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的原罪摧毀了一個天才!《莫扎特傳》一部跪地懺悔的申言!

2021-01-10 磊子說電影

電影《莫扎特傳》,在電影的開篇,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人,跪地懺悔的畫面,這也是該影片的視角,從第三者一個愧疚者的眼裡,展開了對莫扎特一生的呈現。

畫面切轉,回到了42年前,那是1782年,薩裡埃利來自於一個非常偏僻的小鎮,他也是開篇裡懺悔人,那時候他還年輕,剛剛從一個偏僻的小地方到了富麗堂皇的王宮,成為了一名宮廷樂師,與此同時,他遇到了莫扎特的音樂,並痴迷於這樣完美的樂曲中。

終於有一天,薩裡埃利見到了莫扎特本人,眾人口中的音樂天才。莫扎特4歲的時候,就能寫協奏曲,7歲的時候就寫交響樂,11歲的時候,開始寫大型歌劇。

莫扎特這個自己的偶像,神話一般的音樂天才,原來是個非常放縱任性,不加檢點,不受約束的人,說白了,也就是一個桀驁不馴年輕人。

薩裡埃利譜寫了一首曲子,國王依照該樂曲彈奏,以表示對莫扎特的歡迎,並希望莫扎特能對該曲,提點意見和建議,莫扎特一方面肯定了該曲,另一方面,隨著對樂曲的修改,並毫無準備的彈奏了出來,一氣呵成,樂曲也變得更加流暢和充滿激情。

薩裡埃利一方面,對莫扎特的才華感到驚嘆,另一方面,生出了嫉妒之心,嫉妒於莫扎特的音樂才華,更嫉妒於莫扎特的天賦。

國王非常欣賞莫扎特,所以把他留了下來。莫扎特也寫了很多非常好的歌劇,像《後宮誘逃》、《費加羅的婚禮》等,這些歌劇都是非常經典的,可是,因為薩裡埃利的嫉妒,他從中阻撓莫扎特的作品上演,因此,莫扎特所獲得的收入,也少得可憐,生活很是拮据。

由於生活太難過,莫扎特的妻子忍受不了這樣的折磨,她拿走了莫扎特的手稿,找到了薩裡埃利,希望能給莫扎特,求得一個皇家音樂教師的職位。可是,正是這些手稿,刺激了薩裡埃利,那些一氣呵成的音符,那些乾淨的手稿,令他的嫉妒之火,熊熊燃燒。他多麼希望莫扎特所擁有的,關於音樂的天賦和才華,都屬於自己。然而,這是不可能的,薩利埃裡失去了理智,失去了最基本的人性。

莫扎特為了維持生活,不得不夜以繼日的寫樂曲,薩裡埃利,則扮演成購買樂曲的神秘黑衣人,不斷的要求莫扎特出稿,莫扎特的身體也因此越來越虛弱。經過長時間的努力,莫扎特所創作的歌曲《魔笛》演出了,可是莫扎特卻因為體力不支,暈倒在演出的舞臺上。

薩裡埃利火上澆油,不顧莫扎特病重的身體,還要他在病重的時候譜寫樂曲《安魂曲》,薩裡埃利甚至想到自己將來,在莫扎特的葬禮上演奏該樂曲,他沉浸在自己一舉成名的幻想中。

薩裡埃利壓榨著莫扎特,壓榨著生命的最後一點力量,甚至在莫扎特無法執筆的時候,他依然要他口述樂譜,終於在曲子完成的那天,莫扎特永久地離開了。

雖然樂曲完成了,但是莫扎特卻永久地離開了,薩裡埃利最終,還是沒能躲過良心的譴責,他瘋了,最後住進了精神病院,隨著時間的流逝,薩裡埃利的名字漸漸被掩埋,而莫扎特卻歷久彌新。

影片整體前半部分是亮色調的,我們能夠感覺到莫扎特身上的驕傲,那是屬於有天賦的人獨有的亮色。後半部分灰暗色調,也很好地映襯了莫扎特的窘迫生活,不過,唯一能讓人感受到熱情的是,莫扎特一直沒有變的創作的熱情,他對音樂的喜愛與執著,也是我們所有人,應該學習的。

