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神童成為大師——《遇見莫扎特》

2020-12-27 楠得一鑑

從醫學的角度上來講,有一種方法,可以緩解疼痛,可以改善情緒,減輕抑鬱,可以讓人鎮靜放鬆,有益於睡眠,甚至還可以改善我們的免疫功能,這種方法就是聽音樂。

尼採說,沒有音樂,生命是沒有價值的,我們今天,誰要講的這個人物就是跟音樂有關,哪怕你對音樂一竅不通,你也一定知道這個名字。

莫扎特,古典樂史上的傳奇人物,3歲學音樂,6歲開始作曲,11歲完成第一部歌劇……像貝多芬,還有像巴赫,他們寫過所有的音樂題材,唯一沒有寫過的就是歌劇,但是莫扎特是交響曲、協奏曲能寫,還是歌劇大師。

他說生活的苦難,壓不垮我,我心中的歡樂不是我個人的,我把歡樂注入音樂,為的是讓全世界歡樂,是的,他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

《遇見莫扎特》封面

【作者介紹】

保羅·詹森(Paul Johnson)

英國知名記者和通俗史學家。他出生於1928 年,高中畢業於一所天主教獨立學校,後就讀於牛津大學莫德林學院。20 世紀50 年代,他就成為柴契爾夫人的演講撰稿人之一。

他著超過40 本圖書,涉及時政、藝術、宗教、旅遊和歷史等。部分中譯作品包括《知識分子》《摩登時代》《喬治·華盛頓傳》《創作大師》《英雄》《時代的印記》《邱吉爾》《美國的歷史》《藝術的歷史》等。

2016 年,他被授予大英帝國司令勳章(CBE),以表彰其在文學上的貢獻。

正文部分只有180頁,主要講述的就是莫扎特從神童到音樂大師的美好人生。莫扎特1765年1月27日生於奧地利的薩爾茨堡,1871年12月5日去世,還不到36歲。莫扎特的一生雖然短暫,但是,他的一生是充實,沒有虛度過的,甚至可以說他短暫的一輩子活出了別人的兩輩子,甚至更多。

書中講述了莫扎特作為神童的青少年時期,作為宮廷樂師的薩爾茨堡時期,以及作為自由職業音樂家的維也納時期,作者也結合莫扎特音樂的主要題材,包括宗教音樂,室內音樂,歌劇,協奏曲,交響曲等等,列舉了其中重要的作品《G大調弦樂小夜曲》以及他個人的個人最喜愛的作品。

在讀這本書的同時,除了對音樂製作的過程當中的一些了解,我個人也對莫扎特的父子關係,夫妻關係,事業,財務這幾方面,有了新的思考。下面我就這幾個方面跟大家來一起分享,關於莫扎特的奇蹟人生幾個片段。。

一、 原生家庭

在莫扎特的兄弟姐妹當中,7個孩子,只有他跟姐姐南內爾,活了下來。他的父親對他們姐弟兩個的培養是極其用心的,他的父親受過良好的教育,獲得了一個哲學學士。非常博學,他熱愛音樂,成為了當時最博學的音樂家之一,他的專長是小提琴。前途一片大好,但她為了子女的未來,放棄了自己熱衷的音樂事業,他把自己的女兒培養成了一流的大鍵琴演奏家,這種大鍵琴就是我們後來說的古鋼琴。在培養莫扎特的過程當中,很快他意識到他是在撫養一個天才。

有人說,如果沒有父親的幫助,莫扎特自己能否成為一位偉大的作曲家,我們無法定,但莫扎特的成長離不開父親是確定無疑的。

雖然整本書都是在講莫扎特的人生,但是在這個環節我想就莫扎特父親對他的培養這一方面跟大家再進一步聊一下。

在中國的傳統社會當中,男性在社會經濟生活當中佔主導地位,使得父親角色受到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分工格局和傳統角色觀念的影響,因此父親往往是以事業為重,忽視了對孩子的培養和教育,很多父親這樣認為,男同志整天在外面東跑西跑,哪有時間照顧孩子,教育孩子主要是母親角色的事情,這些藉口推卸了父親教育責任,漸漸的就不了解孩子。

