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伍德斯託克音樂節(The Woodstock Festival)誕生的第 50 年。
作為世界上最著名的音樂節之一,伍德斯託克音樂節不僅是全球熱愛音樂的嬉皮士們眼中的朝聖地,更是當代流行音樂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並曾被著名的《滾石》雜誌入選為 50 個改變搖滾樂歷史的重要時刻之一。
這樣一個有著悠久歷史並且意義非凡的音樂藝術節,在 50 周年來臨之際理應好好慶祝一番,回溯歷史展望將來。
但令人遺憾的是,今年的伍德斯託克音樂節卻在不久前宣布被取消了。
今年年初,當年伍德斯託克的創辦者之一麥可·朗格(Michael Lang)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這將是一次盛大的紀念音樂節。
根據麥可的計劃,紀念活動將於 8 月 16 至 18 日在當年場地附近的沃特金斯格倫小鎮舉辦,並請來人氣歌手 Jay-Z、Miley Cyrus、殺手樂隊(the Killers)以及參加過當年盛況的山塔那合唱團(Santana)到場助陣。
麥可·朗格(中)在新聞發布會上暢談 50 周年的紀念計劃
但距離發布會不久,伍德斯託克音樂節的金主,電通安吉斯集團(Dentsu Aegis Network)就爆出「今年的伍德斯託克將要取消」的消息。
電通透露,在預算嚴重超標、場地談不攏、後勤安全也無保障的情況下,儘管前期已經投入了巨大的時間和精力成本,但也無法相信這次能夠辦出對得起「伍德斯託克」名號的音樂節——我們無法保證場地的清潔衛生,更無法保證藝人、合作夥伴和觀眾們的安全。
中國網友神評論:海報上的鴿子早已預示了一切
面對翻臉如翻書的電通,麥可一邊譴責「毫無誠信」、「無權擅自取消音樂節」一邊將其告上了法庭。諷刺的是,雖然伍德斯託克音樂節方勝訴,但電通指出的一系列問題卻在不久後成為了現實。
由於交不起 15 萬美金的場地費且無法提供相應的安保措施,麥可不得不將原定的場地沃特金斯格倫小鎮換到了紐約州的弗農唐斯賽馬場,但又因為「準備不足」的原因被場地方拒絕,此時已經是 6 月份,一直到 7 月 25 日才確定了最後的演出地點:馬裡蘭州的一處場地,原定的 3 日活動也將被縮減成僅有 1 天的慈善主題演唱會。
原本擬定邀請的表演者名單
好不容易確定了場地,原定邀請的 Jay-Z、Miley Cyrus 等一眾明星卻紛紛宣布退出,7 月 31 日,距離原定的開幕時間僅有半個月時,走投無路的麥可終於宣布:在遇到一連串不可預測的挫折後,很遺憾地宣布今年的音樂節辦不成了。
但不幸中的萬幸是,一直到宣布取消,今年的伍德斯託克音樂節都沒有開始正式的售票程序,避免了更多的失望。
伍德斯託克音樂節在誕生之初,同樣是困難重重。
麥可·朗格和其他三位創辦人原本計劃在紐約州的沃爾吉爾鎮舉辦,但當時的居民們對嬉皮士表現出了強烈的抵制,政府也對音樂節的安全性表示疑慮,最後才輾轉在附近的貝塞爾小鎮舉行。
第一屆伍德斯託克音樂節吸引了超過 40 萬樂迷,最高峰時甚至逼近 50 萬,由於人數過多,主辦方決定拆除原本場地的圍欄,讓原本售票的音樂節變成免費的搖滾盛宴。
據當時的參加者回憶,來自全國各地的嬉皮士們讓小鎮附近的交通一度癱瘓,紐約州甚至暫時關閉了高速公路,許多人只能在十幾公裡外的小鎮先停車,再步行進入會場。
原定的演出時間是 3 天,但因為夏天頻繁的雷雨讓場地變得泥濘,也給樂手們的通電器材造成了不安全隱患,加之免費入場後湧來的人潮,讓音樂節的時間往後多延長了一天。
第一屆伍德斯託克音樂節共有 32 組表演個人/樂隊,包括吉他大師吉米·亨德裡克斯(Jimi Hendrix)、山塔那合唱團(Santana)、感恩至死(Grateful Dead)、誰人樂隊(The Who)等。