相關焦點

  • 音樂天才莫扎特,是一個永遠在跳躍的音符
    傳說中的天才——莫扎特,這一年他才六歲。小莫扎特出生在一個音樂世家。父親老莫扎特和母親安娜都是維也納的宮廷樂師,都是精通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古鋼琴的大音樂家。全劇以垂危的薩列裡向神父的懺悔為始,這位天賦不足卻野心勃勃的音樂家在夾雜著對莫扎特仰慕欣賞與嫉妒怨恨的複雜情緒中,對其進行了暗中的迫害與折磨。最終,莫扎特去世,而薩列裡也因他的罪行逐漸精神失常,被送進瘋人院。時光流逝,曾經烜赫一時的薩利埃裡漸漸被人遺忘,莫扎特的作品卻成為人類音樂殿堂裡的瑰寶,在世間永遠傳唱。
  • 音樂電影《莫扎特傳》,教科書般的音樂,把嫉妒展現的淋漓盡致
    這部電影比我出生還要早幾年,音樂電影《莫扎特傳》 雖然基本上講的是一個嫉妒的故事 ,但是84年能拍出這樣的片子 ,真是叫人吃驚 ,莫扎特傳的音樂真的是很震撼人心。教科書般的劇本,教科書般的剪輯,教科書般的表演,教科書般的音樂,一個天才的隕落。
  • 《莫扎特傳》努力在天賦面前真的一文不值嗎?
    自幼學琴的躊躇少年,從莫扎特的忠實崇拜者,變成被嫉妒之火燒昏頭腦的劊子手。他就是被愧疚折磨一生的奧地利宮廷樂師薩列裡,年邁的他向神父懺悔,他曾用卑劣的手段害死了偉大的天才音樂家莫扎特……影片以薩列裡的講述開篇,翻開了音樂家莫扎特傳奇又短暫的一生。
  • 電影《莫扎特傳》觀感:假如莫扎特遇見鍾子期
    有人說,莫扎特是上帝寵愛的天才,可為什麼又讓他35歲時英年早逝呢?這豈不是天妒英才嗎!關於莫扎特的死,有許多版本。電影《莫扎特傳》又是一個版本——薩裡埃利嫉妒莫扎特而害死了他。電影是一種藝術創作,編劇對於莫扎特之死的構想,更具有廣泛的深刻的意義。對於有才華的人,人們持有兩種態度:一是欽佩,一是嫉妒。嫉妒是人類最惡劣的品質之一。
  • 帶你解讀一代音樂巨匠《莫扎特傳》
    那一刻,「上帝之聲」莫扎特慘澹收場化為凡塵。32年後的一個雪夜,維也納精神病院裡陰暗悽冷。一個名叫薩列裡的老人不停地哀嚎著「原諒我吧,莫扎特!是我謀殺了你,願上帝寬恕我。」當晚他割頸自殺,送醫院後僥倖撿回一條性命。然而世人只知莫扎特,卻無人聽聞薩列裡。這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哀,對此一直無法釋懷。傷愈之後他向神父懺悔,講述了自己暗害莫扎特的經過。
  • 一部電影,說一個神童的一生《莫扎特傳》
    讓我們談談在電燈和陰影中轉瞬即逝的歲月/關注我每天與你的聊天一部電影,我想談談著名導演米洛斯福爾曼關於音樂天才莫扎特傳奇人生的電影《莫扎特》。作為古典時期歐洲音樂史上最傑出的作曲家之一,莫扎特在短短的華裡中創作了近40首音樂歌曲,被公認為「音樂神童」,而在米洛斯福爾曼這個《莫扎特傳》中,導演並沒有盲目地將莫扎特塑造成「音樂神童」的扁平化形象。相反,我們用莫扎特死去的對手薩列裡和第三人稱記憶來講述莫扎特的情感、生活和成長,給觀眾一個生動的莫扎特自己的形象。
  • 上帝的寵兒:電影《莫扎特傳》
    這部榮獲54屆奧斯卡8項大獎的電影講述了莫扎特短暫而輝煌的一生,而且是通過薩列裡的視角給我們重現了一個音樂天才莫扎特。有關電影本身的東西我不想說太多,《莫扎特》裡承載著太多的期望和太多的內涵,今天我們主要說下電影中的音樂。  電影中幾乎沒有原創的音樂,裡面所運用的音樂大多是莫扎特的音樂。
