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光影裡說流年/關注我每天陪您聊一部電影
今天陪大家聊一部著名導演,米洛斯·福爾曼的電影《莫扎特》講述了音樂神童莫扎特的傳奇一生。
米洛斯·福爾曼導演的《莫扎特》穿插引用了其54個音樂作品片段,這些音樂片段與電影的影像、劇情相互作用,相輔相成,不僅完滿地展現了莫扎特的人生經歷,也使得莫扎特的音樂作品得到更為具體的理解和更廣泛的傳播。莫扎特作為古典時期歐洲音樂史上最為傑出的作曲家之一,在短暫的三十五歲的年華裡,創作了近四十首音樂歌曲,是公認的「音樂神童」而在米洛斯·福爾曼的這部《莫扎特傳》裡,導演卻沒有一味地將莫扎特塑造成一個扁平化的「音樂神童」的形象。而是採用莫扎特的死對頭薩列裡的第三人稱回憶的方式,將莫扎特的情感,生活,和成長講述出來,給觀眾一個鮮活形象的莫扎特本人。另外電影中還有一個非常特別的設計,就是電影中使用了大部分的莫扎特創作的音樂,與故事情節相呼應,使得電影表達的情感更豐富強烈。
在電影裡,導演對於莫扎特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無疑是非常深刻的,通過對莫扎特各種生活細節的刻畫。他的偏執,狂熱,不諳世事,在他人眼裡的幼稚,瘋狂,對於喜歡的事物有著一往無前的決心,這都是一個天才不被常人理解的一切,而導演通過鏡頭的語言,將這一切呈現出來將一個藝術天才的悲喜一生呈現在觀眾的面前。
導演米洛斯·福爾曼將莫扎特的人物性格和他的音樂特點緊密地聯繫在一起,莫扎特本人正如他的音樂那樣,讓人興奮卻不顯誇張,溫雅卻不是那麼的造作,莫扎特的那種自信,樂觀,恃才放曠,卻又看淡世俗的心態,感染著每一位觀眾。在電影裡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當劇院院長打算刪改莫扎特的音樂劇《費加羅的婚禮》的時候,將一頁一頁的譜子撕下扔在地上,我在莫扎特的臉上看見的是自己心愛的孩子被人扔在地上的感受,是沒有夾雜著任何其他思想的心疼,這也是他對於音樂最大的最大的忠誠。作為音樂天才,噴湧而出的靈感讓他不懈地創作, 燃燒著生命之火, 也讓他無法正常地生活, 無暇顧及妻子的感受,正如莫扎特的妻子所言:「我的眼裡只有你, 而你的眼裡, 只有音樂和你的自由。
在這部電影裡,幾乎沒有原創音樂,大部分運用的是莫扎特的原聲音樂,這也是他並沒有獲得奧斯卡原創音樂獎,卻獲得了最佳配樂獎,證明了這部電影在音樂領域的成就和地位,莫扎特的音樂,便是莫扎特的靈魂,用莫扎特的音樂去講述莫扎特,才更契合主題,更利於影片的節奏,和情感的發揮。
電影的開場,導演就選擇使用了莫扎特的《G小調交響曲第25號第一樂章》作為薩列裡自殺時的背景音樂,當音樂響起,畫面急促的響應,非常巧妙的製作出緊張的氣氛,使得觀眾在視聽語境下感受到的焦躁不安,也運用這樣的場景映射出薩列裡在精神層面的悲慘命運。
在莫扎特的父親去世的時候,莫扎特的生命裡最重要的一個人就此離開了人世間,在葬禮上莫扎特用歌曲《唐璜》表達出對父親的內疚和靈魂的救贖,正如影片的那句臺詞「莫扎特喚醒了它的父親,並在世人面前指責它的兒子。又恐怖又不可思議的美妙」的歌劇在這一刻恰到好處地表達出莫扎特的心理感受。
在影片最後,莫扎特創作《安魂曲》,鏡頭在中景的正反打中,通過莫扎特口述,薩列裡手錄,一夜之間創作出這一偉大的音樂,這也展現出莫扎特驚人的才能,而快速的正反打鏡頭切換對比著整部影片的情感節奏,更淋漓盡致地表達出薩列裡被莫扎特的才華所震撼的過程鏡頭簡單卻蘊含著巨大的能量, 其中穿插著莫扎特安魂曲的各個聲部, 從低音到高音, 從弦樂到管樂, 將所有曲子的細枝末節拆分展現給觀眾, 讓人品味一首作品中各個聲部的不同特點, 並慢慢將聲部進行重疊重現和還原一首偉大作品的誕生歷程, 使人不禁對所有聲部齊奏的效果報以期待。
其次在影片中更值得一提的是那部《費加羅的婚禮》的歌劇。《費加羅的婚禮》這個題材本應該是應該被禁止的一個題材,在電影裡盧森堡伯爵也下令刪除,原因是裡面加入了被禁止的芭蕾舞劇,而這段華麗的樂章還是折服了皇帝,《費加羅的婚禮》才得以保留。從這一點中也可以看到,莫扎特非常高的音樂才華。
莫扎特,上帝派來人間傳播音樂的使者,在人間的35年間他將生命的靈魂放入音樂,給人間留下美妙的樂章,表達著生命的意義之後,又在《安魂曲》的奏鳴下返回了天堂。他的悲情,他的無奈也都在一曲《安魂曲》中留存人世。觀眾在這部影片裡感受到了莫扎特不同尋常的一生,也感受到了他音樂作品的純真,音樂的高尚,純潔。電影雖為傳記但思考深刻, 深入人心, 不由得讓人感嘆:天才終須隕落, 只怪塵世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