但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在成長階段,心理性別意識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對於男孩子和女孩子來說,父親陽剛的氣息和母親溫柔的氣質是截然不同的,父親帶領的是非常必要的,而孩子對於來自父母雙方不同的意識是很敏感的,所以父母雙方的共同關注和培養孩子才能身心健康茁壯成長,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我們會看到父親帶出來的孩子往往會比母親帶出來的孩子更為聰明能幹,這是因為,在教育孩子方面,父親比較寬容,大度,隨和開朗,加上精力充沛,喜歡活動,而且常變換花樣,在思維上善於邏輯推理,在處理問題上善於揣摩孩子的行動和動機,在解決問題上面善於用一些較快較輕鬆幽默的,風趣的語言去教育孩子,這樣孩子就會變得更積極活躍,樂觀,自信,喜歡鑽研。

書中莫扎特的父親,很顯然和親子關係做得是非常的好,他要求跟莫扎特成年以後,還要經常的去跟莫扎特書信往來,直到莫扎特結婚以後,書信往來雖然少了,但是字裡行間滲透著老莫扎特。父親對小莫扎特的愛。

所以現在的家長不要再去責怪孩子,為什麼沒有別人家的孩子聰明?所有的父親都應該在行動起來,有時間多陪陪孩子,只要有心並行動,就能培養出神童一樣的孩子。

二、 樂器大師的工作

莫扎特的一生實在是太短暫了了。他過早的離世,成為音樂史上的一個悲劇。但是他給後世留下的數量龐大的音樂作品,比百分之八九十的其他作曲家的產量都要多的多,李斯特就評論說,莫扎特實際寫下來的音符比一個訓練有素的抄譜員一輩子寫的還要多。對莫扎特一生的作品進行盤點,會讓人眼花繚亂,除了他給教會創作的幾十部彌撒曲、連禱歌、聖母贊主曲,有7部大型歌劇,16部其它歌劇,58首詠嘆調,61部交響曲,219首舞曲,23部鋼琴協奏曲,以及其它數量龐大的作品。非常的高產

莫扎特的創作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很少有修改,一次成型,每一篇樂譜上都是乾乾淨淨,清清晰晰。除了音樂創作,莫扎特對各種管弦樂器你是了如指掌。比如說,他了解長號,短號,單簧管,雙簧管等等這些樂器的優勢與短板,以至於他在作曲的過程當中可以發揮這些樂器的極致。

莫扎特樂於利於自己掌握的內部知識來創造出魔法,尤其明顯的體現在他為原號所寫的樂曲當中。事實上袁浩是一種粗糙的,威嚴的樂曲,為了展現原好豐富的表演技巧,演奏者需要調動整個身體,朝特殊的號嘴,注入或長或短的氣息,放鬆或調整下唇,利用舌尖開合吐音調整吹奏的角度,或者把左手伸入號口,用手阻塞,號口裡的手型和位置對於吹奏出優美準確的音符是至關重要的,比如說張開手,握拳,伸手以及特別的方式,移動手指等等。

書讀到這個部分我忽然想到,莫扎特就是18世紀的高級管理者,我們試想一下,在一個團隊當中,如果我們要去完成一個新的項目,管理者需要知道員工的優勢和短板去找一些這樣的員工進行互補,推動項目的前進直至完成.

我們在要求管理人員的時候,要求他們做到:

創新方面:在面對迅速變化的市場需求,進行科學決策並相應的調整生產經營方向,挖掘新的利潤增長點,對公司內不合理的制度,結構進行改造創新。。組織能力方面:具備全局觀,善於了解情況,發現主要事件能夠協調目標和各種資源以及獲得最佳的解決方案。人際協調能力方面:自如的表達自己的思想,善於傾聽別人的意見,與他人和睦相處,具有像磁鐵一樣的吸引力,有領導的才能,這三個方面不正是莫扎特,全都具備了嗎?莫扎特在作曲的時候,不正是發揮了他這些點,不斷提升他的創新、協調、組織能力嘛。

三、 個人形象

他是一個極其講究穿著的傢伙。去世之後,他的遺產登記表上顯示,他有5件雙排扣長禮服、3塊布料、1塊本色棉布、1塊綢緞;用黑色布料做的1套西服套裝和1件帶毛領的雙排扣長禮服;2件厚大衣、4件馬甲和9條馬褲;3雙靴子、3雙鞋和2頂帽子;9件襯衣、8條襯褲(內褲)、9雙絲質襪子以及無數小的外套,外加18條手帕。這在當時是一個中上階層的人オ有的服裝行頭。除此之外,我們還聽說,理髮師每天上門為他梳理頭髮,他還經常去飯店和酒館大快朵頤,去郊區旅行住店,喝「美味紅酒」和「冰鎮賓治酒」。

