們提倡非傳統的宗教文化,批評西方國家中產階級的價值觀。

 

儘管在嬉皮士後來的發展過程中,喻指某些不良團體,但其整體走向,還是較為純碎。

 

簡言之,嬉皮士倡導自由、民權主義,追求個人理想化,渴望掙脫束縛。

 

▲1969伍德託斯克音樂節現場

嬉皮士文化只是音樂節的一個分支,多種自由的靈魂個體匯聚於此,所要宣揚的當然不止超脫的嬉皮士精神這一種。

當20世紀60年興起的解構主義作為社會的潮流時,「去中心化」的邏各斯中心主義就在「肢解」著各個青年團體。

 

深受解構主義影響的搖滾音樂,同樣也受這種文化的支配。

 

解構主義本身比較矛盾,它可以解構一句話、一個命題、一段音樂,而這種學說中關於二元對立的觀點,在多樣化共榮的搖滾圈,顯得格外明顯。

 

▲1969伍德託斯克音樂節現場

所謂二元對立,就是在一種大環境下相同的兩個類別,應當擁有平等的地位。

例如:

男性與女性,黑種人與白種人。

 

在搖滾音樂這個大環境下,也會存在多個種類不同的小環境。

例如:

民謠搖滾、藝術搖滾、迷幻搖滾、鄉村搖滾、重金屬、朋克等。

 

這些應該處在一個對等的位置。

 

伍德託斯克音樂節正是在一種強大的包容中,獲取了世界各地人的喜愛,人們喜歡在音樂節哼著歌,宣洩著情緒。

 

伍德託斯克音樂節在搖滾的氛圍裡躁動著,也在內心平和的世界裡寧靜著。

  

《伍德斯託克音樂節1969》完全可以擺脫過去以來對紀錄片「枯燥、無聊」的刻板印象,這部片子簡直就是給搖滾迷們的福利。

 

平行蒙太奇的雙構圖視角,切分著到場參與音樂節的觀眾,他們在那裡高呼:

人的幸福比錢財更重要。

他們渴望活在理想的烏託邦中。

 

關於搖滾精神,很多人困惑,很多人不屑,很多人質疑,很多人茫然。

 

一種精神如果可以用三兩文字概述,那才顯得狹隘。

 

1969年代的美國,籠罩在越南戰爭的蒼白氣氛裡,55萬美國士兵被派赴越南戰場,國內激烈的反戰活動再次讓美國陷入狂亂。

 

每個行走的美國人都處在癲狂、迷惘、沉悶裡,大家內心深處的憤懣與苦楚,或許唯有紐約郊區的那片音樂草地,可以給予慰藉。

 

前去的人們拋開循規蹈矩的教育與溫文爾雅的舉動,在搖滾樂的化學作用下,嘲笑、蔑視著幻滅的現實與平庸的文化。

 

那些無處安放與發洩的反戰情緒與眼淚,在這裡揮灑著。

很難想像,這場只有4個人組織的音樂節,卻吸引了100萬人到場。

 

在那個充滿迷茫與不滿的年代,伍德託斯克鎮上一位歷史學家曾經說過:

人們在這裡經歷的是一場一生中絕對只有一次的事件,它成分複雜,無法複製。

 

無數青年能從1969年這些激動人心的影像裡,找到所謂的烏託邦與精神寄託。

 

《伍德斯託克音樂節1969》這部紀錄片用四個小時的時間,壓縮了三天的搖滾音樂節。

 

到場的人們在這三天釋放得酣暢淋漓,所謂的烏託邦還是無法適應現實的激蕩,但卻給足了人們暫時逃避現實、醜惡,崇尚理想與和平的機會。

 

1969年後的十年,伍德斯託克音樂節漸漸從藝術舞臺上淡出,儘管人們試圖從中找回當年的嬉皮士文化,但都隨時間的流逝散去了。

 

那樣一片反主流文化的聖地,如今被各種商業和娛樂充斥

 

變得大概是人們的心境,在利益和娛樂的轟鳴聲裡,漸漸淹沒曾經得那份質樸情感。

 

現在的音樂現場,大多像極了偽嬉皮士蹦迪現場,浮躁的多,坦然的少。

 

很難說,我們應該把音樂放在哪種狀態下,這種為大眾服務的藝術形式,隨著社會、人為等多種因素的變化而浮浮沉沉。

  

愈來愈多的音樂節出現在「市面」上,商業第一,精神第二的音樂節,還能成為人們的精神寄託地嗎?