吉他大師吉米·亨德裡克斯在伍德斯託克現場
當時主辦方其實還邀請了齊柏林飛艇(Led Zeppelin)、大門樂隊(The Doors)、甲殼蟲樂隊(The Beatles)以及鮑勃·迪倫(Bob Dylan)等一眾名角,但這些樂隊最後都因為各種原因錯過了這次搖滾盛會。
大門樂隊的成員們後來表示,他們覺得挺後悔。
山塔納樂團的吉他手 Carlos Santana 和貝斯手 David Brown
這場盛況空前的演唱會被認為是愛與和平(Love & Peace)的成功,活動場地方麥克斯‧耶斯格在之後的採訪中表示,當他知道場地內會湧入 40 萬以上的觀眾時,很擔心會引起暴動、搶劫或其他悲慘的結局,然而這 40 萬人卻只是在這四天內享受音樂、享受和平。
一張著名的照片
麥克斯還曾說:「如果我們加入這 40 萬人,我們可以把美國現今遇到的問題和逆境,都變成光明的希望和和平的未來……」
50 年來,伍德斯託克已不僅是一場宣揚「愛與和平」的音樂藝術節,更是成為了影響幾代人的文化符號。
上世紀 60 年代的美國十分動蕩,黑人、同志和性別平權運動風起雲湧,越戰的爆發讓愛好和平的年輕人們掀起反戰的浪潮。
這些年輕人用公社式和流浪的生活方式來反應出他們對民族主義和越南戰爭的反對,他們提倡非傳統的宗教文化,批評西方國家中層階級的價值觀。被稱為「嬉皮士」(英語 Hippie 或 Hippy 的音意譯)
1967 年的嬉皮士部落聚會「愛之夏」 (Summer of Love)讓嬉皮士運動達到高峰,兩年後宣揚「和平、愛與音樂」的伍德斯託克音樂節,正好填補了那時這批美國青年的政治挫敗與憤怒,把它當作烏託邦一般的存在。
當時音樂節現場的盛況被美國導演麥可·沃德利(Michael Wadleigh)記錄在了鏡頭中,並於 1970 年正式發行,還獲得了同年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目前這部電影在豆瓣的評分是 9.2 分,2017 年曾經在上海展映,收穫滿堂喝彩。
著名華人導演李安也曾拍過名為《製造伍德斯託克》的紀錄片,於 2009 年上映,本是想紀念伍德斯託克音樂節 40 周年,可惜反響平平。
「伍德斯託克」的名字,幾乎也成了文化的試金石。
《花生漫畫》中的小狗史努比,有一隻名為 Woodstock 的小鳥作為好夥伴,作者查爾斯·舒爾茨在後來的許多採訪中都表示這只可愛小黃鳥的名字靈感來自伍德斯託克音樂節。
2005 年,阿根廷作家 Edgar Brau 出版了《伍德斯託克》,是一首紀念該音樂節的長詩;牛津大學瓦德漢學院每年舉辦的音樂藝術節,叫做「瓦」德斯託克(Wadstock),也是命名自伍德斯託克。
在這漫長的 50 年中,伍德斯託克的歷程也並非一帆風順。1999 年 30 周年紀念時,同樣近 40 萬人參與卻頻頻爆出暴力、縱火、性侵等案件,引發眾人譴責。
1984年建立的伍德斯託克音樂節15周年紀念碑,圖源維基百科,作者Heinrich und Friedl Winter
在那之後,伍德斯託克也被冠上「過度商業化」、「音樂毫無特色」的標籤,隨著電音、說唱等其他音樂形式的發展,以及競爭對手 Coachella 等音樂節的崛起,而被排擠出了年輕人的主流文化。
現在,誰也不知道曾經的伍德斯託克音樂節何時會回到人們視線,但對於今年的取消事件,主辦方在官網表示:雖然音樂節被取消,但伍德斯託克精神將長存。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伍德斯託克音樂節》、《嬉皮士》以上內容來自「外灘TheBund」(微信號:the-b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