我們通常都會說自己不會以貌取人,但實際上很難做到這一點,我們的65%的信息都會來自非語言的交際,這些非語言的交際,就包括外表,行動,體態,傳遞給對方的一些信息,在印象形成的過程中這第一印象,這一點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我曾經看到一個關於形象管理的一本書,書中有一個新實驗,就是實驗人故意將一杯硬幣忘在電話亭裡,然後離開,有人走進電話亭準備打電話的時候,實驗人員就敲門,就問我對我剛才在裡面打電話時落下一枚硬幣,您看一下有沒有,實驗人員採用不同的形象一個是穿戴整齊乾淨乾淨,一個是穿的破破爛爛,但結果證明穿戴整齊著,硬幣歸還率為77%,衣服破爛者硬幣歸還率為38%。

所以一個人的形象也是開啟和發展事業的敲門磚在這裡,把莫扎特的形象跟大家簡單的簡述了一下,就是想要給大家一個分享,人靠衣裝馬靠鞍,關於你的形象無論怎樣強調,都不過分,大家不要忽視自己的形象,給周圍帶來的影響,就算我們一言不發,也會在無意間把各種各樣的信息傳遞給對方,有好的方面,自然就有壞的方面。

後面

這本書中還記錄了他一生中在交朋友方面都沒有遇到過問題,他是個愛開玩笑並且十分快樂的人。海頓、貝多芬這些偉大的音樂家都很有可能也隨他搬來倫敦,可見他的身邊圍繞著的能一起切磋的音樂同道中人有多少。

