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莫扎特傳》,在電影的開篇,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人,跪地懺悔的畫面,這也是該影片的視角,從第三者一個愧疚者的眼裡,展開了對莫扎特一生的呈現。
畫面切轉,回到了42年前,那是1782年,薩裡埃利來自於一個非常偏僻的小鎮,他也是開篇裡懺悔人,那時候他還年輕,剛剛從一個偏僻的小地方到了富麗堂皇的王宮,成為了一名宮廷樂師,與此同時,他遇到了莫扎特的音樂,並痴迷於這樣完美的樂曲中。
終於有一天,薩裡埃利見到了莫扎特本人,眾人口中的音樂天才。莫扎特4歲的時候,就能寫協奏曲,7歲的時候就寫交響樂,11歲的時候,開始寫大型歌劇。
莫扎特這個自己的偶像,神話一般的音樂天才,原來是個非常放縱任性,不加檢點,不受約束的人,說白了,也就是一個桀驁不馴年輕人。
薩裡埃利譜寫了一首曲子,國王依照該樂曲彈奏,以表示對莫扎特的歡迎,並希望莫扎特能對該曲,提點意見和建議,莫扎特一方面肯定了該曲,另一方面,隨著對樂曲的修改,並毫無準備的彈奏了出來,一氣呵成,樂曲也變得更加流暢和充滿激情。
薩裡埃利一方面,對莫扎特的才華感到驚嘆,另一方面,生出了嫉妒之心,嫉妒於莫扎特的音樂才華,更嫉妒於莫扎特的天賦。
國王非常欣賞莫扎特,所以把他留了下來。莫扎特也寫了很多非常好的歌劇,像《後宮誘逃》、《費加羅的婚禮》等,這些歌劇都是非常經典的,可是,因為薩裡埃利的嫉妒,他從中阻撓莫扎特的作品上演,因此,莫扎特所獲得的收入,也少得可憐,生活很是拮据。
由於生活太難過,莫扎特的妻子忍受不了這樣的折磨,她拿走了莫扎特的手稿,找到了薩裡埃利,希望能給莫扎特,求得一個皇家音樂教師的職位。可是,正是這些手稿,刺激了薩裡埃利,那些一氣呵成的音符,那些乾淨的手稿,令他的嫉妒之火,熊熊燃燒。他多麼希望莫扎特所擁有的,關於音樂的天賦和才華,都屬於自己。然而,這是不可能的,薩利埃裡失去了理智,失去了最基本的人性。
莫扎特為了維持生活,不得不夜以繼日的寫樂曲,薩裡埃利,則扮演成購買樂曲的神秘黑衣人,不斷的要求莫扎特出稿,莫扎特的身體也因此越來越虛弱。經過長時間的努力,莫扎特所創作的歌曲《魔笛》演出了,可是莫扎特卻因為體力不支,暈倒在演出的舞臺上。
薩裡埃利火上澆油,不顧莫扎特病重的身體,還要他在病重的時候譜寫樂曲《安魂曲》,薩裡埃利甚至想到自己將來,在莫扎特的葬禮上演奏該樂曲,他沉浸在自己一舉成名的幻想中。
薩裡埃利壓榨著莫扎特,壓榨著生命的最後一點力量,甚至在莫扎特無法執筆的時候,他依然要他口述樂譜,終於在曲子完成的那天,莫扎特永久地離開了。
雖然樂曲完成了,但是莫扎特卻永久地離開了,薩裡埃利最終,還是沒能躲過良心的譴責,他瘋了,最後住進了精神病院,隨著時間的流逝,薩裡埃利的名字漸漸被掩埋,而莫扎特卻歷久彌新。
影片整體前半部分是亮色調的,我們能夠感覺到莫扎特身上的驕傲,那是屬於有天賦的人獨有的亮色。後半部分灰暗色調,也很好地映襯了莫扎特的窘迫生活,不過,唯一能讓人感受到熱情的是,莫扎特一直沒有變的創作的熱情,他對音樂的喜愛與執著,也是我們所有人,應該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