 

這個問題留給大家,也留給更多的後人。

想要觀看《伍德斯託克音樂節1969》完整版



請加DOCO君微信(docokun)尋資源

 北影節沒看到坂本龍一?紀錄片帶你了解他真實的音樂世界

18歲時聽的音樂,還在嗎? | 5部音樂紀錄片陪你回憶青春

從星巴克咖啡風波,看美國咖啡文化的發展史

相關焦點

  • 迎來 50 周年的伍德斯託克音樂節,今年被取消了
    作為世界上最著名的音樂節之一,伍德斯託克音樂節不僅是全球熱愛音樂的嬉皮士們眼中的朝聖地,更是當代流行音樂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並曾被著名的《滾石》雜誌入選為 50 個改變搖滾樂歷史的重要時刻之一。山塔納樂團的吉他手 Carlos Santana 和貝斯手 David Brown這場盛況空前的演唱會被認為是愛與和平(Love & Peace)的成功,活動場地方麥克斯‧耶斯格在之後的採訪中表示,當他知道場地內會湧入
  • 周三錄像廳——《伍德斯託克音樂節》
    類型: 紀錄片 / 音樂 / 歷史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語言: 英語上映日期: 1970-03-26伍德斯託克音樂節(Woodstock Rock Festival),又譯作「胡士託音樂節「,在美國紐約州北部城鎮伍德斯託克附近舉行,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系列性搖滾音樂節之一。
  • 《製造伍德斯託克音樂節》:懷念的不是音樂,而是消逝的純真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沉鬱蕭索的斷背山,也有一個色彩斑斕的伍德斯託克。」——李安2009年,在伍德斯託克音樂節40周年,李安拍攝了一部在他作品列表中非常「另類」的電影:《製造伍德斯託克音樂節》。伍德斯託克音樂節在西方社會是一個著名的文化符號。
  • 伍德斯託克音樂節:只有一次,音樂拯救了世界
    但是在整個音樂節舉辦過程裡,沒有任何暴力事件發生,搖滾樂讓年輕人享受了三天極度自然、自由的生活,人們相親相愛,非暴力維持了愛與和平。伍德斯託克音樂藝術節是60年代最著名的搖滾音樂節,而它的組織者卻是四名毫無經驗的年輕人。
  • 一場代表著嬉皮士文化巔峰的盛會:Summer of love
    他們確實來了,沿著加州的山間公路,來到了這個屬於愛的夏天。嬉皮士是毫無疑問是一種文化,一場盛會,但也是一場革命和一種主張。年輕人們以愛為名,以反戰和平權為精神,以搖滾樂為背景,站在主流文化的對面高聲疾呼。鮑勃·迪倫(Bob Dylan),這位嬰兒潮世代的代言人,在思想上和音樂上都是嬉皮士和搖滾樂的精神鼻祖。
  • 九寶樂隊:中國首支參加伍德斯託克音樂節的樂隊
    2017年8月5日,作為中國首支受邀參加伍德斯託克音樂節的九寶樂隊為當地樂迷們帶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頂級民族金屬LIVE盛宴,五萬樂迷嗨翻現場。關於伍德斯託克音樂節伍德斯託克音樂節,全稱「Woodstock Rock Festival「,也有譯作「胡士託音樂節「,是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系列性搖滾音樂節。
  • Summer of love——搖滾樂與嬉皮士精神中不死的愛
    他們確實來了,沿著加州的山間公路,來到了這個屬於愛的夏天。2一場革命、一種主張image captionFestival-goers and hippies took over the grounds,GETTY IMAGES嬉皮士是毫無疑問是一種文化,一場盛會,但也是一場革命和一種主張。
  • 人類歷史無法複製的音樂狂歡-伍德斯託克音樂節
    人們就如此和平友愛的在這裡享受著音樂。那個時候,正值越戰,又適逢尼克森剛上臺,美國一群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嬉皮士,打著艾倫金斯堡「權利歸於花兒」的口號,展開了山呼海嘯的運動。各種亂七八糟的運動一個接一個,整個美國社會一陣烏煙瘴氣。而就在這個非常時期,伍德斯託克橫空出世,著實是搞了一個大新聞。主辦者耗費二百四十萬美元,在一個牧場上,舉辦了這場改變了人類歷史的音樂節。
  • 到底嬉皮士的真面目是什麼!
    ,一場轟轟烈烈的狂歡運動——「愛之夏」(Summer of Love)。這個夏天,一群嬉皮士從世界各地蜂擁而至,他們留著長發、頭戴鮮花,高喊著「愛與和平」,穿著奇裝異服躺在加州的陽光下,踩著迷幻搖滾的鼓點,面帶微笑地向世人宣布:嬉皮士就是「愛的一代」。
