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艾薩克·斯特恩是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大師。在文革結束的1979年,斯特恩作為西方第一位來華演出的小提琴大師,在北京演奏了莫扎特的《G大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
他的此次中國之行被美國最負盛名的音樂家傳記片、藝術紀錄片導演艾倫·米勒拍攝成新聞紀錄電影《從毛澤東到莫扎特》。
此電影獲第77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
「每一次你拿起樂器,你都是在做一次表白,它表達的是你信仰的東西,你想說的話。除非你認為你非得和音樂一起生活,音樂可以比語言表達出更多的東西,音樂有更多的含義,沒有音樂我們就無法生存,你要是沒有這種感覺,就別當音樂家。」——《從毛澤東到莫扎特》,
這不單單是一次音樂之旅、一堂藝術課程,而是中西方文化的一次交會,七十年代末的中國,陣痛後的復甦,即將開創她《甜蜜的事業》,如早春二月,純淨美好。
音樂是藝術的最高表達形式,因為它是無形的,也是最難的。有人問,如果衣食無憂,你選擇你最喜歡從事的事業,你會做什麼樣的選擇,如果讓我回答,一定是音樂。
曾經在某大學聽過一場北京交響樂團的音樂會,當帶點京式幽默的團長兼主持人說「我讓你們觸摸音樂」的時候,臺上指揮家帶領全場觀眾進入一場集體音樂共鳴,以簡單的唇舌饒音,和舞臺上的樂手們上演一出靈魂的交響。
在這個磁場中我才發現,我們活得平庸與無常的原因是找不到更酣暢的表達方式所帶來的快感,那天晚上,每一個人之所以為藝術家們殿堂級的表演喝彩,不是被高雅的再次啟蒙,或對草莽意識慣性沉淪的反省,而是敬仰他們能夠通過一種手段,得心應手陳述他們的「思想」,比如音樂。
「你必須……我們必須將每個音符,看成是生活中每個重要時刻」——20年後,紀錄片主角、美國小提琴大師艾薩克.斯坦又作如是說。