這也是莫扎特的音樂受人歡迎之處,它給人們增添了許多快樂。作者認為莫扎特是一個天性快樂的人,認為追求快樂天經地義,沒有理由阻止人們享受一小點純真的愉悅。

莫扎特令人惋惜之處在於他去世時年僅35歲,他音樂能夠一直長盛不衰,也是因為裡面傳遞出來的歡快和樂觀,寬恕和接納的精神,這些也正是莫扎特短暫人生的靈魂呈現。

相關焦點

  • 奧地利音樂神童——莫扎特
    「音樂神童」被譽為「音樂神童」的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於1756年1月27日出生於薩爾茨堡。圖片來源:珠海莫扎特國際青少年音樂周莫扎特邂逅「浪漫之城」莫扎特——享譽世界的音樂大師,為世界古典音樂界帶來了深刻雋永的影響,被視為古典音樂的永恆符號
  • 莫扎特——「炒作的神童」還是「音樂的上帝」?
    故而這些詮釋者會引導人們將視線集中到「神童」的傳說上。歷史上最驚人的傳說,是關於莫扎特「一次聆聽就記住了《求主憐憫》合唱曲」的記載。這個故事廣為流傳,但如果不進行深入分析,恐怕只能流於表面而無法體會其真正的神奇之處。大眾熟知的經過是這樣的:1770年4月中旬復活節將至,莫扎特父子來到了羅馬的西斯廷教堂。
  • 莫扎特死亡之謎?
    莫扎特為何會死?因為生病嗎?可能是,可能也不全是,今天想要跟大家來聊一下莫扎特的死亡之謎。我曾經看了一本名為《遇見莫扎特:從神童到大師的音樂人生》的書,這本書使我對莫扎有了一個新的認識,我原以為他只是個會彈琴的音樂神童,看完這本書之後,我才發現他是個努力上進、勤奮好學的天才。
  • 世上的天才十幾歲就成名了,他就是莫扎特,音樂小神童
    對於莫扎特,大家可能不會陌生,對於學習鋼琴的人來說更是熟悉的,學習的很多曲目都有莫扎特的曲子,大家也都知道他的音樂造詣很高,我們今天就來聊聊他。莫扎特的人生雖然很短暫但是她也經歷了幾個時期。父親是宮廷小提琴師,在4歲時,父親就給他灌輸音樂知識了,再瞧瞧我們四歲的時候在幹什麼,回到正題,下一年莫扎特就開始創作曲子了,果然天才的動手能力不是我們平凡人能夠想像的,三歲能杯唐詩三百首也沒他厲害。小小人兒有大力量,所以他從小就有音樂神童之稱。
  • 揭秘:音樂神童莫扎特。5歲作曲的真相?好運氣在18歲之前用光了
    音樂神童,不管是莫扎特,還是別人;必有人造的成分被揭秘人:音樂神童莫扎特;揭秘地標:奧地利薩爾茨堡市蓋特萊德街8 號,音樂神童莫扎特的出生地;判詞:莫扎特一生只有短暫的小時候的莫扎特,在彈奏樂曲老莫扎特,天生是個營銷大師1760年,4歲的莫扎特開始接受父親的鋼琴指導;1761年,莫扎特首次登臺,時年5歲;毫無疑問,老莫扎特不僅僅是出色的音樂教師,更是一位非常成功的營銷專家。
  • 天才作曲家莫扎特35歲英年早逝,同時代大師被人「污衊」毒殺神童
    莫扎特雖然處於歐洲動蕩不安的年代,但又怎會有人對譜出美麗樂章的莫扎特痛下毒手呢?謀殺莫扎特?這個傳言在莫扎特死後數十年開始流傳,有人猜測,這可能起源於俄國知名作家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СергеевичПушкин)於1830年所創作的《莫札特與薩裡耶利》劇作,作品中安排莫扎特在維也納宮廷的同僚,來自威尼斯的樂師薩裡耶利邀請莫扎特用餐,趁機於食物中下毒。
  • 《莫扎特的女人》:女性視角下「音樂神童」的一生
    《莫扎特的女人:他的家庭、朋友和音樂》是英國當代著名指揮家、莫扎特研究專家、牛津大學教授簡·格拉芙(Jane Glover)暢銷15年的權威傳記,首次從女性視角解讀莫扎特天才而激蕩的一生。書中出現的女人,除了他的母親、姐姐及情愫萬縷的愛人,還有莫扎特未曾謀面的祖母和外祖母。一群女人,對莫扎特的人生軌跡和音樂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簡·格拉芙在書中給了莫扎特的姐姐很大的篇幅。人們都知道莫扎特是音樂神童,但其實他姐姐也一樣。在他們倆很小的時候,就經常一起出去巡演。
  • 英年早逝的「音樂神童」莫扎特最後一年
    「音樂神童」莫扎特1791年12月5日莫扎特逝世。去世3年前,他曾在信上講過自己:「自從我是週遊歐洲各地宮廷的小男孩時開始,一直聽到同樣的話,說我具有特別才能。我曾經蒙著眼演奏,也遭遇過各種各樣的試驗。
  • 莫扎特 與完美只差一個音符的曠世神童
    在阿爾卑斯南側,這是一片和德意志息息相關的水土,那片標註著「奧地利」的區域。歷史上的德意志,就主要是在現在分裂為德國和奧地利的區域之內,這片土地那榮耀千秋的音樂讓人永遠沉醉。1756年1月27日,莫扎特在奧地利薩爾茨堡橫空出世。如果你想知道神童是怎樣的?那麼數數他的作品數量,聽聽他的作品之精妙,再看看他的數不盡的神奇故事吧。
  • 一部電影,言盡一個神童的一生——《莫扎特傳》
    電光影裡說流年/關注我每天陪您聊一部電影今天陪大家聊一部著名導演,米洛斯·福爾曼的電影《莫扎特》講述了音樂神童莫扎特的傳奇一生。米洛斯·福爾曼導演的《莫扎特》穿插引用了其54個音樂作品片段,這些音樂片段與電影的影像、劇情相互作用,相輔相成,不僅完滿地展現了莫扎特的人生經歷,也使得莫扎特的音樂作品得到更為具體的理解和更廣泛的傳播。