  • 天才與庸才的哲思——電影《莫扎特傳》觀後感
    《莫扎特傳》便是取材於莫扎特畢生經歷的電影作品,以莫扎特與他的同僚薩列裡的「千古迷案」為背景,講述一個音樂才能相對平庸的作曲家因嫉妒而設計害死了音樂天才的故事。故事雖然有虛構成分,但其中描寫的天才從小成名卻最終「隕落」的命運卻令人深思,引人唏噓。莫扎特出生於一個音樂家庭,其父親是當時頗受人尊敬的音樂家。
  • 同行之間「嫉妒殺」:一代名師毒殺音樂天才,莫扎特是怎麼死的?
    同行是冤家,這在古今中外都不例外,莫扎特是不世出的天才,他也沒有躲過這種同行間的「嫉妒殺」。莫扎特不單是音樂史上的天才,在人類文明史上,他也是百年不遇的天才。他5歲首次作曲,6歲開始在父親帶領下,和姐姐一起,到歐洲各國巡演並大獲成功。
  • 《莫扎特傳》既生瑜何生亮
    唯《莫扎特傳》獨創性顯而易見的,匠心頗具。那我今天就來從劇本設計、薩利裡對莫扎特從崇拜到嫉妒、從嫉妒到恨其死三個層次來分析薩利裡和莫扎特是如何相愛相殺的,這部人物傳記告訴我了一個怎樣的道理。02、對他才華從崇拜到嫉妒:薩利裡面對音樂天才莫扎特,不是去學習討教,而是嫉妒他的才華莫扎特4歲寫協奏曲,7歲完成交響樂,12歲能創作出完整的歌劇,他的父親是宮廷作曲家,從小不遺餘力的培養莫扎特;當莫扎特蒙著眼睛給國王和大臣們演奏的時候,薩利裡這時候還在和普通小孩子滿大街的胡鬧,莫扎特的出身是薩利裡所羨慕的,薩利裡的父親不僅不懂音樂,還覺得聲名遠播的莫扎特不過是被訓練出來的雜技團的猴子
  • 愛恨交纏,難知難解 電影《莫扎特傳》闡釋天才與庸才不同的人生
    上映於1984年的電影《莫扎特傳》,是筆者身邊不少朋友進入古典音樂世界的鑰匙。影片以莫扎特的前輩及競爭者薩利埃裡的視角,回顧莫扎特短暫而傳奇的人生;這位天才音樂家的交響曲、歌劇、鋼琴協奏曲和彌撒曲等亦穿插其中,推進劇情,並襯託氣氛。片中出現的那首《十三件管樂器的小夜曲》雖不是莫扎特最出名的作品,卻尤其讓我念念難忘。
  • 一部電影,言盡一個神童的一生——《莫扎特傳》
    電光影裡說流年/關注我每天陪您聊一部電影今天陪大家聊一部著名導演,米洛斯·福爾曼的電影《莫扎特》講述了音樂神童莫扎特的傳奇一生。莫扎特作為古典時期歐洲音樂史上最為傑出的作曲家之一,在短暫的三十五歲的年華裡,創作了近四十首音樂歌曲,是公認的「音樂神童」而在米洛斯·福爾曼的這部《莫扎特傳》裡,導演卻沒有一味地將莫扎特塑造成一個扁平化的「音樂神童」的形象。而是採用莫扎特的死對頭薩列裡的第三人稱回憶的方式,將莫扎特的情感,生活,和成長講述出來,給觀眾一個鮮活形象的莫扎特本人。
  • 看完《莫扎特傳》後才發現,他在這世界上只有一個朋友,就是音樂
    本片的配樂自然清一色莫扎特作品,然而不用重新作曲未必意味著輕鬆,如何在電影裡安排好這一大批傑作是個難題,畢竟它們可能才是本片的真正主角。本片做到了這一點,配樂情緒和情節相當契合,尤其是幾大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唐璜》、《後宮誘逃》、《魔笛》直接融入了劇情,還有和死亡直接相關的最後遺作《安魂曲》,以及若干次薩列裡嫉妒莫扎特才華時迴響的《第20號鋼琴協奏曲》。
