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莫扎特》:所有平庸的人們,我寬恕你們

2021-02-22 微電影研究

電影《莫扎特》

——「所有平庸的人們,我寬恕你們。」

人物傳記片的頂峰之作

轟動世界的第一流的視聽享受音樂片

深刻洞悉人性的經典之作

 在第57屆奧斯卡頒獎禮上,音樂傳記片《莫扎特》一舉奪得8項大獎,轟動了全世界,這一夜也被稱為「莫扎特之夜」。影片透過宮廷樂師薩列裡的視角,折射出莫扎特的瘋狂天才。薩列裡兢兢業業,但資質平庸,莫扎特才氣逼人,但不知天高地厚。妒火中燒的薩列裡最終害死了莫扎特,但另一方面,他又是剛愎保守的維也納音樂界中惟一能領悟到莫扎特作品精髓的人,是莫扎特絕無僅有的音樂知己。兩人本可成為西方的俞伯牙和鍾子期,卻由於一方的嫉妒,最後雙雙以悲劇告終。嫉妒,這一人類最原始的陰暗心理,它毀滅掉了一段本應成為現實的人間佳話。

 《莫扎特》反映了藝術上的創新與模仿、生活中的天真與世故、人生道路上的善與惡的衝突,揭示了人類文化發展史上因無知和缺乏鑑賞力而扼殺天才這一可悲事實。莫扎特全名為「沃爾夫岡·阿瑪迪亞斯·莫扎特」,片名《AMADEUS》正是取自中間的一段,拉丁文指「上帝所鍾愛的人」,莫扎特是上帝鍾愛的人,而薩列裡卻一手毀滅掉了他的絕世才華。上帝愛之深,庸人害之切,這是對世事的絕妙諷刺。_?在第57屆奧斯卡頒獎禮上,音樂傳記片《莫扎特》一舉奪得8項大獎,轟動了全世界,這一夜也被稱為「莫扎特之夜」。影片透過宮廷樂師薩列裡的視角,折射出莫扎特的瘋狂天才。薩列裡兢兢業業,但資質平庸,莫扎特才氣逼人,但不知天高地厚。妒火中燒的薩列裡最終害死了莫扎特,但另一方面,他又是剛愎保守的維也納音樂界中惟一能領悟到莫扎特作品精髓的人,是莫扎特絕無僅有的音樂知己。兩人本可成為西方的俞伯牙和鍾子期,卻由於一方的嫉妒,最後雙雙以悲劇告終。嫉妒,這一人類最原始的陰暗心理,它毀滅掉了一段本應成為現實的人間佳話。

 《莫扎特》反映了藝術上的創新與模仿、生活中的天真與世故、人生道路上的善與惡的衝突,揭示了人類文化發展史上因無知和缺乏鑑賞力而扼殺天才這一可悲事實。莫扎特全名為「沃爾夫岡·阿瑪迪亞斯·莫扎特」,片名《AMADEUS》正是取自中間的一段,拉丁文指「上帝所鍾愛的人」,莫扎特是上帝鍾愛的人,而薩列裡卻一手毀滅掉了他的絕世才華。上帝愛之深,庸人害之切,這是對世事的絕妙諷刺。

電影推薦語

    在音樂歷史中總會有一個時刻:各個對立面都一致了,所有的緊張關係都消除了。莫扎特就是那個燦爛的時刻。——美國音樂學者 約瑟夫·馬克利斯  

 我們不得不承認,影片《莫扎特》的音樂性、前瞻性和現實性都是極具深度的,它確實是一部高水平的、富於挑戰性的影片,同樣,導演米洛斯·福爾曼的導演技巧也是值得我們每一個導演學習的。——美國著名導演 詹姆斯·卡梅隆  

 《莫扎特》突破了人物傳記片的一般模式,它沒有以一代天驕莫扎特的生平為主線,而是以追逐名利但卻才能平庸的宮廷樂師薩列裡與才華橫溢、但不諳世事的莫扎特之間的矛盾和衝突為主展開故事情節,記錄了莫扎特的坎坷而短暫的一生。它一改把古典音樂家當成「完人」或「聖人」來描繪的傳統,顛覆了從莫扎特去世後由他太太開始的「貼金運動」,還原了莫扎特不完美的人生和完美的音樂之間的矛盾。——佚 名  