  • 音樂神童是怎麼煉成的?
    那麼天才是如何煉成的呢?讓我們來考察一下音樂史上幾位最著名的神童。話題二:音樂神童音樂史上最著名的神童要數莫扎特了。他小時候也是一名神童。這段神童的成長期為他後來的輝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最早,李斯特跟父親學琴,他遇見鋼琴的時候就像找到了自己,每天勤奮練琴,就像幼兒學步一樣,發自本能地喜歡彈,好像自己摸摸琴就學會了。他的父親是一個保守的人,但李斯特9歲驚動了他的家鄉,讓保守的父親都覺得兒子是個大才,必須辭職帶他去維也納闖蕩。
  • 一部電影,說一個神童的一生《莫扎特傳》
    這位米洛斯福爾曼導演的《莫扎特》穿插引用了他的54首音樂作品,這些音樂作品與電影的形象和情節相互作用,相輔相成,他們不僅充分展示了莫扎特的生活體驗,而且使莫扎特音樂作品得到了更具體的理解和更廣泛的傳播。
  • 音樂神童莫扎特35年精彩人生:「上帝時常在我前頭」
    來源/ The Guardian, medium.com, The Catholic World Report編譯/基督教今日報  林葶熙 編輯排版 /隨手君(ID:suishouchuanfuyinjun)在古典樂史上,不少音樂家留下不可磨滅的輝煌紀錄,創作不少優美歌曲,音樂神童「莫扎特」正是其中一位
  • 見證鋼琴神童亞歷山德拉·多夫根
    鋼琴大師格裡高裡·索科洛夫與薩爾茨堡音樂節宣布,將邀請11歲的鋼琴家亞歷山德拉·多夫根(Alexandra Dovgan)在7月31日星期三下午3時,於莫扎特基金會主禮堂舉行音樂會。亞歷山德拉·多夫根(Alexandra Dovgan)生於2007年,是一位具有非凡天賦的鋼琴家。索科洛夫談到亞歷山德拉·多夫根時說:「這是一個罕見的事件。
  • 電影《莫扎特傳》觀感:假如莫扎特遇見鍾子期
    有人說,莫扎特是上帝寵愛的天才,可為什麼又讓他35歲時英年早逝呢?這豈不是天妒英才嗎!關於莫扎特的死,有許多版本。莫扎特在劇場指揮時,昏倒在地,薩裡埃利急忙派人把他送回到莫扎特的家裡,躺在床上的莫扎特,大汗淋漓,氣息奄奄。薩裡埃利卻殘忍地要求他創作《安魂曲》。他想以這種方式榨取莫扎特點點滴滴的音樂才華,甚至生命。他想讓這首《安魂曲》為莫扎特送葬。
  • 揭秘音樂大師莫扎特的成名之路與死亡之謎:因父成名,卻因情而死
    莫扎特的人生,從意義和價值上來說是燦爛輝煌的,他為人類留下了600多首寶貴的音樂文化遺產;他的許多作品一直是古典音樂中經久不衰的樂曲;但對人生也是極為短暫的、又是極為惋惜的!莫扎特,這位作曲家的大作曲家,小時侯被無數人譽為「神童」,三歲時,父親就開始對他進行音樂教育,五歲時學會了創作短曲,六歲時學會創作鋼琴協奏曲。
  • 朗朗:成為神童的代價
    倘若回瀋陽,他們會成為那些親戚朋友口中的笑柄,而繼續留在北京,也前路無門。進退兩難間,父子關係尤為劍拔弩張,郎朗練琴的時間越來越長,兩人之間的交流卻越來越少。多日來的憤懣之欠一個爆發點。郎朗和父親最喜歡的音樂家都是莫扎特,不同的是,郎朗喜歡的是莫扎特音樂裡天才且神經質的一面,而父親則為莫扎特的故事感動。莫扎特是音樂神童,在他父親的引導下奔赴成功,郎父看來,父子倆共同獲得了不朽。
  • 真正震驚全世界的音樂神童
    Meet the girl who can play piano and violin beautifully她將會是下一個莫扎特嗎?來遇見那個可以演奏出美妙鋼琴和小提琴曲的小女孩!                                                       ——英國郵報
  •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曇花一現的天才音樂家
    那莫扎特對後來古典音樂貢獻,可以說是古典音樂的裡程碑,他將古典音樂在海頓基礎上更加發展,形成了獨有的莫扎特風格的古典主義音樂。也正因如此,奠定了莫扎特在世界音樂史上不可撼動的地位。在歷史的長河中出現過許多的神童,但他們都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流失,但莫扎特的童年是神童,長大後確是大師。但終歸如曇花一現這位大師在不到36歲時就告別了世間。
  • 奇蹟的誕生 | 小莫扎特的巡演之路(2)
    1763年8月25日,萊恩河畔的法蘭克福,7歲莫扎特演奏了鋼琴。成功的音樂會落幕後,一名少年朝他走來,他本想道賀,並感激小莫扎特這樣的演奏給自己帶來無比幸福時刻。但少年卻不敢驚動咫尺之遙的小神童,甚至不曾說出一句讚美之言,他擔心自己會說出與這名曠世音樂天才不相稱的荒謬話語,最終選擇一言不發離去。少年不知道這個人間奇蹟能否持久,小莫扎特又能否抵擋歲月的磨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