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天才莫扎特,是一個永遠在跳躍的音符

2020-12-23 音樂焦點

1791年12月5日,音樂神童莫扎特逝世,音樂界隕落一顆巨星。

那一天,尚未完成《安魂曲》的莫扎特離奇死亡,35歲的音樂神童英年早逝,而其至今未明的死因也為他更添一份傳奇色彩:他人生的跌宕起伏、面對世人質疑與宮廷排擠時的堅持與叛逆,成為了藝術作品最佳的改編對象。

莫扎特的天賦

1762年,在維也納的申巴龍夏宮,無數奧地利的皇親貴族們將震天的掌聲送給舞臺中央一位蒙著眼睛的小鋼琴家。歡呼與鮮花,讚嘆與喝彩經久不息。小鋼琴家起立,優雅的摘掉了蒙在眼睛上的白色絲絹,露出了他童稚可愛的臉龐。一時間,維也納的皇家畫師們,趕緊用他們拙劣的畫筆記錄下了這一瞬間。這位小鋼琴家就是阿爾福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

傳說中的天才——莫扎特,這一年他才六歲。小莫扎特出生在一個音樂世家。父親老莫扎特和母親安娜都是維也納的宮廷樂師,都是精通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古鋼琴的大音樂家。 當小莫扎特巡演至德國的時候,他寫下了人生中的第一部的歌劇《巴示亭與巴士亭納》,這時他才剛剛滿十二歲。這個記錄在後來的人類歷史上直到今天再也沒有被打破過。而對於小莫扎特來說,他「傳奇天才」的成就才剛剛開啟。就在他完成《巴示亭與巴士亭納》的這一年,他還寫了另外十首樂曲,其中包括四部交響樂,兩部小提琴協奏曲即三首藝術歌曲一部天主教詠嘆調;第二年巡演,8歲的莫扎特莫扎特一共寫了五十五首樂曲;第六年,14歲的時候,他寫了六部交響樂和兩部歌劇;15歲共十三首其中七部交響;16歲三十二首其中10部交響樂……

1979年,一部名為《Amadeus》的話劇作品在英國國家劇院完成了首演,它即是如今我們口中的「英扎」。劇名取自莫扎特的中間名,本意為上帝和愛,因而在中國,被譯為《上帝的寵兒》。

有趣的是,儘管本劇以莫扎特為名,實際上卻是從莫扎特的對手、宮廷樂師薩列裡的角度來展開劇情的——這邊是曾寫作《戀馬狂》的英國當代劇作家彼得·謝弗,在構思《Amadeus》時的巧妙之處。

全劇以垂危的薩列裡向神父的懺悔為始,這位天賦不足卻野心勃勃的音樂家在夾雜著對莫扎特仰慕欣賞與嫉妒怨恨的複雜情緒中,對其進行了暗中的迫害與折磨。最終,莫扎特去世,而薩列裡也因他的罪行逐漸精神失常,被送進瘋人院。時光流逝,曾經烜赫一時的薩利埃裡漸漸被人遺忘,莫扎特的作品卻成為人類音樂殿堂裡的瑰寶,在世間永遠傳唱。

另外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謝弗在劇中刻畫莫扎特形象時的顛覆:「此人一刻也靜不住,手腳總是不停地在活動,他的嗓音單薄,調門很高,他還有一種令人難忘的習慣,動不動就痙攣地咯咯尖笑——聲音刺耳,狀態幼稚。」或許正是這樣的瘋癲,恰恰展現了他非同常人的一面。

在倫敦首演後,《莫扎特傳》又轉戰百老匯,同樣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並被導演米洛斯·福爾曼一眼相中,拍下了影視留名的電影佳作《莫扎特傳》——「美扎」。在1985年舉行的第57屆奧斯卡頒獎禮上,《莫扎特傳》一舉奪得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8項大獎,其藝術水準可見一斑。

而在大洋彼岸的中國,著名翻譯家、北京人藝導演英若誠親自翻譯並執導了這部《上帝的寵兒》——「中扎」。知名演員張永強在劇中飾演莫扎特,而我們熟悉的宋丹丹則在劇中飾演了莫扎特的妻子康斯坦斯。