 音樂堪稱是本片一項重要的電影因素,影片的配樂中採用了大量莫扎特的原創作品,其與情節銜接之巧,烘託氣氛之精妙,令人嘆為觀止。它讓人們在為莫扎特的坎坷一生慨嘆的同時,又不得不為他高超的音樂天賦而感動。——影評人 劉芷麗  

 1823年一個下雪天的夜晚,在維也納的一家精神病院裡,一個名叫安東尼奧·薩列裡的老人自殺未遂。他向一位神父懺悔,講述多年前自己妒忌和暗害天才作曲家莫扎特的經過。

 在30多年前,薩列裡在約瑟夫二世的王宮裡任宮廷首席樂師,當放蕩不羈、玩世不恭而又擁有絕世才華的莫扎特來到維也納後,薩列裡的心裡開始感到了強烈的不平。

 莫扎特的才華既令薩列裡驚嘆,也使他陷入深深的絕望之中。心胸狹窄的薩列裡由嫉轉恨,決心不惜一切代價毀滅掉這個強大而可怕的「對手」。

 由於約瑟夫二世的喜愛,莫扎特一直留在維也納寫歌劇。他創作的歌劇《後宮誘逃》、《費加羅的婚禮》都是不朽之作,然而雖然莫扎特的音樂造詣超塵脫凡,但在生活中他卻是個不修邊幅、行為恣肆的人。在薩列裡的挑唆之下,保守、刻板的維也納主流音樂界視莫扎特為「異端」,處處為他設坎施絆。莫扎特的樂譜遭到大量刪改,作品無法在劇院上演,即使能夠上演,也常常不超過1星期,因此他的經濟收入很少,生活日漸困窘。

 於是,薩列裡一面假裝是最關心莫扎特的人,一面在精神上折磨他,他甚至收買了一個女僕,把她安插到莫扎特家做奸細,以了解莫扎特的家庭和創作情況。由於他的偽裝,天真的莫扎特把他視為知己。

 莫扎特的父親突然去世,這使他悲痛萬分,精神上受到了很大刺激,身體狀況也一落千丈。薩列裡知道自己的機會終於來了。於是,他戴上莫扎特的父親生前用過的假面道具,敲開了莫扎特的家門,要他譜寫一篇《安魂曲》,莫扎特就在恐懼和疾病的雙重折磨下夜以繼日地工作。不久,他所創作的歌劇《魔笛》在劇院上演了,由他自己擔任樂隊的指揮,終於有一天,在演出進行到一半時,莫扎特由於體力不支而暈倒在地。

 在莫扎特的病床邊,薩列裡還逼他寫《安魂曲》,病床上的莫扎特極度虛弱無法執筆,薩列裡建議由他執筆而莫扎特則口述。莫扎特的靈感像泉水般噴湧,薩列裡甚至來不及記錄。

 曲子完成了,天才的生命之火也熄滅了,年僅35歲的莫扎特英年早逝。而薩列裡雖然陰謀得逞了,但自感莫扎特的冤魂日夜索命不休,他備受道德與良心的煎熬,最後精神失常,被送進瘋人院。時光流逝,曾經顯赫一時的薩列裡漸漸被人遺忘,而莫扎特的作品卻成為人類音樂殿堂裡的瑰寶,在世間永遠傳唱……

天才和庸才

 影片《莫扎特》主要描述了兩個人物:純潔、真摯、善良、桀驁不馴的莫扎特——他被譽為上帝的寵兒;陰冷、偽善的宮庭音樂家薩列裡——一個站在上帝對面的人。薩列裡曾因為對音樂的熱愛和對名利的崇拜而信仰上帝,然而僅僅是因為嫉妒使他選擇了與上帝為敵,變成了魔鬼。

 那個痛苦的靈魂虔誠地請求上帝:「我秘密地對上天說出一個小男孩能想到的最輝煌的祈禱詞:『主啊,讓我成為一個偉大的音樂家,讓我用音樂來讚美你的榮耀並且使自己揚名,讓我聞名全世界,親愛的上帝,讓我不朽,在我死後讓人們懷著對我的作品的愛永遠記住我的名字,作為回報我將一生保持純潔、幸福、謙恭地對待你,阿門。』」