  • 伍德斯託克50周年,再造一個音樂烏託邦
    1969年8月,40萬年輕人湧入距離美國紐約車程90分鐘的貝塞爾小鎮,在這個叫做亞斯格的農場的地方,在整整三天的滂沱大雨中,他們欣賞著吉米·亨德裡克斯、瓊·貝茲、詹妮斯·喬普林等當時美國最頂尖的音樂人的表演,喝著啤酒,在泥地裡紮營,晝夜不停地高唱著搖滾樂……這便是後來被稱為「改變搖滾史的50個時刻之一」的伍德斯託克音樂節
  • 伍德斯託克50周年:破滅的烏託邦迷夢與意義過載的嬉皮士運動?
    伍德斯託克,流行音樂史上最偉大的演出之一,迎來了50周年。它是美國60年代嬉皮士運動的巔峰,也預示了其將要走向的沒落。然而,今年的伍德斯託克,因種種原因宣告停辦。不管如何,相對於一枚崇高的符號,伍德斯託克的本質仍舊是那最簡單的幾個詞:自由、和平與愛。
  • 伍德斯託克音樂節官宣!今年夏天重溫50年前舊夢
    ——莫裡斯·迪克斯坦《伊甸園之門》 ┛伍德斯託克音樂藝術節(Woodstock Music & Art Fair),常簡稱伍德斯託克音樂節(The Woodstock Festival)或伍德斯託克(The Woodstock),它是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系列性搖滾音樂節。
  • 性、大麻和搖滾樂,世間再無伍德斯託克音樂節
    」以強烈的反戰色彩,得到青年一代尤其是嬉皮士的熱烈擁護——然而最諷刺的是,當人人都知道會有一場「伍德斯託克音樂節」的時候,卻沒有人知道這場演出將在什麼時間在那裡舉行……所有場外因素都給這場音樂節賺足了「流量」。
  • 39伍德斯託克的經典故事(以後再也不會發生)
    伍德斯託克音樂節已成為音樂史上最著名的音樂節。這項活動只持續了72小時,但留下了一個純粹美國的印記。儘管為期三天的愛之節是20世紀60年代的縮影,到處都是擁抱樹木的嬉皮士,但它還是發生在1969年。這場標誌性的聚會不僅結束了這十年,還為許多其他人帶來了改變。繼續閱讀,了解更多有關音樂和人的有趣組合。
  • 鮑勃·迪倫的缺席是巨大遺憾,但伍德斯託克音樂節並未因此失色!
    他們在伍德斯託克上表演時,樂隊中已經缺失了幾位重要的成員,但他們仍然完成了一場完美的演出。伍德斯託克音樂節並不是完美的,仍有很多遺憾,比如鮑勃·迪倫的缺席,瓊·貝茲都來了,但他卻沒來。鮑勃·迪倫是民謠和搖滾界的巨人,他曾在馬丁·路德·金最著名的那場演講中演唱歌曲,也於2016年獲得了諾貝爾獎,但更重要的是,他是無數嬉皮士的精神偶像,就像披頭四一樣。
  • 重返伍德斯託克音樂節
    ——李安,《製造伍德斯託克音樂節》1969年夏天,四個名不見經傳,生活壓抑的小鎮青年創造了一場奇蹟般的音樂節,在為時四天的音樂節中小鎮迎來送往了四十五萬來自全國各地的嬉皮士,他們縱情聲色,放任自我。這場盛會為小鎮帶來了名聲大噪也帶來了慘烈的災難,它所造成的嚴重的交通阻塞、環境破壞讓當地居民叫苦不迭,可是,在另一個層面上來說,它成為了自由與躁動的象徵。
  • 伍德斯託克音樂節47周年,《滾石》首任攝影師帶故地重遊
    首屆伍德斯託克音樂節舉辦的47年後,人們總在質疑,現在的音樂節是否還存有一些當初的風採。而《滾石》首任攝影師巴倫·沃爾曼(Baron Wolman)留下了珍貴的照片,記錄了這場從1969年8月15日開唱的瘋狂音樂節。音樂節的舉辦地,正是在紐約州東南部的貝塞爾小鎮(Bethel)上,距離紐約伍德斯託克一小時車程。
  • 強大的表演陣容,多類型的演奏音樂,成就了1969年的伍德斯託克!
    在當時的六十年代,音樂是反主流文化的主要工具之一,尤其是搖滾樂更能代表嬉皮士的叛逆和內心,而伍德斯託克音樂節本來也就是兩名嬉皮士加上兩名資本家發起的,吸引來的也全是嬉皮士。但其中最令人激動的不是參加人數,不是有多麼成功,而是參加音樂節的表演名單。其中的很多表演嘉賓之後都入選了搖滾名人堂,僅是第二天的表演中就有8位,但也有少數人消失在默默無聞中。
  • 流行文化,左翼運動,嬉皮士復興——從旁觀者角度看《最後的嬉皮士》
    「垮掉的一代」的作品一方面有著強烈的實驗性和先鋒性,創作者們傾向於背離傳統,另一方面則注重描寫人物迷惘,悔恨,傷痛,悲慨的內心情緒與他們內心對於愛,自由,真摯,善良的渴求。以《達摩流浪者》,《在路上》的作者傑克·凱魯亞克為例,《在路上》便是一部非常具有實驗性的作品,整本書並沒有明確的中心與意義,也沒有完整的起承轉合,卻聚焦了流浪生活的迷茫與尋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