時間來到1999年,一版關於莫扎特的全新奧地利音樂劇《莫扎特!》於維也納首演,因該劇是由德語寫作,我們也通常稱其為「德扎」。他的劇情更多來自莫扎特的傳記,整部劇在內容上更傾向於挖掘莫扎特的內心,是一部比較內化和走心的作品。

劇中一個極其大膽而巧妙的設計,在於讓被稱為Amadeus的童年莫扎特與被稱為Mozart的成年莫扎特同臺演出。童年莫扎特在全劇的大部分時間一直保持著寫作的狀態,他是莫扎特音樂才華的化身,也代表著我們心目中那副音樂神童該有的模樣。

而在全劇的最終,正是童年莫扎特用羽毛筆刺中了成年莫扎特的心臟,中止了他的生命,也為莫扎特的死帶來了一重全新的詮釋。

音樂天才莫扎特,是一個永遠在跳躍的音符,他將永遠或在音樂世界中……

相關焦點

  • 莫扎特 與完美只差一個音符的曠世神童
    ▲ 莫扎特第25鋼琴協奏曲(保羅·劉易斯/丹尼爾·哈丁/Proms 2013)莫扎特出生在哪裡?在阿爾卑斯南側,這是一片和德意志息息相關的水土,那片標註著「奧地利」的區域。歷史上的德意志,就主要是在現在分裂為德國和奧地利的區域之內,這片土地那榮耀千秋的音樂讓人永遠沉醉。1756年1月27日,莫扎特在奧地利薩爾茨堡橫空出世。如果你想知道神童是怎樣的?
  • 看完《莫扎特傳》後才發現,他在這世界上只有一個朋友,就是音樂
    莫扎特所處的古典時代,音樂不再專屬於教堂和宮廷,它走進了千家萬戶,走進了每個人的心裡。莫扎特的音樂中表達的情緒和戲劇性是如此的鮮明和燦爛,甚至接近了後來浪漫主義音樂的情感濃度,但卻保有驚人的平衡性和韻律感。所有的天才都會發瘋,我原以為,莫扎特會是例外。
  • 嫉妒的原罪摧毀了一個天才!《莫扎特傳》一部跪地懺悔的申言!
    電影《莫扎特傳》,在電影的開篇,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人,跪地懺悔的畫面,這也是該影片的視角,從第三者一個愧疚者的眼裡,展開了對莫扎特一生的呈現。畫面切轉,回到了42年前,那是1782年,薩裡埃利來自於一個非常偏僻的小鎮,他也是開篇裡懺悔人,那時候他還年輕,剛剛從一個偏僻的小地方到了富麗堂皇的王宮,成為了一名宮廷樂師,與此同時,他遇到了莫扎特的音樂,並痴迷於這樣完美的樂曲中。終於有一天,薩裡埃利見到了莫扎特本人,眾人口中的音樂天才。
  • 帶你解讀一代音樂巨匠《莫扎特傳》
    薩列裡將音樂視為生命,他多希望自己能像莫扎特一樣。那天在教堂裡,年少的薩列裡虔誠地向上帝禱告。主啊,讓我成為一名永垂不朽的音樂家吧。讓我用音樂讚美你,也讚美我自己。在我死後人們將永遠銘記我,以及我的音樂。我將用我的貞潔,努力和謙卑來換取你的垂憐。不久後薩列裡離開了家,來到了音樂之都維也納。多年以後,靠著不懈的努力,終於成了約瑟夫二世的宮廷作曲家。
  • 「音樂天才」,淺聊莫扎特及其代表作《土耳其進行曲》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莫扎特 畫像1756年1月27日,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出生於奧地利的薩爾茨堡。作為音樂界的曠世奇才,如他自己所說:「無論多長的作品都在我的腦中完成,我從記憶中取出早已儲存好的東西。」
  • 好書推薦之《社會學視野下的音樂天才:莫扎特的成敗》