 他苦苦地質問上帝:「我惟一的願望就是對上帝歌唱,上帝給了我那種渴望卻又讓我失聲,為什麼?告訴我,如果他不想讓我用音樂讚美他,為何要在我心中種下渴望,讓我充滿強烈的欲望卻又不給我天資?」

 他絕望地控訴上帝:「那仁慈的上帝,他毀掉了自己的寵兒,他沒有讓我這個庸才分享哪怕是一點點他的榮耀,他殺死了莫扎特,卻讓我活活受折磨,32年的痛苦折磨,32年讓我看著,看著自己慢慢消亡,我的音樂光彩越來越黯淡,最後根本沒人再演奏它,而他的音樂卻流芳百世……」

 當神父真誠地說著:「在上帝眼裡,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你是否能聽得出其中的諷刺意味?

 嫉妒如同人心靈的腫瘤,這種痛苦使一個人神經分裂,就好像在那個黑色的鐵屋裡所有的人都睡著,惟獨你醒來,卻無論如何掙扎也出不去。你透過「那一絲不苟的筆畫所圍成的牢籠,凝視著一個絕美的東西」,你想再睡,卻又再也睡不著了。這種痛苦足以讓人敢於仇恨上帝。結尾,可憐的庸才也終於發出懺悔,而上帝也通過庸才傳達了一個聲音,那就是:「全世界的庸才們,我饒恕你們。」

 世界各地的庸才因嫉妒而生害人之心的事太多了。我們似乎都是被教著去譴責那些嫉妒者:要認為他們無能,喪盡天良,不仁不義。可是,嫉妒之心還是在每個人的心裡隱藏著,像野草一樣一有機會就瘋狂地生長著,悄悄地影響人們的生活。這種不寬容更導致了嫉妒的被壓抑,在黑暗中的魔鬼更可怕,他在白天偽裝,這種不平衡不斷積累,總有一天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請給嫉妒一種寬容的觀望。