  • 五十部經典電影之一,《莫扎特》小說版
    影片透過宮廷樂師薩列裡的視角,折射出莫扎特的瘋狂天才。薩列裡兢兢業業,但資質平庸,莫扎特才氣逼人,但不知天高地厚。妒火中燒的薩列裡最終害死了莫扎特,但另一方面,他又是剛愎保守的維也納音樂界中惟一能領悟到莫扎特作品精髓的人,是莫扎特絕無僅有的音樂知己。兩人本可成為西方的俞伯牙和鍾子期,卻由於一方的嫉妒,最後雙雙以悲劇告終。嫉妒,這一人類最原始的陰暗心理,它毀滅掉了一段本應成為現實的人間佳話。
  • 《莫扎特傳》:一部講述音樂天才的經典電影
    當時已在歐洲非常出名的莫扎特來到了維也納,他從莫扎特那裡聽到了真正的音樂,並深受振動,但同時也感到很受威脅。這位人稱4歲寫協奏曲,7歲寫交響樂,11歲寫大型歌劇的大音樂家莫扎特的音樂才華很快被皇帝賞識,皇帝讓他在宮廷演奏,為樂隊指揮。 薩列裡非常忌恨,尤其是在他看到莫扎特生活上放蕩不羈,極為輕浮後,他更覺得這是上帝的不公,上帝把最精髓的音樂天分給了一個他認為極為不配的人身上。
  • 《莫扎特傳》淺談感受
    通過薩裡埃的回憶來講述莫扎特的故事,這是一個嫉妒著又崇拜著莫扎特的樂師的角度。自然能更深層的體會到天才與平常人的區別。 薩裡埃自言是維也納唯一懂莫扎特的人,在我看來,確實是,從許許多多的其他角色看來,莫扎特是一個音樂天才,可他對於其他人來說也僅限於此。
  • 今日藍光賞析--電影《莫扎特傳》
    中文名:莫扎特傳外文名:Amadeus劇情簡介: 影片開始於奧地利宮廷樂師薩裡埃利向神父懺悔,音樂家莫扎特的英年早逝與他不可饒恕的嫉妒和坑害有關。42年前的1782年,薩裡埃利從偏僻小鎮到了維也納,在約瑟夫二世的王宮裡當了宮廷樂師。
  • 用一場音樂會,讓薩利埃裡與莫扎特再見面
    1823年,維也納的一家瘋人院中,有位遲暮老人向神父懺悔。他是宮廷樂師安東尼奧·薩利埃裡,他說他折服於莫扎特的音樂,同時又難忍內心瘋狂的嫉妒。32年前,他利用手頭的權利,將才華橫溢的天才作曲家逼入貧病交加的絕境,致使其早早隕落…電影《莫扎特傳》片段 *視頻源自網絡以上情節出自1984年的電影《莫扎特傳》,而隨著電影一舉攬獲第57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等八項大獎,片中薩利埃裡平庸、善妒、狠心的形象也深深印刻在世人的記憶之中,似乎薩利埃裡真就坐實了「謀害」莫扎特的罪名。
  • 電影《莫扎特》:所有平庸的人們,我寬恕你們
    妒火中燒的薩列裡最終害死了莫扎特,但另一方面,他又是剛愎保守的維也納音樂界中惟一能領悟到莫扎特作品精髓的人,是莫扎特絕無僅有的音樂知己。兩人本可成為西方的俞伯牙和鍾子期,卻由於一方的嫉妒,最後雙雙以悲劇告終。嫉妒,這一人類最原始的陰暗心理,它毀滅掉了一段本應成為現實的人間佳話。
  • 「所有平庸的人們,我寬恕你們」丨電影《莫扎特》導賞
    妒火中燒的薩列裡最終害死了莫扎特,但另一方面,他又是剛愎保守的維也納音樂界中惟一能領悟到莫扎特作品精髓的人,是莫扎特絕無僅有的音樂知己。兩人本可成為西方的俞伯牙和鍾子期,卻由於一方的嫉妒,最後雙雙以悲劇告終。嫉妒,這一人類最原始的陰暗心理,它毀滅掉了一段本應成為現實的人間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