    當社會學家遇到音樂家最近拜讀了埃利亞斯(Norbert Elias)所著《社會學視野下的音樂天才:莫扎特的成敗》(見下圖)一書,從另一全新視角領略了莫扎特的傳奇人生,從中受益匪淺。故現將此書推薦給所有音樂愛好者。本書被譽為社會學大師寫音樂大師的奇書,長壽卻飽受流離之苦的埃利亞斯,用社會學來研究短壽卻享盡身後盛名的莫扎特。
  • 莫扎特:天才神話的光明與黑暗
    歷史上的莫扎特是神童是曠世奇才,以至於有人說「貝多芬的某些作品似天籟,而莫扎特的音樂直接就來自天堂」,可謂是古往今來天才的總代言。主創者在這部音樂劇裡要展現的,正是這樣一個天才的生存狀態。《伊莉莎白》和《莫扎特》都有序幕,戲劇的主體都是倒敘。
  • 值得一生相伴的莫扎特鋼琴音樂
    音樂天才莫扎特不僅在音樂史上, 就整個藝術史而言, 也是罕見的人物, 他的音樂使歐洲音樂文化達到了一個高峰。莫扎特的創作成就遍及各個領域, 他的鋼琴音樂在其作品中具有一定的主流位置, 也是音樂史上最矚目的發展之一。
  •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曇花一現的天才音樂家
    莫扎特青年時期畫像 天才音樂家的神童初期 1756年1月27年,在奧地利的音樂之鄉薩爾茨堡,出生了一位音樂界的天才作曲家,沃爾夫岡 對於音樂神童的探索,大家對莫扎特的父親充滿了好奇,莫扎特的母親雖熱衷於音樂,但卻從事於公務員的工作,而相對於父輩的基因,莫扎特的妻子是樂團的女高音,所以莫扎特夫婦在音樂方面的基因條件明顯優於他的父輩,但令人驚訝的是莫扎特的兩個兒子,並沒有在音樂方面取得什麼成就,所以大家的目光聚焦到莫扎特的父親身上,是什麼樣的男人,培養出了才華橫溢的天才音樂家。
  • 奧地利音樂神童——莫扎特
    其中第一個和最後一個名字來自他的教父Joannes Theophilus Pergmayr,前兩個名字也來自莫扎特生日那天的聖人金口聖若望(Johannes Chrysostomos),中間的名字Wolfgang來自莫扎特的外祖父Wolfgang Nicolaus Pertl。
  • 奧地利「音樂之城」,是音樂家莫扎特的故鄉,古城美如童話世界
    這裡就是位於奧地利西南部的該國第四大城市薩爾茨堡(Salzburg),這座童話般的精緻小城有著充滿巴洛克風格的中世紀古堡,風景如畫的阿爾卑斯山脈,還因為是音樂大家莫扎特的故鄉,而在音樂世界奠定了永恆的重要地位。薩爾茨堡擁有一個保存完好的華麗古城,融合了中世紀與巴洛克時代的景觀,留下無數知名建築師的歷史傑作。
  • 《莫扎特傳》:一部講述音樂天才的經典電影
    當時已在歐洲非常出名的莫扎特來到了維也納,他從莫扎特那裡聽到了真正的音樂,並深受振動,但同時也感到很受威脅。這位人稱4歲寫協奏曲,7歲寫交響樂,11歲寫大型歌劇的大音樂家莫扎特的音樂才華很快被皇帝賞識,皇帝讓他在宮廷演奏,為樂隊指揮。 薩列裡非常忌恨,尤其是在他看到莫扎特生活上放蕩不羈,極為輕浮後,他更覺得這是上帝的不公,上帝把最精髓的音樂天分給了一個他認為極為不配的人身上。
  • 一個天才遇到生活的苟且,卻成為了英雄
    莫扎特的特立獨行讓他失去了工作,妻子為了生活始終抱怨,為了讓莫扎特工作,她帶著莫扎特的音樂原稿找到了薩裡。薩裡憎恨莫扎特的才華,憎恨莫扎特奪走了本屬於他的榮耀和所愛之人的心。他看到莫扎特的音樂原稿,而莫扎特創作的音樂原稿讓他震驚不已,沒有任何修改,一氣呵成,莫扎特的才華讓薩裡震驚和無力。他知道自己音樂在莫扎特面前不堪一擊。他痛苦不已,他渴望上帝帶走這個音樂天才。