 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

 好多事說起來容易,真正體會又是另一回事,其實,都由不得你。 

來源/古典音樂

相關焦點

  • 「所有平庸的人們,我寬恕你們」丨電影《莫扎特》導賞
    《莫扎特》——「所有平庸的人們,我寬恕你們。」它一改把古典音樂家當成「完人」或「聖人」來描繪的傳統,顛覆了從莫扎特去世後由他太太開始的「貼金運動」,還原了莫扎特不完美的人生和完美的音樂之間的矛盾。——佚 名   音樂堪稱是本片一項重要的電影因素,影片的配樂中採用了大量莫扎特的原創作品,其與情節銜接之巧,烘託氣氛之精妙,令人嘆為觀止。它讓人們在為莫扎特的坎坷一生慨嘆的同時,又不得不為他高超的音樂天賦而感動。
  • 五十部經典電影之一,《莫扎特》小說版
    薩列裡兢兢業業,但資質平庸,莫扎特才氣逼人,但不知天高地厚。妒火中燒的薩列裡最終害死了莫扎特,但另一方面,他又是剛愎保守的維也納音樂界中惟一能領悟到莫扎特作品精髓的人,是莫扎特絕無僅有的音樂知己。兩人本可成為西方的俞伯牙和鍾子期,卻由於一方的嫉妒,最後雙雙以悲劇告終。嫉妒,這一人類最原始的陰暗心理,它毀滅掉了一段本應成為現實的人間佳話。
  • 音樂電影《莫扎特傳》,教科書般的音樂,把嫉妒展現的淋漓盡致
    這部電影比我出生還要早幾年,音樂電影《莫扎特傳》 雖然基本上講的是一個嫉妒的故事 ,但是84年能拍出這樣的片子 ,真是叫人吃驚 ,莫扎特傳的音樂真的是很震撼人心。教科書般的劇本,教科書般的剪輯,教科書般的表演,教科書般的音樂,一個天才的隕落。
  • 天才與庸才的哲思——電影《莫扎特傳》觀後感
    古典主義藝術首先發源於文藝領域的文藝復興,後隨十八世紀法國啟蒙運動和考古的發現發展到高潮,人們真正開始重新發現「古典」。音樂方面的「古典主義」主要指的是「維也納古典樂派」,即在創作技法上繼承歐洲傳統復調與主調音樂的成就,並確立近代奏鳴曲曲式的結構及交響曲、協奏曲各類室內樂的體裁和形式的音樂風格。
  • 上帝的寵兒:電影《莫扎特傳》
    這部榮獲54屆奧斯卡8項大獎的電影講述了莫扎特短暫而輝煌的一生,而且是通過薩列裡的視角給我們重現了一個音樂天才莫扎特。有關電影本身的東西我不想說太多,《莫扎特》裡承載著太多的期望和太多的內涵,今天我們主要說下電影中的音樂。  電影中幾乎沒有原創的音樂,裡面所運用的音樂大多是莫扎特的音樂。
  • 【好文分享】紫羅蘭之心——獻給莫扎特(To Mozart : Das Veilchen)
    寬恕 莫扎特全名「沃爾夫岡•阿瑪迪亞斯•莫扎特」,而「阿瑪迪亞斯」拉丁文指「上帝所鍾愛的人 上帝賦予了他最美好的紫羅蘭芬芳,他又怎捨得損毀一絲一毫以刺激傷害他的人,他寧願把最後一屢幽香留在那人的腳跟上,隨著那腳步香澤萬人……在這樣一個過程中,漸漸地他寬恕了所有的人。
  • 今日藍光賞析--電影《莫扎特傳》
    電影於1984年9月上映,1985年獲第57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等八項大獎。中文名:莫扎特傳外文名:Amadeus劇情簡介: 影片開始於奧地利宮廷樂師薩裡埃利向神父懺悔,音樂家莫扎特的英年早逝與他不可饒恕的嫉妒和坑害有關。42年前的1782年,薩裡埃利從偏僻小鎮到了維也納,在約瑟夫二世的王宮裡當了宮廷樂師。
  • 【音樂家電影】《莫扎特傳》♪
    以下文字為網絡轉載:關於電影《莫扎特》電影《莫扎特》(Amadeus)是著名導演米洛斯•福爾曼的一部傑作。影片敘述了莫扎特與維也納宮廷樂隊義大利作曲家安東尼奧•薩利埃裡之間的矛盾和衝突。莫扎特最終英年早逝,而薩利埃裡則在晚年趨於平庸、泯然眾人。該片曾獲1984年第57屆奧斯卡金像獎中的最佳電影獎。在劇中默裡•亞伯拉罕飾薩利埃利,湯姆•胡爾斯飾莫扎特。
  • 電影《莫扎特傳》
    他在莫扎特的事業上一次次的從中作梗——故意縮短歌劇的上演周期,惡意刪改莫扎特的作品,在莫扎特承受著喪父之痛時給他無情的精神折磨。貧窮虛弱的莫扎特在生命最後的幾年裡,寫就遺作《安魂曲》,一代大師35歲就與世長辭,留下不朽作品。而薩裡埃利,早有等待他的宿命般的結局。
  • 莫扎特是最偉大的作曲家嗎?
    莫扎特最有影響力以及影響最廣的印象,是來自捷克電影導演米洛斯·福爾曼1984年拍攝的電影《莫扎特傳》(Amadeus)。赤裸裸的臉頰上公然宣布著這樣一則虛假口號「你所聽到的一切都是真實的!」 改編自英國劇作家彼得·謝弗所著劇本的《莫扎特傳》,向大批電影觀眾呈現了莫扎特音樂天賦的極度完美。