  • 天才與庸才的哲思——電影《莫扎特傳》觀後感
    音樂方面的「古典主義」主要指的是「維也納古典樂派」,即在創作技法上繼承歐洲傳統復調與主調音樂的成就,並確立近代奏鳴曲曲式的結構及交響曲、協奏曲各類室內樂的體裁和形式的音樂風格。莫扎特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他以精準、工整、優雅、精煉、和諧的音樂風格著稱,其作品被稱為古典主義作品的典範。他與海頓一起確立起維也納古典樂派,同時,他還是人類歷史上極為罕見的音樂天才,有「音樂神童」的美譽。
  • 同行之間「嫉妒殺」:一代名師毒殺音樂天才,莫扎特是怎麼死的?
    同行是冤家,這在古今中外都不例外,莫扎特是不世出的天才,他也沒有躲過這種同行間的「嫉妒殺」。莫扎特不單是音樂史上的天才,在人類文明史上,他也是百年不遇的天才。他5歲首次作曲,6歲開始在父親帶領下,和姐姐一起,到歐洲各國巡演並大獲成功。
  • 音樂電影《莫扎特傳》,教科書般的音樂,把嫉妒展現的淋漓盡致
    這部電影比我出生還要早幾年,音樂電影《莫扎特傳》 雖然基本上講的是一個嫉妒的故事 ,但是84年能拍出這樣的片子 ,真是叫人吃驚 ,莫扎特傳的音樂真的是很震撼人心。教科書般的劇本,教科書般的剪輯,教科書般的表演,教科書般的音樂,一個天才的隕落。
  • 《莫扎特傳》莫扎特一生都在追求人的原鄉
    評論中有一句短評說的好,「庸才企圖作天才的影子,替代天才行使上帝的權力,可他忘了天才是光,沒有影子,輾轉半生,到頭終是空。」我看過一個樂評(鹿哥來了)評論莫扎特,他說莫扎特的音樂充滿了自由和隨性,又充滿了典雅和神性,好像所有的音符都是呼之欲出,其他作曲家都是寫完一個樂器在寫另一個,他不一樣,他是豎著寫,好像在下筆那一刻,他知道所有的樂器在一起發出怎樣的音響效果,這種感覺類似於第一性原理,他可以直接獲取到自己想要的聽感,在這樣高效的創作方式下,他通常不需要做任何修改就可以說,我的音樂中一個音不多,一個音也不少
  • 一部莫扎特的傳記電影,更是一個音樂巨匠在人間被摧殘的記錄
    這是一部莫扎特的傳記電影,更是一個音樂巨匠在人間被摧殘的記錄,又是一類人的縮影,他不是一個人,他是那麼多英雄的化身,他們讓人類的生活充滿趣味和色彩,卻又讓凡人們感到驚惶失措,他們的才華和性格造就了他們的成就,同時也讓他們陷入輪迴般的天才折翅的故事中。
  • 莫扎特:歌劇《魔笛》主題變奏曲
    《魔笛》融合了18世紀西歐各地的音樂形式和戲劇表現手法,可以說是德國歌唱劇(Singspiel)的集大成者。也因為這部歌劇是寫給普通市民看的,以賺錢為主,所以莫扎特寫得很通俗活潑,甚至有點惡趣味的東西在裡面。
  • 《莫扎特傳》上帝的寵兒永遠都是上帝的寵兒
    莫扎特似乎就像一位墜落人間的天使,攜帶上帝的使命贈與人間美好的音樂。世人賦予它音樂神童的稱號。因為他4歲時創作第一首協奏曲、7歲時創作第一首交響曲、12歲時便能寫出一部歌劇。就像薩列裡所言:「莫扎特是被上帝寵愛的,他的音樂是上帝早就寫好放在他頭腦中的,而莫扎特只需讓它展現在世人面前,然後收穫無數讚美」。比天才更難得的是,莫扎特永遠都有一顆天使般單純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