  • 電影《莫扎特傳》觀感:假如莫扎特遇見鍾子期
    電影《莫扎特傳》又是一個版本——薩裡埃利嫉妒莫扎特而害死了他。電影是一種藝術創作,編劇對於莫扎特之死的構想,更具有廣泛的深刻的意義。對於有才華的人,人們持有兩種態度:一是欽佩,一是嫉妒。嫉妒是人類最惡劣的品質之一。
  • 一生要看的50部電影之十七——莫扎特
    莫扎特的樂譜遭到大量刪改,作品無法在劇院上演,即使能夠上演,也常常不超過1星期,因此他的經濟收入很少,生活日漸困窘。於是,薩列裡一面假裝是最關心莫扎特的人,一面在精神上折磨他,他甚至收買了一個女僕,把她安插到莫扎特家做奸細,以了解莫扎特的家庭和創作情況。由於他的偽裝,天真的莫扎特把他視為知己。
  • 我們一定不知道,作為音樂界的神,莫扎特竟然還跨界拿過奧斯卡電影獎
    對於莫扎特,人們是神往的、崇拜的、惋惜的,更是好奇的。上述評價的字裡行間,我們不難看出,莫扎特在人們心裡,除了是天才,亦是謎一般的存在。這個孩童時期便作曲數首、跑歐洲巡演,贏在了起跑線,靈感從不斷流卻只活了35年的傳奇男子,短暫降世又仿佛無形的神秘,讓人捉摸不透。莫扎特的名字和作品,我們從不陌生。
  • 靈魂的交響:《從毛澤東到莫扎特》
    在文革結束的1979年,斯特恩作為西方第一位來華演出的小提琴大師,在北京演奏了莫扎特的《G大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他的此次中國之行被美國最負盛名的音樂家傳記片、藝術紀錄片導演艾倫·米勒拍攝成新聞紀錄電影《從毛澤東到莫扎特》。
  • 莫扎特音樂與電影的化學反應
    莫扎特作為歷史上最具利用價值的音樂天才,已經成為無數機構的招牌,比如莫扎特音樂胎教,莫扎特巧克力,以及直接用於電影、廣告和各種提示音的莫扎特作品。電影裡的莫扎特最著名的莫過於傳記片《阿瑪迪烏斯》(也稱《莫扎特傳》)。這部奧斯卡獲獎劇情片大大戲劇化了莫扎特,也成功地抓住了一代又一代觀眾。
  • 電影賞析《莫扎特傳》:痛苦源於內心的邪惡,而非上帝的安排
    相反,莫扎特似乎輕而易舉就能觸到上帝之手,那是因為他敢於突破重重藩籬永遠向上帝伸出手:保持孩童般的天真,堅信愛,堅信美,堅信希望。莫扎特不一樣,即使是那麼困苦艱難,貧窮潦倒的生活,在最後的那幾年,像魔笛這樣的歌劇,讓人看見的,聽見的,感覺到的,仍舊只有歡樂,甜美和幸福。有人說,莫扎特是粉色的。是,他易受感動,愛掉眼淚。他童心不泯,像孩子一樣充滿了好奇,似乎永遠長不大。
  • 你也能從平庸到卓越(1):莫扎特的完美音高
    那一年,莫扎特僅僅7歲,身材矮小得只能勉強看到大鍵琴的頂部。那是1763年,莫扎特計劃環歐洲旅行演出。正是這次演出,鑄就了他的傳奇。年幼的莫扎特聽到某種樂器演奏出來的調子時,不論是哪種調子,馬上便能準確地辨別出來。莫扎特這個小孩,還可以分辨任何足夠像音樂的聲音的調子,比如時鐘的報時、大鐘的鳴響,以及人們打噴嚏的聲響。在當時,大多數已成年的音樂家,即使是經驗最豐富的,也無法與莫扎特匹敵。
  • 一部電影,說一個神童的一生《莫扎特傳》
    讓我們談談在電燈和陰影中轉瞬即逝的歲月/關注我每天與你的聊天一部電影,我想談談著名導演米洛斯福爾曼關於音樂天才莫扎特傳奇人生的電影《莫扎特》。另外,電影中還有一個非常特殊的設計,就是莫扎特創作的音樂大部分都用在電影中,與故事相對應,使得電影中表達的情感越來越豐富和強烈。在影片中,導演對人物莫扎特的刻畫無疑非常深刻,通過對莫扎特在生活的各個細節中的描繪。
  • 莫扎特《安魂曲》(Requiem)簡介
    莫扎特的《安魂曲》莫扎特的這部《安魂曲》創作於1791年,是莫扎特最後的作品。是人們常知的四大安魂曲(莫扎特《安魂曲》、威爾第《安魂曲》,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福瑞《安魂曲》)中,人們最熟悉的作品之一。
  • 莫扎特《安魂曲》丨完全歌詞欣賞指南
    當審判者升上寶座所有隱藏的都必將揭露,沒有任何事物可以隱瞞。可憐的我,那時當如何陳述?何人可庇護提出懇求的我在那義人也僅能自保的時候? 3、賢明威嚴的大王君王可怕而且威嚴,他將值得挽救的人赦免保全。拯救我,仁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